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精選5篇)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篇1
[教學目標 ]
1.以酸雨為例,說明人類的破壞性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設計并完成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3.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創新實踐、發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4.提高環保意識,增強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設計并完成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2.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加深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搜集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危害的圖片資料。
(2)預習探究實驗,小組成員合作,初步擬定本組探究方案。
2.教師準備
(1)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視頻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
(2)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酸雨形成動畫、廢電池造成危害的動畫、探究提示、問題設置、詩句欣賞)。
(3)錄像片段(國外有關酸雨的情況報道及治理方法)。
(4)為探究實驗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擬酸雨,清水,培養皿,標簽,活小魚。
[教學方法]探究解決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兩分鐘課前“熱身”
利用兩分鐘課前準備時間,多媒體以新聞紀實方式展現一組對比強烈的圖片或視頻(美麗的地球家園和人為破壞情況),然后呈現“只有一個地球”的警示語,并伴有音響效果。通過視、聽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改變地球面貌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愿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創造意境。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1)通過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提高了學生主動搜集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關心愛護生物圈、關注社會的情感。教師予以評價、鼓勵。
學生通過觀察、辨析,達成共識:環境污染有多種類型(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們已經對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2)利用被腐蝕的佛像放大與原型的比較及佛像擬人化的問題“傷害我的元兇是誰”,創設了質疑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濃厚興趣。
(三)確定探究主題、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組成員根據探究主題,并從教師提供的多種供選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選擇本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時對本小組感興趣的探究主題初步制定探究計劃,通過教師的探究提示,各組將探究計劃補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內容如下:
1.你選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為什么要這樣選取?
2.是否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如果需要,你將怎樣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材料和條件(如環境、管理、觀察記錄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實驗是否需要數量統計?如果需要,嘗試設計一種你認為簡單明了的統計格式,以便記錄觀察實驗的結果。
4.只做一組對照實驗,實驗結果可靠嗎?你認為怎樣做,實驗結果才可靠,為什么?
(四)初步實施探究方案
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初步實施探究方案。教師以多媒體提示實驗的管理、記錄等工作,以保證探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五)分析結果、表達交流、教師評價
各小組組長代表全組同學在全班匯報交流探究報告,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同時展示實驗前、后材料的變化情況以及各組的原始實驗記錄表。如果實驗結果不支持假設,分析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其他同學可對各組的探究報告提出質疑,提問或發表自己的觀點,使每個學生都擁有平等的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每組發言之后,教師及時對該組的探究情況予以客觀評價,既要賞識鼓勵,又要指出存在的問題。各組發言完畢,教師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科學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自評互評、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總結實驗中出現的在以后的探究實驗中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如設置對照實驗、設置重復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勵學生在漫長的科學探究的道路上知難而進,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進一步認識危害性,環保從我做起
酸雨危害的視頻資料加深了學生對酸雨的成因及酸雨給生物造成的危害的了解;通過一組關于“環境的報復”的圖片,使學生對環境污染給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強了學生環保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通過教師提示的問題“回想你和你周圍的人有哪些行為習慣曾經或正在對環境造成污染”“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你打算為環保做些什么”,使學生在思考的同時,明確自己的環保責任和義務,加深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七)環境保護,從現在做起
提示學生慎重處理實驗中用過的材料用具,環保從日常的身邊事情做起。并播放一組經過人類的環保護衛活動而使環境得到改善的圖片及廢電池的污染數據(一節紐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鼓勵學生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
(八)關注全球環境
此為本節課拓展環節。通過觀看一組工業革命時期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使學生領悟到酸雨等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來已久,遍及全球。加強了學生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生物圈的緊迫感、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將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學探究中。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篇2
