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和它的性質
教學設計示例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起學點
1.理解:等式的意義,并能舉出有關等式的例子.
2.掌握:關于等式變形的兩條性質,并能語言敘述.
3.應用:會用等式的兩條性質將等式變形,并能對變形說明理由.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等式的兩條性質的教學,培養學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題思想,即為以后方程的同解變形打下基礎.
(三)德育滲透點
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四)美育滲透點
等式的兩條性質體現了數學的對稱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采取引導發現法,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生學法:演示實驗→等式性質→鞏固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等式概念的認識理解,等式性質的歸納.
2.難點:利用等式的兩條性質變形等式.
3.疑點:(1)等式性質2中,關于除數不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質變形時,對“等式兩邊”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制膠片、簡單實物.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師生共同做演示實驗,得出等式性質,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以多種形式完成.
七、教學步驟
(-)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教師在上課開始時,給出如下的數學關系
(出示投影1)
; ;
; ;
;
師提出問題:觀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關系?由學生回答“相等關系”后引出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含義,分清等式的左邊和右邊.
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一個演示實驗:
兩只手中各拿4支粉筆,現在我們再分別從粉筆盒里拿出兩支,放入相應手中,問兩只手中粉筆個數的關系?如果我們將開始手中的粉筆各放回兩支怎樣呢?既擴大到原來的2倍,或縮小到原來的2倍,結果還是相等.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把上面實驗抽象為一個數學問題.
即:4=4.
提出問題:由上面兩組等式變形,我們可以得出關于等式變形什么結論?把上面式中2,改3或-5行嗎?
學生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討論,啟發學生怎樣用精煉的語言敘述,或分組推薦代表回答.
師總結等式的性質:
由前兩式總結:1.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等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由后兩式總結:2.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零),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提出問題:①4=4兩邊都加上整式如:兩邊都加上 結果還是等式嗎?
②第二結論中所說除數可以是零嗎?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對上面結論加以補充說明.
教師歸納:以上兩個規律,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等式性質”
【教法說明】通過以上兩條性質的總結,教師應強調以下四點:
①等式的性質1是加法和減法運算,等式的性質2是乘法或除法運算.
②等式的兩邊都參與運算,并且是同一種運算.
③加(或減)、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個數.
④零不能做除數或分母.
(三)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教法說明】由于這組題是例題的鞏固,因此可以由學生討論分組,以競賽形式回答以增加課堂上的參與意識.
(出示投影2)
1.判斷:已知等式 ,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 ;② ;③ ;④ .
2.若 ,請同學們根據等式性質編出三個等式并說出你的編寫根據.
【教法說明】這組題是對等式性質的辨析,教學時應多讓學生思考,并能說出依據.
(出示投影3)
1.從 能不能得到 呢?為什么?
2.從 能不能得到 呢?為什么?
3.從 能不能得到 呢?為什么?
4.從 能不能得到 呢?為什么?
學生活動:分組搶答.
【教法說明】從以上題目可知,根據等式的性質,從已知等式出發通過變形可得出新的等式.
(出示投影4)
例 用適當的數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1.如果 ,那么 ;
2.如果 ,那么 ;
3.如果 ,那么 .
【教法說明】分析:
1題從已知的一邊入手, 怎樣變形就得到 呢?(原等式兩邊都減去5)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題觀察等式的右邊怎樣由 變形成5(兩邊加上 ),即原來兩邊都加上 ,根據等式性質1.
3題觀察等式左邊怎樣由 變形為 ,即等式兩邊都除以0.2,根據等式性質2.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