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精選14篇)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3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精選14篇)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了解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2、簡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課題,初讀寓言。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匯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己對寓言內容的理解。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連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2、自讀每自然段。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貍非常想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 想盡各種辦法自己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3、小組合作討論:狐貍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4、“白費勁”說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時狐貍的神情嗎?

  5、自讀第二段。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貍在“白費勁”、“無望”的情況下,仍然對葡萄戀戀不舍?

  6、同學們吃過成熟的葡萄嗎?是什么滋味?狐貍為什么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為力”是什么意思嗎?你怎么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四、積累遷移,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大家還記得我們熟悉的那個《狼來了》的故事嗎?誰來給同學們講一講。

  2、這個故事也是選自《伊索寓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了解內容。

  1、自讀寓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2、指名讀,說說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寓言,領會寓意。

  1、默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現?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

  狼沒來

  牧童:幾次大叫   (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   (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2、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過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四、遷移積累,指導寫字。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2、狐貍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也與狐貍有關,它也使出了同樣的手法又來欺騙別人了,不過,這回它的計策可是失敗了,是誰這么聰明呢?(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

  1、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一想這篇寓言說了一件什么事?

  2、自讀反饋。

  三、細讀寓言,體會寓意。

  1、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2、相似的是狐貍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說奉承話。“故意”點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不同之處是烏鴉上當了,而蟬沒有上當。

  3、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保持警覺,進行試探。)  理解“有詐”。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體會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四、積累遷移。

  選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書面作業:

  完成《練習冊》、《語文補充習題》作業。

  板書設計:

  12、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牧童和狼: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蟬和狐貍: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2

  課前游戲:

  1.寫“聰”字:

  請你圍繞該字的各部件說一句成語且與“聰明”有關。

  2.讀繞口令:(ppt)

  板凳與扁擔

  板凳寬,扁擔長。

  扁擔沒有板凳寬,

  板凳沒有扁擔長。

  扁擔綁在那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扁擔綁在板凳上。

  喇嘛與啞巴

  打南邊來了個啞巴,腰里別了個喇叭;

  打北邊來了個喇嘛,手里提了個獺犸。

  提著獺犸的喇嘛要拿獺犸換別著喇叭的啞巴的喇叭;

  別著喇叭的啞巴不愿拿喇叭換提著獺犸的喇嘛的獺犸。

  不知是別著喇叭的啞巴打了提著獺犸的喇嘛一喇叭;

  還是提著獺犸的喇嘛打了別著喇叭的啞巴一獺犸。

  喇嘛回家燉獺犸;

  啞巴嘀嘀噠噠吹喇叭。

  一.引入課文

  1.怎樣使自己聰明呢?——“書猶藥也,可以治愚。”

  2.《伊索寓言》簡介

  二.學習課文

  (一)示范指導——學習《狐貍和葡萄》

  1.出示任務:今天我們要從寫法上和讀法上研究研究寓言的特點。

  2.方法提示:通讀——研讀——聯想

  3.通讀:了解文章結構——明顯的兩段結構,前兩自然段講述一個故事,最后一自然段點明寓意。

  質疑:①文章標題用“狐貍和葡萄”妥不妥?

  ②“夠”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釋:①數量上可以滿足需要;②達到某一點或某一程度;③用手等伸向不易達到的地方去接觸或拿來。)

  4.研讀:(ppt)畫出重點語句——“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

  5.反思:

  ①換種說法——原諒自己是墮落的開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應該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尋找躲避的借口。(ppt)

  ②寓言新編(ppt)

  ——我編故事,你說道理:

  學校要舉行書法比賽,好多同學都在努力練習,唯獨張兵不認真。比賽結果一出來,張兵自然是名落孫山。看見獲獎同學上臺領獎,張兵說:“在學校拿個獎有啥稀罕的!”

  “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

  6.小結:通過以上讀書活動,我發現寓言的結構特點——小故事+大道理,我覺得讀寓言時必須多聯想。

  (二)嘗試運用——學習《牧童和狼》

  1.通讀:講了個什么故事?

  2.研讀:①誰能讀出牧童兩次大叫的不同情感?②請你畫出重點語句。

  3.聯想:

  ①(ppt)下列說法你認為哪些與本文寓意相似:戲弄別人等于戲弄自己;真到假來假亦真,假到真來真亦假;聰明總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時候大人不如孩子聰明。

  ②(ppt)寓言新編——你編故事,我說道理:

  “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三)分享成果——用以上方法學習《禪和狐貍》:

  1.用一句成語概括重點句“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前車可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2.討論課后第4題:你知道《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蟬為什么沒有被騙?(我認為蟬讀了寓言!)

