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虎(精選14篇)
華南虎 篇1
28華南虎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于抗爭。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2.反復誦讀,聯系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了解詩中的眾多形象,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的語言,進一步把握全詩的主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教學重難點
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象征意義一般是廣泛而豐富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而學習這首詩,理解詩歌的形象和主題,關鍵就是理解象征意義。所以這無疑成了學習這首詩的重點和難點。反復誦讀,從重點的詞語和句子入手,了解詩中眾多形象,特別是主要形象——華南虎所表現的深層意義,進而把握這些形象和主題的關系,即象征意義,是突破這個重難點的有效方法。)教學準備
1.準備好有關資料: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
2.選擇適合本詩的背景音樂,準備好錄音帶。
設計思路
這首詩作于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義。這兩點,都使學生在理解詩作的主題和體會詩人的感情方面有了難度。如何突破這個重點、難點,是關鍵。本課嘗試先通過聽讀欣賞、自讀初探,整體感知詩中的眾多形象:“華南虎”“觀眾”“我”。然后集中力量,在了解寫作背景和象征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抓住關鍵語句,反復誦讀品味,深入分析詩歌塑造的華南虎形象,學習欣賞
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的主題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熏陶。比較閱讀,則能進一步體會到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開闊視野。用這種思路去欣賞這么一首有一定深度的詩是可以嘗試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為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請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圖片和成語。)
從你們展示的圖片、成語中,我們具體感受到了老虎的風采。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今天讓我們走進一只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吧。
二、聽講欣賞
(播放錄音和背景音樂;也可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范讀。營造學習的氣氛。)
學生聽讀、欣賞,跟讀、正音,品味語氣、語調,把握節奏、重音。
三、自讀初探
1.打出自讀要求。
2.自讀感知,初探形象。
3.思考討論,整體把握。
(1)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只老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這是一只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于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2)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針對此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合理評價。)
四、背景介紹
這首詩寫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那是個最沒有詩意的年代。詩人在干校從事強制性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墻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這與作者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啊。當時,那老虎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的強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后寫下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表現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為下面繼續探究學習,深層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提供材料。)
五、合作探究
1.再次誦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節、詩句。
2.結合課本中“研討與練習二”,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詞語在詩中的意義,理解詩歌刻畫的形象。(同桌互相探討。)
3.小組合作,全班討論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加深對主旨的理解。
(1)幻燈出示探討話題和“象征”的概念。
詩中的“觀眾”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代表專政工具的“鐵籠”禁錮的僅僅是一只華南虎嗎?
聯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的?
詩作結尾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么現實意義?
象征,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2)師生討論,并明確基本答案。
詩中的“觀眾”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
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威嚴、高傲、向往自由、勇于抗爭,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征。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同時使他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人在困境和厄運中,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一環節是本詩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十年動亂”的歷史較為陌生,教師應在學生探討的基礎上,作點解釋,談談自己的理解,引導學生欣賞華南虎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格美,理解詩歌形象,做一個人格獨立的人。
同時,欣賞時應把握融注了詩人思想情感的具體物象,它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介紹象征的知識,也必不可少。)
六、誦讀品味
1.朗讀指導。
l~2自然段,敘述語氣為主;3—4自然段,讀出虎對人類的輕蔑和內心的憂憤、抗爭;最后一自然段,讀出作者的羞愧和覺醒后的激憤。 ‘
2.自由朗讀,品味情感。
3.指名或自薦上臺表情朗讀。
(誦讀是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認真體會詩句表現的意象和詩人表達的情感,進一步體會詩篇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七、鞏固拓展
1.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討論比較,課文和《老虎》同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4.齊讀兩首詩歌。
(引導學生通過對兩首同一題材的詩的比較閱讀,更進一步體會《華南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機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新詩的閱讀范圍。)
八、布置作業
1.抄寫字詞,積累詞語。
2.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華南虎 篇2
教學目標 :
1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的人格。
2 培養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
教學重點
1 學習鑒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的意義。
2 朗讀品味,鑒賞詩歌形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1 導入 設計
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為古今中外人們所描繪、抒寫的素材,請向同學們展示你手機的猛虎圖。詠虎詩,成語。
同學們展示的猛虎圖,詠虎詩和成語使我們具體感知了老虎的風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一只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板書課題)
2 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范讀營造氣氛
學生聽讀、欣賞,自行正音,品味語氣、語調,把握節奏、重音。
3 整體感知課文
(1) 小組自學,學生自由朗讀,初探課文。
*課文中的處境如何?這是一只具有什么樣的的個性的?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勾畫出來。
*對“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小組推薦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提出疑問,全班討論
(2) 組織討論,深層研討
*教師簡介背景,提供深層理解的材料
*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探討詩歌的主旨
詩中的“觀眾”是個怎樣的群體?代表專政工具的“鐵籠”禁錮的僅僅是一只?
