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應該怎么做(最新親子教育篇)
前言:小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事情,最關鍵的是要看父母怎么來處理及對待了,以下就讓我們看兩個小實例來一起的體驗下,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做為家長的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即能使孩子改正了誤,又不會使孩子受到傷害!
實例一:
曾有一次我去看望姐姐,在外甥書桌前的墻壁上發現了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上課要認真聽講、在學校要遵守紀律、早上不要賴床、不能和媽媽頂嘴、考試不能馬虎等等。一看便知,這是外甥經常犯的錯誤,所以才會被貼在墻上,姐姐的初衷是想對孩子起到警示的作用。當時外甥還沒有放學回來,如果他看到我在研究這張紙,可想而知,他該有多么尷尬。
我勸姐姐說:“把孩子的缺點寫出來貼在墻上,不能起到讓他理性改錯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不如寫些優點吧。”
姐姐對外甥的“屢教不改”也很頭疼,便采納了我的建議。從那以后,開始在墻上貼孩子的優點,比如幫媽媽做家務、某天作業很認真等,但收效甚微。
問題出在姐姐對表揚的操作方式上。再次去姐姐家的時候,我發現原來墻上那張提示錯誤行為的紙不是被表揚積極行為的紙替換下去了,而是兩張紙并排貼在墻上。
我又勸她:“只在墻上留這張表揚貼吧。”姐姐疑惑地問我:“不把錯誤放這里提醒他,他不是又會重蹈覆轍了嗎?”我對她說:“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不一樣,你不妨試試,墻上只留優點,不留缺點,看看效果。”
這回效果比較顯著。過了一段時間,姐姐給我打來電話,高興地對我說,墻上貼的那些優點,孩子很重視,表揚貼上所提到的方面,他一直在努力地做到更好,性格也越來越開朗。
一轉眼,很多年過去了,外甥現在已經參加工作了,成為了一名向著美好憧憬奮力前行的年輕人。當年的那些事,早就被時間的大浪當做沙淘走了。這是一件家庭瑣事,請相信我絕對沒有拿出來標榜與炫耀自己的本意,姐姐家當初的矛盾,其實在很多家庭里都曾經發生過。
近些年,隨著“鼓勵教育”這種說法的傳播,許多家長也開始嘗試著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但總是無法成功,最終又重新返回打擊教育的軌道上。這些家長的理由是:“我家的孩子,越鼓勵他越不知道自己是誰,一巴掌過去,問題立刻就解決了。就這還覺得委屈呢,不把錯誤擺出來讓他天天看著,他能知道改哪兒嗎?”
我當然不能否認“一巴掌過去”的威力,可是一巴掌過后呢?這些家長也承認,雖然問題得到了暫時的解決,但孩子仍覺得委屈,并且不能徹底改正。而我們希望孩子改正一種缺點,是心悅誠服地改正,非被迫改正。
由于家長們的這些擔心,在鼓勵教育的實施途中,一些似乎是為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的另類鼓勵方法滋生出來,受到家長們的推崇,那就是“獎懲并罰式教育”、“希望式教育”與“物質獎勵式教育”。
我的姐姐當初并排貼在墻上的那兩張功過貼,是“獎懲并罰式教育”的典型例子。但事實證明,效果并不好。因為即使那張表揚貼上的內容再多,旁邊還是有一張提示錯誤行為的紙在那里“示眾”,孩子的心里很難面對。要知道,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都喜歡受表揚,只有在充滿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才會更自信,才容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