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精選12篇)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1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ㄒ唬⒅R與技能:
1、了解珠穆朗瑪峰的有關地理知識。
2、查找關于紀念人類登頂珠峰50周年活動的有關資料。
3、閱讀郭超人長篇通訊《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
4、查閱XX年湖北衛視《往事》欄目關于登頂珠峰的節目資料,特別是關于王連滿的部分(教師可以提供“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文字材料)。
5、體會景色描寫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速讀課文,能抓住要點概括登頂的幾個階段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
3、能突出重點,復述故事,
4、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2、從中感受登山運動員的英雄氣概,學習登山運動員所表現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
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展示登山圖片,激趣導入。
1、呈現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呈現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
觀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二、整體閱讀感知
1注音 峰巔(diān) 砭骨(biān ) 崔巍 (cuī wēi ) 滯留(zhì ) 窒息 (zhì ) 匍匐(púfú ) 繚繞(liáo)履踐(lǚ ) 養精蓄銳(xù) 尖錐(zhui ) 迸發(bèng )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精蓄銳;養,休養。蓄,積蓄。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按一定的順序理清運動員登頂主峰的幾個階段,分別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出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
。1)登山隊出發;2)運用人梯戰術突擊第二臺階;3)留下劉連滿,三人繼續登頂;4)三人無氧攀登,登頂成功。)
4、有針對性地快速瀏覽部分章節,小組討論完成:
。1)登山隊登頂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寒冷、缺氧、虛弱、黑夜)
(2)他們是如何克服的?(依靠頑強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為國勇于拼搏獻身的精神,舍己為集體的團結協作精神)
三、復述課文,探究解讀。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寫語段, 對感人的描寫語段師起頭讓全班學生齊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 2、找幾個學生有詳有略地復述課文,可以每人復述一個登山的階段。 (這幾個環節的安排是為了訓練學生懂得記敘復雜事件應選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點的記敘,其余情節則可以簡略,或是一筆帶過,重點記敘部分則應加以生動的描寫,還可以加以議論、抒情。復述時,可以多找幾個學生,每個人按順序口述一個情節,詳略自己安排,復述后由其他學生評價。)
3文中哪些部分詳寫,那些部分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4、默讀寫王連滿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寫了王連滿哪些事例?你覺得王連滿是怎樣一個人?文章為什么單用了兩個段落來突出寫他一個人?
。鞔_:寫了三件事:甘當人梯;放棄登頂;留下氧氣。他是一個默默奉獻、顧全大局、勇于犧牲、意志頑強的人。王連滿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隊群體的優秀品質,單寫他,是通過對他的典型描寫,來表現以他為代表的登山隊群體的精神風貌。)
5、比較閱讀,揣摩人物:《偉大的悲劇》一文中的奧茨同本文的王連滿一樣,因故不能同隊友一起繼續行進。請找出二文中寫二人的部分,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個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人物,討論,交流:
(1)、兩人終止同隊友的行進,是出于個人目的嗎?(教師提示:原因分析——是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允許繼續行進,不是因為個人的榮辱的原因,是為了整個集體的存亡和榮譽考慮而作出的決定。)
(2)、作出終止前進的決定時,兩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嗎?(教師提示:總的是一樣的,即不拖累和影響整個集體的行動,主動犧牲自己。不一樣的具體的想法,可大膽揣測,合符情理即可。)
(3)、奧茨留給隊友最后的話是“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王連滿留給隊友的是足足用了半個小時才艱難寫成的77個字的遺書,請仔細默讀體會,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教師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險活動中他們二人這種中途退出的行為?(教師提示:這不是逃避的行為,這是為實現集體的目標而勇于自我犧牲的行為,他們沒有站在榮譽的光環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這反映了探險活動中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為了集體而團結協作、甘于犧牲的精神,許多探險活動的成功,正是有這樣無數的幕后英雄的無私奉獻,中國登山隊登頂成功同樣得益于此。)
6、文章最后以“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一句戛然而止,讀后總覺得言猶未止,意猶未盡,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那么,請你把覺得還應該說的話,還應該寫的文字,接著補充出來。(可著重寫出登頂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四、景色描寫賞讀
1、課文中有許多景物描寫的句子,請舉出幾例,并說說它的好處。
(本文的寫景,一類是寫環境的惡劣,突出隊員的精神;另一類是寫景色的美麗,既烘托隊員美好的追求,又帶給讀者美的享受,調節閱讀的情緒。)課文中,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用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薄耙股珴庵兀槟吕尸敺迳綆X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钡鹊。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2、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a.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b.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d.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五、聯想體驗, 互動釋疑
1、假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2、課文中感人的情節很多,請找一找并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六、教學小結
中國登山運動員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是中國人的又一大壯舉,又一次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堅強。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使世界對中國有了重新的認識,但是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美國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經登上月球了,而中國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飛機飛行成功。期望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后也當航天英雄,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貢獻,讓中國人飛得更高更遠。
附板書設計: 《登上地球之巔》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臨 黑夜 靠意志、毅力、團結、犧牲 成功 缺氧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2
23 登上地球之巔
郭超人
案例提供 機場路中學楊曙 陳金兵
【教學設想】
登上地球之巔,是王富洲等人的堅定目標,哪怕是歷經千險萬阻,獻出生命。在這種精神驅使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超乎生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動人的地方。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對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行為,幫助學生遷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無疑是有益的。另外,團隊的合作精神、對科學與理性的尊重、對類似行為進行的反向解讀,對多元思考的鼓勵,都可進行教學解讀。
設計A的處理較常規,抓住內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寫等三個教學要點,傾向于指導學生從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和重點章節中去作把握。設計B則意在將我們的閱讀視線指向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群體,關注探險活動中的王連滿之類的人物的故事,與《偉大的悲劇》中的奧茨進行比較閱讀,體味探險活動中團結協作、為集體而勇于犧牲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決定探險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讓學生體會合作的精神。
【教學設計A】
課前準備:1、了解珠穆朗瑪峰的有關地理知識。2、查找關于紀念人類登頂珠峰50周年活動的有關資料。3、閱讀郭超人長篇通訊《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4、查閱2000年湖北衛視《往事》欄目關于登頂珠峰的節目資料,特別是關于王連滿的部分(教師可以提供“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文字材料)。
教學目標 :
1、能抓住要點概括登頂的幾個階段。
2、能突出重點,復述故事,從中感受登山運動員的英雄氣概。
3、體會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步驟 :
導入 :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認為“連鳥也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而在1960年,年輕的中國登山運動員,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他們的足跡,去感受他們登頂的氣概。(可出示相關圖片)
一、整體閱讀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按一定的順序理清運動員登頂主峰的幾個階段,分別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出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參考概括:1)登山隊出發;2)運用人梯戰術突擊第二臺階;3)留下劉連滿,三人繼續登頂;4)三人無氧攀登,登頂成功。)
2、有針對性地快速瀏覽部分章節,小組討論完成:
(1)登山隊登頂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明確:寒冷、缺氧、虛弱、黑夜)
(2)他們是如何克服的?(明確:依靠頑強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讀體味
1、選擇自己認為最感人的段落,進行復述。要求:能體現出自己認為最感人的特點(可參照上述二、2的問題),能體現出運動員的英雄氣概,能做到詳略兼顧。
