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教案設計4
黔之驢
柳宗元
本課題教時數2 本教時為第1 教時
教學目的: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掌握本文的成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翻譯文言文。
難點: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掌握本文的成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前面我們已學過一則寓言,今天我們再來學一則。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所謂“寓”就是寄托的意思,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具有短小精悍,諷喻性,勸誡性等特點。我們在閱讀本文時要理解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屬山西省)人,世稱柳河東。因終官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和韓愈合稱為“韓柳”,被譽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為揭露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殘暴兇殘,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本文是一篇寓言,選自《柳河東集》。是其《三戒》之一。《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則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古稱“三戒”。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黔 qián 窺 kuī 駭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憖
2.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載”:用船載。以:連詞,相當于而。 “放之山下,虎見之”兩個“之”是代詞,指驢。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習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蹄之”“蹄”:名詞用作動詞,用腳踢。
3.學生鞏固,齊讀課文.
4.小結
一詞多意
然, 莫相知( ……的樣子 )
然
然往來視之( 然而,但 )
以為且噬己也( 將要 )
且
且焉置土石( 況且 )
以為神 (把……當作)
以為
以為且噬己也 (認為)
虎因喜 (因此)
因
因跳踉 (于是)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 (接近)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用船)
虎因喜,計之曰 :“技止此耳” (只,僅)
盡其肉,乃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某地去)
學生齊讀,試著背誦
作業 :1.課后練習三并補充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二正課
1.段落
一、黔驢的來歷及虎初見驢的心態。
二、故事的主體。寫虎逐步摸清驢的底細,終于吃掉驢。(分三層)
① 反應
② 試探
③ 吃驢
2.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分為六個層次,請找出各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和動作的詞語。
虎認識驢的心理過程
以為神 莫相知 以為且噬己也 覺無異能者 終不敢搏 技止此耳
生動描繪虎認識驢的心理過程,推動情節發展。
文中寫虎動作的詞
蔽、窺 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駭、遁 恐懼
近之、視之、近出 一再試探生性膽大
蕩倚沖冒 工于心計
跳踉、斷、盡、去 干脆利落志得意滿
3.黔驢有何技?
一鳴;一蹄
形象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之下的平庸技能。所以,它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為奇了。
4.關于“窺”字,請從詞語運用,心理活動描寫,形象塑造三個方面品味本文的美點妙處,每人用一句話說明一個“妙點”。
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
5.出自本文的成語,并請幾位同學造句。
黔驢之技: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黔驢技窮:喻僅有的一點本領用完了。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造句略
6.本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試著講給你的弟弟妹妹聽。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請學生復述課文.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定能獲得勝利。
7.分析文中塑造的兩個形象,并思考文章是如何來塑造的.
驢:貌似強大,實際無能
虎:善于觀察,機智勇敢
文章寫驢又寫虎,寫驢,僅“龐然大物”四個字就生動地畫出了驢的蠢像,穩重主要通過寫虎來襯托驢的特點。寫虎,不僅刻畫其行動,神態,還描寫其心理活動,其中寫虎與驢斗的動作和心理尤為出色。
8.背誦課文
三.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黔之驢
柳宗元
(驢)龐然大物 (虎)見、窺、近 莫相知 過程具體
黔驢之技
一鳴 聞、駭、遁、恐、視、習 相知 襯托
不勝怒,蹄之 狎、蕩倚沖冒、計、闞、
(黔驢技窮) 斷、盡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