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性教育孩子的方法
所有的家長都認為自己的最疼孩子,關心孩子的家長了,但是往往從某些方面就暴露了這一點,而讓家長變得無話可說。這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就是家長應該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步驟一:體認情緒的教養功能
孩子經歷負面情緒或負面經驗,大部分家長第一個反應是,又有麻煩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讓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是讓自己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大好良機。好好運用這樣的機會,孩子不僅能經歷一次正面的蛻變,父母的支持與引導也能加強孩子對生命、對自己的信心。
步驟二:幫助孩子標示情緒
高特曼教授認為,能在體驗情緒的同時并針對它進行討論,這應該是牽涉到大腦左葉的運作─這也是主掌語言與邏輯的中心。因此這或許能幫助孩子專心并平靜下來。換句話說,當我們幫孩子標示情緒時,等于開始讓他不再陷于完全的情緒中,他開始思考、動腦筋去了解自己的狀況,能夠部分抽離現在情緒,用另一個角度去審視自己,因而有助于情緒的平緩。
步驟三:以同理心傾聽
請孩子告訴你他的感受,并專心聆聽,不時對孩子的話作出響應,可以讓孩子越講越順,把整個情況從他自己的腦海厘清、條理化,有助父母了解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也讓孩子不舒服的情緒得到紓解。
步驟四:察覺孩子的情緒
高特曼教授提到,小孩的情緒有時候很難捉摸,即使是具有敏銳感受的父母都不見得能夠立刻知曉孩子情緒成因,因此他建議了三種方法幫助父母去了解孩子:
親子教育從幻想游戲中獲得提示:引導七歲以下的小孩子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角色扮演可以讓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更為順暢。
檢視孩子的整體生活狀況:如果孩子因小事過度反應,這件小事可能只是觸媒而已,檢視他整體生活狀況。
觀察行為中的不安征兆:從睡眠、飲食習慣、生理狀況也可以觀察出孩子的狀態是否穩定。如從不會尿床突然變得又會尿床,顯示孩子心理狀態有所改變。
步驟五:解決問題并設定規范
高特曼教授針對步驟五訂立了以下五個步驟:
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和孩子進行腦力激蕩找出解決之道
確認解決問題的目標所在:問孩子對于眼前的問題,希望獲致什么成果。
對不當行為設定規范:明確讓孩子知道有些行為是不當的,然后再引導孩子思考一些較適當的方法去處理負面情緒。
評估各種解決方案:對于每個解決方案,問孩子:這個方法有效嗎?這個方法對其它人有什么影響?。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通過對上面的介紹內容來看,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時一件簡單的事,家長們可以采取上面介紹的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將來的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