2、5分鐘反復默讀體會你認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讀寫王連滿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寫了王連滿哪些事例?你覺得王連滿是怎樣一個人?文章為什么單用了兩個段落來突出寫他一個人?(明確:寫了三件事:甘當人梯;放棄登頂;留下氧氣。他是一個默默奉獻、顧全大局、勇于犧牲、意志頑強的人。王連滿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隊群體的優秀品質,單寫他,是通過對他的典型描寫,來表現以他為代表的登山隊群體的精神風貌。)
4、文章最后以“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一句戛然而止,讀后總覺得言猶未止,意猶未盡,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那么,請你把覺得還應該說的話,還應該寫的文字,接著補充出來。(教師提示:可著重寫出登頂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寫賞讀
1、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景色描寫,讀一讀,想一想這些景色描寫是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么作用?(教師提示:本文的寫景,一類是寫環境的惡劣,突出隊員的精神;另一類是寫景色的美麗,既烘托隊員美好的追求,又帶給讀者美的享受,調節閱讀的情緒。)
2、找出《偉大的悲劇》中你欣賞的景物描寫,小組交流,進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圍景物的特點,寫一個片段,力圖體現人物的情感。
三、作業 布置
本文實際為一篇通訊的節選,請你參考身邊的報紙,模仿新聞(消息)的寫法,把本文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現場新聞報道。
【教學設計B】
教學目標 :
1、速讀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細節與人物。
2、選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連滿),進行比較閱讀,感受探險活動中蘊涵的可貴精神。
教學步驟 :
導入 :橫亙我國和尼泊爾境內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成為眾多探險活動家征服的目標。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頂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話。讓我們隨著沖頂隊員一起來體驗那偉大的時刻。
一、整體閱讀感知
快速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注意感人的情節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寫的登頂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請你劃分并歸納各階段的主要內容。
2、三名隊員最后能夠登頂成功,從文章看來,你覺得靠的是什么?(明確:靠的是頑強堅韌的意志,為國勇于拼搏獻身的精神,舍己為集體的團結協作精神)
3、王連滿對于三名隊員成功登頂,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明確:用人梯的方法幫助隊員登上第二臺階;為保集體登頂成功,主動放棄登頂;寧可犧牲也要留下氧氣給下撤的隊友。王連滿為全隊成功登頂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比較閱讀,揣摩人物
《偉大的悲劇》一文中的奧茨同本文的王連滿一樣,因故不能同隊友一起繼續行進。請找出二文中寫二人的部分,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個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人物,討論,交流:
1、兩人終止同隊友的行進,是出于個人目的嗎?(教師提示:原因分析——是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允許繼續行進,不是因為個人的榮辱的原因,是為了整個集體的存亡和榮譽考慮而作出的決定。)
2、作出終止前進的決定時,兩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嗎?(教師提示:總的是一樣的,即不拖累和影響整個集體的行動,主動犧牲自己。不一樣的具體的想法,可大膽揣測,合符情理即可。)
3、奧茨留給隊友最后的話是“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王連滿留給隊友的是足足用了半個小時才艱難寫成的77個字的遺書,請仔細默讀體會,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教師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險活動中他們二人這種中途退出的行為?(教師提示:這不是逃避的行為,這是為實現集體的目標而勇于自我犧牲的行為,他們沒有站在榮譽的光環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這反映了探險活動中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為了集體而團結協作、甘于犧牲的精神,許多探險活動的成功,正是有這樣無數的幕后英雄的無私奉獻,中國登山隊登頂成功同樣得益于此。)
三、為敗者謳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失敗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談一談。
2、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現在你對這些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嗎?請你結合一些事例,寫一寫自己的體會,字數不限。(可課外完成)
【資料平臺】
1、郭超人《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
2、《50年,人類與珠峰激情碰撞:永遠不言征服》等紀念人類登頂珠峰50周年(2003年)報道資料。
3、李鐘琴《莫名其妙的“挑戰”》。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3
五家渠一中 李專長
教學目標 :
1、理解字詞。豐富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2、練習快速默讀法,簡潔概括課文信息,提高閱讀能力。理解文章通過
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習登山隊員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和協作精神培養敢于探險的勇氣。
教學重點:
閱讀并概括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敘事詳略。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教學難點 :
作者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又描寫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
2、討論、點撥法。(學生發現課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畫像。錄象資料。
教學要點:簡介背景資料,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
。ǘ嗝襟w或掛圖顯示雪域高原的風情)
二、 簡介珠穆朗瑪峰相關資料、作者。
1、作者簡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漢族,中共黨員,高級記者,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先后任新華社西藏分社、陜西分社、四川分社記者、副社長,新華社秘書長、副社長。1992年11月起任新華社社長。中共十三屆、十四屆、xx屆中央委員。50年代曾采寫大量新聞報道揭露西藏農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隨中國登山隊完成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的報道,70年代采寫的《馴水記》歌頌了中國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業績,在陜西采寫的《安康調查》揭露了“四人幫”在農村推行極“左”路線的弊端。已出版的新聞作品有《向頂峰沖刺》《西藏十年間》《萬里神州馴水記》《時代的回聲》等。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 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表。這篇課文就節選自這篇通訊。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
中國西部的山脈,大多橫亙綿長,山體高峻雄偉。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同尼泊爾、印度等國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綿延長達2400多公里,主脈海拔平均超過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馬峰、干城章嘉峰!跋柴R拉雅”在藏語中就是“冰雪之鄉”的意思。這里終年冰雪覆蓋,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寶劍,一條條冰川像蜿蜒的銀蛇。其中最為高聳的則是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它高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 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 教師提示: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先大致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一些內容。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榭砝墓鵲厴賢O呂礎U飫錚褪塹巧蕉擁拇蟊居2渭誘獯蔚巧交疃墓燦?14名隊員和工作人員,他們來自祖國各地,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登上珠峰,為國爭光。在大本營,他們戰天斗地,與風雪搏斗,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盡早征服珠峰,他們爭分奪秒,做了大量周密的準備工作。
為確保登頂成功,登山隊進行了許多適應性的行軍。登山隊決定把奪取珠峰的戰斗分成四個“戰役”來進行,分別制定到達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營的計劃,最后從8300米處突擊頂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隊員完成了第一個“戰役”,安全返回大本營。28日,另一批登山隊員出發了,打響了第二個“戰役”。這一次的難度明顯比第一階段高,冰崩和雪崩隨時都可能出現。登山隊員十多個小時沒吃飯,沒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隊長史占春帶領隊員沿著副隊長許競打通的道路,終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為第三次行軍到達8000米以上的進軍路線,進行了必要的偵察并確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隊開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戰斗。行軍過程中,有的人因為缺氧而暈倒,但困難嚇不倒他們,經過兩天的奮斗,他們終于安全到達7600米,這是我國當時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隊開始了對被人稱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帶”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們戰勝了被認為不可征服的“第二臺階”,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營,勝利地“超額”完成了第三次適應性行軍任務。
5月24日上午,登頂的總攻終于打響,四名精選的隊員從8500米的高度開始了對珠峰的沖刺。課文就是從這里開始節選的。
2、整體把握這篇課文。
教師提示:①從課文來看,好像就只是這四個人的登山故事,但聯系全篇通訊來看,三位隊員最后的勝利,是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假如沒有二百多名隊員和服務人員的前期大量工作,沒有幾次集體的適應性行軍,打通通向珠峰的關鍵性道路,則三位隊員絕沒有可能取得登頂的勝利。(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幾位沖頂的隊員是所有隊員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動與其他探險活動相比,其集體協作精神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隊友的成功,還要有勇氣獻出自己的生命,劉連滿就是這樣一個明顯的例子。
、诘琼斶^程中,要注意作者著意描寫的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而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這些困難對于隊員的嚴峻考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才充分體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為此,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總結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來克服上述困難的(靠意志、毅力、團結合作和犧牲精神)。
