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用(通用14篇)
呼吸作用 篇1
教學目的
知識方面
觀察綠色植物的呼吸現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發生部位
能力方面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重點 植物的呼吸現象;
難點 植物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
關鍵 植物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
教法 演示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法 教具 玻璃瓶,種子等。
教 學 過 程 師 生
互 動 教材分析與學法說明
組織教學
課前綜藝: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 ?
2、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 ?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
引入新課: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只有被分解后其中儲存的能量才能被利用。有機物分解是通過呼吸作用來完成的,讓我們通過實驗來了解植物體的呼吸作用。
觀察植物的呼吸現象:
演示實驗一、種子萌發時吸收氧氣
現象:燃燒的蠟燭放進甲瓶里,立即熄滅了,說明甲瓶晨缺少氧氣。
結論: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吸收氧氣。
教師提問
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教師引入新課,
教師進行實驗演示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說出實驗現象
學生得出結論
聯系生活或生產中遇到的具體的生理現象,如堆放的萌發種子會發熱,鮮果長途運輸要冷藏等。通過這些自然現象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導入本節課的主題。
導入本節課的主題后,可通過設計下列問題,引導學生依次對主題進行探究。
演示“種子萌發時吸收氧氣”實驗時,在學生認真觀察和比較的基礎上,重點引
教 學 過 程 師 生 互 動 教材分析與學法說明
演示實驗二:
種子萌發時釋放二氧化碳
現象:甲瓶里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得混濁。
結論: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
演示實驗三:種子萌發時釋放能量
現象:裝有萌發種子的保溫瓶里溫度比裝有煮熟種子的保溫瓶里的溫度高。
結論: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產生熱量。
小結: 教師演示實驗二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教師演示實驗三
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說出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
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和得出實驗結論。因此,課文中提出三個討論題。值得注意的是,討論中引導學生判斷出甲瓶里缺少氧氣,但不能得出“種子呼吸釋放二氧化碳”的結論。為什么不能得出“種子呼吸釋放二氧化碳”的結論?如何驗證種子呼吸必然釋放二氧化碳呢?都是富于啟發性的問題。
演示•種子萌發時釋放能量”實驗時,在學生認真觀察和比較的基礎上,重點引導思考甲瓶溫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熱量從何而來?為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義打下基礎。
提 高 與 發 展 教 學 反 思
呼吸作用 篇2
教學目的
知識方面
觀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發生部位,說明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能力方面
通過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重點 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難點 植物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關鍵 植物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 演示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法 教具 玻璃瓶,種子等。
教 學 過 程 師 生
互 動 教材分析與學法說明
組織教學
課前綜藝:1、萌發種子呼吸時吸收?
2、種子萌發時釋放?
3、種子萌發時釋放?
引入新課:科學研究證明,不僅萌發種子進行呼吸作用,干種子也能進行微弱的呼吸,凡是具有生活力和種子時刻都進行著呼吸作用。實際上,種子的呼吸作用是在細胞中進行的。
活動: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
原理:植物體的根、莖、葉、花和果實等各種器官,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即然種子細胞時刻進行呼吸作用,構成其他植物器官的細胞是否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呢?
提示:1、萌發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煮熟種子則不能進行呼吸作用。請同學們在這個事實的啟發下,對總題作出合理的假設。
2、制定檢驗假設的實驗計劃時,要先確定實驗材料。
3、設計實驗方案時,可參照萌發種子
教師提問
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教師引課
教師介紹活動的原理
提出設問
學生思考
教師對活動進行提示
學生制定實驗計劃
設計實驗方
在進行“探究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的實驗前
先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的質疑性問題,引起學生爭論和激發探究興趣后,再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活動。
本活動為學生獨立的探究活動,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保證實驗設計方案的有效。在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案討論的過程中,
教 學 過 程 師 生 互 動 教材分析與學法說明
進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實驗。
4、實施你組制定的實驗計劃,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結論:用新鮮的根、莖、葉、花和果實做實驗材料時,都能觀察到植物的呼吸現象,這表明:_______
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機物 +氧氣
(儲存能量) 線粒體
概念:綠色植物吸收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義:植物的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了動力。
小結:
思考與練習:p86 案
學生實施自己制定的實驗計劃,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進行討論
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二氧化碳+水+能量
師生共同歸納出呼吸
作用的原理
并總結出呼吸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
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
應用,明確呼吸作用的
意義。
師生共同小結本節課
課的內容。
本節課知識的應用。
要注意實驗對照的控制。
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原理,理解呼吸作用概念和意義。
在此基礎上,再聯系生活或生產中遇到的具體的生理現象,如堆放的萌發種子會發熱,鮮果長途運輸要冷藏等。通過這些自然現象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提 高 與 發 展 教 學 反 思
呼吸作用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2、結合植物呼吸原理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呼吸現象的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調動其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2、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對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這個問題,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現象。要想證明植物的呼吸現象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本節中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始于對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的觀察,因此,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做好實驗的觀察和記錄。
在教學過程 中,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結果外,尚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在學生認識到萌發的種子進行著呼吸作用之后,教師一定要強調指出,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同樣進行著呼吸作用。
在講授呼吸的作用釋放能量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如堆積的鮮菜或水果容易生熱等。在引導學生分析種子呼吸生熱的實驗現象時,一要突出說明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以熱形式釋放的能量儲存于有機物中;二要使學生明確通過呼吸作用過程,有機物分解并釋放能量。
學生往往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進行呼吸作用。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就事情的本身來說,主要是由于綠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顯著的優勢,而顯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緣故。為了證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條件下同樣地進行呼吸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來驗證。實驗的做法是:培養一盆黃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體),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這盆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體,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現象掩蓋呼吸作用的現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還沒有來得及釋放到大氣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足夠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呼吸作用卻遠遠地用不完,于是就從葉內釋放出來。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實際上,植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只不過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學生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并不困難。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進行?呼吸作用在哪里進行?光合作用必須在有光時才能進行,而呼吸作用何時進行?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體吸收什么氣體?放出什么氣體?而進行呼吸作用時又是怎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上有什么區別?
在認清這兩個相反的生理過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需要的有機物是從哪里來的?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植物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在講述呼吸作用與人類的關系時,要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生產實際,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水果、蔬菜、糧食的貯藏,都要盡量減弱呼吸作用來減少有機物的分解,而農田及時排澇,雨后及時倒掉花盆內的積水,以及農田和花盆要經常松土,則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夠的空氣,從而促進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有關呼吸作用的演示實驗的觀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3、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難點: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實質。
手段:以演示實驗為主,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植物呼吸的現象對學生來說,比較缺少親身的感受。所以通過三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對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行分析、總結。對于呼吸作用的實質,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教學過程 :(1課時)
一、導入 :
提出問題:
1、什么是呼吸,請說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
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沒有呼吸?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組織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發言。
總結:植物與人和動物一樣,可以進行呼吸作用。呼吸時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二、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對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行實驗設計,驗證植物呼吸時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
提示:1、選擇什么材料做實驗?
2、進行實驗的容器是什么?
