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詩五首(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一二首古詩。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l)弄清詩句字詞的意思。(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
(1)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字音。荒穢荷鋤雞黍
2.參考課后練習一,試朗誦前兩首詩。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新課,創設情境
這是五首臉炙人口的古代詩歌。學習古詩,要重視朗讀。古人說:“三分詩七分讀”,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里的讀,就是指朗誦。熟讀成誦,注意吸收、積累優美的詞語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三、學習《 歸田園居(其三)》
1.作家作品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別字元亮,潯陽柴桑(現江西九江)人。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地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影響。
2.朗讀指導:
朗讀詩歌要講究節奏,可以按音節劃分,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劃分,請按意義單位劃分這首詩的句子節奏,并有節奏的朗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3.提問:“但使愿無違”的“愿”指什么?(要求學生結合老師的作者介紹回答)
討論并歸納:指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4.請同學描繪詩的意境:要求用現代散文化的語言來描述本詩的內容:
抽三個同學描述后教師進行評判。
5.齊讀齊背,體味詩。
四、學習《 過故人莊》
1.作家作品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仕途不得意,以布衣終老。他與王維很要好,并稱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一生的大半歲月是在家鄉隱居和到各地漫游,他的詩就是這兩種生活的反映。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請到家里作客,因而寫了這首詩。
2.有節奏地朗讀這首詩。教師先作示范,學生再自己朗讀。
3.提問:詩中哪些詩句描繪了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
討論并歸納: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4.提問:這兩句詩好在哪里?(學生隨便發言)
討論并歸納:綠樹環抱著村莊,這是近景;郭外青山透迄,那是遠景。由近漸遠,景色越來越開闊,寫出一派清幽談靜的氣氛。
5.講解:這首山水田園詩的特色:
這首詩用看似乎平淡的描述創設深速高遠的意境,體現了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的風格。
6.小結: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的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如詩中“綠樹”對“青山”顏色與名詞相對;“村邊”對“郭外”名詞與方位名詞相對;“合”對“斜”形容詞相對。“開軒”對“把酒”動賓短語相對;“面”對“話”動詞相對;“場回”對“桑麻”并列式的名詞短語相對。律詩逢雙句末一個字押韻。有的首句人韻,有的首句不久韻。如詩中“家”“斜”“麻”
“花”押韻。首句不久韻。此外還要講究平反,我們暫不深究。_ 四、小結
朗讀詩歌要講究節奏,讀出抑揚頓挫,正確表達詩人的感情,還要 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描繪的情景、場面,體會這些描寫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齊讀齊背這首詩
五、作業 A類
1.課后練習一、二題 2.默寫兩首詩。
25詩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三四五首古詩。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l)弄清詩句字詞的意思。(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
(1)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字音。闥 鶯 簫
2.參考課后練習一,試朗誦這三首詩。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新課,創設情境
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前二首詩, 帶領大家進入詩歌欣賞的情境之中。
三、 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民集》。白居易(772一846),字樂天,晚年居香山,自號香山居上,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以稱白香山、白傅或由太傅。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唐朝著名詩人,與李白、杜甫合稱唐朝三大詩人。這首詩寫于唐穆宗長慶三年 (823),當時作者任杭州刺史。描寫春天騎馬游西湖的情景。
2.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按意義單位劃分應讀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按要求朗讀。
3.提問: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分別寫什么,各請一同學用自己的話敘述。
歸納:詩人從孤山寺北騎馬游到貿公事西,遠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垂水面照著影子。春天來了,西湖水漲了。
詩人一路行來,偶爾可見早來的黃鶯爭搶著飛上向陽枝頭唱歌,它們還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誰家的一雙小燕子從水邊銜了泥飛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鳥兒們開始活躍起來了。
詩人看到路畔野花含苞欲放,看來不久就會開得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緣亂;小草兒悄悄地鉆出地面,但還不長,騎馬走過馬蹄剛剛被它埋沒起來。西湖之春,植物充滿生機。
最后,詩人來到綠柳成蔭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贊嘆道:這才是我最喜愛去的地方呢!——_,_
4.提問:清指出這首詩的韻腳。
討論并歸納:“西、低、泥、蹄、堤”,首句人韻。
5.講解藝術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l)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開始從孤山寺寫到賈公亭,結尾又寫到東湖白紗提,詩人足跡遍及大半個西湖; (2)選取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首兩句先寫水、寫云是自然物;中間寫鶯、燕是禽鳥;寫花、草是植物,通過這些最能表現春天特征的景物,分類排列,寫出西湖生機勃勃的春景。
四、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1.作家作品簡介
《書湖陰先生壁》選自《王荊文公詩笑注》,作者王安石(1021一1086)宇介甫,晚號半山,因封荊國公,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與韓愈、柳宗元、蘇詢、蘇武、蘇轍、歐陽修、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有節奏地朗讀這首詩。教師示范后學生讀。
3.提問:這首詩的一、二句,三句各寫什么。
歸納:稱贊主人屋舍簡樸而又干凈,庭院花木整齊,萬紫千紅,令人賞心悅目,這是主人親手栽培的成績。詩人對屋舍庭院的描寫,稱贊主人簡樸、勤快,富有生活情趣。
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寫彎彎的河流環繞著碧綠的農田,正如母親用雙手保護著孩子一樣,-“護”一“繞”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幽美,主人高潔,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
4.講解: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藝術特色有:
(1)條理清楚,從近到遠。從屋舍寫到庭院,從院內寫到院外。
(2)運用擬人、對偶描寫房屋及周圍的自然景色,寫得有情有誼. “(3)通過景物描寫、稱贊主人簡樸、勤快,富有生活情趣。
五、學習《 游山西村》
1.作家作品簡介 《游山西村》選自《劍南詩稿),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規,號放翁。越州山陰(現在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享年八十五歲,是文學史上少有的高齡作家。一生力主抗戰,雖在政治上屢遭投降派的打擊,但報國信念至死不渝。詩作數量極多,現存經他自己刪削后尚有詩九千三百余首。多強烈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熾熱的愛國熱情,同時鞭撻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強。 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詩中的三、四兩句,尤其寫得流利生動,已經成為生活中廣泛流行的成語。
2.有節奏地朗讀這首詩。
3.提問:簡要分析各聯寫什么?
4.提問: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這首七言律詩描寫身邊的田園風光,農村習俗,寫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特別是三、四兩句,不僅描寫村莊的自然景物,而且富有生活哲理。
5.提問:你在學習、生活中有否遇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談談你的感受。
答案不限。
六、總結 學習古詩詞重在朗讀、背誦,理解詩句的含義,再現詩中描繪的情景,從中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題。A類
2.背景并默寫三首詩。
<-- #EndEdi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