  3.(ppt)寓言新編——你說故事,他講道理。

  三.總結:

  1.朗讀童謠(ppt)

  寓言寓言,聰明藥丸。

  小小故事,道理萬千。

  故事生動,道理淺顯。

  多讀寓言,賽過神仙。

  2.敲開你的“聰明丸”: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和寓意配對,在現場的老師和同學幫助下結對出場。

  附:板書計劃

  通讀 小故事

  研讀 12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反思 多聯想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l.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

  赫 宙 庇 喇 囪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讀音。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派頭 凡人 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三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動的故事中,全文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精巧的構思美。

  二.學法引導

  1.這是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現,體會想像和聯想的作用。

  3.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兩則寓言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教師結合課前提示進行介紹。

  2.重點學習前兩則寓言,體會其寫作特點,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師分析講解,師生討論的辦法解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和相關練習制成的膠片。

  3.學生根據本文內容制作漫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寓言。

  2.復述故事。

  3.結合教師的講解進行討論。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導語

  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寓言。其實同學們對寓言并不陌生,大家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老師經常用寓言故事對我們進行教育。同學們能舉幾個你聽過或讀過的寓言嗎?(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同學們熟悉的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外國寓言如《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等。)同學們能否說一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學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師應加以肯定。)教師補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本單元第三則寓言的作者嚴文井是我國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明確目標

  目標(略)

  重點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識。

  2.重點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體會特點,理解寓意。

  (二)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讀懂故事,并能復述。

  ②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

  ③體會寓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這則寓言內容上可以分為故事和寓意兩部分,下面請三位同學上講臺,不看書把故事 復述一下。三個同學中一個復述講述的部分,其他兩人分別復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語言。要求復述人物語言的同學要做到表情語氣準確。

  全班同學對他們的復述進行評價。

  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

  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不一樣。第一次問,神態平靜,問話簡潔,語氣也平直;第二問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親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個銀元后“笑”

  著問,復述時要抓住“笑”的表情,問話的語氣稍重一些。當聽說赫拉的雕像“要貴些”  時,大大出乎意料,第三問復述時要稍加思索,語氣中帶著急切,語調要更重一些。)

  三次問話,只寫了一次問話時的神態:“笑”,只寫了一次心理活動,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問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變化嗎?

  討論、明確,開始赫耳墨斯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在人間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來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見宙斯的像,于是隨意問一句,不假思索,心請是平靜,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會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災樂禍,暗自得意,這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這次他變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問,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當頭一盆冷水。三問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訓,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為了不起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什么樣的道理?請同學讀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話把寓意表述明白。

  愛慕虛榮的人一文不值。

  (四)總結、擴展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三問三答,變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尋味,故事告訴我們愛慕虛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最沒有價值,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謙虛,有真才實學)。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l.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

  赫 宙 庇 喇 囪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讀音。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派頭 凡人 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三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動的故事中,全文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精巧的構思美。

  二.學法引導

  1.這是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現,體會想像和聯想的作用。

  3.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兩則寓言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教師結合課前提示進行介紹。

  2.重點學習前兩則寓言,體會其寫作特點,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師分析講解,師生討論的辦法解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和相關練習制成的膠片。

  3.學生根據本文內容制作漫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寓言。

  2.復述故事。

  3.結合教師的講解進行討論。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導語

  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寓言。其實同學們對寓言并不陌生,大家從幼兒園到小學,家長、老師經常用寓言故事對我們進行教育。同學們能舉幾個你聽過或讀過的寓言嗎?(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同學們熟悉的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外國寓言如《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等。)同學們能否說一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學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師應加以肯定。)教師補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本單元第三則寓言的作者嚴文井是我國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明確目標

  目標(略)

  重點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識。

  2.重點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體會特點,理解寓意。

  (二)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讀懂故事,并能復述。

  ②查字典、詞典解決字詞。

  ③體會寓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這則寓言內容上可以分為故事和寓意兩部分,下面請三位同學上講臺,不看書把故事 復述一下。三個同學中一個復述講述的部分,其他兩人分別復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語言。要求復述人物語言的同學要做到表情語氣準確。

  全班同學對他們的復述進行評價。

  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

  赫耳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不一樣。第一次問,神態平靜,問話簡潔,語氣也平直;第二問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親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個銀元后“笑”

  著問,復述時要抓住“笑”的表情,問話的語氣稍重一些。當聽說赫拉的雕像“要貴些”

  時,大大出乎意料,第三問復述時要稍加思索,語氣中帶著急切,語調要更重一些。)

  三次問話,只寫了一次問話時的神態:“笑”,只寫了一次心理活動,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問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變化嗎?

