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教學設計(精選2篇)
《線段》教學設計 篇1
二年級甲班 黃桂穎
(第十周)11月2日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五冊48-49頁及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認識線段,會判斷線段;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度,會按要求的長度畫線段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用直觀、描述方式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具:
課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種直的,彎的實物。
學具:
直尺、各種直的,彎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認識線段,度量線段。
1.觀察,總結線段特征
(1)請小朋友把你們帶來的東西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哪些東西是直的?把它們放在一起
(2)請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這些直的東西中,除了直以外,你還有什么發現?(都有兩頭,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們把盒子邊的一頭看作一點,另一頭看作一點,從一點到另一點直直的,就是線段,桌子上的什么東西可以看成線段?(注意講“邊”)請觀察你周圍還有那些物體上有線段?學生說一說、評一評。其實在我們教室中的黑板邊、桌子邊、書邊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4)剛才我們從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線段,那關于線段,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問,質疑)
(5)誰會把線段從它們身上搬下來?試一試,學生動手在紙上畫
展示學生的作品,你覺得誰畫的是線段?為什么?
小結:大家說得不錯!象這樣直直的,有兩個端點的平面圖形就是線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線段):瞧,這些都是線段。這是線段的端點,它表示不能再繼續延長。
2.練習鞏固
(1) 數一數,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條線段?
學生打手勢表示,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3號為什么只有2條線段?4號有3條線段,怎么看?)
3.度量線段長度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并且也會判斷了,那么線段可以量出長度嗎?
(2)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可以量出來。
(3)說說量線段的方法?請你用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量出書上的線段的長度。
(4)訂正答案。
二.畫線段.
1.嘗試畫線段
(1)現在請你畫一條長為3厘米的線段,你能畫嗎?試一試。(書上有畫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
(2)展示,訂正畫的結果。(怎樣判斷畫的對嗎?○1是不是線段?○2線段是不是3厘米長)
2.示范講解:因為線段的長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鉛筆緊挨尺子有刻度的一邊,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兩邊點上端點。
3.再次畫線段:你能用這種方法畫一條7厘米的線段嗎?巡視指導。
三.鞏固反饋。
1.基礎練習:
(1)練習一的7題(說明理由)
(2)練習一的8題
(3)練習一的10題:
估一估,哪一條線段長?怎么驗證?(用尺子量)分析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認識呢?同樣長的線段我們會覺得豎著放的比較長,那是視覺的誤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得到正確的答案,還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業本上畫:
(1)畫出長5厘米的線段;
(2)畫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線段;
(3)畫出比5厘米長4厘米的線段;
四.擴展練習:在每兩個點間畫線段。(試一試)
思考:3個點能畫幾條線段?
4個點能畫幾條線段?
5個點能畫幾條線段?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關于線段你了解了什么?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線段對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歸納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建構,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片斷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片斷二”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片斷三”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片斷四”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整個過程教師始終是以學生發展為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欲。
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片斷三”和“片斷四”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必須大膽放權: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方向,讓他自己去前進;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創造。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線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抽象又實際,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通過折紙的方式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想想做做第4題時交給學生按照點的順序來畫從而在做第5題時不會有遺漏。然而由于課上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很多,學生很興奮,在講解時沒能使得所有學生都看著老師就講解,從而降低了課堂的效率,以后我會加強課堂教學的管理。
《線段》教學設計 篇2
說課流程:一、學什么二、怎么學三、教與學的流程
一、學什么
1、說課內容:蘇教版第三冊P63-64練習十五。
2、教學目標 的設計:
我們來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了解了那些?