3、怎樣檢測氧氣?(氧氣可助燃)
4、怎樣檢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向全班同學講解本組的實驗設計。
總結學生的實驗設計情況,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學性錯誤。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驗:
1、種子和葉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氣: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植物在呼吸時吸收氧氣。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2、種子和葉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釋放二氧化碳: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植物在呼吸時放出二氧化碳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3、萌發的種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熱量: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萌發的種子釋放出了熱。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引導學生通過上面的三個實驗,進一步概括和綜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的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講解:
植物進行呼吸時,吸入體內的氧,能使植物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在有機物分解的過程中,原來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就會逐步釋放出來。有機物分解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的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轉變成熱散發出來。
(四)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聯系的表格(見附表),組織學生按照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
引導學生認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生理過程的關系。糾正學生的錯誤之處。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提問:1、為什么在栽培農作物時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糧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3、為什么通氣不良的菜窖會缺氧,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所以,栽培作物和種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氣流通,應當注意及時進行松土。農田淹水以后必須及時排澇也是這個道理。
呼吸作用進行時,不僅會使貯存的種子、瓜果中的有機物的含量減少,品質下降,還會因溫度的升高而發生霉爛,因而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貯藏蔬菜、瓜果和種子時,要保持低溫或充加二氧化碳,來降低呼吸強度,延長貯藏時間。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第一節 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一、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1、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氣。
2、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3、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熱量。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1、概念:植物體吸收空氣中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2、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變成熱量散放出來。
三、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區
別
項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葉綠體的 細胞
所有活的 細胞
②與光的關系
在 光 下,才能進行
有光無光 都能進行
③氣體變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氣
吸入 氧氣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質變化
合成 有機物
分解 有機物
⑤能量變化
貯存 能量
釋放 能量
聯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機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產物 ,呼吸作用所釋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貯藏在有機物中的 能量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釋放 的能量。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呼吸作用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2、結合植物呼吸原理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呼吸現象的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調動其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2、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對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這個問題,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現象。要想證明植物的呼吸現象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本節中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始于對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的觀察,因此,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做好實驗的觀察和記錄。
在教學過程 中,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結果外,尚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在學生認識到萌發的種子進行著呼吸作用之后,教師一定要強調指出,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同樣進行著呼吸作用。
在講授呼吸的作用釋放能量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如堆積的鮮菜或水果容易生熱等。在引導學生分析種子呼吸生熱的實驗現象時,一要突出說明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以熱形式釋放的能量儲存于有機物中;二要使學生明確通過呼吸作用過程,有機物分解并釋放能量。
學生往往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進行呼吸作用。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就事情的本身來說,主要是由于綠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顯著的優勢,而顯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緣故。為了證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條件下同樣地進行呼吸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來驗證。實驗的做法是:培養一盆黃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體),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這盆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體,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現象掩蓋呼吸作用的現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還沒有來得及釋放到大氣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足夠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呼吸作用卻遠遠地用不完,于是就從葉內釋放出來。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實際上,植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只不過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學生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并不困難。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進行?呼吸作用在哪里進行?光合作用必須在有光時才能進行,而呼吸作用何時進行?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體吸收什么氣體?放出什么氣體?而進行呼吸作用時又是怎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上有什么區別?
在認清這兩個相反的生理過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需要的有機物是從哪里來的?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植物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在講述呼吸作用與人類的關系時,要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生產實際,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水果、蔬菜、糧食的貯藏,都要盡量減弱呼吸作用來減少有機物的分解,而農田及時排澇,雨后及時倒掉花盆內的積水,以及農田和花盆要經常松土,則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夠的空氣,從而促進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有關呼吸作用的演示實驗的觀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3、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難點: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實質。
手段:以演示實驗為主,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植物呼吸的現象對學生來說,比較缺少親身的感受。所以通過三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對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行分析、總結。對于呼吸作用的實質,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教學過程 :(1課時)
一、導入 :
提出問題:
1、什么是呼吸,請說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
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沒有呼吸?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組織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發言。
總結:植物與人和動物一樣,可以進行呼吸作用。呼吸時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二、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對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行實驗設計,驗證植物呼吸時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
提示:1、選擇什么材料做實驗?
2、進行實驗的容器是什么?
3、怎樣檢測氧氣?(氧氣可助燃)
4、怎樣檢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向全班同學講解本組的實驗設計。
總結學生的實驗設計情況,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學性錯誤。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驗:
1、種子和葉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氣: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植物在呼吸時吸收氧氣。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2、種子和葉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釋放二氧化碳: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植物在呼吸時放出二氧化碳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3、萌發的種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熱量:
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的結果。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總結:萌發的種子釋放出了熱。
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引導學生通過上面的三個實驗,進一步概括和綜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的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講解:
植物進行呼吸時,吸入體內的氧,能使植物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在有機物分解的過程中,原來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就會逐步釋放出來。有機物分解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的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轉變成熱散發出來。
(四)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聯系的表格(見附表),組織學生按照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
引導學生認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生理過程的關系。糾正學生的錯誤之處。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提問:1、為什么在栽培農作物時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糧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3、為什么通氣不良的菜窖會缺氧,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所以,栽培作物和種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氣流通,應當注意及時進行松土。農田淹水以后必須及時排澇也是這個道理。
呼吸作用進行時,不僅會使貯存的種子、瓜果中的有機物的含量減少,品質下降,還會因溫度的升高而發生霉爛,因而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貯藏蔬菜、瓜果和種子時,要保持低溫或充加二氧化碳,來降低呼吸強度,延長貯藏時間。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第一節 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一、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1、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氣。
2、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3、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熱量。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1、概念:植物體吸收空氣中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2、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變成熱量散放出來。
三、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區
別
項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葉綠體的 細胞
所有活的 細胞
②與光的關系
在 光 下,才能進行
有光無光 都能進行
③氣體變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氣
吸入 氧氣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質變化
合成 有機物
分解 有機物
⑤能量變化
貯存 能量
釋放 能量
聯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機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產物 ,呼吸作用所釋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貯藏在有機物中的 能量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釋放 的能量。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呼吸作用 篇5
第四章第一節
教學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2.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樣證明它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
1. 引言的設計: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做好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
教師在導入 新課時,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檢測植物是否進行呼吸,可以用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的方法。可提問:
(1)什么是呼吸?請舉出身邊可見到的呼吸現象。
(2)人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沒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
如果植物也進行呼吸,植物周圍的O2就會減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進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過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來證明。怎樣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考慮,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的方案。為了使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學性,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例如:
(1)選擇什么材料做實驗好?一棵樹,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種子。
(2)選擇實驗場所:在開放的空間(如教室)做實驗,還是在密閉的容器里(如廣口瓶)做實驗?為什么?
(3)怎樣才能檢測02,含量的變化?(O2可助燃,缺02會使燃燒的蠟燭熄滅)
(4)怎樣才能檢測CO2含量的變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教師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使石灰水變混濁)
投影片:實驗的材料和用具
豌豆苗、小麥種子、廣口瓶、橡皮塞、細玻璃管、長頸漏斗、尖頭鑷子、燒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紙、澄清的石灰水、試管、紗布、凡士林、蠟燭、火柴。
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巡視指導,參與某些組的討論,提醒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不要忘了對照實驗,把設計的簡圖繪制在投影片上。學生匯報設計方案時,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利用繪制的簡圖在投影儀上按圖說明。
學生的發言,可能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全班學生共同思考。在教師循序誘導下,由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和不足。為了保證實驗能順利進行,有的準備工作要在課前進行。教師可以帶領課外小組的學生完成這些工作。由于實驗的條件要求不高,過程也不復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2. 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
【實驗一】植物呼吸時吸收O2
取兩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內放人用開水燙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環境條件下24小時(想一想,為什么要在黑暗的條件下培養豌豆24小時?),另取一 個空瓶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樣處理。
上課時,用燃燒的蠟燭放到瓶中檢驗瓶中氣體的成分。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投影片及實驗報告的表格內。(表格中的現象、分析和結論由學生填寫)
當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教師可以詢問他們實驗操作的詳細步驟。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實驗步驟比較科學。合理省時。有些人的操作繁瑣、重復、費事。如果把點燃的蠟燭先放入丙瓶檢驗,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檢驗,只要點燃一次蠟燭就可以完成三個測試工作。這是最合理、省時的實驗程序。運用運籌學,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時、省力的效果,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
【實驗二】植物呼吸時釋放CO2
取三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燙死的豌豆苗,丙瓶為空瓶。蓋上蓋后放到黑暗環境條件下24小時,換上雙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瓶里的氣體。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分析現象發生的原因,得出結論,將結果填寫在投影和實驗報告的表格內。
【實驗三】方法步驟與實驗二相同,但甲瓶內沒有萌發的種子,乙瓶內放有干燥的種子,丙瓶為空瓶。實驗三和實驗二的實驗裝置可參考課本P60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釋放CO2”中的圖示。學生實驗時,一部分人做實驗二,另一部分人做實驗三。學生填寫實驗報告的表格時,仍然填寫“現象”、“分析”和“結論”。
完成實驗一、二、三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圍的氣體成分改變外,還會引起什么變化?
(2)怎樣才能測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熱量變化呢?
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制保暖的實驗裝置:在礦泉水瓶中分別裝入萌發的種子和干燥的種子,把它們和另一個空瓶中分別插入一支溫度計,然后把三個瓶子放在一個硬紙箱中,在三個瓶子的周圍填充滿鋸未木屑做為保溫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溫材料里也插一支溫度計。
【實驗四】種子呼吸時放熱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觀察各組的實驗裝置,記錄甲、乙、丙三瓶內及保溫材料的溫度,然后,由各組代表匯報觀察的記錄。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盛萌發種子的瓶內溫度明顯較高,說明什么?