  討論、明確,開始赫耳墨斯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在人間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來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見宙斯的像,于是隨意問一句,不假思索,心請是平靜,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會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災樂禍,暗自得意,這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這次他變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問,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當頭一盆冷水。三問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訓,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為了不起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什么樣的道理?請同學讀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話把寓意表述明白。

  愛慕虛榮的人一文不值。

  (四)總結、擴展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三問三答,變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尋味,故事告訴我們愛慕虛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最沒有價值,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謙虛,有真才實學)。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

  第二課時(蚊子和獅子)

  導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樣一件偶然的事情,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摔傷了腿,細心的人發現,原來這個小男孩一向很頑皮好動,人們由此注意到很多頑皮好動的孩子都有過摔傷史,這樣看來,頑皮好動是摔傷的必然因素。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蚊子和獅子》也反映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

  (一)明確目標

  目標(略)

  重點

  1.重點學習《蚊子和獅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內在聯系,體會寓意。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二)整體感知

  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寫法,不要寫成“喇”,掌握“粘”字的讀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剛才在聽讀時,要求同學們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謂偶然,就是不經常、不一定的,那么這則故事中不經常、不一定發生的情況是什么呢?

  討論 1.是蚊子打敗獅子;2.是蚊子被蛛網粘住被蜘蛛吃掉。

  這兩個偶然性的情況有沒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討論 有。蚊子打敗獅子,是由于蚊子聰明,運用了智慧。

  從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開始對獅子說的話,看上去好像大話吹牛,其實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獅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長處。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獅子挑戰,這是它獲勝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勝。

  蚊子被蛛網粘住,被蜘蛛吃掉,這個偶然性的情況有沒有必然性的因素。

  討論 有。蚊子打敗獅子后,非常驕傲,從他“吹著喇叭,唱著凱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結果高興昏了頭,沒有注意到蛛網,一頭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驕傲是它最終送命的原因。

  這樣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為什么反會被“小小的蜘蛛消滅掉”,因為驕兵必敗,這就是這則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學能舉例說明。

  一位同學一次考試成績很好,就有些驕傲,上課不認真聽講,不交作業,結果下次考試成績下降,成績下降的這個偶然現象是由于驕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這個同學說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生活中,不要放過那些偶然的現象,要及時分析原因,改正缺點,發揚優點,使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這則寓言的特點,跟上則相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一情節上的起伏跌宕,結局耐人尋味。

  不同點——第一則支用的是反襯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價值反襯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這則運了擬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

  (四)總結、擴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正如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所說“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希望同學們讀寓言,不僅要讀懂故事,更重要的是體公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五)板書設計

  (六)布置作業

  課后自讀《濃煙和煙囪》

  教案點評:

  1.這是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是如何體現寓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讀法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每則寓言所寄寓的道現,體會想像和聯想的作用。

  3.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兩則寓言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貍很喜歡吃葡萄,“讒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二)1、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2、拓展:(1)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2)男女生分組讀第(3)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 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后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5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貍很喜歡吃葡萄,“讒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二)1、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2、拓展:(1)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2)男女生分組讀第(3)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 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后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6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蟬和狐貍》

  教材依據: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二課《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蟬和狐貍》

  設計思想: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為主導,合作探究的原則,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一、復習導入;二、精讀《蟬和狐貍》體會寓意;三、課堂拓展、四、課堂小結;五、作業設計。讓學生在朗讀體驗、合作探究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方法與過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寓言的喜愛,并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寓意,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重點:分析寓言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難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從寓意中獲得教益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

  學法指導:朗讀體驗、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閱讀《烏鴉和狐貍》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誰?(伊索,希臘寓言家)

  2.《伊索寓言》與我們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點?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幾部分組成?結合前面學過兩則寓言說一說。(板書:寓言和寓意)

  二、精讀《蟬和狐貍》,領會寓意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2、狐貍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也與狐貍有關,它也使出了同樣的手法又來欺騙別人了,不過,這回它的計策可是失敗了,是誰這么聰明呢?(板書課題)  

  3.默讀課文,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相似之處:說奉承話,詭計騙人。)

  (不同之處;烏鴉上當,蟬沒上當。)

  4.你從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看出狐貍是在用詭計騙人的?

