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
教案 導入新課:舉例:19xx年7月,林德曼獨自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達的心理學實驗,預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林德曼認為,一個人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關注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已經有一百多名勇士相繼駕舟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推斷,這些遇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來的,主要是死于精神崩潰、恐慌與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的反對,親自進行了實驗。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覺也處于麻痹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是只要這個念頭一出現,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終于,他勝利渡過了大西洋。
提問:你認為林德曼為什么能成功?
師:林德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自信。那么,什么是自信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
“我能行” (板書)
一、自信一族(板書)
學生活動(一):寫一寫:“我能行”
說一說:感觸最深的“我能行”
總結自信的含義
學生在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我能行”的態度,就是自信。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學生活動(二):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偉人、名人中自信者的故事,然后分組總結自信者在言談、舉止、為人處世方面的特點。
(教師可以用媒體素材中周恩來、錢學森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了解。)
二、超越自負,告別自卑(板書)
圖片:“自卑與自夸”、“一對小花狗”
學生思考:自負、自卑與自信相比有何不同?
師:自負與自卑都是自信的誤區,自負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自卑則是過低地估計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實力。
(一)自負(板書)
翻開《辭海》,自負的條目下是簡單明了的四個字:自恃,自許。無論從表面還是從內涵來看,總有點貶義的味道,就連引用的《淮南子·詮言訓》也是這么一句:“好勇則輕敵而簡備,自偩(負)而辭助”。
視頻:成語故事《剛愎自用》
自負是前進的大敵,是失敗的禍根。而自大狂妄到目空一切甚至目無法紀的時候,必然會使他的自由以至生命隨之幻滅。
舉例:《貪官的懸崖情結》和《惡魔張君獄中的200天》。(見擴展資料)
(二)自卑(板書)
有兩個表姐妹,姐姐長得沒有妹妹漂亮,每當她們倆出門,妹妹總是招來關注的目光,姐姐常常被冷落。被冷落的滋味是痛苦的,這種痛苦腐蝕著心靈,那種無形的自卑感包圍著姐姐。她想沖破自卑的圍困,需要找到一個出口,那就是以挑剔和指責表妹來讓自己受傷的心獲得平衡。每次見面,她都以不同的方式和語言刺激表妹,并且總以發現者的眼光,以驚奇的方式,瞄準表妹的痛處,猛扎一刀,然后,自己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