、圩髡邤⑹鍪录性斢新,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如重點寫了征服“第二臺階”。這一“臺階”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國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的。還重點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由這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窺見全體登山隊員的優秀品質,也可以推斷這樣的隊伍將是必勝的。
學生思考:①再突擊頂峰的過程中,隊員們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難?
體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標出課文中的提示語)
、谡n文詳寫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現隊員們堅強和大無畏的精神。
重點寫了征服第二臺階和劉連滿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
、塾煤啙嵉恼Z言復述登山隊員突擊頂峰的經過。(指明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四、精讀課文,研究相關問題。
1、劉連滿的形象令人感動難忘,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為隊友做人梯,疲勞過度,體力衰竭,放棄登頂;面對死亡的威脅把最后一點氧氣留給隊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楊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段話作用是什么?是否離題?
為了表現珠峰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突出登山隊員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難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3、課文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畫出來,并說說它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課文中,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用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薄耙股珴庵兀槟吕尸敺迳綆X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薄耙垢畛,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等。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五、課堂練習
1、閱讀課文,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設題意圖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讓學生概括得盡量簡潔。)
經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著名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2、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4).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F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筆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并學會模仿、運用。沒有固定答案,可讓學生當堂仿寫,要提醒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夜景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3、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以前文的勞倫斯·奧茨和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寫一則心得筆記。(設題意圖是把兩篇課文連貫起來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同時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板書: 登上地球之巔
1、 5月24日9時30分4名隊員向380米高度沖擊。
2、 登山隊員征服“第二臺階”。 不怕艱險
3、 劉連滿把氧氣留給隊友。 勇往直前
4、 登上頂峰,完成壯舉。 團結協作
教學建議
一、中國人從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師可以預先布置學生在課外設法了解一些有關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課的學習更有歷史和文化內涵,把課內外學習聯系起來。
二、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可讓學生練習復述課文內容,注意作者敘事的詳略,并在今后作文時學會運用。
三、有條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光盤和圖片,以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四、利用本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中國登山健兒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國人民是偉大、堅強的,中國也不乏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險家。以此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壯志豪情。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4
《登上地球之巔》
【教學目標 】
1.速讀課文,復述概括故事內容,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
3.理解課文的敘事詳略。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4.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5.了解這次登珠穆朗瑪峰的概況和意義,學習探險隊員表現出的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6.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重點研讀劉連滿這個人物
3.作者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又描寫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學設想】
1.了解有關背景材料,增加學習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2.復述課文內容,注意作者敘事的詳略。
3.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學習中國登山健兒崇高的獻身精神。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登山圖片,激趣引讀
1.“喜馬拉雅”在藏語中就是“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藏語的意思是“圣母”,因為峰頂長年積雪,一派圣潔的景象。它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8.13m,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坐落在西藏定日縣中尼邊境處,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稱為“連飛鳥也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而在1960年年輕的中國登山運動員,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
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表。本文就選自這篇通訊。
2.郭超人(1934-),男,高級記者,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92年11月起任新華社社長。50年代曾采寫大量新聞報道揭露西藏農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隨中國登山隊完成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的報道,70年代采寫的《馴水記》歌頌了中國人民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業績,在陜西采寫的《安康調查》揭露了“四人幫”在農村推行極“左”路線的弊端。已出版的新聞作品有《向頂峰沖刺》《西藏十年間》《萬里神州馴水記》《時代的回聲》等。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積累詞語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繚繞:回環旋轉。 養精蓄銳: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創舉:從來沒有過的舉動或事業。
異口同聲: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 或疼痛非常劇烈。
2.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
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
3.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俚巧疥牫霭l。②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余隊員登上第二臺階。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④處于半昏迷狀態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⑤三位登山隊員果斷拋掉空氧氣筒,開創人類歷史上的無氧攀登。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
二、問題探究:
1.登頂過程中作者著意描寫了哪三大困難?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
寒冷、黑夜和缺氧。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這些困難對于隊員的嚴峻考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才充分體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
2.三位隊員最后的勝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靠意志、毅力、團結合作和犧牲精神。是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
3.課文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它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突出隊員的精神外,還不時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薄耙垢畛,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钡鹊取_@些描寫既烘托隊員美好的追求,又帶給讀者美的享受,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調節閱讀的情緒。在閱讀的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4.作者敘事有詳有略,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請舉例說明。
如重點寫了征服“第二臺階”這一“臺階”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國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的。還重點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由這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窺見全體登山隊員的優秀品質,也可以推斷這樣的隊伍將是必勝的。
5.文章集中寫了王連滿哪些事例?你覺得王連滿是怎樣一個人?文章為什么單用了兩個段落來突出寫他一個人?