聯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形象的象征的意義的?
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小結討論內容
(3) 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4 鞏固擴展
(1) 聯想和想象練習
以《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象,表現被困的的心路歷程。
(2) 比較閱讀:布萊克《老虎》
談談它們的區別和文章的感情,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5 課堂小結
6 布置作業
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華南虎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問中的生字詞。
2、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二)能力培養點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2、分析“華南虎”的象征意義。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體驗
1、感受華南虎執著的靈魂和自由的精神。
2、培養自己追求獨立自主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二、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分析“華南虎”的象征意義。
難點:理解詩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疑點:詩歌的結尾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懸掛華南虎的掛圖或播放有關老虎的斷片導入 。
老虎自古就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今天就讓我
們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
二、課前熱身
1、作家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40年代開始創作詩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員。“文革”期間,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作品有:《華南虎》、《半棵樹》《掉念一棵楓樹》等。
2、學生結合注釋及工具書速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①柵欄( ) 抽搐( )不羈( )溝壑( )咆哮( ) 箜篌 ( )( )
②解釋:
斑斕:燦爛多彩。
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石破天驚;形容聲音大得驚人。
三、綜合探究
1、互動部分
(1)閱讀課文,思考: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
明確:這只美麗而強健的華南虎,被囚禁于人類的牢籠之中,遠離廣袤的山林。
(2)這只華南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文中那些詩句能表現它的個性?
明確:在讀課文,勾畫出這些句子,然后歸納。
華南虎高傲不羈,雖生陷囹圇,但骨子里卻涌動著威嚴、反抗壓迫、威逼、囚禁它的人們,追求自由獨立。
文中表現華南虎個性的詩句有:“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3)“你夢見可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到“屈辱”?
明確:感到“屈辱”有2層含義:一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一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對華南虎,“觀眾”和“我”各持什么態度?你對“我”和群眾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明確:詩中的“觀眾”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他們只是一群蒼白、概念化的符號。是冷漠、愚昧、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群體的真實寫照。
學生的評價只要扣緊詩歌內容、言之有理即可。
(5)作為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墻壁”,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它限制自由,代表邪惡。
(6)為什么“我”認為“觀眾”是一群“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的人?
明確:他們不知道自己無恥,反而用“砸”“呵斥”“勸誘”的方式來對待高貴的華南虎;他們卑微,即便的面對華南虎威嚴的背影也會感到“膽怯”;他們無聊,竟會因為從生活中找不到“談資”和“好戲”而“絕望”。在他們看來,老虎“悲憤”的抗爭,顯的那么可笑、愚蠢。有吃有喝,不比風餐露宿要強的多?他們自以為是,蔑視老虎向往“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眾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7)文章結尾的段落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是“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做一場靈魂的拷問。“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我”明白了在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
四、拓展:
談談你從 文中得到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明確:只要學生答的合理即可。
五、小結
詩中囚禁在牢籠中是華南虎,代表著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鐵籠中無可奈何,但它身上有些美好的東西卻是那“兩道鐵柵欄”所無法禁錮的,那種豪放的精神給了我們思想上、感情上的震撼。
六、作業 :背誦
七、板書設計
華南虎
觀眾:冷漠無情、愚昧無聊、人格墮落、市儈可笑
老虎:高傲不羈、向往自由、追求獨立、勇敢抗爭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難、奮然前行
華南虎 篇4
牛漢
在桂林
小小的動物園里
我見到一只老虎。
我擠在嘰嘰喳喳的人群中,
隔著兩道鐵柵欄
向籠里的老虎
張望了許久許久,
但一直沒有瞧見
老虎斑斕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籠里的老虎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
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
有人用石塊砸它
有人向它厲聲呵斥
有人還苦苦勸誘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長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動,
哦,老虎,籠中的老虎,
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
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
還是想用尾巴鞭擊那些可憐而又可笑的觀眾?
