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背影》《慈母情深》教案及練習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交卸xiè 簌sù 賦閑fù 游逛guàng 妥貼tiē躊躇chóu chú 瑣屑xiè 惦記diàn 惟wéi 箸zhù晶瑩yínɡ 劈柴pǐ 積攢zǎn 綽綽chuò 桀驁不馴jié ào呵斥hē 內疚jiū 虎視眈眈dān 怪誕dàn 輕蔑miè 惴惴zhuì違抗wéi 慫恿sǒng 頹敗tuí 氈絮zhān 竹篾miè龜裂jūn 攥zuàn 2. 辨析近義詞:囑咐 囑托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都含有“叮囑”的意思,一般是告訴晚輩或下級做什么,但詞義的著重點不同。 囑咐:著重點在“叮囑”,表示告訴對方記住的意思。如“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囑托:著重點在“托付”,表示托人辦事,告訴對方代做什么,有委托、請求之意。如“他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3. 多音多義字 4. 詞語交卸: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接連發生。謀生: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光景:境況;狀況;情景。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頹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頹敗落。聰明:在課文中的意思是反語,知道自己愚蠢不懂事,表達自己內疚、悔恨、自責。漂亮:在課文中的意思是指說話得體。妥帖:恰當;十分合適。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綽綽:形容很寬裕,用不完。一貧如洗:指一無所有,非常貧困。桀驁不馴:性情倔強不馴服。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眈眈,眼睛注視。怪誕:荒誕離奇。惴惴:形容又發愁又害怕的樣子。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龜裂:皮膚因天冷干燥而開裂。攥:握。5.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江蘇省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后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現代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拒絕在領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簽名。該年12月病逝于北平。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字。主要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有《背影》、《歐游雜記》等。梁曉聲,原籍山東省榮城縣,1949年生于哈爾濱,1968年中學畢業后到北大荒農場當工人。1974年就讀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到北京電影制片廠當編輯。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今夜有暴風雪》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后出版的短篇、中篇小說集,就是分別以此作書名的。其中《父親》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后來又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和長篇小說《雪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父親》,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小說集《天若有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煙火》、《白樺樹皮燈罩》、《黑紐扣》,長篇小說《雪城》、《年輪》等。梁曉聲作品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知青小說”,表現一代知識青年在那場荒謬的歷史運動中所顯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熱情謳歌了在動亂年代和艱苦環境中的英雄主義精神。《今夜有暴風雪》被視為“知青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他的另一類作品則相對平實,作品取材于城鎮、農村、學院、家庭等領域的生活,表現了他開拓生活視野的意向,體現出鮮明的紀實風格。 (二)學習目標《背影》1. 知識與能力:①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朗讀文章,感知內容。2. 過程與方法:①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風格。 ②品味作者飽含深情、樸實的語言特色。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中父子之間的真摯深厚的感情。 《慈母情深》1. 知識與能力: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 2. 過程與方法:①體會文章中母親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風格。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慈母深情,感受母親勤勞、節儉、開明的品質。 三. 