(2)干種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種子的瓶內溫度都沒有明顯升高,這又說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強弱與生命活動是否旺盛有什么關系?(辯證統一,相互影響)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經過前面所做的四個實驗,學生已經確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概括和綜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的結論,最后讓學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是帶有總結性的內容,它總結了這節課與上一節課的內容要點。先明確兩者的區別,再說明它們的聯系,這實際也是起復習鞏固的作用,學生是不難理解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
(1)光合作用在哪里進行,呼吸作用在哪里進行?
(2)光合作用必須有光時才能進行,呼吸作用在何時進行?
(3)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吸收什么氣體?放出什么氣體?進行呼吸作用時又是怎樣?
(4)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上有什么區別?
在學生認清這兩個相反的生理過程后,教師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1)植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從哪里來的?
(2)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3)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原料的吸收和產物的運輸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6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較表,最后使學生得出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這一結論。
5.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實例來說明。例如:
(1)為什么在栽培農作物時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糧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低溫、低氧、高CO2等)
(3)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別甜?
(4)為什么通氣不良的菜窖會缺氧?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5)臥室中放大量的植物過夜有利于健康嗎?為什么?
小資料
1.植物呼吸時放出C02的實驗:
把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未萌發的種子分別包入甲、乙兩個紗布袋里,用線扎緊袋口,把甲、乙兩個紗布袋分別掛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兩個廣口瓶內,布袋不能碰到石灰水,塞上瓶塞,把瓶移到溫暖處,1~2天后觀察石灰水的變化,如果石灰水變混濁了,證明植物體產生了CO2。
2.證明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培養一盆黃化苗(沒有葉綠體),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02,呼出CO2)。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素),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把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素,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利用了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而且還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C02。而光合作用釋放的02,呼吸作用卻用不完,于是從葉中釋放出來。所以,植物在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呼吸作用 篇6
第3單元 第6章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節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一、教學目標:知識性目標: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重點)2、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難點)3、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有物場所。4、舉例說出光合作用需要光。技能性目標: 1、練習徒手切片。 2、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重點)情感性目標: 讓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二、教學重點:難點: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三、教學準備:1、準備新鮮的葉片——天門冬、菠菜葉。2、根據課本準備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的材料用具。3、葉片的結構模型。4、flash: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5、視頻文件:(1)葉的生長;(2)植物的光合作用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離不開光和葉綠體。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體的哪個器官中進行的呢?[提出問題]:參天大樹拔地而起,枝繁葉茂;纖纖小草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無論是參在大樹,還是纖纖小草,一般都具有葉,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是葉的主要部分。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 都能回答出:葉。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觀察實驗:葉片的結構器官,它具有哪些結構及其結構相適應的功能? [講述]:讓我們通過實驗觀察并認識葉片的結構。 [實驗]:葉片的結構。 [步驟]:(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根據《葉片結構》認識葉片各部分的名稱,了解其功能。 [想一想]:(1)葉片的背面與正面的綠色一樣深嗎?為什么?(2)怎樣區分上表皮與下表皮?(3)氣孔的開關受什么控制?[小結]:葉片的結構表 皮——保護作用氣 孔——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柵欄層——細胞排列緊密且整齊,細胞里含有較多的葉綠體海綿層——細胞排列較疏松,細胞內含有較少的葉綠體。葉 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及 激發探究的興趣。 2人一小組進行實驗,先制作并觀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觀察葉片結構的永久切片,對照書p83的“葉片結構示意圖”認識葉片各部分名稱。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1)葉片正面顏色深,柵欄層細胞內含有較多的葉綠體。(2)上表皮的氣孔少,下表皮較多;上表皮靠近柵欄層,下表皮靠近海綿層。(3)氣孔的開關受保衛細胞控制。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支持葉片的功能[提問]:(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么?(2)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3)你是否能解釋葉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講述]: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又含有綠色的葉綠素。葉綠素能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觀察]:讓我們動手親自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指導]:學生2人一組,用鑷子取下天門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注意細胞中的綠色部分。[講述]: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講解]: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好,其實植物葉綠體中含有的色素即葉綠體色素一般由葉綠素a、b,葉黃素,胡蘿卜素組成,表現出綠色、藍綠色、橙色、黃色。[提問]: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嘗試回答:葉片中含有葉綠體,使葉片呈現綠色。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認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直觀地觀察到葉綠體使葉片呈現出綠色。 提出疑問,有的植物葉片不是綠色的,如楓葉,是不是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補充小知識。 全班交流,一致認為葉是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是因為葉片中含有葉綠體,因此植物體的其他綠色部分,如幼嫩的綠色的莖,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結]: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講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強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出示]:在光下和黑暗處培養的小麥苗。[提問]:你知道兩盆小麥苗的葉色為什么不同嗎? [講述]:葉綠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可以利用“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產韭黃。 [總結]:含有 含有葉片 葉綠體 吸收 進行葉綠素 光能 制造光合作用 有機物 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在做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實驗中,有的同學已探究過光對種子萌發的影響,能解釋出光照下葉片呈現出綠色。 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理清思路。五、板書設計:
第3單元 第6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節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一、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葉片的結構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觀察實驗: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六、課堂作業:一、填空題1. 綠色植物的葉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葉的表皮細胞外壁上有一層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護葉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是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是由成對的_________________細胞構成的。二、選擇題1.葉肉柵欄層的特點是 ( )a.細胞圓柱形,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多b.細胞圓柱形,排列整齊,含葉綠體多c.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少d.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整齊,含葉綠體少2.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的重要區別是 ( )a.細胞形狀不一樣b.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c.保衛細胞中無葉綠體d.兩者都無葉綠體三、識圖題根據葉片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各結構的名稱。2.葉片的葉肉部分是指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細胞中有許多小顆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葉綠體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葉脈除具有疏導_________________功能,還起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4.表皮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四、簡答題 大多數植物葉片為綠色,為什么葉片上表面的綠色一般比葉片下表面的綠色深一些?
