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參考 > 初中語文教參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參 >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精選17篇)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發布時間:2023-09-02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精選17篇)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

  法布爾傳略(王光)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降生在法國南部阿韋龍省圣雷翁村一戶農民家中。其父安杜瓦納·法布爾能言善辯,好打抱不平;其母維克陶爾·薩爾格性情溫順,和藹可親。但他們是個山鄉窮戶。

  法布爾四歲左右,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暫時減輕家庭衣食負擔。天真的孩子愛上了祖母家的白鵝、牛犢和綿羊,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

  長到七歲,父母接他回家,送他進了村里的小學。校舍條件極其簡陋,一間正規房間,一間房頂閣樓。正規房間既當教室,又作廚房、飯堂和睡房,門外就是雞窩豬圈。老師雖有責任心,卻經常無法正常教書,因為他還兼任著本村的剃頭匠、舊城堡管理員、敲鐘人、唱詩班成員和時鐘維修工。

  初入學堂,法布爾很不適應,26個法文字母讓他花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但小法布爾求知欲望格外強烈。他常有機會跑到鄉間野外,每次回來,兜里裝滿了蝸牛、貝殼、蘑菇或其他植物、蟲類。

  大人一心向往城市生活。法布爾十歲時,小學還沒讀完,只好隨全家遷到本省的羅德茨市去住。父母在那里開了個小咖啡館,同時安排酷愛學習的小法布爾去羅德茨中學,只隨班聽課,不在校食宿。這期間,為交足學費,法布爾每逢星期日便去教堂,為彌撒活動做些服務工作,掙回少許酬金。整個中學階段,法布爾家為生計所迫,幾度遷居,又先后</PGN0161B.TXT/PGN>在上加龍省的圖盧茲市和埃羅納省的蒙彼利埃市落腳。少年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無法正常讀下來。他抓緊一切時間自學,強記勤問。到了15歲那一年,他只身報考沃克呂茲省阿維尼翁市的師范學校,結果被正式錄取。

  從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畢業后,法布爾謀得同省卡龐特拉中學初中教員職位,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余年的中學教師生涯。

  起初,他教數學。一次帶學生上戶外幾何課,忽然在石塊上發現了壘筑蜂和蜂窩,被城市生活禁錮了八九年的“蟲心”突然煥發。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到一本昆蟲學著作,細讀之后,一種抑制不住的強大動力萌生了,他立志要做一個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那一年他不足19歲。

  研究昆蟲的決心下定了,但維持生存的職業是教書,法布爾仍須為現實問題苦斗。他先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資格的業士證書。以后又堅持業余自修,通過各門考試,取得大學資格的物理數學學士學位。24歲的法布爾,由政府教育部門調派到科西嘉島,擔任阿雅克修市中學的教員。他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四年后,他被調回阿維尼翁市,擔任中學教員。他心目中有個理想:有朝一日能在大學講課。</PGN0162A.TXT/PGN>

  兩年后,法布爾仍靠自學,取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又過一年,31歲的法布爾以兩篇優秀學術論文的實力,一舉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兩篇論文的題目分別是:《關于蘭科植物節結的研究》和《關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學研究及多足綱動物發育的研究》。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學年鑒》發表了長期積累的成果——《節腹泥蜂習俗觀察記》。《觀察記》博得廣泛贊賞,法布爾出色的觀察才能令人折服,人們公認他不僅糾正了以往權威學者的錯誤,彌補了前人的疏漏,而且闡發了獨到的見解。法布爾的昆蟲學文章,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34歲那一年,他發表了關于鞘翅昆蟲過變態問題的研究成果,學術質量之精、理論意義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法蘭西研究院向他頒發了實驗生理學獎金,肯定他在活態昆蟲上的研究具有不同于昆蟲結構解剖學的價值。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格外關注這位年輕的法國人;待1859年《物種起源》問世時人們讀到,達爾文稱他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博學的法布爾老師,又發現一種從茜草中提取紅色染素的工藝,當地政府準備采用他的技術。可是沒想到,經過數年周折,工廠主最終建造的是一個人工合成茜紅色染料的車間,沒有實現他想利用茜草自然資源的“工業化學夢”。這期間,帝國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師的名義為他授勛,主要表彰他在教師崗位上也能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他為此還受到拿破侖三世幾分鐘的接見。放棄化工計劃后,為實施教育部長教學改革方案,增設自然課內容,法布爾給女大學生不定期作了一些講座,聽課者越來越多。出于保守、偏見和妒嫉,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無端指責他是“具有顛覆性的危險人物”,宗教界頑固派攻擊他“當著姑娘的面講植物兩性繁殖”。最后由房東出面,強令法布爾全家搬走。法布爾決定離開阿維尼翁這座城市,決心今后再也不想登什么大學講臺。這一年是1870年,法布爾已經46歲。</PGN0162B.TXT/PGN>

