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精選15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2023-01-28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精選15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2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論語>十則》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談求知態度, 或談學習方法, 或談修身做人, 都給人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其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等都是婦孺皆知的修身養性的名句。

  學習本文首先要會讀會寫“慍,罔,殆,哉,悅”等生字,能理解并運用“溫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等成語;其次要了解并記住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還要能區別、熟記文中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語句,并聯系實際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典題例析]

  例題:下列句中加點字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

  a、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怒懼)    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這)

  c、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d、為人謀而不忠乎(辦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題考常用實詞、虛詞的含義的理解分析,屬小綜合題。

  參考答案:d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填空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論語(       )            吾日三省吾身(        )     誨女知之乎!(      )

  誨女知之乎!(        )    不亦說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號中解釋加點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詞語。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        )____________                                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選擇題。

  3、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a、學而時習之       (         )    b、人不知而不慍    (        )

  c、思而不學則殆      (         )   d、擇其善者而從之   (        )

  5、下列對《〈論語〉十則》中句子(談學習方法與談學習態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選出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部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訓練二

  一、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豈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這幾句語錄選自《         》,這本書是記錄_______________ 的書。這本書是 ____________家的經典著作,與《         》、《          》、《          》

  合稱“四書”。

  2、從這句語錄看,孔子認為學習的快樂在于_______________“學習”與“思考”二者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從這幾句語錄看,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做老師?這種觀點是否與第5條語錄的觀點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從這幾條語錄看,孔子認為,一個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學到東西,因為如果別人比自己優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別人有缺點,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條語錄中,現在仍有生命力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為什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讀下面的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為不去也?”曰:“無茍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茍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

  [注釋] 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時候女子稱丈夫的父親。  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6)小子識之(               )

  8、“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  _________                                

  9、“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婦人的丈夫兒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話可做本文的主題?請翻譯這句話。                               

  三、請仿照例句,根據提示,寫出成語。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涼的地方----荒無人煙

  最懸殊的區別----                最反常的氣候----

  最昂貴的稿費----                最難做的飯----

  最短的季節----                  最絕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                  最長的腳----

  最難走的路----                  最大的地方----

  【探索時空】

  [熱點話題]

  課堂上,老師問同學: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當科學家,探索太空造福人類。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師一樣,長大也當老師。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獎,買一座帶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輛豪華轎車。

  生d:我的理想是現在認真讀書,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學,最終的理想等考上大學以后再來確定。

  ……

  對于他們的說法,你有什么意見?你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請結合第二單元的學習談談你的看法。

  [研究與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經歷告訴我們,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理想》這首詩也反復強調:“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廣的歌詞唱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都說明了,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的曲折。請聯系你身邊的生活或查書、上網,找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證明“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曲折”的觀點。

  2、品讀下面的語句,用一兩句話寫出你讀后的感受。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的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答:                                                                               

  (3) 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塞涅卡)

  答:                                                                                   

  (4) 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沒有目標(蒙田)

  答:                                                                               

  《〈論語〉十則》訓練一

  1—2、(略) 3、a 4、abba  5、d  6、(1)b (2) d、

  《〈論語〉十則》訓練二

  一、1、論語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學  中庸  2、不斷學習、復習  相輔相承  辯證統一的。3、溫故知新  經常學習的人  不會矛盾  只要虛心學到處都有老師。 4、學習他優點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6、略  二、7、(1)經過(2)它,指哭聲(3)是的(4)在(5)離開(6)記住  8、zhi   9、(a)10、孔子11、丈夫的父親  12、老虎很兇猛  13、婦人14、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啊。三、(略)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3

  〖教學目標 〗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誦。

  〖教學設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生畏懼感,這一節課很關鍵,所以,這節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時”“說”“樂”“慍”“君子”  

  2、“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罔”“殆”的意義;  

  4、“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三、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誦

  五、板書設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4

  四川郫縣  周化琴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5

  .《論語》十則教案 9-10

  .《論語》十則教案 5-8 

  .《論語》十則教案 1-4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論語》十則·綜合能力測試題 

  .《論語》十則·評估測試練習 

  語文版九年級上《論語》十則·同步檢測 

  .《論語》十則·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同步練習 

  《論語》十則ppt課件  

  《論語》十則ppt課件(1)  

  《論語》十則flash課文朗讀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6

  (第一課時)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組長簽字:

  授課班級:金昌鐵中初一年級     授課教師:陳景峰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課后心得: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課后心得: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7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

  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②學習態度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但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春秋末期衛國人。孔子學生。善于辭令。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9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0