寫了三件事:甘當人梯;放棄登頂;留下氧氣。他是一個默默奉獻、顧全大局、勇于犧牲、意志頑強的人。王連滿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隊群體的優秀品質,單寫他,是通過對他的典型描寫,來表現以他為代表的登山隊群體的精神風貌。
6.從這些感人的情節中,你看到了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表現出哪些令你感動的優秀品質?結合斯科特等人的壯舉,談談你的體會。
堅強的意志、毅力,團隊協作精神, 犧牲精神。
三、課堂訓練--比較閱讀,揣摩人物
1.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2.《偉大的悲劇》一文中的奧茨同本文的王連滿一樣,因故不能同隊友一起繼續行進。請找出二文中寫二人的部分,體會兩個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人物:
、賰扇私K止同隊友的行進,是出于個人目的嗎?(原因分析——是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允許繼續行進,不是因為個人的榮辱的原因,是為了整個集體的存亡和榮譽考慮而作出的決定。)
②作出終止前進的決定時,兩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嗎?(總的是一樣的,即不拖累和影響整個集體的行動,主動犧牲自己。)
、蹔W茨留給隊友最后的話是“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王連滿留給隊友的是足足用了半個小時才艱難寫成的77個字的遺書,請仔細默讀體會,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苣阍趺纯创诫U活動中他們二人這種中途退出的行為?(這不是逃避的行為,這是為實現集體的目標而勇于自我犧牲的行為,他們沒有站在榮譽的光環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這反映了探險活動中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為了集體而團結協作、甘于犧牲的精神,許多探險活動的成功,正是有這樣無數的幕后英雄的無私奉獻,中國登山隊登頂成功同樣得益于此。)
四、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探險既是人類對求知世界的探尋,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其間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敗的悲壯。探險過程中的任何艱難險阻都遏制不住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擋不了人類邁向全新領域的腳步。我們應不斷武裝自己,去探尋無窮的未知世界!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瑪峰,站在珠穆朗瑪峰項上,你會有哪些話要說的呢?寫一篇登山后的心得體會。
3.聽一聽別人怎么說:
、賱e因為山難而喪失山鷹的精神
我們不能因為這次事故的發生,就把山鷹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殺,更不能把他們挑戰自然、挑戰自我的行動歸結為無謂的青春沖動,如果我們因噎廢食,那么,我們不但失去了幾個優秀的孩子,我們還會失去冒險的勇氣、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們不能失去這些精神財富,就像我們不能失去那些雛鷹一樣。
——蔡方華,《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②珍惜生命
現在在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戶外運動、探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么做,覺得是一種時尚,覺得很刺激,或者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承認。但我希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加重視生命,愛惜生命,能夠時時刻刻注意到這一點,否則會讓你的親人感到難過。
——王新宇,中央電視臺記者
③要懂得知難而退
人們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頂之類的具體目標看得過分重要,當成了探險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過不去了,在制定目標時但求危險最大化,在實現不了目標時也不肯知難而退。探險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對于可預測的危險理應防備,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犧牲。
——周國平,著名作家
、艿巧揭M量避免危險
登山本來就是危險系數很大的一項活動,任何看似細小的疏忽或錯誤,都可能釀成悲劇。
熱愛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過危險甚至死亡的問題?墒,真正的登山者,絕不是輕率對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們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危險發生的可能。
——次洛國家登山隊教練
【課后反思】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5
教學目標:
1、鍛煉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生動描寫景物
3、學習探險隊員表現的強烈的團體合作精神與崇高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
1、有詳有略地復述課文。 2、探險隊員的崇高精神。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在《偉大的悲劇》中,我們曾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壯之舉感動不已。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樣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們就來接觸這樣一批《登上地球之巔》的勇士們。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劃分成幾個階段,在原文中標記出來。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幾個階段。
①登山隊出發。 ②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
、酆谝怪校捎谌毖酰瑒⑦B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
、芴幱诎牖杳誀顟B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并寫下了感人的短信。
、萑坏巧疥爢T果斷拋棄空氧氣筒,開創人類歷史上的無氧攀登。
、尥瓿捎杀甭返巧现槟吕尸敺宓膲雅e。
二、復述課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寫語段。
登山隊員遇到了哪些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們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2、朗讀感人的描寫語段,復述課文,每人復述一個階段
三、體驗與反思
1、登山隊員表現出哪些令你感動的優秀品質?
