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親子交流的技巧
親子交流直接關系著寶寶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的父母不重視親子交流或是不懂得應該如何與孩子們相溝通,以下就讓我們看看不同家庭的不同溝通類型吧!
三個家庭三種不同溝通類型
充分交流型:一切為了孩子
龐小姐說,自從有了孩子小佳,她就換了份輕松的工作,每天下午5點30分準時到家,陪孩子玩一會,然后一起吃飯,幫孩子洗澡,給孩子讀故事書。龐小姐每天陪孩子的時間大概有3到4個小時,會在玩游戲時了解孩子一天的情況,孩子也很喜歡和自己聊天,幼兒園里發生任何事情、他的任何想法都會告訴自己,而龐小姐也很樂意做聽眾。到了老公休息的日子就會計劃一個家庭日,比如出去郊游,或和老公帶著孩子到兒童游樂場。像這個元旦,她就早早買好了星期8小鎮的家庭套票,準備一家三口一起來做蛋糕、奶酪。
被動交流型: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
徐匯的張小姐目前在一家日資公司做財務助理,工作非常忙,孩子平時都是由外公外婆來照看,每天回家時孩子基本已洗漱完畢準備睡覺了,她只能和孩子親近那么一會兒,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學了哪些東西、中午吃的什么午餐等等。張小姐很感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因為工作的忙碌,張小姐經常是以禮物的形式來彌補內心對孩子的歉疚,一有時間張小姐就會在家陪伴孩子和父母,有時假期稍長就會舉家出去旅游。
拒絕交流型:孩子越大交流越少
普陀區梁小姐的女兒今年剛剛上小學一年級,梁小姐說,平時只有在女兒做作業時自己會在旁邊輔導一下,現在已經很少和孩子一起玩了,故事書讀得也少了,但會買一些適齡的書讓女兒自己看。女兒放學回家就做作業,不是很喜歡講話,梁小姐問一句女兒才答一句。通常梁小姐會詢問一下學校的情況,有時女兒不愿說或者說不清楚,她就會去問問老師。作為媽媽,梁小姐也很困惑為什么女兒不喜歡和自己聊天呢。平時的周六周日主要都是孩子去上興趣班,沒有什么特別的活動,像元旦、春節這樣的假期,梁小姐就會帶著老公、女兒回娘家,走親戚。
餐桌成家長和孩子交流主要場所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等單位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餐桌成為每天家長與孩子交流的主要場合。有近13%的家長承認,他們與孩子主要借助于非面對面的方式,表明現代通訊技術正在逐步深入親子交流的方式。
超六成家長承認打過孩子
65%的家長承認偶爾會打孩子,也有31%的家長說從未打過孩子。在讓家長對孩子訴諸暴力的多個原因中,撒謊是家長最不能忍受的(34.5%),其次是不服從家長的命令(25.8%)或待人接物失禮(22.5%)。當然,因為學習而責打孩子的比例也不算低(17.8%)。
許多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對孩子并沒有完全的信心,擔心孩子有隱瞞不報的情況,表現在39%的父母都曾經偷看過孩子的秘密:絕大多數的步入青春期孩子(13歲以上)的父母都偷看過孩子的秘密(58%),且約三分之一的父母(33.3%)數次或經常偷看孩子的秘密,只有42%的家長從未偷看過。
超5成家長對親子交流成果不滿意
分別有30%和51%的家長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或“有些了解”孩子;超過47%的家長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感到“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有53%的家長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感到不滿意,這也表明父母期待或認為在親子溝通上還有提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