  法布爾攜妻室子女進入沃克呂茲省境內,在奧朗日市找到一處安身的家。先丟了飯碗,再花銷路費,生活沒了著落。一向靦腆的法布爾破天荒開口“求錢”,向只有幾面之交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密爾(舊譯“穆勒”)訴苦,這位英國朋友幾年來在阿維尼翁僑居。密爾先生慷慨解囊,法布爾一家度過難關。此后五年間,法布爾主要以撰寫自然科學知識讀物為生,他的卓越文才開始顯露出來。他出版了不少讀本,其中包括《天空》《大地》《植物》等講解性作品,也包括《保爾大叔談害蟲》這樣的系列故事性作品。

  1875年,長期思考后,法布爾決定遠離城市喧囂,加緊實現整理舊資料、開展新研究的昆蟲學工作計劃。他帶領家人,遷往鄉間小鎮塞里尼昂。小鎮各方面條件較差,甚至沒有像樣的學校。他鼓勵小兒子:在這里能鍛煉出強壯的身體和強健的頭腦,比在故紙堆里更能發現美和真。經過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資料而寫成的《昆蟲記》第一卷,于1879年問世。

  1880年,法布爾的宿愿終于實現: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小鎮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旺斯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荒石園主人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吃著普通老百姓的清湯淡飯,尖鎬平鏟刨挖,于是,花草爭妍,灌木成叢,一座百蟲樂園建好了。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余生。</PGN0163A.TXT/PGN>

  《昆蟲記》是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文體基本為散文,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一位飽經滄桑、追求不止的昆蟲學探索者的優勢,在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發揮。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內容豐富自有公論;可其工程之艱難,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法布爾這樣說:“散文寫作”比求解方程根來得“殘酷”。

  第十卷脫稿時,他原來不打算把《菜青蟲》《螢火蟲》兩篇編進去,因為這兩篇是為計劃之中的第十一卷寫的。就在這時候,他意識到自己85歲的老身子骨支撐不住了,而且耳聵眼花,手指僵到難以正常寫作的地步。最后,他心中埋沒了“第十一卷”的念頭,毅然將兩篇文章定為第十卷的增補篇。1910年,他已過86歲,第十卷問世了。他抱著書,拄著拐杖,裝上放大鏡,一步三搖,流連在“荒石園”中,仍想再把《昆蟲記》寫下去……但老人的心愿難以實現了。