團隊協作精神、個人犧牲精神、堅強的意志
2、找出你認為精彩的景物描寫,體會一下這些語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教學目標:
1、理解字詞。豐富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2、練習快速默讀法,簡潔概括課文信息,提高閱讀能力。理解文章通過 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習登山隊員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和協作精神培養敢于探險的勇氣。
教學重點:
閱讀并概括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敘事詳略。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又描寫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
2、討論、點撥法。(學生發現課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畫像。錄象資料。
教學要點:簡介背景資料,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ǘ嗝襟w或掛圖顯示雪域高原的風情)
二、 簡介珠穆朗瑪峰相關資料、作者。
1、作者簡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
中國西部的山脈,大多橫亙綿長,山體高峻雄偉。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同尼泊爾、印度等國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綿延長達2400多公里,主脈海拔平均超過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馬峰、干城章嘉峰!跋柴R拉雅”在藏語中就是“冰雪之鄉”的意思。這里終年冰雪覆蓋,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寶劍,一條條冰川像蜿蜒的銀蛇。其中最為高聳的則是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它高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 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 教師提示: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先大致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一些內容。
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塊寬闊的谷地上停下來。這里,就是登山隊的大本營。參加這次登山活動的共有214名隊員和工作人員,他們來自祖國各地,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登上珠峰,為國爭光。在大本營,他們戰天斗地,與風雪搏斗,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盡早征服珠峰,他們爭分奪秒,做了大量周密的準備工作。
為確保登頂成功,登山隊進行了許多適應性的行軍。登山隊決定把奪取珠峰的戰斗分成四個“戰役”來進行,分別制定到達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營的計劃,最后從8300米處突擊頂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隊員完成了第一個“戰役”,安全返回大本營。28日,另一批登山隊員出發了,打響了第二個“戰役”。這一次的難度明顯比第一階段高,冰崩和雪崩隨時都可能出現。登山隊員十多個小時沒吃飯,沒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隊長史占春帶領隊員沿著副隊長許競打通的道路,終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為第三次行軍到達8000米以上的進軍路線,進行了必要的偵察并確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隊開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戰斗。行軍過程中,有的人因為缺氧而暈倒,但困難嚇不倒他們,經過兩天的奮斗,他們終于安全到達7600米,這是我國當時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隊開始了對被人稱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帶”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們戰勝了被認為不可征服的“第二臺階”,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營,勝利地“超額”完成了第三次適應性行軍任務。
5月24日上午,登頂的總攻終于打響,四名精選的隊員從8500米的高度開始了對珠峰的沖刺。課文就是從這里開始節選的。
2、整體把握這篇課文。
教師提示:①從課文來看,好像就只是這四個人的登山故事,但聯系全篇通訊來看,三位隊員最后的勝利,是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假如沒有二百多名隊員和服務人員的前期大量工作,沒有幾次集體的適應性行軍,打通通向珠峰的關鍵性道路,則三位隊員絕沒有可能取得登頂的勝利。(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幾位沖頂的隊員是所有隊員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動與其他探險活動相比,其集體協作精神顯得尤其重要。為了隊友的成功,還要有勇氣獻出自己的生命,劉連滿就是這樣一個明顯的例子。
、诘琼斶^程中,要注意作者著意描寫的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而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這些困難對于隊員的嚴峻考驗。正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才充分體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為此,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總結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來克服上述困難的(靠意志、毅力、團結合作和犧牲精神)。
、圩髡邤⑹鍪录性斢新,選擇最典型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如重點寫了征服“第二臺階”。這一“臺階”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國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馬洛里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的。還重點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由這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窺見全體登山隊員的優秀品質,也可以推斷這樣的隊伍將是必勝的。
學生思考:
①再突擊頂峰的過程中,隊員們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難?
體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標出課文中的提示語)
②課文詳寫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現隊員們堅強和大無畏的精神。
重點寫了征服第二臺階和劉連滿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
、塾煤啙嵉恼Z言復述登山隊員突擊頂峰的經過。(指明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四、精讀課文,研究相關問題。
1、劉連滿的形象令人感動難忘,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為隊友做人梯,疲勞過度,體力衰竭,放棄登頂;面對死亡的威脅把最后一點氧氣留給隊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楊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段話作用是什么?是否離題?
為了表現珠峰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突出登山隊員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難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3、課文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畫出來,并說說它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課文中,作者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用閑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薄耙垢畛粒缴仙较碌教幎际且黄岷冢挥悬c點星光在空中閃耀!钡鹊取_@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峰景色。這在閱讀效果上可稱為一張一弛,給人美的享受。
五、課堂練習
1、閱讀課文,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設題意圖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讓學生概括得盡量簡潔。)
經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著名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2、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4).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F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筆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并學會模仿、運用。沒有固定答案,可讓學生當堂仿寫,要提醒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夜景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3、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以前文的勞倫斯·奧茨和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寫一則心得筆記。(設題意圖是把兩篇課文連貫起來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同時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板書: 登上地球之巔
1、 5月24日9時30分4名隊員向380米高度沖擊。
2、 登山隊員征服“第二臺階”。 不怕艱險
3、 劉連滿把氧氣留給隊友。 勇往直前
4、 登上頂峰,完成壯舉。 團結協作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6
《登上地球之顛》教學新點子
方案一
教學角度:運用多中人稱,講述中國登山隊員的壯舉。
主要教學步驟 :
1 速讀全文,要求學生讀出情節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2 瀏覽課文,要求學生讀出層次 詳略,注意體味文中的人物描寫和景物烘托。
3 組織課堂討論,議說“登上地球之顛”。
說讀訓練實施過程:
1 引導學生運用第三人稱,概述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2 引導學生運用第一人稱,以某一登山隊員的身份,講述登山過程中的所見 所聞 所歷 所感。
教師布置幾個話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A 攀登“第二臺階”, B奔向“地球之顛”, C 劉連滿的生命之光。
學生自選角色和話題,思考準備。
先小組 后全班進行課堂發言。
3引導學生談讀后感。
4 引導學生朗讀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其表達作用。
方案二
教學角度:借助多角度運筆方式,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主要教學步驟 :
1 速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主要經過。
2 跳度課文,要求學生選讀最能表現登山對員集體主義觀念和獻身精神的語句。
3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相關寫作活動。
寫讀訓練實施過程:
1 引導學生分別從情節 詳略 寫景等角度,快速瀏覽課文。
2按教學要求,教師提出如下寫作題目,讓學生討論:
A寫內容提要,概述登山隊員登上地球之顛的經過
B寫心得體會,談談自己對劉連滿等隊員精神品質的感想;
C改寫課文片斷,用劉連滿的口吻敘述他這天的登山經歷;
D仿照文中的寫景語句,寫幾句描寫晨光或夜色的話。
3學生從上述題目中選取一個進行寫作。
4 先小組 后全班進行交流。
5 學生推薦課文精彩片斷,供全班齊讀品味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這次登珠穆朗瑪峰的概況和意義
過程與方法:重點研讀劉連滿這個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登峰的艱難和隊員們的大無畏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團結協作,敢于獻身等精神
難點:劉連滿沒有登上頂峰但文章卻是重點寫
三,教學方法:賞讀法 合作交流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許多登山家認為“連鳥也無法越過”,是一條“充滿死亡的路線”。而在1960年,年輕的中國登山運動員,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他們的足跡,去感受他們登頂的氣概。
二.檢查預習
三.整體閱讀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中國登山隊員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隊員遇到了哪些困難,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寫隊員們攀登艱難的句子
如:(第5小節)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攀登,他們穿著特制的鑲有鋼爪的高山靴也難踩穩.
