家長勿要常對孩子說“我生氣了”(親子教育指導)
父母與孩子們的思維觀念往往很不相同,所以有的時候家長們往往不能夠理解孩子們的一些做法,偶爾會感到生氣,那么當家長們生氣的時候,一定要鎮定,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學習下如何來養育寶寶吧!
常聽家長用“生氣”二字教導孩子,這里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聽話,媽媽生氣了。你私自拿錢,姥姥生氣了。你滿街跑也不看車來了沒有,爺爺生氣了。你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你不好好學習,爸爸生氣了……大家都在這么滿不在乎地隨意使用“生氣”二字,卻不知道生氣這一情緒的毒性有多大。生氣的毒性不亞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讓孩子身體中毒,生氣讓孩子心靈中毒,扭曲孩子的個性。
盡管生氣是人之常情,但卻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兒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氣給孩子個性帶來的傷害。據研究,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令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自卑、內向、憂郁,害怕與人相處,自殺傾向嚴重。
外孫女小荷出生后,全家專門開過一個家長會并達成協議:不對小荷生氣,即使真的生氣了,也要控制好情緒不爆發出來。當然,如果沒能控制住生氣,就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自己生氣了,還要告訴孩子,自己生氣不等于不愛寶寶了。
是什么事情讓你生氣,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
親子教育,如果孩子出了問題要具體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這種情況只能用愛心的撫慰來謙讓孩子,生氣是無用的。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要給予孩子愛心教導:如孩子隨手亂扔東西,要告訴孩子將東西放回原處,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緊跟著表揚。如果孩子說臟話,告訴他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會失去朋友,沒有朋友的人不開心。如果孩子上街亂跑,告訴他被車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沒了,那有多么不幸。這一教育可以起到雙重作用:能聽懂話的孩子都會對疼有認識,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亂跑,同時,這個實例可以讓孩子對他人的情感產生責任感——大人說到“命沒了”,可夸張地表演悲痛、哭泣,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不當行為能給別人造成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聽話,那要看不聽什么話,是孩子的行為錯了,還是大人的理念錯了。
比如孩子玩蒼蠅拍是把蒼蠅拍當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卻不懂孩子的心,認為孩子玩臟東西必須堅決制止,并用生氣恐嚇孩子,那就大錯特錯了。正確的做法是跟隨孩子,指導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蒼蠅拍拍到飯食上,就趕緊引導孩子用蒼蠅拍打個蒼蠅,如果沒有蒼蠅,就找個黑點,或者用鉛筆在地上畫個蒼蠅讓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準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當然不知道蒼蠅拍上有多少細菌,他們會好奇地撫摸蒼蠅拍,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不必做關于細菌的解釋,只需孩子玩夠了蒼蠅拍之后給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對于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釋蒼蠅拍上有好多細菌,讓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時講講有關細菌的知識。
親子網,如果孩子不好好學習,這里頭原因不外乎兩條,都不是能用生氣解決的。第一可能是孩子還小,專注力達不到家長要求,這種情況家長應當讓孩子先玩玩再說。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開發不到位,學不進去。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停止催促孩子學習,轉而培養孩子閱讀課外書的習慣。越是成績不好,越要多讀課外書來開發大腦的快速運轉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與好學是一碼事,換句話說,每個孩子天生都好學,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長給扼殺了:為了家居生活美觀整潔,這也不讓孩子動,那也不讓孩子摸;為了省錢,不給孩子買足夠的玩具,不帶孩子去郊外與大自然親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園的機會都沒有……這一切都會讓好學的孩子變得呆板遲鈍自閉,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