  (“故意”點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下來”“見識”可以看出狐貍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

  5.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保持警覺,吸取教訓,進行試探。)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讀1—4自然段,體會蟬的聰明之處

  7.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板書寓意)

  (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三.課堂拓展

  1.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隨堂進行思想滲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嚴禁下河游泳等。)

  3.結合寓言的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練習編寫寓言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1)齊唱《蝸牛與黃鸝鳥》,復述這個故事的內容,這首歌曲就是一則寓言,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笨鳥先飛或勤能補拙)

  (2)自己編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編寫一則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寓言                                    寓意

  狐貍和蟬                     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訓。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以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前一課的內容,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在教《蟬和狐貍》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接著默讀課文,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在課堂拓展中我設計了唱兒歌《蝸牛和黃鸝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借助歌詞回顧寓言的結構,并能想出寓意,為學生編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過渡引導,達到預期教學目的。但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在編故事時語言不夠形象,指導效果不是很突出。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辯的思維智慧,培養個體探究質疑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主討論研究九個寓言故事的原義及作者賦予的新義,對作者的感受質疑與準確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現實社會深入地認識與體察,突然常規思維習慣,獨立思考,大膽創新。

  教學重點: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對作者觀點和疑難語句的理解

  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一些人不遠萬里,從港臺、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來“朝圣”,然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風趣若是。

  錢鐘書是當代文化名人,他寫的小說《圍城》的主題就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篇小說的語言特點是諷刺、幽默、深刻,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更直接地表現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解讀九則寓言故事

  (一)學生自讀課文

  (二)學生講析九則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義:諷刺那些善變的人。

  作者賦予義:處處隨機應變,標榜其與眾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原義:諷刺淺薄的享樂主義者。

  作者賦予義: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義:戒貪得無厭

  作者賦予義:自知人不需要鏡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4.天文學家的故事

  原義:眼睛朝上勢必摔跤。

  作者賦予義: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烏鴉的故事

  原義:裝者最終要現其原型。

  作者賦予義:用剝去他人優點的方式來粉飾自己缺點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義:狂妄自大的渺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偉大。

  作者賦予義: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是彌補缺陷的好辦法。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原義: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賦予義: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8.狐貍和葡萄的故事

  原義:得不到的便是人們急于毀掉的。

  作者賦予義:得到的又是人們急于強占的,盡管強占的方式千差萬別,哪怕是用訴苦來免得旁人分了頭。

  9.驢跟狼的故事

  原義:錯行仁義反受其害。

  作者賦予義:行醫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總結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對,有的引申,請把九個分成兩類。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閱讀

  從《伊索寓言》中選出三則,由學生模仿作者賦予新的理解。

  1.狼和獅子

  太陽下山的時候,狼正在山腳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陽下又大又長,于是心想:“我身材魁偉,從頭到尾差不多有一畝地那么長,為什么還要懼怕獅子呢?所有的動物都應該奉我為王,難道不是嗎?”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時候,一只獅子撲過來,殺死了他。狼死時后悔莫及,嘆道:“我真不走運!對自己的估計過高,讓我送了命。”2.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著頸圈,狼見到后,便問他:“你被誰拴住了,養得你這么肥胖?”狗說:“是獵人。但愿你不要受我這樣的罪,套著沉重的頸圈比挨餓難受得多。”這故事說明,——————。

  (對于失去自由的人來說,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無味)

  3.狗和屠夫

  狗溜進肉店里,趁屠夫正忙著,偷了一個豬心就跑。屠夫回過頭來,看見狗正在逃,便說:“喂,你這畜牲,你記清楚,今后不論你跑到哪里,我都會留心提防著,你偷跑了我一個豬心,卻把另一個心給了我。” 這故事說明,災禍常成為人們

  的學問,也就是說,——————。

  (吃一塹,長一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

  一.品讀前三段與最后一段,學生質疑

  教師與學生討論解疑

  主要內容提示如下

  1.前兩段寫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兩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關系上,人們喜歡容忍和保護只能傾注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我們的尊嚴”的人身上。

  二是在歷史關系上,時代愈古,歷史愈短,愈像人類的孩童時期,故而人們思慕古代也是為了賣老,標志現代在價值、品格上的進步。

  2.“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

  正因為相信現代的一切都比古代進步,所以會賣老,現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當然是大大進步了,但是現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一方面,要說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顯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這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與盧梭都不贊成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謙,蒼蠅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進作用,卻把一切歸功于自己。

  二.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理解語句,方法:回到語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么?

  2.“有些東西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么?

  3.“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么?