教學過程一、資源共享,激情導入師:地球是目前為止人類生存的惟一家園,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幾百萬年來,地球默默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奉獻,而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卻不斷地向地球索取。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們說:“我們不要過分地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如今,地球已經千瘡百孔,不堪重負,地球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環境污染。同學們,相信你們一定知道不少環境污染的例子,誰來說說看。生:我們每天都使用塑料袋,而塑料制品在自然狀態下分解的時間長達上千年。所以清潔工人為了省事,就用火燒掉這些塑料袋。燃燒時產生的廢氣,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生:我們生活的城市每天都有很多汽車在行駛,而汽車排出的尾氣當中大多數都是含有硫和氮的有害氣體。如果這些氣體被人或其他生物吸入,就會嚴重影響人或其他生物的健康。另外,酸雨的形成也是由于汽車尾氣中含硫的氣體造成的。師:非常好!這個同學說到了酸雨。但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描寫過“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的是春雨滋潤萬物,悄然無聲。然而酸雨落下,卻腐蝕建筑物和戶外雕塑,使植物枯萎。除了汽車尾氣外,還由什么形成酸雨呢?生:還由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二氧化硫和水蒸氣相遇就會形成酸雨。師: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酸雨對生物有哪些影響。主要測定酸雨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下面你根據書上所給的提示,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好嗎?二、設計實驗方案生:(小組內討論設計)甲組:我們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并取外面正常雨水做對比,同時測定小麥種子的發芽率。(大慶雨水接近正常的雨水。若某地區雨水為酸雨,則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為5.6的食醋液代替正常雨水,并取外面自然酸雨做對比,同時測定小麥種子的發芽率)乙組:我們打算用硫酸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做對比,同時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因為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水蒸氣相遇形成的,這樣測出的數據比較真實。丙組:老師,我們想知道如果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ph都為4)分別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情況會怎樣呢?師:這個想法非常好,你們可以試一試。丁組:老師,我們也想到用食醋酸雨模擬液(ph為4)、硫酸酸雨模擬液(ph為4)、大慶的雨水、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再加上清水分別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不是更好嗎?師:這個想法簡直太棒了!好,同學們剛才說的都非常有道理,那同學們想一下,你們說的每一個方案只做一組實驗,行嗎?至少需要做幾組?生:做一組不行,測得的數據太偶然,根據分組數和每組的人數,我認為一個方案最多可以做15組。師:說的有道理。下面同學們可以做實驗了。要注意安全。硫酸對皮膚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老師先給你們配好了,需要的同學來取一下。另外,各組的同學一定要注意貼好標簽,不要弄混。三、進入對比實驗階段(以100粒小麥種子為一組)生:各組配制相應溶液,組內團結合作完成實驗。以丁組為例:①配制食醋酸雨模擬液:在燒杯中加入100毫升食醋,然后慢慢加入清水,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不時停下用ph試紙測定,直至ph為4;②配制食醋正常雨水模擬液:在燒杯中加入100毫升食醋,然后慢慢加入清水,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不時停下用ph試紙測定,直至ph為5.6;③取ph為4的硫酸酸雨模擬液100毫升;④自然雨水100毫升;⑤清水100毫升。用5種液體各浸泡100粒小麥種子,并貼好標簽,等待種子發芽。師:同學們,種子不能馬上發芽,你們覺得這個實驗裝置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好呢?生:我覺得為了使種子盡快發芽,可以在容器上放一層紗布,然后放在陽光下直射或放在溫暖的地方(如暖氣片),讓種子充分吸收氧氣、水分。師:這個同學分析得非常正確。他能考慮到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這很好!等待發芽需要幾天,這期間你們設計一個表格來記錄你們的實驗數據。看哪一組設計得科學,便于比較,好不好?四、分析交流數據甲組:我們用食醋酸雨模擬液測定小麥種子發芽率的平均值是70%,取外面正常雨水測定小麥種子發芽率的平均值是90%。師:甲組的同學考慮得非常科學,取15組的平均值最接近于實際的發芽率。乙組:我們用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的平均值是65%,用外面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的發芽率平均值是89%。丙組:我們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的發芽率平均值分別是72%和63%。丁組:我們組是綜合性的,我們以100粒小麥種子為一組,共測定了12組,并綜合前三組的數據,總結結果如下:
ph不同的液體
食醋酸雨模擬液
(ph4)
硫酸酸雨模擬液
(ph4)
正常雨水
(ph5.6)
正常雨水模擬液
(ph5.6)
清水
小麥種子發芽率
71%
64%
92%
90%
98%師:真是太好了。經過我們全班同學共同的努力,我們得到了真實的數據,從上面的數據中你想到了什么?為保護環境盡職盡責生:要盡量燃燒含硫量低的煤,減少汽車尾氣的污染,嚴格治理重金屬污染源,不隨便亂扔垃圾,減少臟水的排放……師:同學們,你們的思維太開闊了!我們不單單要控制酸雨對生物的危害,我們更應該意識到人類對生態環境有多方面的破壞。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帶動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來保護生態環境,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篇3
人大附中 薛萌
教學目標
1.通過酸雨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 通過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3.對環境污染影響生物的情況進行討論和調查,相互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酸雨和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通過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2.難點: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課前準備
1.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需要,準備投影或多媒體設備
2.根據學生的設計方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藥品和用具。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書中的提示分組討論探究方案。
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
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把討論引向深入。適當進行實驗操作的指導。
課堂匯報
宣讀設計方案,同學互相評價;展示實驗結果。
啟發學生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肯定學生的成果。
課堂討論
根據資料討論酸雨的危害;收集資料,討論我國酸雨污染的狀況;收集資料,認識酸雨污染的全球化特點。
啟發學生,將討論進一步引向深入。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類越來越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其中酸雨對環境的污染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什么是酸雨呢?