呼吸作用 篇7
第八節 生物的呼吸作用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3.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教材新舊知識組合,使學生領會認知結構須逐步深化,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2.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3.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分析比較;尤其是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相伴發生的理解,對學生滲透辯證唯物論的思想。
2.拓寬發酵理論在生產、生活中運用的科普實例,使學生受到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熏陶。
3.呼吸作用的突出意義是為生物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充足的氧是有氧呼吸的前提和條件,教育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1.掌握相關知識的區別與聯系,學會運用比較法。
2.結合多媒體復合片,對板塊知識能采用讀、想、議、練等靈活多變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有氧呼吸作用的生理過程。
[解決方法]①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②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①有氧呼吸全過程的物質與能量的變化特點。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解決辦法]①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②通過列表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啟發學生思考不可分離的聯系點。
3.教學疑點及解決辦法
為什么無氧呼吸的產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解決辦法]啟發學生運用酶的特性解釋。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以啟發式談話法和引導對比法為主,兼用講述法、歸納小結法。
五、教具準備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分步圖解。
2.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連環圖解。
3.線粒體亞顯微結構圖。
4.洪水淹沒植物前后和水稻生長環境動畫模擬情景圖。
5.學生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6.教師板書提綱。
六、學生活動設計
1.通過學生閱讀、勾書、視圖、思考、敘述、討論、練習等多種形式逐一完成學習目標。
2.通過無氧呼吸內容啟發學生用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討論形式去歸納小結。
3.給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的時間。
4.比較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5.歸納總結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屏幕顯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師生快速瀏覽,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有機物,能量也儲存在有機物中,但這個能量還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動,要將它用于生命活動,必須要經過一個重要的生理過程——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過程
植物(包括所有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兩種類型,即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1.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作用
(1)概念
學生閱讀課文p·67頁,把有氧呼吸的概念勾畫在書上,同時指導學生把其中的“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等詞匯標上重點符號。
(2)總反應式
我們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理解,怎樣寫出與概念相符合的有氧呼吸的反應式?學生思考、口頭敘述概念,并把文字“翻譯”成化學反應方程式,教師對不完整處進行引導和補充。
從有氧呼吸化學反應式兩邊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逆向思考,可與植物的什么生理作用聯系起來?讓學生展開議論,教師引導到與光合作用相聯系的知識點上。
提 問:呼吸作用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簡單逆轉?為什么?學生思考后,教師總結。
有氧呼吸是植物分解自身的有機物成為無機物co2和h2o,并釋放能量的過程,而光合作用是利用無機物來合成有機物,儲藏能量的過程,這兩種生理作用前者是分解代謝,后者是合成代謝,表面上,它們的反應過程正好相反,但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現植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過程。
①有氧呼吸是需氧生物(包括絕大多數植物和動物)必須的生命活動,而光合作用只是綠色植物才具有;②完成兩個生理過程的場所不同;③所需要的酶不同;④中間步驟也不同。
提 問:光合作用在植物細胞的葉綠體上進行,那么,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在哪兒呢?讓學生答出。
(用屏幕展示)線粒體結構圖,讓學生回答線粒體結構名稱。
提 問: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分布在線粒體的什么結構上?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結構與功能相關,我們將討論有氧呼吸的具體生理過程,并理解“主要”場所的內涵。
(3)有氧呼吸的全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p·68,思考:有氧呼吸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分別在細胞的什么場所進行?讓學生討論,教師肯定,屏幕逐一展示。
第一階段:c6h12o6 2丙酮酸+4[h]+2atp(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2丙酮酸+h2o 2co2+2o[h]+2atp(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24[h]+6o2 12h2o+34atp(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一、二階段產生的氫傳遞給氧,與氧結合生成水,同時產生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的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三階段。
提 問:怎樣理解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在此基礎上小結:有氧呼吸的全過程并不是全部在線粒體內完成的:第一階段在細胞質中進行,可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第二、三階段的生化反應不但在線粒體中完成,而且為生命活動提供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占95%)能量。所以,線粒體成為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以上三個階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這些酶是否相同?啟發學生回答。
(屏幕顯示)有氧呼吸過程圖解即教材p·68頁圖22,請參看圖解做練習。
①把教材中有氧呼吸過程連環圖解的三階段用三個圈劃分出來。(多媒體分步展示)
②有氧呼吸過程中需要氧和產生能量最多的階段和場所是 [ ]
a.第三階段和細胞質基質
b.第二、三階段和細胞質基質
c.第三階段和線粒體
d.第二、三階段和線粒體
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的共同產物是 [ ]
a.co2、atp
b.[h]、atp、o2
c.[h]、atp
d.[h]、atp、co2
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都能形成的產物是 [ ]
a.co2
b.[h]
c.o2
d.atp
參考答案:
①略; ②c; ③c; ④d。
由第三小題可以推知,有氧呼吸在分解有機物的同時,都要釋放能量,二者總是相伴進行著。
(4)有氧呼吸釋放能量
1摩爾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產生2870千焦的能量,大約1255千焦被“adp+pi”捕獲,并轉移到atp的分子結構中。請想一想,adp和pi接受能量并形成atp的反應式應該怎樣表達?抽學生口述(屏幕顯示):
adp+pi+能量 atp
2.無氧呼吸:即無氧呼吸作用
(1)概念
指導學生讀書。請把概念中的“無氧、酶、分解、不徹底、少量”等詞下劃上著重符號。
酸奶或泡菜,啤酒或醪糟,在制作過程中都要密閉處理——發酵后制成口感舒適、略帶酸味或酒味的食品。那么,“密閉處理、酸味、酒味”是怎么一回事?生化原理是什么?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密閉處理給相關微生物創造缺氧條件,使其通過無氧呼吸產生乳酸或酒精。
提問:發酵指什么?讓學生答出,發酵指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不知同學們是否看見過做醪糟,糯米煮熟稍微冷卻后,加入醪糟即酵母菌,蓋上棉絮,幾天后,揭開棉絮,即聞酒香,是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攪動醪糟,有氣泡,是同時產生的co2,摸容器周圍是熱的,則是發酵過程放出的熱量。啟發學生根據微生物無氧呼吸的原理再舉出10個左右運用發酵的實例,教師給予肯定。如:醬油、醋、味精、面包、饅頭、果酒、白酒、工業酒精、沼氣、發酵飼料等等。闡述生物遺傳工程高科技技術的運用,將大大提高相關厭氧微生物的生產力,在此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待同學們攀登和創新。
發酵通常是指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但無氧呼吸不完全是指發酵。無氧呼吸的生理過程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在細胞的什么部位完成?請同學們讀書,教師梳理:無氧呼吸分兩個階段,均為細胞質基質中進行。(屏幕顯示)
(2)過程
(3)總反應式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 2c3h3o3+能量
提 問:為什么無氧呼吸的產物有的是酒精 有的是乳酸?啟發學生回憶有關酶的知識,在生化反應過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產物就不同。
無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釋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未釋放的能量儲存在酒精或乳酸等不徹底的氧化產物中,酒精能燃燒,說明酒精中還儲存有大量的能量。
學生模擬情景討論:(分步展示圖像)某地區和莊稼長勢良好;一場洪水將莊稼淹沒;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請聯想,洪水退去后,莊稼會出現什么后果?為什么?
學生讀書p·70,發動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時小結:莊稼會枯萎甚至死亡(展示圖象)。因為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所以陸生植物不能長期忍受無氧呼吸。
屏幕顯示圖像:水田中的水稻。為什么水稻常年泡在水中仍無恙呢?學生討論,水稻是中空的,地上部分可通過氣腔把氧氣運送到根部,再加上長期生活在水中,水稻的根比較適應無氧呼吸。
學生練習:屏幕顯示。
填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學生填寫,教師指正,在屏幕上逐項顯示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
凡是活著的生物都要進行呼吸作用,你們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嗎?讓學生閱讀教材p·70-p·71“呼吸意義”一段,并找出重點詞語。
(三)總結
學生討論,屏幕依次再現板書提綱,教師口述:(1)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它是一切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活動。(2)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3)高等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co2和h2o的過程,釋放的能量,一部分轉移到atp中儲存,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在無氧的條件下,高等植物可以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但是無氧呼吸放能少,產生的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4)微生物進行無氧呼吸,又叫發酵。
(四)布置作業
1.p·71復習題。
2.課堂練習:屏幕顯示。
(三)列表比較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
課堂練習參考答案:
1.(略);
2.教師在評價練習時,屏幕逐項顯示上圖參考答案。
(五)板書設計
四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過程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為植物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八、參考資料
人不停地在進行呼吸: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植物也同樣日夜不停地在進行呼吸,它是通過體表上的氣孔或生物膜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的。白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遠遠地超過了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好像是在白天只有光合作用,晚上只進行呼吸作用,其實不然。
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的細胞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植物的呼吸作用通常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要消耗光合作用所產生的一部分有機物,還要利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與光合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植物的這種呼吸作用又叫做“光呼吸”。
呼吸作用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H];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H]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產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實踐相聯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一)
【課題】 第七節
【教學重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呼吸作用的本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 】有氧呼吸過程;無氧呼吸的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手段】掛圖、板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學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用下面的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寫出呼吸作用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嗎?
呼吸作用的最本質的物質變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質的能量變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發生在生物體的哪個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化學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的圖解的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H];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H]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場所
細胞質基質
線粒體
線粒體
反應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還原性氫和氧氣
生成物
丙酮酸和還原性氫
二氧化碳和還原性氫
水
產生ATP數量
少量(2)
少量(2)
大量(4)
需要ATP數量
需要(2)
不需要
不需要
氧的關系
無關
無關
有關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①如:教師應使學生明白有機物在體外氧化(即燃燒)與有機物在體內氧化的化學本質是完全一樣的,但其化學反應的歷程卻是不一樣的,為此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說葡萄糖在細胞內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體內的“燃燒”過程,你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嗎?”