你的健壯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開,
我看見你的每個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結著濃濃的鮮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綁著
活活地鉸掉的嗎?
還是由于悲憤
你用同樣破碎的牙齒
(聽說你的牙齒是被鋼鋸鋸掉的)
把它們和著熱血咬碎……
我看見鐵籠里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
象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我終于明白……
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
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石破天驚的咆哮,
有一個不羈的靈魂
掠過我的頭頂
騰空而去,
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
火焰似的眼睛,
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973年6月
華南虎 篇5
在桂林
小小的動物園里
我見到一只老虎。
我擠在嘰嘰喳喳的人群中,
隔著兩道鐵柵欄
向籠里的老虎
張望了許久許久,
但一直沒有瞧見
老虎斑斕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籠里的老虎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
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
有人用石塊砸它
有人向它厲聲呵斥
有人還苦苦勸誘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長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動,
哦,老虎,籠中的老虎,
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
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
還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憐而可笑的觀眾?
你的健壯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開,
我看見你的每個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結著濃濃的鮮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綁著
活活地鉸掉的嗎?
還是由于悲憤
你用同樣破碎的牙齒
(聽說你的牙齒是被鋼鋸鋸掉的)
把它們和著熱血咬掉……
我看見鐵籠里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
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我終于明白……
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
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石破天驚的咆哮,
有一個不羈的靈魂
掠過我的頭頂
騰空而去,
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
和火焰似的眼睛,
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973年6月
華南虎 篇6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28、華南虎
牛漢
教學目標 :
1、有情誦讀,聯系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征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于抗爭,特別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及其象征意義。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1、圖片出示: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學生感受老虎風采。
①看了圖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南虎呢?
2、激趣引讀: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為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具體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詩歌朗誦,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②學生比讀(可配背景音樂)、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①詩歌誦讀后,你對華南虎有怎樣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華南虎嗎?
可用如下句式:華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嚴、高傲、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只老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這是一只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于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具有維護尊嚴、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個性。
詩句如: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②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討論明確:“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所謂象征,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華南虎及“鐵籠”分別象征什么呢?
討論明確:華南虎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征。
“鐵籠”禁錮自由、代表邪惡。
②詩中的“觀眾”又代表著一個怎樣的群體呢?
討論明確:詩中的“觀眾”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
詩人以華南虎作為象征,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覺“屈辱”?
討論明確:感到“屈辱”有兩層含義:淺層意思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深層意思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華南虎面前,“我”為什么會感到“羞愧”?
討論明確:“我”作為庸俗大眾中的一員,來“觀賞”老虎。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靈的墮落。
③為什么“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
討論明確:這是在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頌華南虎在逆境中爆發的充滿野性的熾熱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1、提供背景: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討:
詩歌結尾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么現實意義?
討論明確:
“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我”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奮然前行。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首詩表現中國知識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
五、詩歌比較,誦讀提升
1、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詩歌比較,課文和《老虎》同樣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4、齊讀兩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
六、體驗反思,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當時你會怎樣想呢?
②假如你是觀眾,當你看到“鐵籠”中的華南虎時,你又會怎樣想呢?
