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應該怎么做(最新親子教育篇)
一些家長在為孩子羅列錯誤的同時,省去了那張表揚貼,反倒常會搭配上“媽媽希望你改掉某某習慣,養成某某習慣”這樣的“鼓勵”,這就是“希望式教育”。但“希望”并非表揚,希望孩子不再怎么樣,要改變成什么樣,這種愿望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前者,它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提醒孩子“你做過什么錯事”,和赤裸裸地將他的錯誤羅列出來沒有什么兩樣。
物質獎勵式的教育更是錯誤的。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孩子說:“我媽媽說了,只要我考了一百分,就帶我去吃肯德基。”也有的孩子說:“我爸爸說,只要我這次期末考試考了九十五分以上,就給我買一支。”家長的這些做法是不對的。
如今,大多數家庭的物質水平都達到了并不短缺的程度,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即使是用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些物質去引誘他,也只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不能持久。如果始終用這種物質引誘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還有可能讓孩子養成為物質或者其他誘惑而努力,甚至不擇手段的習慣,這會對孩子的人格成長產生負面影響。況且,家長不可能一生都對孩子進行物質引誘,當孩子長大以后,又如何去發現值得他們為之努力的動力呢?而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卻能為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這是任何物質獎勵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表揚的作用,勝于希望,勝于物質獎勵。這是我的觀點。但有的家長會反駁我說:“我的孩子每天都讓我生氣,我不得不整天提醒他注意這注意那,到哪里去找值得表揚的事?”不可否認,這句話代表了大多數家長的困惑與心聲。
實例二:
昕昕的書桌前也有許多字條,甚至有的時候,她的房間里到處都貼著字條,但沒有一張是我貼的。每次考試失敗,昕昕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我也不去打擾她。第二天早上,昕昕精神百倍地去上學了,我這才走進她的房間里。這時,總會看到房間里貼滿了有鼓勵意義的警句,墻壁上、書架上,甚至是床頭柜上。
我從來沒給昕昕寫過希望她“改掉壞毛病,做一個好孩子”這樣的字條,也沒說過這樣的話。因為我知道,當孩子怯生生地告訴我她犯了錯時,她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我們沒必要再去強調或放大她的過錯了。
從昕昕很小的時候起,我和她爸爸便達成了共識——只表揚,不批評。
我們家曾有一個“優秀”的傳統,我自以為是優秀的,那就是開辦“家庭之聲廣播站”。
其實,叫“家庭之聲廣播站”是比較“官方”的說法,那時候我們把它稱做“被窩之聲廣播站”。
昕昕小的時候,每天早上起床前,我都會在被窩里進行“廣播”。每當我說出“被窩之聲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啦”這句話時,昕昕都會麻利地溜出自己的被窩,光著小腳丫急匆匆地跑到我的床上,鉆進我的被窩,聽“廣播”的內容。我的“廣播”通常是這樣的:
“昨天,有一位小朋友在吃飯時幫爸爸媽媽搬了凳子,爸爸媽媽覺得非常高興,這位小朋友的名字叫——昕昕。”
“昨天,昕昕小朋友在幼兒園把一位摔倒的小朋友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