本題涉及到了生物體的另一項極其重要的生理過程,即呼吸作用。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細胞內的這種生理作用為什么可以叫“燃燒”,我們從對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導學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為什么是一個氧化分解過程,教師可提出這樣問題:“你能分析一下為什么呼吸作用與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個含義嗎?”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實際上是物質得失電子的問題,對于一個有機化學反應,可以有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判斷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若一個有機化合物去氫或加氧,這個物質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個有機化合物加氫或去氧,這個物質就是被還原了。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課時
1、引言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又是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 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們生產實踐相關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學生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學生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本題實際是要學生來分析如何控制儲存室的環境因素,即貯藏條件。
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都是有生命的,不斷地進行著呼吸作用。如果呼吸速率快,會引起有機物的大量消耗,造成儲存量減少而且影響品質;呼吸作用放出的水,又會造成儲存環境濕度過大;呼吸放出的熱量,會使儲存環境溫度升高;高溫、高濕的環境會使儲存室中的有害細菌、霉菌大量滋生繁殖,導致作物種子、蔬菜或水果腐爛變質;同時高溫、高濕的環境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快呼吸作用的速率,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為了能達到長期儲存的目的,人們總是希望儲存物的有氧呼吸或無氧呼吸都減弱一些。大家都知道,呼吸作用是受控狀態下對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過程,而酶是調控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酶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凡能影響呼吸作用過程中酶的各種因素,就必然會影響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會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儲存濕度,即作物種子含水量這個因素。我們知道,當生物體中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例升高時,其代謝速率就會相應增強,因此對作物種子而言,入庫前的晾曬是必須的,而且種子含水量要低于一定標準時才準入庫。有關部門規定的安全水分標準:在長江下游地區,小麥種子含水量是12.5%以下,稻谷是14.5%以下;廣東省,稻谷是13.5%以下,因為南方高溫多濕,要求更高一些。實驗發現,稻谷等種子含水量超過14.5%時呼吸速率即會驟然上升。
其二是儲存溫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的,因此降低儲存室的溫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三是氧氣濃度。氧氣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產物,根據化學平衡原理,降低反應物濃度或增加產物濃度都會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儲存過程中可抽去空氣,補充氮氣,把氧濃度調節到3-6%左右,這樣,番茄可貯藏1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
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提一提,有的同學認為:把氧氣濃度減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這種看法對嗎?不完全對,當環境中無氧氣時,有些植物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而氧氣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無氧呼吸的作用,因此氧氣應調節到一個合適濃度,在這個濃度下,氧氣濃度無論對無氧呼吸還是有氧呼吸都可起抑制作用。
當然,為了長期儲存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還應注意防治害蟲、消毒滅菌、保鮮保質等諸多問題。
綜上,大致歸納出儲存環境的三點最基本要求是低溫、低濕、低氧。
2、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酵。細胞內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
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對基礎較好的班,可適當補充無氧呼吸進化到有氧呼吸的歷程:在遠古時期,地球的大氣中沒有氧氣,那時微生物的呼吸都是無氧呼吸。隨著大氣中出現了氧氣,細胞內出現了有氧呼吸的酶類,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出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產生更多的ATP,為生物體提供更多的可做功的自由能,有氧呼吸逐漸成為絕大多數生物的主要呼吸形式。有些生物的無氧呼吸的能力一直保留到現在,使這些生物體或部分器官組織在缺氧條件下仍可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這充分體現了在分子水平同樣有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①無氧呼吸的產物有酒精或乳酸,其產物的差異由什么決定的?
②為什么無氧呼吸釋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在無氧呼吸中,葡萄糖并不是完全的氧化反應,產生酒精和乳酸的過程中還有還原反應,因此產生的是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分解時所釋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釋放出就少得多。例如,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后,共釋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含有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③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況下進行無氧呼吸,為什么在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無氧呼吸會受到抑制?
但由于缺氧,葡萄糖不能徹底分解,產生的酒精或乳酸等分解不徹底的產物中還儲存著許多能量,所以釋放出的能量較少,如果長期缺氧就難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同時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或乳酸對生物體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能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忍受長時間的無氧呼吸。
④為什么酵母菌由無氧呼吸轉為有氧呼吸后,其葡萄糖的消耗量會大大降低(即所謂的巴斯德效應)?
⑤你能在生活實際中列舉出實例來說明在酒精或乳酸中還儲存著能量嗎?
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項目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呼吸場所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
全過程均在細胞質基質
是否需氧
第一、二階段不需要氧氣,第三階段需要氧氣
全過程均不需要氧氣
氧化分解是否徹底
徹底
不徹底
氧化產物
二氧化碳和水
有小分子有機物存在于最終氧化產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釋放
釋放出大量能量
釋放出少量能量
產生ATP數目
1mol葡萄糖可產生36或38molATP
1mol葡萄糖可產生2molATP
是否需酶
需要酶
需要酶
化學本質
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這個問題涉及了人體不同運動所利用的能源物質和產能方式的問題。
糖類、脂肪、蛋白質都可以提供能量,但糖類是體育活動的主要能源。
我們先以運動員的訓練為例:
運動員訓練所消耗的絕大數能量來源于葡萄糖和糖元。在任何運動的最初半個小時內,能量的主要來源都是肌肉中的糖元。肌肉通常能儲存大約275克糖元,足以供給90分鐘以內運動所需要的“燃料”;90-120分鐘的持續運動之后,糖元的儲存量減小,而肌肉則開始利用血糖中的能量。儲存的糖元一旦被用光,運動員就精疲力竭。
儲存在皮下和肌肉中的脂肪雖然儲存的能量多,但不如糖類的能量那樣易被利用,在運動員運動30分鐘后才會有較多的脂肪被轉化為能量。脂肪的利用量越多,消耗的糖元就越少。因為糖元的儲存量是有限的,而脂肪的儲存量相對豐富,所以對于持久的運動來說,脂肪是更好的能源,但它不能像糖類那樣可迅速地轉變為能量,而且需要更多的氧氣去氧化它。
人們長期以來誤認為運動員最重要的養分是蛋白質,如古代的運動員強調高蛋白飲食,但實際上人體只有在饑餓或極度營養不良時才使用蛋白質作為直接的能源,所以蛋白質對運動員的能量需要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再說說你吧。
你的身體可根據運動的強度、運動持續的時間和頻繁程度而利用不同量的糖類和脂肪。
而且你的運動有可能是厭氧的,也有可能是需氧的。厭氧運動一般是高強度、短時間的,這時肌肉不能及時獲得其所需要的全部氧氣,這類運動包括200-400米短跑、50米游泳、舉重、足球、籃球、排球等,這些運動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發性地提供大量能量。在厭氧運動中人體主要是利用糖元,雖然每次爆發運動的持續時間不長,但多次累積的結果也會導致糖元的耗盡。
需氧運動的強度方面一般是低等到中等程度的,但持續時間長,例如馬拉松賽跑、長距離游泳或騎自行車、慢跑等。在這些運動中,肌肉細胞能夠獲得它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氧氣,能源物質大約70%來自于糖元,其余來自于脂肪。
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可能已經知道,生物體產生ATP的方式大致有三:有氧呼吸(大量)、無氧呼吸(少量)及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轉移(少)。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主要通過何種途徑形成ATP,就需要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磷酸肌酸的反應產物及供能的特點。
當你進行長跑時(比如說5000跑或10000米跑,要提問學生是否跑過),此時為需氧運動,此過程中供能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當你進行200米跑時為厭氧運動,此過程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是無氧呼吸,而人體糖類物質無氧呼吸產物是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含量顯著增加;
當你進行100米跑時情況較為特殊,此過程特點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靜止狀態達到高速狀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此時有氧呼吸,甚至于無氧呼吸都沒有及時被調動起來,以適應這種高能量需求,怎么辦呢?原來此時ATP的合成完全依靠體內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能量轉移。當磷酸肌酸分解為肌酸和磷酸時,能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迅速形成ATP,供機體劇烈運動時對能量的需求。要注意由磷酸肌酸轉移到ATP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不能維持較長的時間。
學生會有這樣的常識,就是當自己劇烈運動(如400米跑)后,機體已不處于運動狀態,還會持續劇烈呼吸一段時間?剛才提到過,人體在厭氧運動時,無氧呼吸占優勢,人體在需氧運動時,有氧呼吸占優勢,其實只要人處于劇烈運動中,不論是厭氧運動還是需氧運動,都會有無氧呼吸存在,而細胞的無氧呼吸都會有糖類物質轉化為乳酸,這是人體細胞尤其是肌肉細胞處于缺氧狀態時產生ATP的一種應急手段。由于乳酸可在肝臟再轉化為丙酮酸,進而在有氧條件下被徹底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乳酸間接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氧氣。因此,劇烈運動后的一段時間的深呼吸實際上是使人體攝入更多的氧氣,以抵償在運動時氧氣的虧欠,所以有一個有趣的名字來說明此種現象,叫“還氧債”。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正確的答案是:病毒既不進行有氧呼吸,也不進行無氧呼吸。那么病毒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能量,即ATP從何而來呢?原來,病毒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生命體,它所需的ATP、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氨基酸,復制、轉錄所需的核苷酸等物質全部是從宿主細胞(即病毒所寄生的活細胞)中獲得。所以說,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細胞中,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不表現出任何生命現象。
4、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比較項目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區
別
反應部位
光反應在葉綠體的基粒片層結構(類囊體)的薄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中
所需條件
光反應需要光,暗反應不需要光,需酶
只需酶
物質變化
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
有機物徹底氧化為無機物
代謝類型
同化作用
異化作用
進行的時間
綠色植物光下進行
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隨時隨刻都在進行
與光的關系
在光下才能進行
與光無關,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能量變化
光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有機物物中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其中約有40%左右轉移到ATP中,其它以熱能散失
聯系
光合作用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機營養和氧氣,有氧呼吸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實踐相聯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人們發現知識、掌握科學規律的最終目的是用之以實踐,解決人類種種日益加劇的生存危機,為人類造福,使人類與自然能長期和諧地發展。同樣,當學習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這些生物體最基本卻又極其重要的生理過程后,你的腦子里有沒有想到過,如何利用所學知識用之于實際生活中,這種學以致用的想法非常重要。
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原理卻很簡單,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加強光合積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時又能適當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我們下面所要討論的各種方法都是圍繞這個根本思路展開的。