③再次誦讀詩歌,體會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句。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七、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這首詩作于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義。而華南虎在困籠中表現出來的獨立個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著啟迪著我們,事實上,這樣一種獨立精神和個性追求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②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像,試著寫一首短詩。
③收集更多的寫虎的成語、詩歌及書畫。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華南虎 篇7
一.教學目標:
①讀準字音,初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本詩;
②通過朗讀初步感悟華南虎的形象,并能用簡要的語言描述;
③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通過鑒別欣賞關鍵詞句的方式來深入體會華南虎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④根據詩意展開聯想,進入情境,想象作文,通過華南虎的自白激發自己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感悟動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華南虎》是一首借物抒情詩,寫了一只身陷鐵籠的老虎那剛毅的身影、凝結著鮮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的眼睛。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征色彩,以華南虎為象征,反映了囚在籠里的猛虎對自由的向往和對冷酷現實的反抗,表現了詩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學習這首詩,難點在于鑒別關鍵語句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義,從而培養一種高尚獨立的人格。本案例設計試圖從以下三點著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注重詩歌的朗讀指導和訓練,以誦讀帶動學生對詩歌的深入理解。
2.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教師加以適當地引導,讓學生體悟得更深刻些。
3.對于關鍵語句放手讓學生展開討論,允許有不同見解。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設計。學習活動分六個環節。
(一)導入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提問式導入,具體感受老虎的風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只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
(二)初讀
1.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范讀營造氣氛;學生聽讀、欣賞。
2.談談詩歌中的華南虎形象。它是一只…………的'華南虎。(可以填入課文中的詞語,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品讀
1.學生自由談論詩人寫華南虎的目的。
2.教師適當補充寫作背景,以及象征的定義,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形象。
3.小組成員進一步探討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4.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詩歌,體會華南虎的不羈的靈魂。
《華南虎》教學設計1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四)精讀
1.請你找出詩中對你震撼最深,感悟最深的字、詞、句,談談你的體會。
2.教師做示范,出示幻燈片。學生自主閱讀,作批注。
3.在學生解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對話。(鼓勵、補充、追問)
4.在理解的基礎上分節朗讀。(教師作朗讀指導,出示幻燈片)
5.集體朗讀作者感情高潮部分。
(五)拓展
1.聯想和想象練習:
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囚禁在鐵籠里的華南虎,你想說些什么?請你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首小詩或者一段話。
2.小組交流并且派代表發言。(機動)
3.教師小結。(出示學生的一節小詩)
華南虎 篇8
【教學目標】
1、感情誦讀,聯系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掌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同學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征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同學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唾棄世俗、勇于抗爭,特別在充溢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盲從。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和其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同學感受老虎風采。教師導入課文學習。
二、簡介作者、背景
三、讀準字音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齊讀。
2、整體感知:
初讀詩歌,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3、示范朗讀,指導訓練。
4、同學齊讀。
五、速讀課文,研討質疑
1、如何評價詩中的華南虎、觀眾和“我”的表示?
2、如何理解詩中的具體象征意義?
六、精研細摹,品味佳句
同學就詩中含義比較豐富的語句進行賞析交流。
七、合作交流,深層探究
如何理解本詩在當時和今天所具有的意義?
八、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討論課外文章帶給我們的`考慮和啟發。
九、小結全文
華南虎 篇9
28、華南虎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問中的生字詞。
2、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二)能力培養點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2、分析“華南虎”的象征意義。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體驗
1、感受華南虎執著的靈魂和自由的精神。
2、培養自己追求獨立自主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二、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分析“華南虎”的象征意義。
難點:理解詩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疑點:詩歌的結尾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懸掛華南虎的掛圖或播放有關老虎的斷片導入 。
老虎自古就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虎,以它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今天就讓我
們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
二、課前熱身
1、作家簡介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40年代開始創作詩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員。“文革”期間,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作品有:《華南虎》、《半棵樹》《掉念一棵楓樹》等。
2、學生結合注釋及工具書速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①柵欄( ) 抽搐( )不羈( )溝壑( )咆哮( ) 箜篌 ( )( )
②解釋:
斑斕:燦爛多彩。
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石破天驚;形容聲音大得驚人。
三、綜合探究
1、互動部分
(1)閱讀課文,思考: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
明確:這只美麗而強健的華南虎,被囚禁于人類的牢籠之中,遠離廣袤的山林。
(2)這只華南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文中那些詩句能表現它的個性?
明確:在讀課文,勾畫出這些句子,然后歸納。
華南虎高傲不羈,雖生陷囹圇,但骨子里卻涌動著威嚴、反抗壓迫、威逼、囚禁它的人們,追求自由獨立。
文中表現華南虎個性的詩句有:“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3)“你夢見可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到“屈辱”?
明確:感到“屈辱”有2層含義:一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一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對華南虎,“觀眾”和“我”各持什么態度?你對“我”和群眾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明確:詩中的“觀眾”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他們只是一群蒼白、概念化的符號。是冷漠、愚昧、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群體的真實寫照。
學生的評價只要扣緊詩歌內容、言之有理即可。
(5)作為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墻壁”,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它限制自由,代表邪惡。
(6)為什么“我”認為“觀眾”是一群“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的人?
