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2、通過測量胸圍差,該書費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3、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2、能動手操作本節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一)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自己的胸圍差,是學生能對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從而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有好處。
教學重點: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3、通過測定胸圍差,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觀察、總結能力。
教學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3、分析設計對照實驗的目的。教學方法:實驗法、綜合法、講解法 教學安排:2課時教學準備:軟尺、模型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讓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吸氣,在呼氣,感覺胸廓變化?肋骨是怎樣運動的?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縮、舒張使胸腔上、下徑發生變化。學生做深呼吸,說出自己的感覺,學生參照課文中的實驗方案,分組實驗1、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嗎?除胸廓前后徑、座幽靜的變化外,還可能有什么變化影響胸廓容積?讓學生說出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引導學生:走到飯店附近為什么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呢?教師及時點評,并展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氧氣、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根據學生回答引出氣體擴散的原理。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資料:1、甲、乙兩瓶石灰水的混濁程度不同說明了什么?2在實驗裝置中,為什么要設置甲瓶?3、人體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學生總結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教師總結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和鼓勵。課堂練習:1.測定胸圍差時,被測者要自然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均勻呼吸,還要做到( ) a 不挺胸、不屏氣 b 挺胸、不屏氣 c 挺胸、屏氣 d 不挺胸、屏氣2.氧氣進入人體最終要到達 a 肺 b 血液 c 細胞 d心臟 3.做人工呼吸進行口對口吹氣時,每分鐘吹氣的次數應是( ) a 12~14次 b 16~18次 c 60~70次 d 100次以上4.在學校體檢中,強強同學的肺活量三次測試結果分別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請問肺活量應是( ) a 3100毫升 b 3500毫升 c 3600毫升 d 3800毫升5. 人在劇烈運動后,呼出的氣體比吸入的氣體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a氧氣 b 二氧化碳 c氮氣 d水蒸氣6.人在溺水時,受阻礙的生理活動是( );煤氣中毒時,受阻礙的生理活動是( ) a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b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c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d 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7.某夫婦被懷疑害死了一女嬰,法醫在鑒定時將死嬰的肺部剪下一塊,投入水中,結果肺部下沉,法醫判斷嬰兒為產前死亡,這對夫婦無罪。法醫判定的理由是( ) a 肺泡內充滿了痰液 b 肺會吸水呈海綿狀 c 肺泡充滿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氣呈實體狀8.適應于肺泡與外界空氣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是 ( ) a鼻腔內有鼻毛 b 氣管、支氣管都有軟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d 肺泡外保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9.體育課進行100米賽跑后,同學們出現的現象是( ) a 呼吸深度和呼吸頻率都不變 b 呼吸深度和呼吸頻率都增加 c 呼吸比較深,呼吸頻率不變 d 呼吸比較淺,呼吸頻率增加作業:書51頁練習題1、2。板書設計: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肋間肌→ 收縮→胸腔容積擴大→ 肺擴大 →吸氣 肺內壓縮小膈 肌→ 舒張→胸腔容積縮小→ 肺縮小 肺內壓擴大 →呼氣氣體交換的原理: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血液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血液————組織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