(1)先來分析一下照射在葉面上的太陽能散失和利用的大致情況:
(2)我們一起總結一下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具體方法及其生物學原理。
具體措施
原理
適當增加光強
加強光合積累
改變光質
加強光合積累
延長光合時間
一年兩熟、三熟
加強光合積累
延長生育期
補充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積
合理密植
加強光合積累
改變植物體株形
適當增加CO2濃度
控制栽培密度、使后期通風良好
加強光合積累
增施有機肥料
深施碳酸氫銨肥料
適當減少O2濃度
降低呼吸消耗
適當增加晝夜溫差
加強光合積累的同時,降低呼吸消耗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探究活動
酵母菌的培養與分離
【實驗目的】學習培養和分離酵母菌的技術和方法
【實驗原理】
大多數酵母菌為腐生,其生活最適pH為4.5一6,常見于含糖分較高的環境中,例如果園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酵母菌生長迅速,易于分離培養,在液體培養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長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歡酸性環境的特點,常用酸性液體培養基獲得酵母菌的培養液(這樣做的好處是酸性培養條件則可抑制細菌的生長),然后在固體培養基上用劃線法分離之。
【實驗材料和用具】
1、甘蔗、成熟葡萄或蘋果等果皮、0.1%美藍染液、1ml的無菌吸管、無菌培養皿等。
2、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
原料: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15-20克)、蒸餾水(1000ml)。
配制方法:
(1)先將馬鈴薯去皮,切片,稱200克并加蒸餾水1000ml,煮沸半小時,用紗布過濾,補足蒸餾水量至1000ml ,制成20%的馬鈴薯汁。
(2)在20%的馬鈴薯汁中加入瓊脂,煮沸溶化,補足水分并在115攝氏度條件下高壓滅菌20分種。
(3)加入葡萄糖,制成培養酵母菌的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
3、乳酸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配方同上,但不加瓊脂而加乳酸,按每1000ml培養液中含5ml乳酸的量加入,并分裝試管。
【實驗步驟】
l、接種:取一小塊果皮,不需沖洗,直接接入乳酸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管中,置28一30℃,培養24小時,可見培養液變混濁。
2、培養,用無菌吸管取上述培養后培養液0.lml,注入另一管乳酸馬鈴薯葡萄糖培養液中,置28一30℃再培養24小時或稍長(過長則霉菌長出)。
3、觀察:用無菌操作法取少許菌液置于載玻片中央的0.l%美藍染色液中,混勻后加蓋玻片制成水浸片,先用低倍鏡后換高倍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和出芽生殖情況。
活酵母菌可使美藍還原,從而使菌體不著色,用此方法可判斷酵母菌的死活。
4、分離: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溶化后制成平板。用劃線法分離酵母菌培養液,從而得到單個菌落。挑取單個菌落反復再次劃線分離純化,最終可獲得純培養。
呼吸作用 篇9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生物》七年級上冊中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六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節,此時學生已具備了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原料和條件,在此基礎上,將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對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通過呼吸作用需要o2的實驗分析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也養成樂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習慣。通過組內的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設計、實施“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氣”的實驗,嘗試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和操作過程,并能通過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認知率達100%。
2、技能掌握與指導:根據實驗內容,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綜合歸納、自主獲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實質。利用率達100%。
3、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小組內合作實驗、討論,培養和提高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動率達100%。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實驗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疑問驅使下嘗試解決問題,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創新精神。投入率達100%。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實驗認同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認同率達100%。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設計對照實驗,進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體驗科學研究和自主學習過程。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課前準備:
教師:1、根據教科書中的知識,寫出預習提綱。
2、根據教科書中的實驗內容,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
4、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學生:1、根據預習提綱,預習本節內容。
2、派各組代表按要求準備實驗。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課堂設計:
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呼吸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么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它與動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
探究過程
1、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學生4人一組
取甲、乙兩個錐形瓶,在每個錐形瓶內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派代表在實驗前一天,將100g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min)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扎緊袋口,并用止水夾夾緊軟管。(不加標記)
取兩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料袋。
小組成員進行觀察,并作好觀察記錄,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出問題:“實驗用的塑料袋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嗎?”
小組內同學展開討論,得出兩種結論: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為綠色植物體在白色塑料袋內也能呼吸,呼吸就能產生co2,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綠色植物除了呼吸外,還可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會利用co2,這樣袋內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就不能證明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師:“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我這里有準備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內裝有同樣的等量的蔬菜,現在我擠壓塑料袋,請同學觀察現象。”
同學們都停止討論,仔細觀察現象。
教師用力擠壓塑料袋,問道:“石灰水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同學們齊聲說。
“是不是擠壓時間短?”一生懷疑地問。
師問:“黑色塑料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生答:“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塑料袋內裝有新鮮蔬菜。”
“請說你的理由?”
“因為燙過的蔬菜細胞死了,不能進行呼吸作用。”
師:“回答非常正確,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co2。”
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將新鮮的葉片和燙過的葉片分別放入密閉的錐形瓶中,在黑暗處一晝夜。
(2)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入兩錐形瓶中,觀察其現象,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a、實驗現象。b、為什么會出現一小木棒熄滅、一小木棒繼續燃燒?c、錐形瓶能換成廣口瓶嗎?d、本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以上問題,教師予以補充。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總結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
教師:補充總結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引導學生列表比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兩個過程的不同(條件、原料、產物、能量)
五、筆記與板書提綱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實質
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釋放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義
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利用
六、練習與拓展選題
用蒜黃來驗證植物在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姓名(略)
八、反思與點評記錄
將學生的常規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把實驗的整個過程交給學生,解放了學生的手。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通過操作、觀察、分析,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進而主動發現知識、感悟知識并提升情感。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熱情高,參與程度大,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獲得了知識,同時也增長了能力。
本節中的植物呼吸消耗氧、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這樣較為簡單的實驗的準備工作可交給學生,這樣可以培養生物興趣小組成員的實際動手能力。
呼吸作用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2、結合植物呼吸原理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呼吸現象的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調動其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2、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對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這個問題,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現象。要想證明植物的呼吸現象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本節中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始于對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的觀察,因此,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做好實驗的觀察和記錄。
在教學過程 中,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結果外,尚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在學生認識到萌發的種子進行著呼吸作用之后,教師一定要強調指出,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同樣進行著呼吸作用。
在講授呼吸的作用釋放能量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如堆積的鮮菜或水果容易生熱等。在引導學生分析種子呼吸生熱的實驗現象時,一要突出說明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以熱形式釋放的能量儲存于有機物中;二要使學生明確通過呼吸作用過程,有機物分解并釋放能量。
學生往往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進行呼吸作用。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就事情的本身來說,主要是由于綠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顯著的優勢,而顯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緣故。為了證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條件下同樣地進行呼吸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來驗證。實驗的做法是:培養一盆黃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體),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這盆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體,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現象掩蓋呼吸作用的現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還沒有來得及釋放到大氣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足夠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呼吸作用卻遠遠地用不完,于是就從葉內釋放出來。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實際上,植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只不過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學生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并不困難。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進行?呼吸作用在哪里進行?光合作用必須在有光時才能進行,而呼吸作用何時進行?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體吸收什么氣體?放出什么氣體?而進行呼吸作用時又是怎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上有什么區別?
