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賀卡》教案及練習
二. 重點、難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掌握本文的文學知識,了解《朝花夕拾》。
③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長的足跡,體味童真,童趣。
2. 過程與方法:
①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
②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③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雪地賀卡》
1. 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
2. 過程與方法:
①體會李小屹純真的童心,把握小說的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真誠,樸素的習作風格。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珍惜純真的童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執著。
三. 新課講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文內容透析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理解: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二)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后,魯迅被反動當局列入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魯迅難以公開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校還沒有開學,魯迅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散文。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中。
(三)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課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作者兒童時代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第一部分(第1~9段):記敘在百草園的生活。又可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交代百草園的位置、園名的來歷、現在的歸屬,點明“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第二層(第2段):寫在夏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第三層(第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層(第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五層(第9段):寫“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
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記敘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四)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技法應用:生動鮮明的對比手法。首先,標題是“從……到……”的格式,內容上在強烈的對比中追憶了兒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另外,對比的手法還有:百草園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對比,靜與動、無聲與有聲的對比;有雪與無雪的對比;三味書屋中讀書與游戲的對比,讀書時學生與老師的對比等等。
本文鮮明的對比,不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達了作者褒貶分明的感情。
2. 語言欣賞:語言準確生動。如本文動詞運用的精妙,用“掃、露、支、撒、系、牽、拉”這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這一過程中透露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句式運用精當。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既表達寫景的詳略,又勾勒出兒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總而言之……”這一句式,既在全文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又表現出少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