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3
教學目標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3、了解先抑后揚及由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4、領悟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生活、認真對待生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感受作品語言柔美、細膩的風格,學習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
2、聯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識記字詞:收斂寬恕短暫脆弱卑微一絲不茍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入新課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著廣闊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點綴著燦爛的星空;生命是美麗的鮮花,裝扮著絢麗的人生。生命真是一個奇跡。一枝從淤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凈的花兒;一粒細細黑黑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里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競開出像海洋一樣湛藍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鳥兒,在樹頭唱出遠勝小提琴的夜曲;一條柔軟無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堅實的土地里如魚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斷聒噪著的蟬,海邊一枚小小的貝殼,都會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
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簡要介紹作者。
小思,原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原籍廣東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翌年進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八一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她以筆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不遷》、《彤云箋》、《香港文學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慶,祖籍察哈爾盟明安旗貴族。中國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她是中國臺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詩》,美術論著小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異論》等。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
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
明確學習日標。
有感情地朗誦課文(抽男女學生各一名)。
自讀課文,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a、《蟬》一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b、《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了哪些聯想?
小組討淪交流明確: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原因,也是由蟬引發的關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廠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b.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