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教案(精選3篇)
《采桑子》教案 篇1
【自學指導】
1,感受詞中所描繪的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領略其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的風姿。
2,了解此詞結構上的特點,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現得優美可愛。
3,理解詩歌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課文提示】
1,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
2,歐陽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歐陽修的愛情詞與晏殊并稱為“歐晏”;抒懷詞突破詞的傳統題材和表現手法,為蘇軾豪放詞開先路。
4,《采桑子》詞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楊下采桑》;又稱《丑奴兒》《伴登臨》《羅敷媚》《忍淚吟》《羅敷艷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韻。
【正音正字】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中學語文在線
籍jí 蒙méng 笙shēng 櫳lóng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此詞是作者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過后西湖好:
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上片寫景物。主要描寫鮮花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這是寫色。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春風物態。這幾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寫人事。先寫郊外景。“笙歌散盡”,虛寫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上面三句描寫的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寫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就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能理解“狼籍殘紅”是“好”。最后兩句,再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從句式上看,這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 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雨中襯托清寂氣氛,又以雙燕歸來制造輕靈、歡娛的意境。“雙燕歸來”與前面“游人去” 互為映對。
此詞上片寫自然,下片詠人事。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連,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殘紅狼籍,常人對此,覺得索然無味,而作者不但不傷感,反而有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的獨到之處。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
①狼籍殘紅 ( )( )
②飛絮蒙蒙 ( )
③垂柳闌干盡日風 ( )
④垂下簾櫳 ( )
2,詞以“好”字提領全篇,表達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過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現“群芳過后”時節的詞語有哪些?
4,“西湖好”具體表現在哪里?(不要用詞中的原句回答)
5,“始覺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樣理解“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描寫的景象?
7,從整首詞看,哪一句是本詞的綱領?
8,最后一句寫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結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職閑居時寫的此詞,上片刻畫了 ,渲染了 ;下片描寫了 ,抒發了 。
10,作者從贊美的角度寫殘春,角度新穎。整首詞表達了作者 ,而且體現了 。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蘇軾詞三首》。
《采桑子》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感受詞中所描繪的穎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詞結構上的特點。
二、 學習方法
1.熟讀全詞,結合課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結合相關資料體會作者感情。
3.結合預習題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詞的特點。
三、 預習內容
1.解釋下列詞語。
群芳: 狼藉: 殘紅: 飛絮: 闌干: 始覺春空:
2.將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畫出來。
3.反復閱讀全詞,回答問題:哪些詞句具體體現了“西湖好”?
4.詞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具體說說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四、課堂重點內容
1.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2.翻譯詩歌全文,重點字句:垂柳闌干盡日風。
3.分析上下闋的主要內容及關系。
4.分析“游人去”與“燕歸來”兩句在全詞中的關系,進一步把握此詞的特點.
5.課堂討論:很多文人面對晚春都不由得產生憂傷之情,此詞也是如此嗎?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鞏固練習
1.歐陽修,字 ,號 ,又號 ,宋朝文學家、史學家。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簾lóng( )
3. 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
A.狼籍殘紅 狼籍
B.飛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闌干盡日風 闌干
(2)全詞以“ ”句統領全篇,贊美了西湖兩種不同狀態的美,即 和 。從結構上說,上片寫_________,通過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圖景;下片寫人事,詞作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聯系拓展:
見《同步課課練》。
