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基礎要求
提高要求
課程標準
內容目標
知識1、使學生懂得自信的含義和表現2、使學生了解自信與自負和自卑的區別使學生了解自信、自負和自卑三者與成功的關系
能力1、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2、教學生學會走出自信的誤區,不自負,不自卑
讓學生學會對自己作客觀的評價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對自我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樹立自信的生活態度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資源分析】㈠學生分析:正值青春期的學生由于受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在自我認識上往往容易出現偏差,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或過低,對別人的評價難以正確看待,以致形成自負或自卑的心理障礙。而自我認識上的偏差必然帶來行動上的偏頗,使得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出現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是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價值有清醒而客觀的認識,增強自己的自信。㈡教材分析:1、教材結構:本框“我能行”主要是引導學生肯定自我,讓學生體驗自信的感受,區別自負、自卑和自信。框內再分為兩目“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負,告別自卑”。第一目,首先通過羅丹雕像的故事幫助學生對自信這種心理品質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而接下來的問題則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得出“自信是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的堅持,是成功者的心態”的認識。接著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在回顧以往經歷中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在感受的基礎上總結出自信的含義。再通過另外一個活動,讓學生體會作為一個自信者的美好感受,進而產生做一個自信者的渴望。第二目則通過“比大競賽”的寓言引導學生思考青蛙悲劇的根源,引出自負和自卑的表現。再通過看身邊的自負者和自卑者的表現反思自己,學生在比較中得到自己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缺點。最后的表演活動讓學生將心理和行為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走出自信的誤區,以自信的態度面對生活。2、教學重點:正確理解自信的含義和表現;學會區分自負、自卑和自信的差異。3、教學難點:學會客觀評價自己,培養自己具有自信的生活態度。4、相關知識的聯系:自負和自卑都源于對自己的不正確認識;對自己評價過高導致自負;評價過低則導致自卑。【教學策略】以活動開始,以活動結尾,檢查學生的收獲;創設活動情景,讓學生加強親身體驗;開展小組分享和討論,把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教師要先準備一系列的活動材料,例如,英語單詞比賽要準備10個難度不一的英語單詞。【設計思想】1、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在設計活動和組織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切實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2、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要充分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缺點;幫助學生發展地看自己,看到自己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最終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能力有客觀、真實的認識,從而確立自信。3、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自信是一種態度,一種心理品質。理解、樹立和增強自信,都離不開心理體驗。只有通過感受和體驗自信,才會使學生真正理解自信。【教學準備】查找相關的漫畫、動畫、案例,制作課件;準備比賽用的英語單詞;確定模仿明星比賽的明星;準備寫字比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