  就在這一年,家人以“從事《昆蟲記》寫作五十周年”之名,邀集法布爾的摯友和學界友好來到“荒石園”,為他舉行一次小型慶祝會。法布爾倍感安慰,熱淚盈眶。消息傳出,輿論界大嘩大驚:法國人居然把隱居“荒石園”中的這位值得驕傲的同胞忘得如此輕松!法布爾不在乎這“疏忽”,他正開始籌劃出版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并親自為這一版本寫下一篇短短的序言。序言結尾是這樣幾句話:“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新聞界造起宣傳聲勢,“法布爾”的名字四處傳揚;“了不起”“最杰出”“偉大”一類贊揚聲此起彼伏,榮譽桂冠一個接一個飛向老人;“荒石園”熱鬧非凡,趕往參觀、慰問、祝賀的人群絡繹不絕,其中有普通讀者,有學界要人,也有轎車成行的政府官員。能令法布爾為之動心的消息只有一個:那一年里,自己作品銷出的冊數,是此前20年的總和。后來,法布爾的小石膏像四處出現;再后來,法布爾的大型塑像相繼剪彩揭幕。老人一輩子未識光彩榮耀為何事,此時下意識地搖著頭,頗有莫名其妙之感。近90歲的老翁,操著詼諧的口吻對老朋友說:“這些作法,也太‘神乎’了。他們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吧,反正我是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臨近末日。”

  離92歲生日只差一個月了,法布爾臥在床上,靜候生命里程這又一標志性日子的到來。那是1915年11月的一天,他平靜得像一位藐視死神的勇士。這時候人們發現,他已悄悄地長眠了。一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從此消失。

  法布爾去世不到十年,十卷精裝本《昆蟲記》出齊。他的女婿勒格羅博士,將介紹他一生的文章結集出版,續作《昆蟲記》第十一卷。

  法國文學界曾以“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為稱號,推薦他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可惜諾獎委員們還沒來得及做最后決議,便傳來法布爾已經離世的消息。然而,這一光榮稱號被人們傳頌開來。

  人們曾稱法布爾是“昆蟲觀察家”,到晚年公認他為“昆蟲學家”;他去世后,人們在一段時間里稱他為“昆蟲學家、作家”,后來又把他稱作“作家、昆蟲學家”。這些稱號,對法布爾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2

  一、學習目標:

  1、體會文中生動傳神的語言。

  2、學習法布兒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二、學習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三、課前準備:

  教師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四、學習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可讓學生讀)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解決閱讀障礙,積累字詞:

  擾亂哀鳴狩獵喧囂暗啞沉寂靜謐篡奪

  劫掠酷愛弱肉強食隱隱約約津津有味

  2、再讀課文,概括每段要點:

  閱讀方法指導:

  1)快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

  2)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參加國慶,只有我一人傾聽田野的節日音樂會。

  (四)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通過閱讀文章,你發現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2、我們對蟈蟈的習性有了哪些了解?

  (五)重點研讀,質疑答問,合作交流:(第二課時)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2、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者句子,為什么?

  (六)類比閱讀:

  《現代漢語小詞典》對蟈蟈的介紹:蟈蟈[名]昆蟲,綠色或褐色,善跳躍。雄的能發出清脆的聲音。請比較:兩者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訓練

  大自然是美麗精彩的。請同學們欣賞以下畫面,并就你最熟悉的來寫一段文字。給我們作一介紹。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3

  【目標導航】

  1、了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昆蟲學家。出生于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范學院,畢業后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為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于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并為一節行不行?為什么?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斗是為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并為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斗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后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是山龍眼類花卉。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蟬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3.體會并學習文中擬人的手法的運用。

  德育目標

  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信念。

  ●教學重點

  品味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美;練習快速閱讀篩選并概括要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要點。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孩提時代,知了唱歌、蟋蟀鳴叫、蜘蛛織網、螞蟻運食,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員,是我們天真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賞玩的心境。19世紀的法國卻有一位用畢生時間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他就是被稱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法布爾,《昆蟲記》就是他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便是其中一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法布爾與《昆蟲記》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于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1880年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鄉間小鎮塞里尼昂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斯旺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余生。

  《昆蟲記》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爾在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的出版序言中說:“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勾畫并疏解生字詞。

  投影:

  (1)給加粗的字注音。

  喧囂( )                  劫掠( )                 靜謐( )                 酷愛( )                 吮取( )