在認清這兩個相反的生理過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需要的有機物是從哪里來的?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植物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在講述呼吸作用與人類的關系時,要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生產實際,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水果、蔬菜、糧食的貯藏,都要盡量減弱呼吸作用來減少有機物的分解,而農田及時排澇,雨后及時倒掉花盆內的積水,以及農田和花盆要經常松土,則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夠的空氣,從而促進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第 1 2 頁
呼吸作用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概述呼吸作用的過程。
2、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試驗現象的除試驗結果。
4、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與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二、重點和難點
1、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點。
2、呼吸作用的實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1、引言的設計:用微機課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閉的玻璃鐘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鐘罩內。教師配合課件,提出問題:(1)這兩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學過的知識分析一下原因嗎?
學生回答之后,進一步用課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環境,將b裝置用黑布罩起來。教師講述“有一個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如圖中裝置,結果,他發現b裝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壽命比a裝置中的還短”。這時,請全班同學討論:這是為什么呢?
從而得出:不僅動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氣,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氣,引出本節課課題:植物的呼吸作用(板書)。
由此導入配以形象畫面,提出問題,引出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也從中引入下一階段的教學。
2、過渡:如果植物也進行呼吸,植物周圍的o2就會減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進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過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來證明。
3、討論:怎樣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考慮,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的方案。為了使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學性,課件展示以下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
(1)選擇什么材料做實驗好?一棵樹,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種子。
(2)選擇實驗場所:在開放的空間(如教室)做實驗,還是在密閉的容器里(如廣口瓶)做實驗?為什么?
(3)怎樣才能檢測o2含量的變化?(o2可助燃,缺o2會使燃燒的蠟燭熄滅)
(4)怎樣才能檢測co2含量的變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教師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使石灰水變混濁)
4、實驗
實驗一:人呼吸會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
事先準備好的澄清石灰水,分組進行操作,一名學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里吹氣,其余的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并思考:(1)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2)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就知道了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人呼吸時會呼出很多二氧化碳,我們可用澄清石灰水來檢測co2含量的變化。
實驗二:種子呼吸時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
大屏幕:材料用具:萌發的黃豆種子,煮熟的黃豆種子,固定蠟燭的燃燒匙,火柴,廣口瓶;帶漏斗和玻璃導管的塞子,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 ,盛清水的燒杯。
實驗:學生上臺操作,把種子密封。
實驗完畢,學生上臺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結論(用課件展示):
過渡:以上我們是用活著的種子做的實驗,如果換作綠色植物的話,也是這樣嗎?
5、演示:用綠色的葉片、較小的水果如圣果等植物體的一部分做實驗,放入密封的黑暗的容器中,一定時間后,放入燃燒的蠟燭,通過蠟燭的熄滅,證明綠色植物可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在進行呼吸作用過程中需要氧氣。可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進行呼吸作用,活的葉片,種子等器官也能進行呼吸作用。
過渡:現在我們對呼吸作用有了一些認識,那么呼吸作用放出的熱,也就是能量是怎么來的?請大家閱讀課本73頁,到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應式中找尋答案。
6、演示課件: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應式。
7、講述:植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在此過程釋放出來的能量,除一部分變成熱能散失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如根對營養的吸收,有機物的合成和運輸,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等。
8、提問:(1)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怎么來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公式
課件:呼吸作用的公式,光合作用的公式
9、討論(表格):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區
別 項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葉綠體的 細胞 所有活的 細胞
②與光的關系 在 光 下,才能進行 有光無光 都能進行
③氣體變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氣 吸入 氧氣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質變化 合成 有機物 分解 有機物
⑤能量變化 貯存 能量 釋放 能量
聯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機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產物 ,呼吸作用所釋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貯藏在有機物中的 能量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釋放 的能量。
10、思考題 :
(1)干燥的種子和萌發的種子,同是有生命的種子,課本為什么不選擇前者呢?(萌發的種子生命旺盛,消耗的氧多,效果明顯)
(2)剛剛收獲的種子為什么要盡快曬干?(減弱種子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機物的保存)
(3)居室放置過多的花卉,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為什么?
呼吸作用 篇12
詳細介紹:第四章第一節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2.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樣證明它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的設計: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做好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檢測植物是否進行呼吸,可以用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的方法。可提問:
(1)什么是呼吸?請舉出身邊可見到的呼吸現象。
(2)人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沒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
如果植物也進行呼吸,植物周圍的o2就會減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進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過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來證明。怎樣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考慮,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的方案。為了使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學性,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例如:
(1)選擇什么材料做實驗好?一棵樹,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種子。
(2)選擇實驗場所:在開放的空間(如教室)做實驗,還是在密閉的容器里(如廣口瓶)做實驗?為什么?
(3)怎樣才能檢測02,含量的變化?(o2可助燃,缺02會使燃燒的蠟燭熄滅)
(4)怎樣才能檢測co2含量的變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教師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使石灰水變混濁)
投影片:實驗的材料和用具
豌豆苗、小麥種子、廣口瓶、橡皮塞、細玻璃管、長頸漏斗、尖頭鑷子、燒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紙、澄清的石灰水、試管、紗布、凡士林、蠟燭、火柴。
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巡視指導,參與某些組的討論,提醒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不要忘了對照實驗,把設計的簡圖繪制在投影片上。學生匯報設計方案時,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利用繪制的簡圖在投影儀上按圖說明。
學生的發言,可能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全班學生共同思考。在教師循序誘導下,由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和不足。為了保證實驗能順利進行,有的準備工作要在課前進行。教師可以帶領課外小組的學生完成這些工作。由于實驗的條件要求不高,過程也不復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2.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
【實驗一】植物呼吸時吸收o2
取兩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內放人用開水燙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環境條件下24小時(想一想,為什么要在黑暗的條件下培養豌豆24小時?),另取一個空瓶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樣處理。
上課時,用燃燒的蠟燭放到瓶中檢驗瓶中氣體的成分。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投影片及實驗報告的表格內。(表格中的現象、分析和結論由學生填寫)
當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教師可以詢問他們實驗操作的詳細步驟。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實驗步驟比較科學。合理省時。有些人的操作繁瑣、重復、費事。如果把點燃的蠟燭先放入丙瓶檢驗,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檢驗,只要點燃一次蠟燭就可以完成三個測試工作。這是最合理、省時的實驗程序。運用運籌學,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時、省力的效果,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
【實驗二】植物呼吸時釋放co2
取三個廣口瓶,甲瓶內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燙死的豌豆苗,丙瓶為空瓶。蓋上蓋后放到黑暗環境條件下24小時,換上雙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瓶里的氣體。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分析現象發生的原因,得出結論,將結果填寫在投影和實驗報告的表格內。
【實驗三】方法步驟與實驗二相同,但甲瓶內沒有萌發的種子,乙瓶內放有干燥的種子,丙瓶為空瓶。實驗三和實驗二的實驗裝置可參考課本p60的演示實驗“種子呼吸時釋放co2”中的圖示。學生實驗時,一部分人做實驗二,另一部分人做實驗三。學生填寫實驗報告的表格時,仍然填寫“現象”、“分析”和“結論”。
完成實驗一、二、三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圍的氣體成分改變外,還會引起什么變化?
(2)怎樣才能測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熱量變化呢?
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制保暖的實驗裝置:在礦泉水瓶中分別裝入萌發的種子和干燥的種子,把它們和另一個空瓶中分別插入一支溫度計,然后把三個瓶子放在一個硬紙箱中,在三個瓶子的周圍填充滿鋸未木屑做為保溫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溫材料里也插一支溫度計。
【實驗四】種子呼吸時放熱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觀察各組的實驗裝置,記錄甲、乙、丙三瓶內及保溫材料的溫度,然后,由各組代表匯報觀察的記錄。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盛萌發種子的瓶內溫度明顯較高,說明什么?
