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案例設計與教學反思
( 一)案例設計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學期《語文》。這是一篇古代寓言,文字簡練,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本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教學思路:
根據現代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農村缺乏文化氛圍、農村中學學生閱讀量少以及本文的特點,我將通過引、讀、演、思、品(精彩片段)、做六個環節來完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排遣心中郁悶、放情山水,讀懂課文內容的方法、領悟文章的深意,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
一、引(復習舊課,認識作者,延伸課外)
1、引導學生回憶背誦小學學過的柳宗元詩《江雪》之后再出示另外一首柳詩《漁翁》,讓學生自己評點這兩首詩創設的意境。(附詩于后)
2、教師簡要介紹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后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得罪了豪門權貴,被貶到荒涼偏遠的柳州,所以后人又稱柳柳州。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以欣賞美麗的山水來排遣自己郁悶煩惱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這兩首詩也是這種心情的產物,他為我們創設了一塵不染、美不勝收的佳境。今天我們要學習他另外一種風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驢》。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將文中難解寫在黑板上,由學生自主上臺注音釋意,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2、集體朗讀課文后,小組討論文意、領悟課文內容,教師點撥講解。(附譯文于后)
三、演(依據文意,編劇表演,理解形象特點)
1、各小組依據文意編制課本劇,派兩位同學現場表演。
2、教師視情況加入演出并幫助編撰對話。
3、師生根據演出共同評點,概括老虎、驢子的性格特點。
老虎:機警、勇猛、果斷。 驢子:外強中干、不辨形勢。
(附板書于后)
四、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場回答:
1、本文只是在講驢子和老虎的故事嗎?請說明理由。
2、通過本文你對寓言有什么認識?
3、從驢子和老虎身上我們分別得到什么啟示?
4、能否刪掉文中第一句,為什么?
參考答案:
1、作者借驢子和老虎的故事,闡述了一個道理:我們因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
或:要有真才實學,外強中干重要被別人打敗。(言之有理皆可)
2.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明一個道理的文體就叫寓言。這種寫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諷今、以小見大”等等。
3、從老虎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
面對強敵
a、要想解決問題,先要了解情況;
b、要克服畏懼心理;
c、遇到困難,不應逃避;
d、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頑強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