明確:他們不知道自己無恥,反而用“砸”“呵斥”“勸誘”的方式來對待高貴的華南虎;他們卑微,即便的面對華南虎威嚴的背影也會感到“膽怯”;他們無聊,竟會因為從生活中找不到“談資”和“好戲”而“絕望”。在他們看來,老虎“悲憤”的抗爭,顯的那么可笑、愚蠢。有吃有喝,不比風餐露宿要強的多?他們自以為是,蔑視老虎向往“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眾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7)文章結尾的段落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是“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做一場靈魂的拷問。“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我”明白了在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
四、拓展:
談談你從 文中得到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明確:只要學生答的合理即可。
五、小結
詩中囚禁在牢籠中是華南虎,代表著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鐵籠中無可奈何,但它身上有些美好的東西卻是那“兩道鐵柵欄”所無法禁錮的,那種豪放的精神給了我們思想上、感情上的震撼。
六、作業 :背誦
七、板書設計
華南虎
觀眾:冷漠無情、愚昧無聊、人格墮落、市儈可笑
老虎:高傲不羈、向往自由、追求獨立、勇敢抗爭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難、奮然前行
華南虎 篇10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28課
學習目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理解詩中重點語句的含義。
一、 學習重點: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詩中蘊含。
二、 學習難點:感受這首詩中濃厚的象征色彩,分析“華南虎”的象征意義。
三、 預學部分【自主學習】
1、說成語,詠虎詩,感受人們心中的老虎形象:
(1)請說說有關老虎的成語或者故事。
(2)齊讀《華南虎》,思考:這只老虎生長的環境是怎樣的?你在詩中的看到了怎樣的老虎?
2、字詞積累
鉸( )掉 柵( )欄 膽怯( )
勸誘( ) 抽搐( ) 溝壑( )
不羈( ) 斑斕( ) 咆哮( )
四、 導學模塊【合作探究】
1、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
2、這只華南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文中那些詩句能表現它的個性?再讀課文,勾畫出這些句子,然后歸納。
3、“你夢見可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到“屈辱”?
五、 固學提高【課堂檢測】
1、用恰當的詞語概括畫線部分的文字內容。
(1)(你)是屈辱的心靈在痛苦地顫抖嗎? ( )
(2)恍惚之中聽見一聲聲音大得驚人的咆哮 ( )
(3)有一個不受束縛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 ( )
(4)我擠在聲音零亂細碎的人群中 ( )
2、《華南虎》這首詩寫于1973年,那是個正處于________時期的特殊時代,于是“華南虎”的形象就被賦予了________的深層含義。
六、 課后反思
華南虎 篇11
教學目標 :
1、有情誦讀,聯系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征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于抗爭,特別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及其象征意義。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1、圖片出示: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學生感受老虎風采。
①看了圖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南虎呢?
2、激趣引讀: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為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具體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詩歌朗誦,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②學生比讀(可配背景音樂)、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①詩歌誦讀后,你對華南虎有怎樣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華南虎嗎?
可用如下句式:華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嚴、高傲、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只老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這是一只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于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具有維護尊嚴、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個性。
詩句如: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②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討論明確:“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所謂象征,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華南虎及“鐵籠”分別象征什么呢?
討論明確:華南虎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征。
“鐵籠”禁錮自由、代表邪惡。
②詩中的“觀眾”又代表著一個怎樣的群體呢?
討論明確:詩中的“觀眾”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
詩人以華南虎作為象征,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覺“屈辱”?
討論明確:感到“屈辱”有兩層含義:淺層意思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深層意思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華南虎面前,“我”為什么會感到“羞愧”?
討論明確:“我”作為庸俗大眾中的一員,來“觀賞”老虎。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靈的墮落。
③為什么“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
討論明確:這是在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頌華南虎在逆境中爆發的充滿野性的熾熱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1、提供背景: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討:
詩歌結尾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么現實意義?
討論明確:
“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我”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奮然前行。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首詩表現中國知識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
五、詩歌比較,誦讀提升
1、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詩歌比較,課文和《老虎》同樣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4、齊讀兩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
六、體驗反思,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當時你會怎樣想呢?