(第六小節)巖壁變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節)他們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很長的時間……
攀登的高度與攀登的時間關系的句子
如:(第4小節)突擊頂峰的隊員走了大約兩個鐘頭,才上升了大約70米
(第8小節)他們攀登整個”第二臺階”,共花費了五個多小時,而用在攀登這最后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第22小節)他們的行動更加遲緩了,甚至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需要半個多小時
互動3: 從這寫些句子中你讀出了什么?
我讀出了。。。。。。(可以是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意志堅定等等
互動4: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你覺得是什么支撐著他們這樣的一往無前呢?
明確:是一顆愛國的心,一顆為祖國爭光的心.我們可以想象當鮮艷的
五星紅旗插在頂峰時,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驕傲的啊!
2.研討英雄(重點)
[過渡]根據課文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突擊頂峰的除了剛才圖片上的三個人以外還應該有一個人,他是誰?(學生答劉連滿) 討論1:劉連滿為什么沒有登上頂峰呢?是他自己放棄了嗎? 討論2:賞讀他當時留下的遺書
從以上的問題的討論中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劉連滿同志在”渴望活著”,”有機會活著”的情況下卻”放棄活著”中體現出來的崇高的獻身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所以他更是一個英雄.
五.課堂小結
“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因為有了英雄們的挑戰地球之巔的壯舉,珠峰,一個令萬千人頂禮膜拜的圣地,一個令旅游者心馳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與偉岸。重溫往事,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走得更穩健、更遠。
讓我們學習登山隊員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集體協作精神,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壯志豪情,培養敢于探險的勇氣。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業設計
課外閱讀其他登山探險家的故事。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8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
2.豐富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
3.了解人類特別是中國人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過程與方法
1.練習快速默讀法,概括課文主要信息,提高閱讀能力。
2.理解文章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方法。
3.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登山隊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團隊合作精神,激勵探索自然奧秘的豪情壯志,培養探險的勇氣。
1.快速閱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課文敘事有詳有略,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寫法。
3.學習我國登山隊員的精神,培養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與我國登山隊員征服珠峰的探險的資料。
教師:也要準備相應資料,并制作課件。
一課時
領會我國登山健兒團結協作的精神。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頂的圖片。)
同學們,你們一定不會忘記20xx年北京奧運會!你們也一定不會忘記,那一年我國運動員把奧運火炬傳遞到珠峰峰頂的情景!那一刻,你們一定非常激動,一定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其實,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就完成了從珠峰北坡
登頂的壯舉,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隨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動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
二、交換資料
學生交換收集的資料,簡介珠穆朗瑪峰,簡介中國登山隊員征服珠峰的活動。
三、自由朗讀,積累詞語
學生自由朗讀,疏通字句,標明段序。
教師用多媒體提示學生需要積累的字詞:
1.注音
2.釋義
(1)砭骨( )
(2)履踐( )
(3)崔巍( )
(4)養精蓄銳( )
(5)齊心協力( )
(6)勇往直前( ) 學生翻閱工具書明確: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偉。
(4)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5)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進。
四、快速默讀,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圈點勾畫,完成下列題目:
(多媒體顯示)
1.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過程劃分成幾個階段,并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幾個階段。
2.課文詳寫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擊頂峰的過程中,登山隊員們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別的困難?
