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交 線
萬寧中學 李雄強 一、教學目標1、經歷觀察、推理、交流等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2、了解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掌握鄰補角、對頂角的性質;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對頂角相等的探索過程。難點:學生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三、教學準備學生:三角尺、量角器。教師:多媒體課件、剪刀。四、教學設計(教學過程)1、情景引入(多媒體投影汕頭大橋的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座宏偉的大橋,它的兩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線,橋的側面有許多相交線段組成的圖案,這些都給我們以相交線、平行線的形象。兩條直線相交能形成哪些角?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研究的內容:5.1.1相交線(板書)。設計意圖說明: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直觀形象地給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線和相交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探究新知(1)教師動手操作:用剪刀剪開布片。在這個過程中握緊把手時,隨著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也相應變小,直到剪開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構造看成兩條相交的直線,這就關系到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的問題。(2)取兩根木條a、b,將它們釘在一起,并把它們想像成兩條直線,就得到一個相交線模型。如圖1所示。在七年級上冊中我們已經知道∠1與∠2的和等于180°,所以∠1與∠2互補,再仔細觀察,這時的∠1與∠2有一條公共邊,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具有這種關系的兩個角不僅互補,而且互為鄰補角。設計意圖說明: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問題,自然而貼切。這樣安排既可以復習七年級上冊中互補的知識,又為學習本堂課的新知識做了鋪墊。3、談論交流(1)讓學生討論教科書中第4頁的“討論”。討論時所給的表格可以逐步呈現,先結合兩條直線相交的圖形,找出其中所成的角,尋找各對角的位置關系。(2)討論不同的角的位置關系,得出對頂角的定義,并提醒學生注意:①是兩條直線相交而得;②有一個公共頂點;③沒有公共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3)對頂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討論后得出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設計意圖說明: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識。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對頂角相等”這句話,學生很好理解,只是不知怎么闡述理由,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同角的補角相等”得出對頂角的性質。4、初步應用(1)教科書第5頁的例題。(2)練習(補充)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有公共頂點的兩個角是對頂角b、相等的兩角是對頂角c、有公共頂點并且相等的角是對頂角d、兩條直線相交成的四個角中,有公共頂點且沒有公共邊的兩個角是對頂角②已知∠1與∠2是對頂角,∠1與∠3互為補角,則∠2+∠3= 。 ③如圖2:直線a、b、c兩兩相交,∠1=60°,∠2=∠4,∠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