  10 《論語》十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  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做到節奏停頓得當。

  2、通過自學、交流、感悟、讀書,能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體會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并得到啟迪。

  3、初步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的能力,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語言韻味和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明白學思結合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發現新知激發興趣

  1、二年級時,我們曾學過一篇文言文——《論語》一則,誰還記得?(指兩生,再全班齊背)課件出示:三人行……

  2、光會背可不夠,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

  3、你記得真清楚,說得也很明白,在這方面你就能成為我們大家的老師了。

  4、剛才我們復習了《論語》一則,孔子的話讓我們知道做人要有虛心主動的學習態度,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文言文同樣出自于《論語》,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體會明確句意的重要性

  1、請您自己先試著讀一讀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讀準?課件出示:兩則論語。

  (指名一生)

  2、生字讀音有點難,咱們先標上拼音,自己再練練,看看這回能不能讀準、讀通順了。(學生自由讀)誰來試試?(指名兩生)

  3、指導字音。

  (1)文中四個生字讀的都挺準的,但這兒有個多音字(課件強調: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這句話里應該讀哪個音?為什么?(學生爭論)

  (2)不能瞎猜,猜得對不對得用字典檢驗一下。老師從字典中查到了這個多音字,請你默讀它的意思。課件出示:為兩個讀音的不同解釋

  想一想,根據哪個意思能確定這個字的讀音呢?(引導學生說把哪個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當)這么解釋比較合理,你們同意嗎?這個字的意思是做、當。課件出示:為:做、當。這個字讀?課件出示:為:wéi

  (3)把字義放到句子里解釋,看看句子通不通,這樣來選擇字的正確讀音真是個好方法。可見,學習古文時,弄清字義、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積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學習第一則,積累學法,創設情境,初步感悟“學思結合”。

  1、回憶方法。

  (1)以前學過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書:看)誰給大家讀讀第一則論語中注釋了哪幾個字的意思。(課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讀)說明:連詞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沒注釋的字,我們怎樣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連)

  2、運用方法。

  (1)現在就請你用上這些方法(指板書),自己試著解釋第一則論語中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吧。

  (2)小組里交流交流,這個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誰來說說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個字或詞什么意思的?(問別人,也是種好方法,但應該是在經過自己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時候問。板書:問)

  相機指導

  溫:復習。什么叫復習?(把學過的知識再學一遍。)

  而:回憶剛才復習“擇其善者而從之”時,那個“而”什么意思?是連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以不解釋。復習已有知識對我們學新知識很有幫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詞,一般放在結尾,相當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現在就請你連一連,試著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吧。

  3、匯報學習成果,積累方法。

  (1)誰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習成果?(指名)

  不通順怎么辦?這時就可以做適當的調整?(舉例:新的意思)誰再來試試?(指名說)

  你說得挺清楚,沒把每個字詞的意思一個個的拼在一起,連成句子,做了適當的調整。(板書:調)

  (2)小結:調整時,有時需要添幾個字,有時需要減幾個字,有時換個意思相近的詞,以后,我們還可能遇到需要調整詞語順序的情況呢,但不管怎么調,都不能改變句子本來的意思。用這樣的方法,自己再試試。

  (3)老師也解釋了這句話,并且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看看這樣解釋是不是更通順一些?你默讀一下,看看和你們要說的意思一樣嗎?(課件出示:第一則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議每一個同學都說說,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讀句子,一人說句子的意思。說完后可以再交換一下,比比誰句子讀得好,誰意思說得清楚。(學生合作說)

  (5)讓我們一起邊想著句子的意思,邊讀一讀,看看你能不能讀出味了。

  5、創設情境,感悟道理。

  (1)“溫故知新”已經成為成語了,(板書:溫故→知新)可見人們都認同這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在交往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情況,孔子才說出這樣一番話呢?課件出示:孔子和*

  角色扮演:誰愿意扮演孔子?我們試著演一演當時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說的話回答*的問題。師:“先生,怎樣才能成為像您這樣學識淵博的老師呢?”生:“溫故而知新……”師:“你真棒,你已經理解了孔子這番話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話來回答我了。”

  (3)希望你們不僅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還能做一個“溫故知新”的人。

  (二)學習第二則,運用方法,獨立研究,重點體會“學思結合”。

  1、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則論語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須先把工具準備好。

  這兩個生字還記得嗎?課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記住它。光記住讀音還不行,還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點點橫,加上一個亡,本義是捕魚用的網,(課件出圖)而經過演變,現在的意思是?你覺得這張空網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聯系嗎?