4.表現了登山隊員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學生獨學,后討論,交流,明確:
1.(參考)(1)登山隊出發。
(2)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
(3)黑夜中,由于缺氧,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頂峰。
(4)處于半昏迷狀態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并寫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隊員果斷拋掉空氧氣筒,開創人類歷的無氧
攀登
(6)登山隊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壯舉。
2.(1)征服“第二臺階”;(2)劉連滿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
3.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
4.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團結合作的精神,勇于犧牲的精神。
五、復述課文
1.找幾個學生分階段復述。
2.找學生復述全文。(要求有詳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讀探究
文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難忘?找出來,讀一讀,并談談感受。
1.學生自由發言。學生最感動、最難忘的情節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國探險家認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臺階”時,劉連滿毅然為隊友作人梯,盡管眼冒“金花”,兩腳顫抖,呼吸沉重,卻仍然堅持讓隊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劉連滿在等待隊友登頂返回時,寧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把最后一點氧氣留給戰友。又擔心戰友不知道,于是掙扎著艱難地寫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學生談感受。(針對上述兩個情節)明確:
劉連滿身上集中地表現了我國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堅強的意志,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他的行為表現令人崇敬,令人難忘。
七、合作研討
文中的景物描寫十分精彩,請找出這些語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寫景的語句有:
(1)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
(2)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凄厲地呼嘯著。
(3)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5)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2.學生相互討論,各抒已見,積極發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內容與中心的關系以及自己的閱讀心理兩個方面去理解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明確:
(1)渲染登山環境的惡劣,襯托登山隊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較多筆墨描寫美麗的珠峰景色,生動形象,既增強了真實性和感染力,更給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討論:你認為,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代表人類首次到達南極與我國
登山隊員劉連滿等人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兩件事,哪件更有意義?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確:
既要培養民族的自豪感,樹立為民族和祖國爭光的遠大理想;又要具有寬廣的胸懷,能夠站在整個人類進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勇于探險的精神和所創造的偉大成就。
九、課堂小結
自然是美麗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備不畏艱險,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開自然的奧秘。希望大家學習劉連滿等人的精神,在人類探險的道路上為國爭光。
組織學生學習本文,無疑應將快速閱讀與學習課文敘事有詳有略、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精神風貌的寫法作為教學重點。但由于本文所寫內容特殊,報道的是我國登山隊員征服珠峰,書寫世界紀錄的偉大創舉。所以,相比之下,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登山隊員優秀的精神品質,培養探險的勇氣和民族的自豪感這一點,在整個第五單元的課文也都應算是重點。因此,全部的教學活動,從導入到學生交換資料,從整體感知到精讀探究,從研討環境描寫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結,幾乎都是為了落實這一點而展開的,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同時兼顧到了培養快速閱讀和精讀的讀書方法,以及學習文章詳略得當的敘事方法與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這些教學要點,全面落實了教學目標。從實際上課情況來看,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胃口的。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9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當中國申奧成功,足球圓夢,加入世貿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自己的祖國的強盛感到驕傲,更對那些默默無聞為祖國做了貢獻的人們產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讓我們繼續接觸這樣一批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巔的勇士們。
。ò鍟n題,并出示目標)(板書:《登上地球之巔》 郭超人)
教學目標
1、鍛煉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生動描寫景物
3、學習探險隊員表現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崇高的奉獻精神
二、感知全文內容
1、讓生速讀課文,解決字詞并把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劃分成幾個階段,在原文中標記出來。(師出示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幾個階段。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師歸納)
a、登山隊出發
b、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了第二臺階。
c、黑夜中,由于缺氧,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
d、處于半昏迷狀態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并寫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隊員果斷拋掉空氧氣筒,開創人類歷史的無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
三、復述課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寫語段
a、全班討論
。◣熖崾荆海1)登山隊員遇到了哪些困難?(2)他們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根據以上兩個內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寫語段。)
b、讓生進行歸納回答,對感人的描寫語段師起頭讓全班學生齊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
2、找幾個學生有詳有略地復述課文,可以每人復述一個登山的階段。
(這幾個環節的安排是為了訓練學生懂得記敘復雜事件應選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點的記敘,其余情節則可以簡略,或是一筆帶過,重點記敘部分則應加以生動的描寫,還可以加以議論、抒情。復述時,可以多找幾個學生,每個人按順序口述一個情節,詳略自己安排,復述后由其他學生評價。)
四、質疑問難:
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交流,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研究。
生1、文中有許多描寫自然環境的句子,它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從課文內容來看,只是四個人登山故事,而文章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的勝利,這是作者選材的不妥嗎?
生3、登山過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那登山將面臨哪些困難呢?
生4、作者敘述事件有詳有略,特別是把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寫得很詳細,這樣符合本文的中心體現嗎?
。▽τ谒岢龅膯栴},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決,由教師歸納。)
五、體驗與反思
討論:從這些感人的情節中,你看到了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表現出哪些令你感動的優秀品質?結合斯科特等人的壯舉,談談你的體會。
。ǹ梢砸龑W生扣住課文情節重點從團隊協作精神、個人犧牲精神、堅強的意志,毅力方面談探險隊員的優秀品質,體會則要聯系現實生活談)
六、學習景物描寫
1、四人小組討論: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景物描寫,體會一下這些語句好在哪里。
2、模仿這些語句的寫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圍景物特色,寫幾句話。
(如果時間緊張,可以將這個練習放到作業 中,課后完成)
七、教師小結:
登山英雄依靠堅強的意志,毅力和團結合作、犧牲精神,克服了登頂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國登山健兒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堅強的。希望同學們從本文學習探險隊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獻精神,從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八、布置作業
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以本文的劉連滿等隊員為例,聯系現實生活,寫一篇心得體會。
附板書設計 : 《登上地球之巔》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臨 黑夜 靠意志、毅力、團結、犧牲 成功
缺氧
另附本課字詞讀音:
li o di n j bi n
繚繞 峰巔 體力不濟 砭骨
l zh p f w i
履踐 窒息 匍匐 崔巍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10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設計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學 蘇文河(arsun)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
3、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4、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媒體課件
學生:做好預習,了解一些有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材料,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材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通訊,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真實地寫出了中國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山全過程的驚心動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悅,從而可以感受到隊員的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
課時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光盤和圖片導入 新課。
師:珠穆朗瑪峰的神奇、美麗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上這珠峰呢?如今中國人把這一幻想變成現實,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巔,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登上地球之巔》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小組間互相交流有關珠穆朗瑪峰的資料。
2、組內聽寫,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并找出登山過程的時間、海拔高度。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學習登山運動員的一種什么精神?
D、再次閱讀這就是說,復述課文內容。
2、合作探究
。ㄒ陨蠁栴}可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然后由學生各組選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同學補充。)
3、教師小結
本文寫了中國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學習登山運動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團結合作、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
。◤褪鲞^程注意抓住主要情節。)
四、重點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記敘文的學習,可以從記敘的六要素,敘事的詳略安排上,語言的生動等方面去研讀,這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
2、自主探究
。ㄍ队埃ǔ鍪締栴}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A、找出文呂對環境的描寫,并體味這些語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C、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語言的生動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從中可以看出登山運動員的一種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劉連滿,你會怎么辦?從他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以上內容在再次默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發言時可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回答得好。)
教師指導:
A、“朝著云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峰巔勇敢地邁進”,“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登攀”,……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過程環境惡劣,非常危險,同時更好地體現了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于和環境作斗爭的精神。除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描寫了珠物流媽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薄耙股畛粒缴仙较碌教幎际且黄岷,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這樣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二者相結合,起到一張一弛的閱讀效果。
B、剛開始的攀登是略寫,最后攀登最頂峰是詳寫,還詳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因為攀登最頂峰最困難,也最危險,通過詳寫,更能體現隊員們的優秀品質。
C、提示從修辭手法、語氣等方面進行思考。
D、學生暢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體會中國人民偉大的、堅強的品質,中國也有高水平的探險家。
E、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試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劉連滿的角色,談心得體會。
五、課堂練習
文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句子,試著仿寫幾句。(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章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并學會模仿、運用,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景色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1、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2、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峰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六、課堂延伸
。ǹ梢詥l學生思考,體會登山運動員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運動咒的心情。
2、登山運動員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運動員在登山過程中有什么感覺?
