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們應該怎么做呢?
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抗挫折的能力。有家長說,孩子一遇到困難就來求助,不幫他就哭。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媽媽幫不了你。這件事情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解決。”必要的時候適當離開,給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機會。
記得周周3歲的時候,和曉曉在小區花園玩“奧運寶寶向前沖”的游戲,她們把長凳當賽道,以長凳之間的一個個底邊長約40厘米的水泥方柱為關卡,抱著柱子從一條長凳跨越到另一條長凳就算過了一關,最后那條長凳為終點。一人在“賽道”過關,另一人攀附在葡萄藤上曰“吊環”。她們大概是看了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獲得的靈感。她們一遍遍玩著這個游戲,樂此不疲。這時,一位老奶奶走過來,在其中一條長凳上坐下來,周周發現了這個“障礙”,我遠遠地觀察,看周周如何消除這個“障礙”。周周跳下長凳,走到老奶奶跟前,看著老奶奶,想說又怕說,猶豫了一會兒,轉向我喊:“媽媽,媽媽。”我鼓勵她,“你說呀。”周周說:“媽媽說。”我繼續鼓勵,“我覺得這個事情你能解決,你和奶奶說,奶奶一定會答應的。”說完,我走得更遠了。周周眼看求助無望,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周周終于鼓起勇氣對奶奶說:“奶奶,請讓一下。”奶奶驚訝地問:“為什么呢?”周周說:“因為我要做‘奧運向前沖’的游戲。”老奶奶笑了,“好,好,那你向前沖吧。”說完,奶奶愉快地起身走了。周周歡快地說:“謝謝。”轉過頭對我會心地笑了,我豎起了大拇指朝她示意。親子教育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家長在身旁,孩子會本能地求助于家長,這時如果家長伸出援手,就會剝奪孩子學習如何戰勝困難的機會,孩子會形成遇到困難就求助或退縮的惰性。家長適時鼓勵或適當離開,讓孩子有機會獨自面對困難和挑戰,自己尋求辦法戰勝困難,這樣不僅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磨煉耐挫折的意志品質。
不過,“適當離開”還得把握好度,家長要預測這個困難是不是經過孩子的努力可以克服。如果與孩子的實際能力相差太遠,是一個不管孩子怎么跳也摘不到的“桃子”,那么就有些過度了。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做為家長不可能永遠的為孩子們解決障礙,所以最可取的方法就是教會孩子們自己解決的方法,過度的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使其失去抗壓的能力,希望父母們都能夠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