教師建議《背影》這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一直作為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親子之愛。這種親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放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大家學習時要注意: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結合抒情。另外要注意,這篇散文,沒有什么表示強烈抒情的字眼,全是平平實實的敘述。但正是這些極平凡的日常絮語,卻蘊含著至愛深情。 《慈母情深》這一篇表現的生活和朱自清《背影》里的時代大不相同,和當代許多貧窮孩子的生活卻比較接近。一開頭就用了一系列細節,房子、胡同、零錢,都強調貧窮,但是窮而不苦,并不突出有多么苦惱。孩子對于生活要求很低,積攢幾分、幾毛,買得起幾本小人書就夠滿足了。一方面細致地說明小人書便宜,可是另一方面又強調,當他的小人書被一個警察沒收了以后,他的心理反應是十分強烈的。學習時要注意這個寫作背景。 四. 課文講解《背影》(一)文章主旨 《背影》是一篇紀實散文,也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極好的敘事散文。作者通過對幾年前回鄉奔喪、浦口分別、別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別是通過對記錄著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苦難經歷的“背影”的描寫,充分體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全文共7段)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點明“最不能忘記的是他(指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憶往事,追述父親到浦口車站送他(指作者)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之情。 第三部分(7),照應開頭,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 (三)寫作特點樸實的語言,飽含的深情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追憶八年前與父親在浦口車站惜別時的情景:父親在車站送兒子,為兒子買橘子。這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可是作者把這件事放在特定的氛圍中去描述,讓人感到強烈的感情沖擊。送“我”的是喪母、失業、飽經憂患的父親,他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在奔走謀職之時,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我”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我”買橘子。買橘子時的背影,作者著力刻畫,表現了真摯動人的親子之情。這篇散文的語言樸實,不加任何修飾和渲染。通篇充滿父子之情,卻無“關心”、“愛護”之類的字眼,讓我們在平白如話的描寫中體會出父子間的真情。例如課文中父親送“我”上車一段:父親年齡大了,腿腳又不好,卻“忙著照看行李”,“忙著”和腳夫們講價錢,上車后“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又“囑我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這一系列的舉動看似瑣碎平淡,可由此我們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再如作者精心刻畫的父親的背影:“……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段文字樸實、凝重,既無花花綠綠的艷詞,又無故作姿態的矯飾,卻使得父親博大深沉的愛像朱紅的橘子—樣迎面而來,也正是隱藏在平凡背影中的圣潔的父愛強烈地撞擊了作者的心靈,令其震顫而刻骨銘心,使其 “暗笑”轉為“流淚”,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平凡之中見真情,使本文歷久不衰。 課文選取“背影”這個表現角度體現主旨。背影,可以看做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獨特發現,選擇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它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㈣重難點句子理解 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課文的開頭一句,它開宗明義,落筆點題。“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標題是背影,但作者宕開一筆,從祖母死、父親賦閑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寫起。這樣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推出背影作鋪墊。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鋪墊,這一句是鋪墊部分的總領句。3.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類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幾個。這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諒父親的心情。這種自我責備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更為感人。4.