②假如你是觀眾,當你看到“鐵籠”中的華南虎時,你又會怎樣想呢?
③再次誦讀詩歌,體會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句。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七、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這首詩作于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義。而華南虎在困籠中表現出來的獨立個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著啟迪著我們,事實上,這樣一種獨立精神和個性追求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②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像,試著寫一首短詩。
③收集更多的寫虎的成語、詩歌及書畫。
華南虎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情誦讀,聯系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征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于抗爭,特別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及其象征意義。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看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1、圖片出示: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學生感受老虎風采。
①看了圖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獸中之王)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南虎呢?
虎氏家族本有八個亞種:東北虎、(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南亞虎、蘇門虎、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本世紀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滅絕;六十年代,里海虎也絕種;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不到五十年,先后三個虎種和這個世界告別。
1949年時,華南虎有4000只,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只,現在有關專家預測,20只左右。1973年5月,國務院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中,把華南虎列為三級保護動物;1977農林部又頒布文件,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79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華南虎被國際上列為世界最瀕危和第一需要保護的物種。 50年代末東北虎就與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一道被列入保護范圍,而當時華南虎卻被列為"害蟲"。50年代,僅一個福建省,解放軍和民兵捕殺的華南虎有案可查的便達530余只。并出了無數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種虎還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過了尼泊爾、孟加拉、不丹等。估計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數量大約為3159至4715只; 蘇門答臘虎:僅生活在蘇門答臘,棲息的范圍從平原森林到高山。現存的它們,大約有400至500只。蘇門答臘虎是所有種類的老虎中最小的一種;東北虎估計野生還有360至406只。東北虎是8個亞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東北虎的桔黃色要比其它種的虎淡一些,它的條紋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條紋的間隔比較寬。它的胸部與腹部都為白色,其頸部環有一圈非常厚實的白色毛;東南亞(印支虎)分布在泰國的中部,在中國南部、柬埔寨、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半島也一樣能發現印支虎。估計還有1227至1785只野生的印支虎。還有大約60只生活在亞洲和美洲的動物園中。它比起孟加拉虎來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條紋既短又窄。印支虎的食物是野豬、野鹿和野牛。在理想的棲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至5只成虎。
( 《北京晚報》 )
華南虎是現代虎的八個亞種之一,為中國特有,所以又稱中國虎。原分布于華南、華中、華東、西南等廣大地區。體型較小,尾較細短;毛較短;毛色較深;身上有黑色條紋,寬而密集,體側常出現上下兩紋相接連成的菱形紋;毛皮幅大艷麗;性格兇猛,動作敏捷。華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然而今日,華南虎的分布范圍日益縮小,存活數目極少,野外數量不過20只左右。目前,華南虎已被國際上列為世界最瀕危和第一需要保護的物種。
2、激趣引讀: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為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具體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檢查預習情況。(生難字詞)
三、詩歌朗誦,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②學生比讀(可配背景音樂)、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①詩歌誦讀后,你對華南虎有怎樣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華南虎嗎?
可用如下句式:華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嚴、高傲、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四、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這是一只怎樣的老虎?(詩中有沒有關于老虎外形的描寫?)
斑斕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長又粗的尾巴;健壯的腿;破碎的、凝結著濃濃鮮血的趾爪;破碎的牙齒;火焰似的斑紋;
②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只老虎具有什么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這是一只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于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具有維護尊嚴、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個性。
詩句如: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③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討論明確:“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初步理解詩意:
通過剛才的簡要分析,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感受?
學生最有可能談到環保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感受。
3、理解象征:
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所謂象征,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華南虎及“鐵籠”分別象征什么呢?
討論明確:華南虎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征。
“鐵籠”禁錮自由、代表邪惡。
②詩中的“觀眾”又代表著一個怎樣的群體呢?
討論明確:詩中的“觀眾”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
詩人以華南虎作為象征,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4、合作探究:(難句理解)
請學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或質疑。
①華南虎的心靈為什么會感覺“屈辱”?
討論明確:感到“屈辱”有兩層含義:淺層意思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深層意思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還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憐而可笑的觀眾?”觀眾為什么是“可憐而可笑的”?