學生:酸性的雨。
教師:對,從化學角度上講,我們周圍的物質有些具有酸性,有些具有堿性,也有的是中性的。例如: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堿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堿味較大,它們是堿。我們規定了一種描述物質酸堿度的指標,叫ph值。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值,在溶液溫度為25℃時,溶液的ph在0-14之間。ph小于7的溶液都呈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強,醋的;ph大于7的溶液都呈現堿性,ph越大堿性就越強;。正常的雨水的ph值一般在5.6以上,微微呈現酸性。當雨水的ph小于5.6的時候,我們就叫它酸雨。酸雨是怎么樣產生的呢?
學生:根據書上的材料,酸雨是煤和汽車尾氣造成的。
教師:酸雨為什么那么可怕?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一下?請同學們閱讀探究提示,討論回答上面的問題。
學生:怎樣控制ph值?
教師:可以使用ph試紙。講授使用方法。
教師:怎樣測定酸雨條件下種子發芽率和幼苗的生長情況?
學生: 用配置的酸雨澆灌種子和幼苗。
教師: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嗎?
學生:需要。用清水澆灌種子和幼苗做對照組。
教師:怎樣進行數量的統計?
學生:種子可以計算發芽和不發芽的種子各有多少,幼苗可以統計它們長多高。
教師: 只做一組實驗,實驗的結果可靠嗎?
學生:應該重復幾次取平均值。
教師:這些問題你們回答得很好,思考了這些問題以后,你們可以設計自己的探究活動方案了。
學生:參照教材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實驗方案,互相補充和完善。
教師:也許有的同學注意到了我們學校每一棟教學樓前都設有一個廢電池回收箱。為什么我們要單獨回收廢電池呢?
學生:廢電池里含有很多污染環境的物質。
教師:我們再根據課本上的提示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首先,選取什么材料比較好呢?
學生:種子的發芽率比較好計算。
教師:為什么要講廢電池的浸出液進行稀釋?
學生:否則毒性太大 ,種子都死了。
教師:現在請你仿照模擬酸雨的實驗方案在設計一個探究廢電池影響的實驗方案。
教師:組織同學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將自己的探究方案付諸實施。一星期后交流結果。
在下一節的課堂上學生展示結果,分析數據,得出自己的結論。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于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于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里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里,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愿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愿意努力解決,“等、靠、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篇4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于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于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里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里,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愿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愿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篇5
教學目標
①通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②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③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②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制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實例,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堿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 2課時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復習探究的一般過程
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舉例指導并幫助學生歸納探究的一般過程。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①配制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于5.6)
②對比實驗
③收集數據
④分析數據,討論交流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活動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活動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方案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并與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對比。
一周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后列表收集各組數據。
各小組分析數據,討論結論并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尤其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皮膚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擬液?
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
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簽標號以免弄混;
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數據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①準備實驗溶液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活動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活動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②對比實驗
方案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
方案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后的廢棄物。③分析并整理、交流數據 列表收集各組數據,然后各組間交流并談談實驗后的感想。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數據并進行環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