  氣氛( )                  滿載而歸( )         喑啞( )( )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shòu( )獵               cuàn( )奪              rǎo( )亂       更勝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響wō jù( )( )

  (3)請將橫線處的文字表述替換成成語(或詞語)。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

  ②表面上很大而實際脆弱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

  ③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

  明確:(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擾 籌 篝 螽 窸窣 萵苣

  (3)弱肉強食 龐然大物 驚慌失措 津津有味

  2.聽朗讀錄音,畫出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簡要分析。

  提示: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

  精彩的語句示例: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于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

  (4)“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語言使用生動傳神。

  3.快速閱讀全文,篩選關鍵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2)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討: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喜歡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4)研讀課文第9段,歸納這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什么生活習性,說明蟈蟈屬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雜食)性昆蟲。

  (5)“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誠然,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但是如果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就像普通的獵物一樣。”本語段中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好處?

  (6)《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筆法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課文第1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2)作者是通過實驗和觀察知道蟈蟈喜歡吃蟬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又通過變換食物的花樣,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3)“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4)課文第9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食性。選c,屬雜食性昆蟲。

  (5)語段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蟈蟈同類相食,拿螳螂來作比較。這樣寫既能使讀者了解其他昆蟲的習性,又能突出蟈蟈的習性。

  (6)本文的說明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妙趣橫生,生動活潑。

  師生共同歸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3)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

  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5.昆蟲是人類的朋友,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

  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四、課堂小結

  談到《昆蟲記》,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為人類的精神之樹增添了一顆豐碩的智慧之果。在我們品享的同時,就讓心中的感念作為對“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贊譽。

  五、課堂練習

  1.閱讀課文的8~11語段,回答問題:

  (1)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語段⑨⑩的內容要點。

  (3)語段⑨中的“這一切”具體指代什么?“這蟬的屠夫”指代什么?

  (4)語段⑨⑩介紹蟈蟈的生活習性時,主要運用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5)語段⑩中“但是___________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___________像吃普通的獵物一樣。這并____________因為食物缺乏,_________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在“________________”處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6)語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蟈蟈中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的原因,試用一個詞加以概括。

  (7)語段節選自《綠色蟈蟈》,作者是___________(國)著名昆蟲學家__________。

  2.閱讀語段,完成(1)~(3)題。

  ①燕子善飛,婦孺皆知。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飛行特技:它們一會兒像箭一樣貼墻飛行,一會兒又垂直地直沖云天;它們能夠倏忽地來個180°大轉彎,或者翼不振,翅不搖,干脆在空中滑翔幾分鐘。

  ②那么,燕子的飛行本領為什么如此高強呢?原來,燕子的身軀呈流線型,兩只翅膀既窄又長,每秒可以振動20次,它們的尾巴幾乎是整個身軀長度的三分之一,這些對飛翔是特別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別輕巧,平均重量僅為20克,堪稱是最輕量級的飛行員。

  ③燕子是一種勤勞的鳥。筑巢,“娶妻生子”,撫養孩子,整天忙得不亦樂乎。燕子又是個捕蟲能手。一對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蟲,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來喂養它們那些似乎是永遠也填不飽肚子的孩子們。燕子吃掉大量害蟲,對農業林業有很大好處,所以,燕子是益鳥,是人類的朋友。                                                              (節選自吳莫印《燕子》有改動)

  (1)解釋文中加粗成語的含義。

  婦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①的空缺處應填入的最恰當的句子是( )

  a.堪稱是鳥類大家庭中最善于飛翔的成員。

  b.堪稱是動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飛行的成員。

  c.堪稱是動物大家庭中飛翔技能最高的成員之一。

  d.堪稱是鳥類大家庭中最善于飛翔的成員之一。

  (3)閱讀語段②,簡述“燕子”具有高強的飛行本領的原因。

  參考答案:

  1.(1)指以宰殺牲畜(蟬)為業的人。 鳥類和昆蟲的嘴。

  (2)介紹了蟈蟈善食昆蟲、肉及水果甜漿、青草等的習性;介紹了蟈蟈中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介紹了蟈蟈的和睦相處及休息。

  (3)“這一切”指蟈蟈善食沾糖的蟬肉及金龜子一類昆蟲。指代蟈蟈。

  (4)比較說明

  (5)如果 就 不是 而是

  (6)貪婪

  (7)法 法布爾

  2.(1)婦女與孩子都知道。 不也是很快樂嗎?