觀眾用“砸”、“呵斥”、“勸誘”等方式來對待華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踐踏華南虎的尊嚴是無恥的,在高貴的華南虎面前他們顯得多么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觀眾害怕華南虎,隔著兩道鐵柵欄仍感到“膽怯”,豈不顯得可憐?
③在華南虎面前,“我”為什么會感到“羞愧”?
討論明確:“我”作為庸俗大眾中的一員,來“觀賞”老虎。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靈的墮落。
④為什么“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
討論明確:這是在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頌華南虎在逆境中爆發的充滿野性的熾熱生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引出新課。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這首詩有沒有什么更深的含義呢?
——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1、提供背景: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關于作者:我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詩歌國度,代有輩出的詩人。但不是所有的詩人都能獲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運與時代和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通過獨特個性深刻感受歷史的脈搏和人民的心聲而又富有才華的詩人,才能在詩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在跨越20世紀到21世紀的中國詩人中,牛漢同志是命運坎坷、經歷豐富的一位少數民族詩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統,早年即向往革命,1946年他曾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出獄后又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那時,他即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七月”派詩群的一員,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喚民主的歌聲,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新中國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線,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為保家衛國而戰。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謂“胡風集團”的冤案中被牽連,受到不應有的對待而被迫中斷寫作。復出后,他迅即放聲歌唱,參與主持大型刊物《中國》,并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主編《新文學史料》。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不但與綠原共同編輯“七月”派的20人詩集《白色花》,為這個解放前曾經存在共同志趣的詩群留下可貴的紀念;他個人更新作頻頻。他的詩集《溫泉》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新詩獎;他還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懸崖》、《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多種詩集。他雖年事漸高,卻老而益壯,至今勤奮筆耕不輟,除了詩作,他還有散文集《滹沱河與我》、《螢火集》和評論集《學詩手記》等問世。
由這些,我們能否得到一些提示讓我們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討:
詩歌結尾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生補充,口頭回答)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么現實意義?
討論明確:
“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
“我”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奮然前行。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首詩表現中國知識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
三、詩歌比較,誦讀提升
1、 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威武而充滿力量,
2、詩歌比較,課文和《老虎》同樣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萊克一詩主要內容是贊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華南虎》主要是借虎來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不羈靈魂的贊揚。
2、 在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自由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做人,就應該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借物喻人,用象征手段來寫作,表達情感。
4、齊讀兩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
四、體驗反思,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當時你會怎樣想呢?
②假如你是觀眾,當你看到“鐵籠”中的華南虎時,你又會怎樣想呢?
③再次誦讀詩歌,體會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句。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這首詩作于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義。而華南虎在困籠中表現出來的獨立個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著啟迪著我們,事實上,這樣一種獨立精神和個性追求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②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像,試著寫一首短詩。
③收集更多的寫虎的成語、詩歌及書畫。
華南虎 篇13
教材分析
《華南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是詩人牛漢于“十年動亂”期間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時創作的,詩人以“華南虎”作為象征,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欣賞簡單文學作品的能力。這篇文章是一首描寫動物的詩歌,大多數學生比較感興趣。按照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熱情,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設計理念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引導他們積極投身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中。教學本首詩,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交流體驗,使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整體感知詩的內容及感情。
2 、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的形象。
3 、培養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課前準備
生: 1 、熟讀課文,解決字詞。
2 、收集有關華南虎,虎的資料、圖片。
3 、收集有關虎的成語和詠虎的詩歌。
師: 1 、選擇適合本詩的背景音樂。
2 、投影片。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比賽激趣
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為古今中外人們描繪抒情的素材。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猛虎圖,詠虎詩及關于虎的成語,展示一下(同學們分組比賽,看哪組展示的多,教師總結比賽結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但是,籠中之虎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牛漢的《華南虎》,感受它的內心世界。
本導語 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是為了檢驗學生搜集、積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競賽的形式來進行,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
二、朗讀課文,營造氣氛
1 、范讀,配放背景音樂(背景投影顯示)
(學生聽讀,欣賞,品味語氣、節奏,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 、學生自由朗讀。
(可采取多種形式讀,進行朗讀比賽,要求學生要投入感情,這樣,學生在讀中領悟,讀中感受,進一步把握詩的內容。)
配樂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參與的熱情,使其有成就感,培養學生學會傾聽良好習慣,規范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對詩的理解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氛圍。
三、問題探究,整體感知 (投影顯示)
1 、 華南虎在詩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試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詩句加以說明。
2 、怎樣理解本詩最后一段的意思,說說在華南虎的形象中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 著 問題朗讀課文,理清結構,然后小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師適當進行背景介紹。)
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主題的能力,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回答問題,這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創見、獨見。明確華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詩人借虎喻人,也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奮然前行,從而了解這首詩表達的深層含義。
四、賞析品味,質疑問難 (投影顯示)
1 、如何理解加線詞語的含義
①是 屈辱 的心靈在抽搐嗎?