  1.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2.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3.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惟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真夠狡猾的。

  總結理解語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辭句、含蓄句三種語句,對于深刻句要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出來,對于修辭句要回到本義然后再聯系語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內容及作者的態度。

  三.課外語句理解練習

  1.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是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機勃勃的葛藤花卉。

  問: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3.在人生的海灘下,晶瑩璀璨的貝殼散布在我們的四周。然而,當我們被那惟一的、懸寧的目標所眩惑時,我們將如那孩子一樣,無視于海灘上閃亮如繁星的貝殼,也失去了撿貝殼過程中的樂趣。

  (展現在人生旅途的目標實實在在、豐富多彩)

  四.布置作業

  模仿本文讀一則寓言寫讀后感

  讀《伊索寓言》板書

  緣起:感想——喜歡讀寓言

  新解:寓言原義與新義 諷刺 頭腦要復雜、清醒

  結論:小孩子不該讀寓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8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他的兄弟波西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他的孩子赫費斯托是火神;宙斯還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兒女,如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耳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最為奇特: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赫耳墨斯,一譯海爾梅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畜牧、競技、演說以至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并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9

  《<伊索寓言>;兩則》是人教社中語室組織編寫的三年制初一語文第四單元里的一篇課文,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以下簡稱《赫》、《蚊》)兩則寓言組成,它與童話《皇帝的新裝》、《古代英雄的石像》,神話《盤古開天辟地》等一起組成“想象與聯想”單元,成為引導初一年級學生從間接認識生活、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的重要組件。如何配合第四單元的教學重點、結合初一學生認知特點上好這節課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習的革命》一書中也指出:“在教育領域,一個主要原則是:人們對喜歡的東西會學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學會學得最快。”基于以上兩點,我擬借助課程整合理念,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經驗出發,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經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學習,在成就自我之中讓學生帶著在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一次跨學科的綜合性語文學習。

  一、說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得語用經驗,培養語感,練就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師應該明白,教材無非是給了我們兩則學習寓言的例子,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對這兩個例子的學習中,認識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導學生進行寓言創作,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赫》、《蚊》兩個故事,情節都很簡單,而且篇幅短小,很適宜初一階段的學生學習。拉·封丹說:“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與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講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問自己身價的故事,這是寓言的身體,而它的靈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所以,這則寓言身體與靈魂俱在。《蚊》也有著類似的結構,只是情節要比前者復雜一些,但學生通過閱讀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價值,這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故事短小,構思精巧。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

  《蚊》在結構上與《赫》相同,故事情節較《赫》復雜一些,在寫法上側重于動作描寫,并將蚊子、獅子擬人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清新、形象、貼切。文中描寫蚊子與獅子戰斗的過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兩相妙合,毫無牽強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創作寓言也離不開生活,不能違背常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教無定法,學無定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伊索寓言>;兩則》做為語文學習材料,實施教學更應遵從這些原則。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繪畫、表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盡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參與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從對課文的解讀中獲得語用經驗、語感體驗。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要能夠領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蘊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對《<;伊索寓言>;兩則》的教學,應做到將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激活、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并運用于寓言創作之中。所以,教法上應做到走進例子解讀與走出例子創作并重,讓學生成為學習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過“畫畫講故事”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初識寓言,接著在師生互動和小組學習中走進課文解讀例子,再以學生在解讀例子時獲得的語用經驗和語感體驗為基礎,進行自我創作,引導學生在實踐訓練中物化作者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為自己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實現語用經驗的轉移、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學生如何學習這兩則寓言,我認為方法也是多樣的。在“小鳥找水喝”的故事教學中,學生的學法便是一種,他們通過畫畫講故事學習寓言。學習《赫》,我建議采用“讀讀—講講—演演—評評”的方法,即先自讀故事,然后講故事、演故事,最后師生互評故事說收獲。而學習《蚊》,由于前面已有兩種學法做例子,我將采用更大膽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前面的“拋磚”,直接產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將水到渠成。

  三、說教學程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育應當貫穿于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節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對知識感興趣并想擁有它、實踐它,是每個渴求知識的人所具有的情感沖動,任何一個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東西,任何一項可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知識或技能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極有可能使學生煥發出旺盛的求知欲,我們做老師的,要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去表現,進而讓學習成為學生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基于此,整個教學過程由三步構成:

