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②歸
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
物孕育①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
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②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
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
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
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
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
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麥插未⑤。”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
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
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③就包含
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
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
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
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
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①反
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
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
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
葉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
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
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
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
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
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③。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
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
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
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
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①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
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
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
北京以南約廣,但是在大連,連翹③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
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
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
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
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
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
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
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
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
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
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
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
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
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
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
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①和氣象學中
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
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
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
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
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
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
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
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