  殆:左歹,右臺,現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這個詞?(疑問無法解決)

  2、生字工具準備好了,就請你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說說每個字的意思,再把字義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學生自由說)

  如果說完了,就快和同學交流自學成果,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3、匯報學習成果。

  (1)還有哪些合作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嗎?(則:猜猜。就。查字典檢驗。論語二則的則是哪個意思?)

  (2)誰想展示合作學習結果?

  學生說“學而不思則罔”的意思:古人說的學習一般指讀書學習,只讀書學習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顧剛剛我們學過的溫故知新這句話,其實學習過程中包括了溫習舊知識,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沒有收獲,學習中怎樣溫習舊知識就能有收獲,有新發現呢?(板:思)

  溫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獲,你們正是溫習了剛學的知識,經過思考,有了新收獲,這就在“溫故知新”呀!

  (3)學生說“思而不學則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說出第二則論語的意思了?

  4、小結:學而不思,思而不學,都是孔子勸告我們學習中應該避免的情況,這樣做不對,那我們該怎樣做?(板書:學思結合)把學習思考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新知識,時間長了,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有辦法解決更多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我們也可以為師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點有感情地誦讀

  1、這兩則論語的意思你都記住了嗎?哪兩位同學敢接受挑戰,你背一句論語,他解釋一句意思。(學生背)

  2、剛才聽的過程中你發現文言文和我們現在說的話相比,有什么不同嗎?

  是呀,短短兩句話,才二十幾個字,卻能告訴我們這么深刻的道理,這正是它歷經兩千五百多年,還能流傳至今的原因!

  3、(師配樂范讀全文)古人讀書講究吟詠,邊讀邊想句子的意思,讀的入情時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你們也配上動作試一試,看看能讀出滋味來嗎?(生自由讀,指名讀)

  4、讓我們一起伴著高山流水之音,邊讀邊想著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樂美吧。(課件音樂)

  四、總結學法拓展閱讀延伸興趣

  1、學習了孔子的這兩句話,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還有什么其他收獲?

  2、這些方法你會用了嗎?請你試著用讀讀,能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說說你這兩句話的理解嗎?(師范讀,生讀后試著說意思)

  課件出示

  作業

  1、背誦《論語》二則,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2、用學過的方法,試著說說《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學到的道理和方法學以致用,做個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的人,相信終有一天你們也可以為師矣!

  板書設計:

  27 《論語》二則

  學 看 連

  思 查 調tiao

  溫故 知新 猜問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2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內涵。

  3.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圣人”2562周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圣”!這個圣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并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后強調“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學與思的關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為什么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關系。理解“仁以為”。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于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獲的是什么?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并把它內化為我們的文化和修養,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3

  本文是六則語錄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讀讀、背背、議議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并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格言等。同時通過對內容的探究,讓學生從我國古代文化瑰寶中獲得啟迪,受到教育。 

  [教法學法]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讀拓展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簡介孔子和《論語》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 (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 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 (1)齊讀,散讀;個人讀。 (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3•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啟示啊! 

  (五)作業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 (1)從文中找出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么?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么?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 \\\'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0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系) 

  學習態度 

  0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謙虛好學) 

  0 \\\'學而不厭\\\'(學習要不滿足不斷進取) 

  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歸納: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在學生闡述這些內容的過程中,要求能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來說,只要說得合理,老師就應給予肯定) 

  (三)創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二讀、個人朗讀)。 

  2• (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為成語,試著把它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結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讓我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從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成長,為建設祖國服務。 

  (五)作業 

  課外摘錄《論語》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4

  教材分析: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

  《論語十則》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

  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

  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參

  觀

  導

  入

  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

  “參觀”后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

  初

  識

  作

  者

  和

  論

  語

  多媒體展示:

  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

  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并筆記。

  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

  讀

  課

  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

  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

  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后自由朗讀。

  學生聽讀課文并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

  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

  嘗

  試

  自

  己

  疏

  通

  文

  意

  1、布置自學任務:

  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教師巡回指導點撥

  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

  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

  齊讀課文

  師提出要求

  生讀

  進一步熟悉課文

  布

  置

  作

  業

  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

  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并積累幾則其余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

  3、背誦全文。

  鞏固并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檢查復習

  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

  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

  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

  齊聲背誦全文

  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

  生背誦課文。

  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

  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

  學生分組討論,并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后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

  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

  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

  深入思考并積極發言

  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

  驗

  反

  思

  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

  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并發言

  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

  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

  在筆記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

  家

  講

  壇

  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并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