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當時,“我”要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而且,我已經二十歲了,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況且,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但父親幾番躊躇,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就說了這么一句話。聯系這些情況來體味,就可以看出這句簡短的話里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這幾種觀點都是值得稱道的分析、解讀《背影》的觀點。回答贊成哪些觀點,當然希望回答者能有所側重(也就是比較欣賞哪一種),同時并不以為其他觀點是錯誤的。本題的意圖主要在通過練習或討論,幫助理解這篇經典作品的“好處”。第1觀點關鍵在父親爬月臺的形象“吃力而努力”,尤其是“努力”之狀,力不勝任卻又心甘情愿,這就感動了兒子,感動了讀者。第2觀點關鍵在兒子不太領情,父親也感覺不到,這就是父愛、母愛的無私動人之處,不求回報的感人之處。第3觀點的關鍵是父親的行為既不漂亮又不實用,越是如此越反襯出父親的內心之美和愛子心切。人間真情往往會忽略功利、超越功利,這大約是天下父母心的普遍表現。從以上三個觀點,可看出《背影》確是表現父母之愛的經典之作。回答和討論時要有文中的具體語句為依據。比如,吃力而努力爬月臺,應落實到具體品味、分析那個經典名段,尤其是那幾個動詞;兒子不太領情主要在前半部分那些“聰明過分”的心理活動;“父親感覺不到”表現在“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及“非自己插嘴不可”后父親似乎毫不知會;“呵護有加”表現在講價錢、揀座位、買橘子、反復叮囑,特別是再三囑托茶房又仍舊不放心等等,從頭到尾均有這些“心細如母”的細節。第3觀點主要是體會反襯的手法。比如爬月臺的“蹣跚”等笨拙舉動、說話辦事不漂亮等等都可看為“外表不美”,不應僅限于穿戴、身材。囑托茶房之迂既是辦事不漂亮也是不實用。關于橘子并非非他自己去買不可,要注意找到對應語句:“父親是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這就看出接下來的爬上爬下之笨拙、之費勁在功利上是很不合算的,而在情感上卻特別動人。 第二題三個“終于”和三個“定”(決定、講定、揀定),充分表現了父親反復掂量、瞻前顧后的拳拳之心。如果把“講定”改為“講好”,特別是把“揀定”改為“挑揀”,沒了這個“定”,這個“拳拳之心”的情態及其反復掂量的行為過程,我們就不可能這么明顯地感覺到。 第三題第1小題,爬月臺時才寫出肥胖身子、臃腫穿戴就更突顯了父親買橘子過程的行動的不便和吃力,“背影”也就更感人。這可以說是必要和允許的藝術加工。同時,也是“寫實”,因為只有到此時,父親上下月臺不方便時,兒子才注意到、感受到父親此時不便于行動的穿戴和身材。第2小題,送行中說過許多話,從文中就可看出,如囑托茶房、囑咐兒子、講價錢等,其中必定說過不少話。重要的關系大的必須保留,次要的乃至無關緊要的必須舍棄,否則正如前面說的,次要的干擾、淹沒了主要的,那才是真正的“失實”。就這四句話所體現的寫文章的“取舍”道理。葉圣陶的《背影》解讀,又一次說:“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強調的也是要善于取舍。為什么特地記下這“四句話”?葉圣陶認為,“因為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含蓄了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回答可能用語有所不同,比如無微不至的關心,出自父愛的自然流露等等,都是可以的。第3小題,①從文學作品的特點來說,其道理和第一題第3觀點所講的道理實質上是一樣的。從文學藝術的表現效果看,那樣寫,可能是適得其反。相反,寫出“反差”,更突顯了父親的內心之美、愛子心切和感情的真摯。②本小題問題是在作者申明“寫實”的前提下討論的,就父親外貌、穿戴、言行如實寫,不妨害主旨和情感表達,相反更為感人,更為令人相信,作者何樂而不為?③上下、攀爬月臺的笨動作,如作者所言,想起來如眼前一般無二,是打動兒子的最重要之處,“我”把這瞬間抓住,再現出來,如改為漂亮的更富詩情畫意的動作反而可能使當時蘊蓄的情感流失。 《慈母情深》(一)文章主旨文章的作者通過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集中表現了慈母深情,同時記敘了兩件難忘的事,表現了母親勤勞、節儉、開明的品質。文章情真意切,語言質樸自然于平淡中見真情。 (二)文章思路全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開頭至“要一直送到家門口”):寫母親帶“我”討回書。第二部分(我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寫“我”買第一本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的經歷。 (三)寫作特點通過母親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1)敘述“我”家境的貧寒。連“破收音機”都“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肚子里了。”“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2)描繪母親掙錢的艱辛。工作在噪聲震耳欲聾的角落,爭分奪秒,“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干活!”“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這些,與媽媽慷慨地給“我”錢買書形成了強烈對比。“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3)抒發“我”對母親的感激、崇敬與熱愛之情。“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四)重難點句子理解1. 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一個大人了,并因為自己十五歲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是個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寫孩子受到感動的精神頓悟,最忌直接升華,脫離孩子的心理特點。