(2)干種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種子的瓶內溫度都沒有明顯升高,這又說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強弱與生命活動是否旺盛有什么關系?(辯證統一,相互影響)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經過前面所做的四個實驗,學生已經確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概括和綜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的結論,最后讓學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是帶有總結性的內容,它總結了這節課與上一節課的內容要點。先明確兩者的區別,再說明它們的聯系,這實際也是起復習鞏固的作用,學生是不難理解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
(1)光合作用在哪里進行,呼吸作用在哪里進行?
(2)光合作用必須有光時才能進行,呼吸作用在何時進行?
(3)進行光合作用時植物吸收什么氣體?放出什么氣體?進行呼吸作用時又是怎樣?
(4)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上有什么區別?
在學生認清這兩個相反的生理過程后,教師可以再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1)植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從哪里來的?
(2)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3)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原料的吸收和產物的運輸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6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較表,最后使學生得出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這一結論。
5.植物的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實例來說明。例如:
(1)為什么在栽培農作物時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糧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低溫、低氧、高co2等)
(3)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別甜?
(4)為什么通氣不良的菜窖會缺氧?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5)臥室中放大量的植物過夜有利于健康嗎?為什么?
小資料
1.植物呼吸時放出c02的實驗:
把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未萌發的種子分別包入甲、乙兩個紗布袋里,用線扎緊袋口,把甲、乙兩個紗布袋分別掛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兩個廣口瓶內,布袋不能碰到石灰水,塞上瓶塞,把瓶移到溫暖處,1~2天后觀察石灰水的變化,如果石灰水變混濁了,證明植物體產生了co2。
2.證明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培養一盆黃化苗(沒有葉綠體),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02,呼出co2)。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素),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把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素,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利用了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而且還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c02。而光合作用釋放的02,呼吸作用卻用不完,于是從葉中釋放出來。所以,植物在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案示例
呼吸作用 篇13
一、教學目標:知識性目標:1、舉例說出二氧化碳能夠使農作物增產。(重點)2、舉例說出溫度和氧氣影響農作手生物和果蔬保鮮。(重點)3、舉例說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技能性目標: 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說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2、溫度、氧化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響呼吸作用的原理。三、教學準備:1、flash:溫室中的二氧化碳調控。2、新鮮水果、麥粒、蔬菜的實物。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出示]:三個名詞——反季節蔬菜,氣肥法,塑料大棚栽培。[提問]:你聽說過這些名詞嗎?對這些農業生產上的術語你了解多少?[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動,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使農作物獲得豐收。[提出問題]:在嚴冬季節,我們能吃到的新鮮的蔬菜(反季節蔬菜),是人們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溫室中栽培出來 積極舉手回答,對反季節蔬菜和塑料大棚栽培略知一二。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那么農民利用溫室種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 [討論]:請同學們觀察圖6-12“溫室中的調控系統示意圖”,討論說出溫室中的調控系統是怎樣調控二氧化碳濃度的?[播放flash]: 溫室中二氧化碳的調控。 [講述]:這種給農作物使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稱為氣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稱為“室中肥料”。 [提問]:你知道給農作物施加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嗎? [概括]:1.增施有機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2.直接施放貯存在鋼瓶中的二氧化碳。3.點煤球爐,讓煤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提問]:除了利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的方法可以增強光合作用,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增強光合作用?[歸納]: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大限度地滿足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和水的需求,滿足農作用的光合作用對光的需求,達到增產的目的。 同座們兩位同學相互討論,全班交流。通過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二氧化碳自動調控系統可以監測到溫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并通過施放鋼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使溫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5-0.6%。 思考并閱讀課本尋找答案。 在書上勾劃。 根據光合作用的公式,發現給予充足的水分,延長光照時間也可以增強光合作用。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小結]:糧食、蔬菜、油料、瓜果和纖維來自不植物的不同部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地應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營養物質更多地積累在人們需求的植物器官中,這樣我們的農業就會獲得豐收。[出示]:新鮮的水果、蔬菜、麥粒。[提問]:誰能幫老師出出主意,怎樣才能較長時間地保存這幾樣東西?[歸納]:對于像小麥、玉米等這類果實或種子,可以把它們曬干后貯藏起來;對于蘋果、蔬菜我們可以適當地降低溫度來貯藏。[提問]:還有其他方法嗎?[提示]:請同學們書寫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啟發?[小結]:我們所采用的方法,無非就是降低環境溫度和適當地減少氧氣的供應和植物細胞的含水量,都是為了降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使農產品能較長時間的保存。[講述]:我們已經知道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產生能量供給植物的生命活動需要。一般說來,農作物根部的氧氣供應充足時,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長和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提問]:農作物的呼吸 積極舉手說出:低溫、干燥等方法。 努力思考。 發現減少氧氣的供應,也有利于保存食物。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作用是不是越強越好呢? [講述]:同學們分析得很好。對于農作物,有時可以通過降低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使農作物有機物的積累增加,以達到提高產量和質量的效果。 [分析]:運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魯番哈密地區生產的哈密瓜為什么特別甜?[小結]:在采用塑料大棚栽培瓜果蔬菜時,適當降低夜間溫度,減少植物呼吸作用對有機物的消耗,達到提高產量和質量的目的。能說出農作物呼吸作用過強,消耗的有機物太多,影響產量。 分析回答: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植物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遠遠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使果實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比較高。 五、板書設計:
第3單元 第6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五節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比較內容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區別
條件有光才能進行(白天)與光無關(白天、晚上)
場所只在有葉綠體的細胞中進行在所有活細胞中都能夠進行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產物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
過程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入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結果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聯系沒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不可能進行呼吸作用(因為沒有原料),沒有呼吸作用釋放出能量,光合作用也不可能進行(因為不能吸收原料和運輸產物),所以兩者相互依存。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三、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六、課堂作業:一、填空題1.新疆吐魯番的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_______________作用旺盛,_______________制造的多;夜間氣溫低,_______________作用微弱,_______________消耗少。所以,那里的哈密瓜產量好,品質好,特別甜。2.在溫室中人們通過調節控制溫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為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3.環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含水量都會影響植物呼吸作用的強度。二、判斷題1. 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0.5%~0.6%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就會顯著增強,產量就會有較大提高。 ( )2. 對農作物來說,呼吸作用越強越好。 ( )三、簡答題1. 聯系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說明為什么要合理密植?2. 大面積的綠化土地,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光合作用的角度來認識,有什么現實和長遠意義。3.采取哪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可以延長新鮮水果的貯藏時間,原理是什么?
呼吸作用 篇14
第四節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co2
2.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難點
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根據課本知識寫出預習提綱。
(2)根據課本實驗內容,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
(4)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2.學生準備
(1)根據預習提綱,預習本節內容。
(2)派各組代表按要求準備實驗。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呼吸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么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它與動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
二、探究過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學生4人一組。
1.取甲、乙兩個錐形瓶,在每個錐形瓶內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實驗前一天,將100g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min)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扎緊袋口,并用止水夾夾緊軟管。(不加標記)
3.取兩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料袋。
小組成員進行觀察,并作好觀察記錄,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出問題:“實驗用的塑料袋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嗎尸 小組內同學展開討論;得出兩種結論: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為綠色植物體在白色塑料袋內也能呼吸,呼吸就能產生co2,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綠色植物除了呼吸外,還可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會利用凹2,這樣袋內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就不能證明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師:“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我這里有準備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內裝有同樣的等量的蔬菜.現在我擠壓塑料袋,請同學觀察現象。”
同學們都停止討論,仔細觀察現象。
教師用力擠壓塑料袋,問道:“石灰水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同學們齊聲說。
“是不是擠壓時間短?”一生懷疑地搖搖頭。
師問:“黑色塑料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生答:“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塑料袋內裝有新鮮蔬菜。”
“請說你的理由?”
“因為燙過的蔬菜細胞死了,不能進行呼吸作用。”
師說:“回答非常正確,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將新鮮的葉片和燙過的葉片分別放人密閉的錐形瓶中,在黑暗處一晝夜。
2.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人兩錐形瓶中,觀察其現象,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
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會出現一小木棒熄滅、一小木棒繼續燃燒? ③錐形瓶能換成廣口瓶嗎?④本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以上問題,教師予以補充。
(三)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總結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
教師:補充總結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讓學生討論總結。
1.呼吸作用的條件。
2.呼吸作用的過程。
3.呼吸作用的意義。
作業
設計實驗,驗證呼吸作用與光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