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教學中需要警惕的“偽新課程”現象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教學一線的不少老師都把新課標當成新世紀的語文教學的航標。確實,新課程從理論上是可行的,從專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然而,在為新課程取得許多成效而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貌似新課程,實則上是把舊的東西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后又粉墨登場的現象,筆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偽新課程”現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新課程理念的淺解、曲解和誤解。想當初提出“素質教育”這一理論時,曾有許多人、許多學校就簡單地把幾個學生唱唱、跳跳、寫寫、畫畫當作素質教育的成果而充分展示,如此膚淺的理解,如果再遷移到當前的新課程標準教學改革中,其結果是可以預料的。依筆者看來,當前在我們語文教學中需要警惕的“偽新課程”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論述較多,而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已經達成一定的共識。其主要特征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意味著由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不少語文老師在研究性學習上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老師把“研究”任務交給極少數學生,以期在評比中獲獎,卻把大部分學生撇在一邊;有的老師視研究性學習為萬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放之四時而皆準,教學設計必為研究,教學過程 必扣研究,教學評價必稱研究,似乎是徹底否定了其他學習方式;有的老師不管課程上的內容有無研究的必要,整齊劃一地寫論文、寫報告、出方案;還有的老師全然不顧學生的實際,上來就是研究,實際情況是,不少學生家里無藏書、無電腦,不少學校圖書館又是定時定人開放甚至不開放,又到哪里去查資料?一些初中生連《水滸》的“滸”字都讀成“xǔ”,是該首先讓他讀通順小說,還是去直接感悟和研究?一些學生本來就缺乏“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的能力,又怎能任其濫用 “支配和控制的權利”?我們一方面強調著學生為主體、中心,一方面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目的、態度、自律性,似乎學生一夜之間就都好學上進了,成了主人,那不過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罷了。同樣是學習一首古詩《春江花月夜》,有的班級有的學生一讀就懂,還可以領略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進而依據詩的意境創作出一幅幅畫來。不可否認的是,有的學生能在一節課中讀通讀懂這首詩就不錯了。有的學校學生可以出書,發表文章,但是有的班級的學生作文錯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一句話,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革要緊密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現狀,不必強求“大一統”,只要是讓學生實現了一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由學習的奴隸變成學習的主人即可;只要是重在參與,全員參與即可;退后一步來說,他有能力搞出原子彈當然好,你有能力做出茶葉蛋同樣不失為一種進步。這樣,我們的研究性學習才能研而有的、研而有效。
(二)課堂活動:鼓勵就是尊重,討論就是合作。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表現在問題的探討上,教師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包括與老師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但我們有的老師卻演變成上課時奉行“學生說的都是對的”的原則。堅持一個肯定,在老師的眼里,不管青紅皂白,學生只要開口講話,全是對的,都應該給予鼓勵,千萬不能說“你錯了”,似乎這樣就是尊重學生。實際情況是,對課文內容乃至對文學形象的理解雖然主觀內容多了,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客觀標準,況且,如果學生連面對一句“你錯了”的評價都不能有勇氣接受,將來又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這種一味遷就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個性,實際上是使得學生模糊了是非,弱化了耐挫力。還有的語文老師,只要上課,必然有三、四人小組討論,也不管小組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美名其曰合作。這種拉郎配式的合作學習其實本身就無視學生的個性,或許他們認為,既然“合作”了,就不應該獨立思考。因而,常常是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教室里討論聲頓時雀起,待幾分鐘后,再聽老師的一聲擊掌,于是討論嘎然而止。小組中的優等生總是最有發言權的,不僅把自己的觀點在小組內得到認同,而且還能代表小組發言,至于其他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掩飾了個體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現在,我們有些語文評優課甚至把上課是否有討論作為一個環節,因而合作學習就被誤解成了討論時的聲音大小,時間長短,次數多少,氣氛冷熱。殊不知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應該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這才識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尊重個性。
