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趙敏慧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眼和視覺,本節課是學習了有關人體的營養、消化、體內物質的運輸和廢物的排出等知識之后,向同學介紹的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中眼與視覺的知識,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既是知識的介紹,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注意用眼衛生,關愛盲人的情感。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能力目標: (1)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的情況并做出解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生。(2)有自覺關愛盲人的意識,懂得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3.教學重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教學難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二、學情分析學生對“眼睛與視覺”這部分內容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不僅對結構與功能感興趣,更對與眼睛有關的疾病感興趣,尤其是與他們密切相關的“近視”,想要清楚地了解為什么。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頭腦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啟發性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認識,不斷地培養能力。 三、教學流程[課前準備] 學生:白紙、水彩筆、課本。 教師:cai課件、白紙、眼球模型。★ 教學中的各項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并及時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策略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思路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認真觀看漫畫和解說,受語言的感染,產生學習的欲望。1.ppt出示“真情告白”,吐露一位近視眼學生的苦惱與困惑。用生活中的事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情感,進入新課學習。1.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本節課一開始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生物學科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
自主學習
理清脈絡
2.學生閱讀教材,小組合作,按要求完成學生學習提綱上的有關問題。 3.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歸納書上知識點,提出小組內提出的疑問,其余組進行補充。4.學生對照學習提綱上的問題,認真觀看flash動畫,了解基本知識。2.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提綱[看一看][填一填] [做一做][議一議]巡視、指導,參與討論,點撥引導。3.組織小組交流與評價,學生有困難的題目及時解答。
4.ppt出示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有關問題。2.全班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培養合作精神,符合新課程的新理念。3.遵循“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能夠獨立發現的,盡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的原則進行指導。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重視課堂資源的動態生成。4.通過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