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班話題作文復習課教學設計
教學思想:本設計適用于九年級第一學期,即學生剛上初三時,屬于畢業班作文復習的起始課。寫作的復習,首先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關于寫作的目標,回顧、反思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寫作實踐,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訓練。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尤其是初中以來的寫作教學,學生對寫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不同程度的提高,具備了一定寫作能力。因此,復習時可圍繞寫作的基本理念,適當作一些理論方面的指導,把考生原有的以比較散漫形式存在的寫作行為、寫作的程序轉化為適應考試作文的綜合寫作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考場作文的基本形式,進一步規范寫作行為。
2、了解話題作文的基本特點,有效地提高考場作文的檔次。
教學重點:掌握話題作文的寫作步驟。
教學難點 :立意與選材
教學方法:點撥指導,探究歸納
教學過程 :
一、激發導入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表現。一篇考場作文可以說是集考生思想認識、品德情操、審美情趣、生活經驗、知識積累以及專項技能之大成,但考場作文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寫作,文藝創作,不同于征文比賽的作文,也不同于平時的作文訓練。為什么有些平時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在作文考試中也有“失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于不熟悉、不了解考場作文的特殊性,復習的目的就是要熟知考試作文的特點,能夠有意識地自覺地按照考試的要求寫作。
二、考點歸納
作文題型 方式示例 中考考點
命題作文 以“我的視線”為題作文 1、保證審題沒有偏離;2、體現各項寫作要求;3、選材圍繞題目所限制的中心,來自生活并富有新意;4、構思要完整,文中最好有點題之句。
半命題作文 “我終于戰勝了 ” 1、補充完整后的題目通順簡潔;2、圍繞補充后的題目中心構思選材立意;3、語言順暢生動,富有生活氣息與豐富的情感。
材料作文 下面一段文字,選自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請讀后按要求作文。 1、讀懂材料;2、在文章中恰當引用所給材料并根據題目要求圍繞材料構思立意;3、自擬的題目恰當妥帖;4、語言符合所寫的文體特點。
話題作文 以“珍惜”為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1、圍繞指定話題構思立意;2、題目貼切恰當通順簡潔;3、語言符合所寫的文體特點。
三、“話題”剖析
話題作文是近年來出現的作文考試的一種題型,它的本質是鼓勵創新,張揚個性;往往是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就是要鼓勵考生發揮個性特長,選用自己最熟悉的、積累最多的材料,運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和方法,自如自在地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考出最佳水平。
1、話題作文的特點。
(1)活——寫什么由考生自己來定,怎么寫也由考生自己決定。
(2)寬——對考生的要求非常寬,限制性要求很少。
(3)廣——只要是在話題范圍之內,圍繞它怎么說都行。
2、話題作文命題的幾種方式。
(1)一段材料引發話題:這有些類似于材料作文,但“話題”源于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發又可以不切入材料。
(2)一段導語 帶到話題:導語 是由出題者鋪敘的一段話;這一段話不是材料,它能把考生引導到話題上。
(3)開門見山顯示話題:考題直接指定一個話題,比如,“請就‘音樂’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3、話題作文的構思步驟。
(1)審明題意——審材料、審話題、審要求、審提示。(就是要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即對作文題各個部分的內容逐項揣摩,重要部分要逐字逐句地審讀,確切地理解它的含義。)
(2)確定文體——圍繞話題,明確目的,根據實際選用自己擅長的文體。例如,要“告人以事,使人同感”,選用記敘文;要“曉之以理,使人信服”,選用議論文;要“授人以知,使人懂得”,得寫說明文。必須有一個體式明確的樣子,有意規范自己的寫作行為。
(3)擬定題目——角度要小,切入要準,表述要精當。(題好一半文,不應簡單地以所供話題為題目,而應通過自己的快速思維,或比較,或分析,或綜合,或聯想,或想象,從生活或學習的積累中,篩選出符合這次考試要求的寫作素材,在這個基礎上,提煉出文章的題目來。)
(4)確定中心——準確、新穎(也叫立意,經過快速敏捷的思維所搜索到的寫作素材,需要有一個中心來統帥,又需要圍繞這個中心再次篩選、恰當處理素材。這時所確定的中心才可能是準確的,一個有創作個性的學生,其立意也往往是新穎的。)
(5)謀篇布局——放得開,收得攏(常說考試作文“有分無分,靠審題;高分低分,靠構思”,指的就是謀篇布局,實質上是一個“放”與“收”的過程,這一步是寫好考場作文的關鍵。既要能迅速圍繞題目展開廣泛而大膽的想象與聯想,又要能果斷地從大量的想象聯想之中,選取最佳材料和角度,醞釀成文章的雛形。)
