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使用顯微鏡 教學設計
第一節1.教材分析
1.1本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于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本主題又包括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等三個二級主題。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對學生在后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重要意義。
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3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于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于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后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4.1 走進新單元 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篇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4.2 導入新課(展示圖片) 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提問:通過預習,你對顯微鏡的發明、發展知道了多少?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4.3 新課過程
認識材料和用具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