本文的精彩,就在于寫得很有層次,因而很自然。他不先寫“我”思想上的升華,而是先寫“我”對于母親的感覺變化。不是寫她精神高大,而是寫突然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那么衰老。這是暗示母親的年輕的生命都無私地奉獻給了孩子。接著,才直接表白。如果僅僅寫到這里,思想閃光是有了,文章的主題也提升了,至此結束也未嘗不可。但是,作者的才華在于,在這一般人是強弩之末的地方,作者又翻上了一個新的層次,讓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自己的覺悟。2. 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這句話是說,母親掙錢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難,但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書,使我滿足了讀書的強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錢買別的東西,實在對不起母親, 對不起母親濃濃的愛子真情。這不但是一個思想的升華,而且是一種結構的轉折。孩子因為被感動,而不忍心為自己買書,而是為母親買了一盒水果罐頭。這個轉折本來已經相當精彩,但還不是高潮的頂點。高潮的頂點是:母親又湊足了一塊多錢,讓孩子去買他所神往的書。此時作者水到渠成地推出這一句表明最后的升華。 (五)課后練習解答一. “葛里高利”被“我”和母親的行為所震撼,感動,為這位富有尊嚴的母親所感動;被這無所畏懼維護孩子利益的母愛所打動。體現出強烈的同情,為我們做好事。二. 1. 以惡劣的環境描寫烘托出母親工作的艱辛,體現出“我”對母親無限的感激之情。2. 各有特點,本文直觀形象,《背影》寫得含蓄細膩。3. 說明“我”理解了母親的辛勞,不僅是為“我”,更主要是為了整個家庭。三. 如:“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我長大了”。運用了“第一次”說明自己理解了母親的辛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詞句運用了“從來沒有”強調此次給錢數量之多。體現出母親對“我”關愛程度很深。總之,運用“第一次”“從來沒有”表明這印象不可磨滅,以及具有重要的或特殊的意義。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妥帖 躊躇 頹唐 蹣跚 瑣屑 狼藉 二、填字組詞。___不單行 觸目傷 情 于中 不能自 變賣 質 三、《背影》的語言平淡、質樸,卻極為感人,其原因是什么? 四、填空。1.《背影》選自《 》,作者 ,是散文家、 、 、民主戰士。2. 文中共 次寫到背影,實寫的是 ,虛寫的是 ,這樣寫的作用是: 。 五、解釋詞語。一貧如洗:桀驁不馴:虎視眈眈:非同小可: 六、說說下面句尾標點符號的作用。a. 避開人我躲在個地方哭,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親…… b. 你這孩子,誰讓你買水果罐頭的?! 七、體會下列語句所表達的情感。 1. 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瘡。 2. “葛里高利”以將軍命令兩個士兵那種不容違抗的語氣說:“等在這里,沒有我的允許不準離開。” 八、閱讀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1. 本文段選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本段并未寫到父親的背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 2. 歸納本段段意。 3. 指出畫橫線句子的描寫方式,體會其表達作用。描寫方式: 表達作用: 4. 《背影》中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請把它們對應寫出來。①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作用:②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用: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作用: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作用: 【試題答案】一、tuǒ chóu chú tuí pán shān xiè jí二、禍 懷 郁 已 典三、寫得真切,蘊含著真情實感四、①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詩人 學者 ②四 車站送別 開頭結尾各一處 文章開頭寫背影,點題并設懸念,中間兩次實寫是表現父親愛兒子之深之切,結尾再想起背影,既照應了開頭,又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五、一貧如洗:指一無所有,非常貧困。桀驁不馴:性情倔強不馴服。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眈眈,眼睛注視。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六、a. 表達對母親的無限感激與懷念,引起回憶。b. 體現母親對兒子行為的疑惑和感動。七、1. 運用比喻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說明作者居住環境的惡劣。2. 巧用借代、比喻的修辭方法,體現“我”和母親的勝利及警察對我們的同情和援助。八、1. 為后文刻畫父親的背影做鋪墊。2. 父親決定親自送行,表現了父親深切的愛子之情。3. 語言描寫 “不要緊”是對父親而言,盡管“事忙”但無關緊要;“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就怕別人照顧不妥帖。 簡短樸實的話語蘊含深切的愛子之情。4. ①篇頭點題,引起下文。②集中刻畫,把情節推向高潮。③對“背影”的動態進行補充,深化主題。④照應開頭,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