  1、畫畫講故事,初識寓言

  “如果你想記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系起來。”套用這句話,如果你想讓學生學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與學生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系起來。在師生互動學課文時,我擬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他們已取得的經驗出發,采取“畫畫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以便學生從心理認識到學習(寓言)是一種快樂,也很容易,引導學生初識寓言,培養學習寓言的興趣。借助多媒體投影向學生展示題為“小鳥找水喝”的一組簡筆畫(這組畫共四幅,展示出來的僅有三幅,一幅圖為小鳥在太陽底下飛翔,一幅為小鳥在一棵樹上歇息,并在小鳥的頭部畫一個小的問號,第三幅圖意為小鳥看到一個瓶子里有水,但卻無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傾倒的虛影。而第四幅圖則為空白,用一大問號表示),請全班學生思考小鳥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畫第四幅畫。鼓勵學生將自己畫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

  這樣做,我有兩個意圖。一是將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簡筆畫知識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實現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運用。二是結合畫的結果,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講《小鳥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學習課文中的寓言故事牽移,實現生活例子與課文例子的銜接。我盡量借助投影設備將學生畫的畫投影出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畫,然后請同學們結合所畫的想故事,并給許多學生以機會,讓他們講這個故事(這時學生必將因為自己的畫得到展示而高興,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完成講故事的活動)。老師對在講故事時想象出了小鳥心理活動的學生大加表揚,以問“我們應向小鳥學習什么?”為結語,完成學生由已有知識和經驗(畫畫、講故事)向未知知識(寓言)的隱性轉換。

  2、互動學課文,了解寓言

  教學的第二步,便是與學生一起完成對課文中兩則寓言故事的學習。我以一個語文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與他們一起完成對《赫》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分讀、講和演、評三步,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走進故事,然后讓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礎上講故事,并請學生上臺表演這個故事,結合學生講、演情況師生同評,找出講、演中的不足和優點,對故事的寫作特色作一簡要分析(側重于讓學生說學習收獲),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挖出隱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寫的側重點。

  我再以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對《蚊》的學習之中。學生分小組對《蚊》進行學習,我穿行于小組之間,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并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幫助學生清除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給一定時間讓學生代表小組宣講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學習這兩則寓言的收獲,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節上的特點以及如何進行寓言創作等知識,從寫法上對學習過程做一個簡要總結。

  3、聯想加想象,創作寓言

  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這告訴我們,學寫寓言若僅有簡單的議論,而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是不行的。萊辛還說:“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所以,對于寓言的創作,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故事要有生動活潑之處,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讀者一讀便能知,不給讀者設置理解障礙。二是人物描寫的手法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靈活使用。如何借助課堂教學的“舉一”,實現“反三”的歷練目標呢?我跳出《<;伊索寓言>;兩則》給學生設定的框架模式(先講故事后點明寓意),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可供選擇的原始創作材料,讓他們在其中選擇一個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創作。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照顧個體的不同,給學生以廣闊的施展空間,空間越廣,學生想象和聯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讓學生自由發揮。

  一是給出不同類的寫作題型。我列出給題目寫寓言、給開頭續寫寓言、給寓意寫寓言、完全自主創意寫寓言等多種寫作題型,并在各題后附一定量的參考題目,給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

  二是提出不同類的寫作要求。給題目寫寓言(太陽和大風、水滴與石頭、新龜兔賽跑、粉筆與黑板的對話等)、給開頭寫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樹干對樹葉說:“……”等)、給寓意寫寓言(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等)、自主創意寫寓言(自擬題目,自找寓意進行創作)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有對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寫出來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這樣既避免了雷同思維,又能讓學生給合各自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寫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寓言。

  四、說課外延伸(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教學應給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性學習以指導,僅借助一節課兩個例子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得關于寓言的所有知識的,在課堂上創作寓言也因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功利性,這與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廣泛性要求是不相適宜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也說:“在學習方面,沒有東西可以替代針對個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業。”老師結合課堂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這節課,我將給學生布置兩類作業。

  一是引導學生直接接觸相同類的語文材料,推薦幾本寓言故事集他們閱讀。這其中有中國寓言(如《中國寓言故事》),也有國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下自己的收獲,給沒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課堂上寫的寓言故事講出來,進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間的寓言故事,舉辦一個“講寓言故事”比賽活動,把對寓言的學習延伸下去。