四、例文賞析。
《“知足常樂”辯》[印發材料一]
(1)要求學生從審題、定體、擬題、立意到構思等各方面對作文《知足常樂辯》進行點評。
(2)教師參與交流(如從立意上:本文立意 新穎,突破了常規思維模式,以全新的視角對“知足常樂”這一人們至今崇尚的古訓進行辯證分析,指出了現代化的今天如果知足就會產生不利影響乃至危害,闡明了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斷進取,其樂無窮的道理。)
五、強化演練
話題作文寫作訓練[印發材料二]
1、要求學生任選一題,擬好題目,確定思路,擬定提綱,選好材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2、教師協助分析:
[題一] 你可以擬題“希望——無形的瑰寶”,在與有形財富的比較中演繹希望的珍貴,你可以擬題“盛滿希望上路”,用個性化的經歷凸現題目所示的堅強的生活姿態的魅力;你可以擬題“每一個明天都是希望”,闡述“無論身陷怎樣的逆境,都不應該絕望,因為前面還有許多個明天”的道理,你還可以擬題“莫把幻想當希望”,從哲理層面作辨析,希望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幻想,幻想是不大可能實現的希望,生活中破滅的是幻想而不是希望,我們常常為實現不了的希望而痛苦,那是因為把幻想當成了希望。
[題二] 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文體和題材,你如果對“2004年十大科技發現”有興趣,不妨寫篇說明文——《火星之水探秘》,介紹人類探求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經過;你如果有一個波瀾迭起的故事,你可以以“秘密”為線索寫篇記敘文;你如果是個體育迷,則可以選擇議論文,擬題“實力超群,心理成熟——奧運冠軍圓夢探秘”,以令人信服的事實證明奪冠的規律;你如果富于哲理思考,你不妨擬題“不是秘密”寫篇散文,從“秘密”的兩重性切入抒寫獨特感悟。
六、小結:
“放飛心靈,放飛個性,放飛文采!”應該是中考作文命題遵循的一個原則。相應的,寫好考試作文必備的心理素質應該就是:滿懷信心,充滿激情。但是,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材料作文一樣,都有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語言運用、規范體式、書寫行文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因此,要熟悉掌握話題作文的步驟,規范話題作文的行為,才能寫出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話題佳作。
附件材料:
【材料一】 孔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主要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永遠快樂。孔子又說:“學而不厭。”意思是說學習永遠不能感到滿足,你讀后有什么啟發,請以“滿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知足常樂”辯
“知足者常樂”它源于孔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永遠快樂。它是用來教育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的,但如果用這句話來作為我們今天生活的指南,那就值得推敲了。坦率地說,我主張永遠進取。(通過分析古訓的出處、意義、作用,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雷鋒曾經說過:“在工作上要向高標準看齊。”這就是說人們應該在工作上永不知足。(一論工作上要永不知足。)
我們在學習上應該不知足。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多學些知識。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如果滿足于所學的東西,滿足于一知半解,就會半途而廢,一無所得。(二論學習上要不斷進取。)
科學家在研究工作中更不應該知足。眾所周知,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青年時代可謂才華橫溢,前半生發現了牛頓定律,為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滿足了,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學,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半生,顯得黯然失色。(三論研究中要開拓創新。)
那么在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樂”呢?我認為是,也不是。就個人而言,不應該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錢,這就是雷鋒所說的“在生活中要向低標準看齊”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對全體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則應該“不知足”。建國已50余年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雖在不斷提高,但我們應該看到有些貧困山區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或剛剛解決。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如果我們“知足”了,那么我們就很難發展了。我們生活在這個改革的年代,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分析生活,從兩方面切入,一“個人”,二“集體”,有理有節。)