4、學完本課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師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與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圓其說。教師作調整性解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小結
中國登山運動員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是中國人的又一大壯舉,又一次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堅強。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使世界對中國有了重新的認識,但是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美國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經登上月球了,而中國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飛機飛行成功。期望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后也當航天英雄,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貢獻,讓中國人飛得更高更遠。
作業 布置
1、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搜集有關探險材料,準備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
。╝rsun)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11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學 蘇文河(arsun)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
3、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4、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媒體課件
學生:做好預習,了解一些有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材料,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材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通訊,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真實地寫出了中國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山全過程的驚心動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悅,從而可以感受到隊員的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
課時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播放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光盤和圖片導入 新課。
師:珠穆朗瑪峰的神奇、美麗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上這珠峰呢?如今中國人把這一幻想變成現實,把鮮艷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巔,那激動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登上地球之巔》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小組間互相交流有關珠穆朗瑪峰的資料。
2、組內聽寫,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并找出登山過程的時間、海拔高度。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學習登山運動員的一種什么精神?
D、再次閱讀這就是說,復述課文內容。
2、合作探究
。ㄒ陨蠁栴}可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然后由學生各組選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同學補充。)
3、教師小結
本文寫了中國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學習登山運動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團結合作、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
。◤褪鲞^程注意抓住主要情節。)
四、重點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記敘文的學習,可以從記敘的六要素,敘事的詳略安排上,語言的生動等方面去研讀,這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
2、自主探究
。ㄍ队埃ǔ鍪締栴}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A、找出文呂對環境的描寫,并體味這些語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C、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語言的生動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從中可以看出登山運動員的一種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劉連滿,你會怎么辦?從他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ㄒ陨蟽热菰谠俅文x后由四人小組討論,發言時可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回答得好。)
教師指導:
A、“朝著云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峰巔勇敢地邁進”,“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巖壁上登攀”,……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過程環境惡劣,非常危險,同時更好地體現了登山隊員們不畏艱險,勇于和環境作斗爭的精神。除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描寫了珠物流媽瑪峰的景色。如:“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薄耙股畛,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等,這樣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二者相結合,起到一張一弛的閱讀效果。
B、剛開始的攀登是略寫,最后攀登最頂峰是詳寫,還詳寫了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跡。因為攀登最頂峰最困難,也最危險,通過詳寫,更能體現隊員們的優秀品質。
C、提示從修辭手法、語氣等方面進行思考。
D、學生暢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體會中國人民偉大的、堅強的品質,中國也有高水平的探險家。
E、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試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劉連滿的角色,談心得體會。
五、課堂練習
文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句子,試著仿寫幾句。(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文章精華——寫景的句子,積累下來并學會模仿、運用,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盡量寫出當地景色的特色,寫出夜色的美。)
1、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
2、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峰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頭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六、課堂延伸
。ǹ梢詥l學生思考,體會登山運動員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運動咒的心情。
2、登山運動員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運動員在登山過程中有什么感覺?
4、學完本課后,你有哪些感想?
。ń處熞龑W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與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圓其說。教師作調整性解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小結
中國登山運動員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是中國人的又一大壯舉,又一次向世人證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堅強。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使世界對中國有了重新的認識,但是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美國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經登上月球了,而中國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飛機飛行成功。期望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后也當航天英雄,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貢獻,讓中國人飛得更高更遠。
作業 布置
1、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搜集有關探險材料,準備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
人教七上《登上地球之巔》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豐富有關珠穆郎瑪峰的有關知識
2. 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能力目標:
1、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德育目標:
學習探險隊員表現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壯志豪情,培養敢于探險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快速閱讀并簡潔概括課文內容
2. 體會文章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音、義
并搜集有關珠峰的知識
教師:1,投影儀、錄音機、歌曲《珠穆郎瑪》、自制投影的資料
2.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
和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
教學思路:
先從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后讓學生合作探究,感受寫景的妙處。然后延伸拓展,以認識和理解為主旨,對學生進行感情的熏陶。
教學課型:新授
教學設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與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呈現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和
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瑪》。
欣賞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板書文題和作者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積累字詞并初步感知課文。
2、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投影;1注音
峰巔 砭骨 崔巍 滯留 窒息 匍匐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恍稳萆礁叽笮蹅。
養精蓄銳;養,休養。蓄,積蓄。養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閱讀可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過。
指名學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勵其余學生補充,教師明確。
經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從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創舉。
、谧寣W生思考并回答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讓學生感受登山隊員的英雄氣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運用
1、 圍繞以下問題,請學生精讀課文。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①登頂過程中,很多困難對生命構成了威脅,作者著意描寫了哪些困難?你如何看待這些困難?三個隊員最終從北路登上了世界峰。你如何看待這種勝利?
2文中劉連滿的形象最為感人、難忘。在登山活動中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表現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句話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離題?
4、 文中的優美的寫景句無疑是文筆的精華,請找出這些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點撥,點名小組代表闡發討論意見,并歸納,明確。
2、請學生調動生活體驗,充分發揮想象,仿照文中寫景的語句,試著寫幾個表現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復述,理解人物
①學生選擇角色,從不同方面有詳有略地復述故事內容,表現人物性格。
②從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動的優秀品質呢?
五、聯想體驗,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偌偃缒惝敃r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谡n文中感人的情節很多,請找一找并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激發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總結存儲:
剛才同學們談得很好,探險,需要有強烈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也唯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學們,我們在學習上是否也應該這樣呢。
六、課堂小結
“無限風光在險峰”,正是因為有了英雄們的挑戰地球之巔的壯舉,珠峰,一個令萬千人頂禮膜拜的圣地,一個令旅游者心馳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與偉岸。重溫往事,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走得更穩健、更遠。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瑪峰,站在珠穆朗瑪峰項上,你會有哪些話要說的呢?寫一篇登山后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