  老師角色的恰當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必將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運用自已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實現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的轉化,再結合相應訓練在實踐中得以歷練,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這樣的教學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0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與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有些寓言往往在篇末點明寓意,像本文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有些寓言則把寓意含蓄在故事里面。但是,無論是明白點出還是含而不露,都必須處理好“靈魂”和“身體”的關系。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險,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所謂“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就是簡單發議論,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就是光有“靈魂”沒有“身體”。萊辛又說:“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這則寓言,分為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故事部分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價值,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通過揣測赫耳墨斯的心理,交代他來到雕像者店里的動機和目的,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這一層,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三問三答。前兩問兩答是故事的發展。當他問明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值錢不多時,洋洋自得,以為自己的身價必在二者之上,于是第三次發問時信心十足。然而雕像者的回答竟然完全出乎赫耳墨斯的意料,這位自命不凡的神使的雕像,卻原來是一文不值。故事以一句幽默的答話作結,不再描寫赫耳墨斯的反應,然而被諷刺者的尷尬神色卻不難想象。

  第二部分用一句話點明文章的寓意。這一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本文以敘述為主,間用描寫,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又用簡短的心理描寫,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性格,使人洞見其內心的卑劣。

  本文短小精悍,構思精巧。寫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話,陡轉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諷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五六十字,卻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

  蚊子和獅子

  這一則寓言和前一則一樣,也是用來諷喻驕傲自大的人。但前一則是以神喻人,這一則是以動物喻人,語言精練,具有強烈的想象色彩。

  結構安排上,這一則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先講述故事,然后點明寓意。

  故事分兩層。第一層寫蚊子向獅子進攻,是故事的開端和發展。這層開頭直接引述“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獅子說了一大段話,接著寫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生動地描繪出蚊子進攻獅子時兇猛的樣子,最后終于戰勝了獅子。第二層寫蚊子戰勝獅子后得意忘形,最終喪生于蜘蛛網。蚊子將要被吃掉時的“嘆息”,與上文的“吹著喇叭,唱著凱歌”相呼應,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場。

  第二段用一句話指出:“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應該從蚊子的下場中吸取應有的教訓: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

  本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清新,形象。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如把蚊子的叫聲說成“吹喇叭”“唱凱歌”,以狀其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貼切。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毫不牽強,充分發揮了動物寓言的特點。

  本文構思尤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人們不常見蚊子戰勝獅子,聽蚊子的“宣言”還以為是吹牛,再一看,還真不假。人們常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但是蚊子剛剛戰勝獅子,正把自己看得無敵于天下時,它卻被打敗了,這反而讓人覺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結起來,構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1

  篇末說:“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愛慕虛榮,自高自大,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故事主要是通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對話來敘述的。

  先交代一句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雕像者店里,是怎樣來的。“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真是“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

  赫耳墨斯與雕像者的對話,先后談了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雕像的價格,都是一問一答,基本格式大體一致,但是寫得略有變化,顯得活潑。

  赫耳墨斯每一次發問的提示語都有所變化:

  1.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

  2.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

  3.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

  第二次發問時,著意寫了他的表情“笑著”,赫耳墨斯為什么“笑”呢?因為他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那赫拉的雕像更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過這個價格,似乎滿有把握,不成問題,所以露出了驕矜的表情,笑了。雖然只著一“笑”字,那形象就寫活了。

  第三次發問著意刻畫他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以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這是何等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他自己心靈的卑劣。

  三次發問,由平靜而微笑,微笑顯示了他心理的變化,此后心理更不平靜,虛榮心越發旺盛,在這樣的發展中見出情節的波瀾。

  再看問句也寫得同中有變:

  1.值多少錢

  2.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

  3.這個值多少錢

  “值多少錢”四個字用反復,而主語有的省略,有的寫明,有的用代詞。

  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區別:

  1.一個銀元

  2.還要貴一些

  3.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

  第一次用確數,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次不用數詞,貶低得一分不值。

  對雕像者的形象并無一字表情和心理的描寫,但是,聞其聲,見其人。他看透了對方的心理,面對一個對最高神如此輕慢的人,他以平靜的口氣,巧妙地給予辛辣的諷刺。

  第三次的問答,構成鮮明的對比。赫耳墨斯心想對他會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頭,白送,無異于兜頭一瓢冷水。兩層鋪墊,一個對比,揭示了寓意。篇末水到渠成地點出了寓意。

  自我估價與客觀評價是反向的,自我估價越高,客觀評價越低。只有謙虛,才能受人尊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全篇可分為兩個層次。前面交代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的原因;后面是文章的重點,敘述赫耳墨斯與雕像者的對話。

  故事開頭,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開門見山地說明他到人間去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人們對自己的評價,而是去欣賞人們崇拜自己的盛況。寥寥數字,畫龍點睛地勾畫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愛慕虛榮的性格。接下去是一個過渡句:“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這句話承上啟下。正因為他變成凡人的樣子,雕像者才敢給他直率的評價。