從學生的認知背景分析:線段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含有線段的物體很多,而且,學生在一年級時,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條邊也就是線段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那只是初步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對教學目標 思考定位為:通過操作,抽象概括線段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這是本課應達成的知識性目標,但它已不在是本節課的關鍵。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才是本課的關鍵。
(1)對學生后繼學習的作用。認識線段是下一課學習厘米,米、分米及進行測量等實踐活動的基礎,測量物體的長和寬要根據線段的特征:直的、有兩個端點(從這個端點到另一個端點)來確定,對學生來說更加抽象;到四年級學習直線、射線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和線段的特征相聯系,也要用認識線段的方法做遷移。因此,本課的能力目標是:不僅認識線段,還要會畫不定長的線段。
(2)就其應用價值來分析。用線段構建的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更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建模的過程,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道理,并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的情感目標就定為: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重點、難點
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他們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建構出線段的特征是本課的學習重點。但二年級學生感知粗糙不精細,思維不夠嚴密,又是第一次接觸線段這一概念,往往對線段的幾何圖形的畫法(尤其是兩個端點)易忽視,形成片面、膚淺的認識,所以對線段的畫法及把周圍物體的一些邊看作線段成了本課的學習難點。
4、教材的編排特點
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特征決定了教材有這樣兩個特征:⑴直觀描述的方式說明線段的特征,沒有下定義。⑵引入比較法和操作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但教材的安排忽視了孩子們的自主探索,所以我有了以下的一些設想:
二、怎么學
1、信息資源的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又由于二年級學生思維的單一性、片面性,因此,我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并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信息資源:
(1)一個體現與客觀實際相聯系的計算機輔助課件。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于使抽象的特征形象化、復雜的過程簡明化。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
(2)幫助學生理解線段特征,提供學生操作的小棒、毛線、塑料管和相應的圖片。
(3)白紙、小隊長標牌……
2、合作學習環境設計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有兩次合作學習的環境:(1)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商,完善和深化對線段的意義建構。學生活動:拿線段。(2)個別----組際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創造。端點的認識,表現線段的方式不同。
3、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不僅激勵著學生的學習也改進著教師的教學。對個人:從發言積極、思維創新和認真傾聽三方面進行評價。對小組:從合作的態度及意識兩方面。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不僅關注學習水平,更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評價的發言權不僅屬于我們,更應該屬于孩子們。
三、教與學的流程
本節課,我采用了“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模式,旨在誘導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實踐內化、積極參與,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展開過程如下:
(一)、關注已有的知識經驗,走進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是一個過程,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學生活動:
1、課伊始,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線段,說說自己的想法。(孩子們的需要是:怎么研究線段的特征。所以,這里老師要有方法的引導)
【評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經驗的教師一般都是從學生已知的東西講起善于從已知的東西中在學生面前揭示出能夠引起他們疑問的哪個方面,而疑問的鮮明情感色彩則會產生一種驚奇感,引起學生探索奧秘的愿望。”這種疑惑,正蘊含著不解、猜度以及思維的發動,這驚奇,則蘊含著求索、發現以及對思維的刺激,從而使學生獲得想像和猜度的樂趣,維系發現和創造的信心。同時體現了“問題從實踐中來,概念由實際引入”,滲透了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2、觀察自己手上的實物,說出他們的特征。他們容易忽視兩個端點,需要感受端點的存在,教師就適時讓學生觸摸。
【評析】“智慧始自于動作”學生充分的觸摸實物后,激起了愉悅的情感,獲得了充分的感性認識。
3、閉眼想一想,讓線段走進大腦。
【評析】學生由觀察到閉眼形成表象,初步形成線段這一概念,是下一步用各種方法表現線段、抽象特征這一過程的開始曲。
我們知道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二)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成為孩子們的心靈需求
學生活動:
1、每個同學自由想象,別人小腦袋中的線段可以怎樣放?
師生共同小結:線段可以有各種不同方向的放法,但一定要是直的,有長有短。
【評析】通過換位思考,學生腦中線段的形象更鮮明。
一年級的孩子好表現,但方法卻有雷同,這需要我們的引導。
2、還有那些表現方法:(可以找、畫、折、剪、拼……)
【評析】方法的指導,為下面學生有序的開展活動提供了保障。
3、用我們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一條線段(我要做的是提供材料,剪刀尺、個別指導……)
4、小組互查;是否是線段?展示學生成果,共同評價。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上,在這個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時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不僅得到了知識技能訓練,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的精神。
5、爭辯:(那起毛線的中間,兩邊隨意懸掛)端點在哪里?
【評析】在爭辯中以疑激思,以思促學,以學求創,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理智探險的愉悅,使課堂變成了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的舞臺,成了一方創造智慧飛揚的天地。
6、互說線段的特征
【評析】這階段學生要觀察,要空間想象,要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評價。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爭辯得出的結論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線段。由于小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多,還有猜想爭論的介入,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⑴基本題:
注重培養學生正確性、深刻性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強化訓練進一鞏固新知。
①想想說說判斷是否是線段?課件的演示,給了孩子們快樂、啟迪孩子們思考。
②練習十五第五題:比一比,那條線段最長,那條線段最短?
(2)變式題:
學到這里,學生需要用線段這一特殊的語言、思想和方法為他們服務,表達自己的創造。孩子們更需要了解線段的價值,增進對線段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評析】實踐證明:此類練習學生能興致勃勃地投入,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
(3)發展題:
學生活動:練習十五第四題,學了線段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不信咱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用線段制作模型)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小組合作,制作模型,展示自己的成果。
【評析】切實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源于實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調動了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探索能力及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小朋友向你學習的?你應該向其他小朋友學習什么?
【評析】學生學習只有通過及時小結才能做到內化,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便于教師及時掌握情況收取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評價的發言權不僅屬于教師,更應該屬于學生們。
(五)板書設計 :
黑板、講臺不只是教師的舞臺,還應是孩子們表現才能的陣地。另外板書對學生的視覺有長久的刺激作用,所以學生將線段的平面圖形畫在黑板上,并標出兩個端點,以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