知足,會目光短淺;知足,會固步自封;知足,會知識淺薄;知足,使人愚昧,消磨斗志,它給人帶來常憂,而不是“常樂”。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開拓、追求、探索的 時代精神;給人以堅強的意志,奮斗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撓,勤學好問,只有奮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樂無窮”。(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再次強調論點。)
【材料二】
[題一]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出發遠征波斯之前,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全部分給了臣下。一名隨從非常驚訝的問:“陛下,那你帶什么啟程呢?”亞歷山大自信而果斷地回答“希望!”請以“希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于600字。
[題二] “探密”“解密”“大揭密”一類的詞語經常見諸報刊,請以“秘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擬,文體自選,不少于600字。
【材料三】中考優秀作文欣賞
與羅丹的對話
河南 王雪
眼前是偉大的雕刻家羅丹的作品,那座轟動整個世界的作品——《思想者》。
在第一眼看到它時,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撞擊了一下,掀起一陣波浪。凝視著它那低傾的充滿智慧的大腦,我仿佛看到了在一旁正用雕刻刀削減的羅丹……[由作品聯想到了作者,之后展開想象,進行了對話。]
“偉大的藝術家啊!”我失聲驚嘆。
“是說我嗎?”羅丹邊反復地削減某個地方,邊回頭問我。[入題很簡練,直接指向主題。]
“當然!”我堅定地回答,“您作品給了世人無與倫比的美的享受。瞧!它似有生命力般,把每個人都震撼了!”
“噢,不!”羅丹并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口中喃喃道,“不,是這個世界給了我太多,是這個世界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思想的重要。”[面對“我”的贊美,羅丹是什么反應?]
“可是你所做的遠遠超乎這個世界的饋贈。人們都渴望站在榮譽的頂端俯視這個世界,而你,只希望把這個世界放在頭頂去膜拜。為什么呢?”我的驚奇,我的語速仍未能讓他忘記手中的工作。只不過,他似乎在微笑,帶著一絲無奈。
“小姑娘,我偉大嗎?”他仍在修改那座未完成的的雕像,“不!我只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罷了。上帝派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不是為了金錢、榮譽,而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一場磨難,而后懂得人生。“
“可是你的確稱得上偉大,人們的贊美是發自內心的。”
“那只是一種稱號而已,又何必那么在意呢?他們吹捧別人,也吹捧自己,浪費的也只能是自己的時間。”
我沉默了,我盯著他反反復復地做同一種修改,心理似乎有點明了:他不說自己偉大,卻稱贊這個世界的神氣。[在對話中,“我”得到啟發,一個面對榮譽保持謙遜風格的偉大藝術家羅丹的形象突出出來了。想想看,都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他似乎修改完了,拍拍自己身上的石屑兒,想我問道:“知道它為什么叫‘思想者’嗎?”
我迷惑地搖了搖頭。
“因為他在低著頭看這個世界!”羅丹在微笑中消失[羅丹的話再一次突出了主題——只有謙遜才有偉大。這句話是亮點,富含哲理。]
我突然醒來,望著那尊仍矗立在原位的思想者,心中又是一陣翻騰。
后記:有人問羅丹么能有那么好的作品,羅丹笑語:“不是我雕刻得好,是那些石頭自己形成的而已!”
[簡評] 很佩服這位同學的巧妙構思,居然把偉大的美學家羅丹請來了,而且還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對話,并從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告訴我們如何面對贊美與榮譽,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偉大。行文流暢,語言精練,描寫細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記敘中蘊涵哲理,能做到如此縝密,如此蘊籍,真是不簡單。這篇文章為什么能寫的如此成功呢?關鍵有三:一是開頭見解,迅速入題,沒有東拉西扯,而是把畫面直接切換到想象中去,再現對話的場景。二是再現對話的情景時寫生動,如對“我”和羅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都有合情合理的描寫。這一部分是寫作成功關鍵,許多同學不注意這一點,使得人物形象很難立起來。三是主題十分鮮明,在對話中,兩人始終圍繞“偉大”進行討論。不像有些同學寫想象類作文,想象了半天,忽而天,忽而地,卻沒有主題思想或主題松散,導致文章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