  第二層次,由三問三答組成。赫耳墨斯先問宙斯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值一個銀元。“他笑了。”笑什么?笑宙斯像價值太低!“笑”,這忙里偷閑的一筆,使赫耳墨斯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之后,他又問赫拉的像值多少錢,雕刻家說還要貴一些。這一問一答,是必要的過渡,為下面文勢的陡轉預作鋪墊。接著,作者插入簡短的心理描寫:“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段內心刻畫,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驕傲自大的性格。當赫耳墨斯問自己的像值多少錢的時候,雕像者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我們可以想見,這個無自知之明的天神,聽到如此回答,定然驚得目瞪口呆。這個出奇制勝的結語(雕像者的評價)同赫耳墨斯的自我估價,自然地形成鮮明的對照。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而諷刺妄自尊大、告誡人貴有自知之明的主題,也就不點自明。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短小精悍,主題突出。全文用白描手法,以敘述為主,間或綴以描寫。如赫耳墨斯聽到雕刻家說宙斯像只值一個銀元后,作者插入“他笑了”的細節描寫;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像后,又寫了他的心理活動,使這個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畢肖。由于敘中有描,描敘結合,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

  在結構上,本文巧妙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全文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話外,大部分文字都著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的描寫,最后用雕像者的“假如你買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的答話,輕輕一筆,如烘云托月,點出了自命不凡的實際價值,而作者諷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玲瓏剔透,錯落有致,足見構思之精巧。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2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3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他死后德爾菲流行瘟疫,德爾菲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后,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丑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兇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金尼閣口述的譯本《況義》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則;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譯本相繼問世。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 篇14

  一 閱讀這兩則寓言,分別概括它們所包含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寫神使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商店,詢問雕像價錢的經過。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但卻一錢不值的人。

  《蚊子和獅子》寫蚊子在獅子面前夸口,終于戰勝獅子,正當它得意忘形時卻被蜘蛛吃掉了。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二 下邊兩題任選一題,展開想象,在課堂上口頭作文。

  1.給《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寫一個續篇。

  2.給《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這一題是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求異思維。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下邊是一位同學就蚊子和獅子安排的一個結局,可供參考。

  蚊子撞到蜘蛛網上,一動也不能動。它有戰勝獅子的經歷,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難過極了,懊悔極了。它懊悔自己戰勝獅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這時,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過來,張開大嘴,蚊子閉上眼睛等待著那可怕的時刻。就在這時,從那棵高大的松樹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頃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動彈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網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伊索寓言>兩則》教學建議

  一、這是學生上中學以后第一次學習寓言,可以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寓言的知識。學生在大體了解寓言的基礎上,繼續閱讀課文,看看所選文章是怎樣體現寓言的特點的。

  二、寓言讀起來很有趣味,但是不能滿足于了解故事情節,重點還在于引導學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和巧妙,研究故事在短小的篇幅中怎樣構思得有起有落,甚至大起大落。因此,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以下思考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巧妙構思和合理想象,進而讓學生概括課文的寓意。

  1.商店中一定有不少雕像,赫耳墨斯問了哪幾座雕像的價錢?為什么要問這幾座?

  2.為什么赫耳墨斯對自己雕像價值的估計與雕像者的回答有那樣大的差別?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

  4.前兩則寓言在結尾處都有較大的轉折,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三、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或《蚊子和獅子》構擬一個合理的結局。

《<伊索寓言>兩則》教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伊索寓言》教案(通用12篇)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 《伊索寓言》教案(精選14篇)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 《伊索寓言》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初讀《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3、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培養書做筆記的習慣。...

  • 《伊索寓言》教案(精選20篇)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 《伊索寓言》教案(精選23篇)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 《伊索寓言》教案(精選22篇)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 《伊索寓言》教案(通用18篇)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 《伊索寓言》教案(通用2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l.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赫 宙 庇 喇 囪 妒忌 矗 擂2.掌握多音字的讀音。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派頭 凡人 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 《伊索寓言》教案(通用22篇)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稻城县| 社会| 女性| 舞阳县| 南雄市| 格尔木市| 象山县| 滕州市| 理塘县| 惠东县| 渝中区| 上饶市| 岚皋县| 多伦县| 青冈县| 东山县| 分宜县| 鄄城县| 鹤峰县| 盐源县| 万山特区| 陇川县| 桃江县| 丽水市| 兰溪市| 辽源市| 根河市| 湟中县| 钦州市| 丰顺县| 万年县| 喀什市| 台山市| 乌拉特前旗| 台州市| 盐津县| 舟山市| 潮安县| 北宁市|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