新課程給出了評價的三個維度,“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但許多老師片面的理解成,新課程只要最高的層次要求,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拔高了教學要求,忽視了學習的主體的實際狀況,忽視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新課程,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其實,美國早在幾十年之前就進行了我們今天才開始的課改,結果實踐下來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每況愈下,不得不回過頭來向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學習,這或許應多少給我們一點啟發。實際情況是,新課程標準并不排斥語文“雙基”的訓練,比如,評價學生對語法的把握包括四項內容:能夠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區分表達上的差異;能夠指出錯句、病句,并獨立加以糾正;能夠模仿課文中的例子遣詞造句,沒有語法錯誤;能夠在新的情境中,按照規定的要求獨立運用修辭方法,生動地表達。這四項內容沒有哪一項是能脫離基本訓練的。就仿句練習來說,學生能夠寫出文質兼美的好句子,首先應該“形似”(這屬于知識與能力的范疇),然后才是“神似”(這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范疇),由此可見,脫離了“雙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改革,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四)課堂教學方法:講授法就是“滿堂灌”。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已愈來愈多地運用到各個領域,以現代科技手段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是勢在必行。但在新課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術來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這一點反映在多媒體的運用上尤為突出。誠然,多媒體已經在教學中展示了其巨大的優勢,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又可以在瞬間展示大量的資料。在實施新課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才強調討論的是它的如何應用而不是討論其有無運用的必要。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學科特點,恰當的運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們都只是輔助手段的本質屬性。倘若舍本逐末,喧賓奪主,那就事與愿違了。比如板書,在黑板上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機動地處理。一旦改為電腦投影,結果常見學生回答不到標準答案,老師就在那兒兜圈子,大有不說到標準答案決不罷休之勢,當然,教者也是欲罷不能,無可奈何。殊不知,電腦是死的,而人腦是活的。諸如此類的還有:原本幾句話可以說清的,卻要興師動眾地攝成像,再用電腦放出來;原本可以激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卻硬要畫蛇添足地用蹩腳的畫面或幾個活動場景展示一下;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卻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果每教授一篇課文都來個類似的真實再現,那語文課豈不成了場景觀摩課?再者,學生一味接受這些直觀刺激,懶得自己思考,又如何達到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呢?比如名篇《都市精靈》,出于表現內容的需要,把“它們在枝頭跳來跳去,叫來叫去,鬧來鬧去”用圖畫呈現給學生,固然直觀,卻使得原本很優美的句子變得毫無生氣,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其實,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對文字本身的閱讀盡情地展開想象,完全沒有必要去瀏覽那些圖片。所以說學生只有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感受領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藝術營養,僅通過多媒體并不能理解抽象的議論文字和語言的深層內涵。我們不少老師的誤區就是忽略了語文的學科特點,目光過多地關注語文以外的東西,盲目追趕潮流,簡直是把教育思想現代化與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概念混為一談。
(六)教材:既然只是個例子,就可有可無。
我們有的語文老師不是立足教材,而是把教材當作一種可有可無的書,連編在教材中的一些很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的提示都避而不談,似乎誰要是用了教材上的內容,誰就老套,誰的知識面就狹窄。非要找一些課文以外的東西,最好是別人未曾見過的東西不可,然后設計幾個問題,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大概堤內的損失堤外補。課文都來不及讓學生去仔細閱讀、咀嚼、品味,就迫不及待地把學生引到補充的課外閱讀資料中,去進行機械的分析講解,進行訓練。或許有人會振振有辭地強調:這樣做是有理論根據的,即“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在一堂課上,補充的材料越多,就越是“遷移”,越是“拓展”,扯得越遠就越是“延伸”。所以,不少老師不是認真地鉆研教材鉆研學生,而是把更多的工夫花在語文以外的內容上,恨不得在一堂課上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吹拉彈唱、棋琴書畫盡皆涉及,電腦、幻燈、電視、錄音全部用上,道具一樣又一樣,電線一根又一根。也許有人覺得越扯越遠才是語文,才是新課程。當然,如果我們語文老師僅僅把自己當作教科書的執行者,在課堂上只是“教教科書”,這是不行的,我們還應該把自己當作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在課堂上立足教科書,“用教科書教”。正確處理好教材與課外延伸的關系,關系到語文學科究竟姓什么的問題,枝丫延伸如蓋,還不是依仗著樹干的粗壯?
上文所列六種現象,是在語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新課程理念貌合神離的現象, 姑妄稱之為“偽新課程”。筆者之所以這樣說,絲毫沒有對新課程的詆毀之意,更不是對大膽摸索者的不理解、不寬容。只希望透過這些僅存于極少數地方或者是操作層面上現象,認識到新課程的推進尚需正本清源,不斷完善,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新課標的實施,決不能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的嬗變,更重要的是其內涵的質變。如果不警惕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只能引起人們對課程改革認識的混亂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