  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

  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并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于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教學反思

  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5

  參考教案之一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 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 誨人不 擇其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樂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思則 默而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而好學 學而不 人不倦 學而時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梅口中學2023-2024學年(精選2篇)

    梅口中學2002~2003學年精神文明建設計劃學校,作為育人的搖籃,精神文明尤為重要,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建良好的校風,特制定如下工作計劃:一、抓好政治理論學習,搞好師德建設。1、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

  • 在情境中學習--國標本第二冊《識字1》教學片段(精選17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江蘇儀征市大巷中心小學論壇點擊數:84在情境中學習--國標本第二冊《識字1》教學片段(案例)上課伊始,我向學生展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圖:春天到了,幾番春風刮過,幾場春雨落下,于是柳絲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

  • 《我上中學了》教案(精選2篇)

    課題我上中學了任課教師AAA授課班級初一班教 具微機/黑板教材名稱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授課時間一課時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課 型授新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如何適應新的中學生活?能力目標分析中學生活的變化,培...

  • 中學暑假作業答案(精選2篇)

    在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是從器物帶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和選擇取舍的過程。而林則徐、魏源是開風氣之先的倡導人物,近代文學和藝術作為新的文化形態和新的精神力量,給中國近代社會注入...

  • 在《推敲》中學會推敲(通用14篇)

    作者:高陽 前不久,我向家長開放了一節語文課《推敲》。課文是關于“推敲”一詞來歷的典故。故事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為了斟酌詩句中的一個字,不知不覺地撞進韓愈的儀仗隊,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之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

  • 練中學文 讀中感悟 演中創新——《落葉》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撿落葉),為談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是啊,秋天來啦!秋風輕輕地把落葉送到了大地上(板書課題)。你們前幾天都去撿了落葉。...

  • 讀中學 學中悟 悟中思《學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的分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人終生收益。《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了“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的要求并在“教學建議”中再次重申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觀點。...

  • 在體驗中學習,在游戲中快樂,在活動中發展——《識字3》第一課時說課稿(精選3篇)

    [說教材]1、教學內容: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p62~63頁課文是由介紹公園景物與設施的詞語串起來組成的韻文,共有12個詞語,形象地描繪了公園美麗的景物和小朋友興高采烈地進行游戲活動的情景,這些詞語排成四行,第一、二行主要介紹...

  • 玩中學 學中玩--我教《影子》(通用16篇)

    玩中學 學中玩--我教《影子》作者:作者:曹水萍 文章來源:浙江臺州市柵浦小學 《影子》是一首簡潔生動的兒歌。歌詞瑯瑯上口,童趣十足,同時還融合了關于“影子”的常識。...

  • 在《推敲》中學會推敲(精選16篇)

    作者:高陽 前不久,我向家長開放了一節語文課《推敲》。課文是關于“推敲”一詞來歷的典故。故事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為了斟酌詩句中的一個字,不知不覺地撞進韓愈的儀仗隊,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之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

  • 讀中學 學中悟 悟中思《學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的分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人終生收益。《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了“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的要求并在“教學建議”中再次重申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觀點。...

  • 練中學文 讀中感悟 演中創新——《落葉》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撿落葉),為談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是啊,秋天來啦!秋風輕輕地把落葉送到了大地上(板書課題)。你們前幾天都去撿了落葉。...

  • 在情境中學習--國標本第二冊《識字1》教學片段(精選17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江蘇儀征市大巷中心小學論壇點擊數:84在情境中學習--國標本第二冊《識字1》教學片段(案例)上課伊始,我向學生展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圖:春天到了,幾番春風刮過,幾場春雨落下,于是柳絲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

  • 走進中學(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知識要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對“好伙伴”標準形成共識;并了解閉鎖心理的表現和危害,克服閉鎖心理;認識培養熱情開朗性格的重要性以及熱情開朗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積極在同學中建立新的友誼。...

  • 我上中學了(通用7篇)

    初中政治第一冊教案 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盐池县| 连山| 合肥市| 周宁县| 乌兰浩特市| 绵阳市| 奉新县| 林口县| 响水县| 红原县| 固镇县| 郯城县| 青神县| 和林格尔县| 高安市| 嘉义县| 邢台县| 深圳市| 济源市| 苍南县| 定陶县| 青岛市| 同仁县| 临洮县| 汉沽区| 霍城县| 库尔勒市| 疏附县| 望谟县| 和硕县| 织金县| 祁连县| 漳州市| 平原县| 淳安县| 天柱县| 无为县| 吉水县| 琼结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