《采桑子》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知識,積累一定數量的有關“愁”的詞。 2.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積累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會在寫作中發揮想象、創造意境的方法。說明: 古詩詞的語言精練,文字精美,短短的幾十個字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因此古詩詞教學要注重品詞品句,在品詞品句中感悟語言、熏陶感情。語言的感悟就是要培養語感,感悟到語言的精妙、表達效果及感情色彩。語言的感悟是“讀”出來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讀”出來的。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每讀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體驗。如詞的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讓學生在讀中展現畫面,在讀中想象意境。通過展開想象,把仿佛看到的、聽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誦讀傳達出來,從而化語言文字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鮮活的意境。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很少見到歡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窮苦之詞。中國古代詩人也好將“愁”字入詩,在中國古詩詞中含有“愁”字的詩詞不勝枚舉,如“愁如塞月恨邊云”,“百年愁里過”,“吳山點點愁”“無愁不到心”,“新月與煙愁”,“明日黃花蝶也愁”,幾乎無處不可用“愁”。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詩。因此,借助本文也可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學中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反復誦讀,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2.難點:理解詞中“愁”之外獨特、開闊的情感空間,以及歐陽修積極的人生追求。說明: 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情感。詞重感情,詞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通過誦讀,引發出獨特的想象,進而產生個性化的審美,在心中蕩漾起一種淡淡的愉悅之情,把學生帶入一種對江南的向往之中。對于詞中的“愁”,學生通過誦讀是能夠理解到的,但“愁”之外歐陽修獨特、開闊的情感空間及積極的人生追求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除了文本的理解之外,還引入了馮延巳的《采桑子》進行對比,以凸顯歐陽修的積極的人生追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目的導入新課1. 介紹“西湖十景”,點出有關春、夏、秋、冬四季的景點,導入本課的學習。2.教授詞的一般常識。(詞是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詞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1. 根據已有的經驗,回憶、判斷。識記有關常識。(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詞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大部分都分為片,“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激發學生學習詞的興趣,積累詞的一般常識。 誦讀感知,理解文意1. 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停頓及語調的抑揚頓挫。2. 組織學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繪詞中的西湖美景。 (“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 垂柳闌干盡日風” 、“雙燕歸來細雨中”)1.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2. 自由交流,博采眾妙,代表發言。3. 落英繽紛、柳絮紛飛的暮春景色,常會引起人們的惋惜之情。昔日湖上游人不斷、笙歌相隨盛況已不復見,詞人由此頓悟春天已經消逝。'始覺春空'四字既表達了若有所失的空虛感,又有一種繁華喧鬧過后的清醒感。反復朗讀感受詞的韻律美與情境美,從語言的品味、內化提升到對詞的意境的自我表述。閱讀鑒賞提問:在古人的詩詞中,百花凋零,落紅滿地,多表現孤獨傷感之情,為什么歐陽修卻一反往常,說是“群芳過后西湖好”?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四人小組思考問題,交流學習。(此詞上片寫西湖景色,下片寫人,關鍵在“游人去,始覺春空”,游人一走,詩人才感空虛寂寞。可見西湖的好與不好,與群芳的關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飛來,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陣喜悅掠上心頭,所以詩人仍然覺得西湖好。)感受作者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的情懷,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視人文景觀的審美意識。拓展延伸引入馮延巳的《采桑子》,組織學生朗讀,并與課文比較。(重點放在“群芳過后西湖好”與“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的不同情感的比較)1. 朗讀后交流感受。2. 在描繪的景物及作者流露的情感兩方面進行比較。(馮延巳的“愁”是肝腸寸斷無法排遣的,歐陽修的“愁”是胸襟開闊,積極包容的。)從詞所描繪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布置作業選做題:1. 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課文。2. 收集歐陽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歡的一首進行研讀,準備交流。 完成作業。通過改寫,深化學生對本課的理解。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詞,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習范圍。 思路點撥 本文的教學,也可與四十一課柳永的《蝶戀花》進行比較閱讀。兩首詞中所描繪的春景的殘照狼藉,與兩位詞人所流露“望極春愁”和“群芳過后西湖好”,在同與不同之間,把握詞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練習舉隅1. 積累——名詩佳句頌西湖。(1)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2)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題臨安邸》)(4)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里,一色湖光萬頃秋。(宋·孫銳《平湖秋月》)2.探究——下列詩詞中均有“愁”,請分析每一首詩中“愁”的具體內容。(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唐·白居易《長相思》)
(2)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宋·辛棄疾《菩薩蠻》)
(3)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 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
(4)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 美人》)
附答案:2.(1)閨中懷人之愁;(2)國破家亡之愁、報國無門之愁;(3)思念、孤獨之愁;(4)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附馮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