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在朗讀中品味樸素、清新、優美、明快的藝術美。
2.理解詩人對新生活的歌贊與熱愛。
3.培養學生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格。
教學重難點:
反復朗讀并背誦,理解詩意及抒發的感情。
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
教法、學法設計:
對一首優美、明快的詩,不必多講,背景資料的過多介紹也會限制學生的審美想象,阻礙審美意象的形成。所以干脆先不提供背景資料,而是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詩意;抓住關鍵句,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學跨越亙古的永恒魅力,或者說在老詩上品味出時代感。然后再讓學生獲得相關材料進行自主探究,但并不要求做瑣碎的一一對應的求證,使學生認識到詩歌是時代風云和個人命運的“化合物”即可。最后希望通過片斷練習同構學生心理,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媒體設計:
音、視頻剪輯
自制幻燈片電腦軟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剪輯(蒙太奇方式):旭日東升;青山碧水間的歡聲笑語;運動場上的拚爭與吶喊;春芽萌發;鮮花盛開;教室里的書聲朗朗;考場上的專注疾書;少男少女們雀躍而起并定格。
畫外音:人們經常說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階段是“花樣年華”,毛主席也說青少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我們都覺得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它意味著希望,象征著未來,代表著正在生長的蓬勃的力量,它的確值得我們為之歌唱。
二、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范讀 。
三、學生朗讀,互糾正音。
四、誦讀,討論,感悟詩歌的藝術形象美。
1.詩的第一節在說了\'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后,連用四個排比句,歌唱了五種事物,它們具有怎樣的共同點?(積極向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詩人希望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輕人的強烈共鳴)
3. 讀第三節,詩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快樂或者好的思想)它像什么?(微風、陽光)“草一樣顫抖”是什么意思?(蘊含歌聲中的“快樂或者好的思想” 像“微風、陽光”一樣讓人感動)
4. 第四節采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贊頌、歌唱新事物新快樂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讀指導與訓練(節奏、重音和語調)
五、質疑,探討,交流。
你還想了解哪些這首詩的有關問題?提出來,大家幫你解決。(學生一般會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產生疑問,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說明后,用幻燈片顯示。)
1.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重慶萬州人。代表詩集有《漢園集》(與人合集出版)、《預言》,散文集《畫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