②還是想用尾巴鞭撻那些 可憐而可笑 的觀點?
③我 羞愧 地離開了動物園。
④我看見了 火焰似 的斑紋和 火焰似 的眼睛。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品味詩歌的語言,進一步把握全詩主旨,逐漸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從而品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2 、把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或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交流。
(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質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師則適當點撥,宏觀調控。)
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樣做,既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識的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比較差異,拓展延伸 (投影顯示)
閱讀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老虎》,加以對比;看看兩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萊克一詩的主要內容是贊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華南虎》主要是借虎來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不羈的靈魂的頌揚。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兩首同一題材的詩的比較閱讀,更進一步體會《華南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機會,開闊學生視野,擴大新詩的閱讀范圍。
六、口語交際,鞏固提高
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種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課上時間有限,未必寫完整首詩,交流幾句即可,課后書面完成。)
此環節的設計既對學生進行了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其表達能力,又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七、多角反思,課堂小結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反思、總結,以便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
課后反思
這是一篇自讀課,一課時完成。課堂結構比較緊湊,問題的設計也很精煉。課堂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是由老師一段一段的講讀,而是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對于詩歌教學,我重視朗讀課文,在讀中學,讀中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良好的語感。課堂中,不忽視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學生關愛動物,善等生命。
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合作交流,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中力求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比如采取比賽方式,討論交流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節課,我真正嘗到了探究式學習的甜頭,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時特別不愛發言,非常靦腆的女生不但主動舉手要求代表全組參加競賽,而且發揮出色,博得陣陣掌聲,并為本組贏得一枚寶貴的小紅花。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健全的人格,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上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評析
新課標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求課堂教學是民主、平等的討論過程,李剛老師這堂課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上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本節課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發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只注重少數尖子生或照顧大多數尖子生的觀念。教學流程的設計清晰,上課伊始,便以競賽的方式導入 新課,很新穎,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在朗讀環節中,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練讀比賽,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探究也是教師精選出來的,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品讀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比較閱讀和口語交際,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而達到能力的遷移和提高。整個課堂都力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從這節課中看出,學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賞詩歌的能力,初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品味作品中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再是舞臺上的牽線木偶受人擺布。“質疑問難”和“朗讀比賽”是這節課的亮點。教師在課堂中的點撥比較到位,宏觀調控,適時適中,善于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容易接受。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受到熏陶和啟迪。
總之,作為一節課改課,我覺得符合“新課標”要求,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華南虎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的人格。
2、培養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
教學重點
1、學習鑒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的意義。
2、朗讀品味,鑒賞詩歌形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設計
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為古今中外人們所描繪、抒寫的素材,請向同學們展示你手機的猛虎圖。詠虎詩,成語。
同學們展示的猛虎圖,詠虎詩和成語使我們具體感知了老虎的風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一只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板書課題)
2、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范讀營造氣氛
學生聽讀、欣賞,自行正音,品味語氣、語調,把握節奏、重音。
3、整體感知課文
(1)小組自學,學生自由朗讀,初探課文。
*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只具有什么樣的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勾畫出來。
*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小組推薦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提出疑問,全班討論
(2)組織討論,深層研討
*教師簡介背景,提供深層理解的材料
華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探討詩歌的主旨
詩中的“觀眾”是個怎樣的群體?代表專政工具的“鐵籠”禁錮的僅僅是一只華南虎?
聯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義的?
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小結討論內容
(3)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4、鞏固擴展
(1)聯想和想象練習
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象,表現被困的華南虎的心路歷程。
華南虎談談它們的區別和文章的感情,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5、課堂小結
6、布置作業
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