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1、 給下面帶點的字注音
瀛州( 。∽系睿ā 。⊥魄茫ā 。′镢ā 。徫鳎ā 。
2、文章選自 ,作者 ,是我國 。
3、什么叫物候?
4、“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指出了物候?qū)W上哪些重要規(guī)律?(用原文回答)
讀選文,回答問題:
物候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云、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對于物候的歌詠,唐宋大詩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樂天)15歲時,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詠芳草(《古原草》)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人顧況看到這首詩,大為賞識。一經(jīng)顧競的吹噓,這首詩便被傳播開來。這四句五言古詩,指出了物候?qū)W上兩個重要規(guī)律:第一是芳草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特點;第二是這循環(huán)是隨氣候為轉(zhuǎn)移的,春風一到,芳草就蘇醒了。
在溫帶的人們,經(jīng)過一個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來。但是,春天來臨的指標是什么呢?這在許多唐、宋人的詩中我們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詩“東風已綠瀛州草,紫殿紅樓覺春好!蓖醢彩砟曜≡诮瓕,有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睋(jù)宋洪邁《容齋續(xù)筆》中指出:王荊公寫這首詩時,原作“春風又到江南岸”,經(jīng)推敲后,認為“到”字不合意,改了幾次才下了“綠”字。李白、王安石他們在詩中統(tǒng)用綠字來象征春的到來,到如今,在物候?qū)W上,花木抽青也還是春天重要指標之一。王安石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能說明物候是有區(qū)域性的。若把這首詩哼成“春風又綠河南岸”,就很不恰當了。因為在大河以南開封、洛陽一帶,春風帶來的征象,黃沙比綠葉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風豪士歌》,便有“洛陽三月飛胡沙”之句。雖則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亂,但河南春天風沙之大也是事實。
樹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標,這是肯定的。但是,各種樹木抽青的時間不同,哪種樹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標呢?從唐、宋詩人的吟詠看來,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視的了。楊柳抽青之所以被選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為柳樹抽青早;第二,因為它分布區(qū)域很廣,南從五嶺,北至關(guān)外,到處都有。它既不怕風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臨滹沱見蕃使》詩:“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馬多!眲⒂礤a在四川作《竹枝詞》云:“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足見從漠南到蜀東,人人皆以綠柳為春天的標幟。王之渙著《出塞》絕句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之句。這句寓意詩是說塞外只能從笛聲中聽到折楊柳等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無論天山南北,隨處均有楊柳。所以毛澤東主席《送瘟神》詩中就說“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目今春風楊柳不限于玉門關(guān)以內(nèi)了。
唐、宋詩人對于候鳥,也給以極大注意。他們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鵑,在華北、華東是布谷。如杜牧晚年入川,對于杜鵑鳥的分布,在詩中說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