  (2)a

  (3)身體呈流線型、翅膀既窄又長;尾巴長;身子輕。

  六、布置作業

  閱讀語段,完成1~5題。

  鳥類的聲音

  佘大奴

  生活在陸地上的各種動物,絕大多數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叫聲。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會不會發出聲音呢?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小鱸畫的叫聲像蜜蜂飛過,嗡嗡地響;成群的青魚像小鳥一樣,嘰嘰地叫;黑背鯤的叫聲有如風刮樹葉,沙沙作響;沙丁魚的喧嘩好像靜夜里浪濤拍岸的聲音;氣球魚和刺猬魚能呼嚕呼嚕地叫,仿佛熟睡的人在打鼾;駝背鱒的叫聲是咚咚響,好像擊著小鼓;小竹夾魚發出的聲音,很像用手指很快地刮梳子的聲音;海鯽的發聲像用鋼銼摩擦金屬時發出的響聲……

  不但不同的魚會發出各種不tong的聲音,就是同一種魚,在生殖、索餌、移動、逃避敵害,或者成群結隊,或者單獨行動等不同情況下,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每年春季,在我國沿海產卵回游的大黃魚,它們在回游過程中,開始接近卵場時,發出“沙沙”或“吱吱”的音響,到達產卵場開始產卵時,則“嗚嗚”或“哼哼”地叫,像開水發出的聲音;在排卵過程中,發出“咯咯咯”的聲響,有如秋夜的青蛙在歌唱。

  魚究竟為什么要發聲呢?初步的研究表明,有的魚發聲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在生殖期為了招引異性,有的則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魚類怎么能發出聲音的呢?原來大多數能發聲的魚,主要是*體內的發聲器官——鰾。魚鰾是一個充滿氣體的膜質囊,它*一些纖細而延伸著的肌肉與脊椎骨相連。這些延伸著的肌肉,具有與琴弦相似的作用,它的收縮引起鰾壁和鰾內的氣體振動,從而發出聲音。有些魚類,如竹夾魚、翻車魚是利用喉齒摩擦發聲的;鼓魚、刺猬魚是利用背鰭、胸鰭或臂鰭的刺振動而發聲;還有不少魚是利用呼吸時鰓蓋的振動或肛門的排氣而發出聲音的。這些,在科學上統稱為“生理學聲音”。此外,許多魚類由于結成大群游動時也會發出聲音來,這被稱為“動力學聲音”。

  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把魚類發聲的現象應用到生產上,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寫道:“石首魚出水能鳴,每逢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現在,沿海漁民在捕撈黃花魚的時候,仍常用耳朵*在船板上測聽魚的聲音,據以判斷魚群的大小、位置和移動方向,從而采取捕撈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利用“水中聽音器”來收聽魚類的聲音,了解魚群的大小、移動方向、離漁船的遠近等。將來,由于對魚類發聲現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兩點:一是利用儀器測知魚的聲音,斷定它是什么魚,在什么地方,有多少,準確地組織捕撈;二是利用魚類發聲招引異性的現象,可以人為地把特定的音響送進水中,傳播出去,從而把魚誘集成群,甚至使它們游到漁網中去。

  1.給加粗字注音。

  打鼾( )

  魚鰾( )

  2.“科學研究和生產經驗都告訴我們,生活在水中的魚類,有許多是會發聲的。”句中的“有許多”能否去掉?為什么?

  3.魚類為什么要發聲?人類是如何把魚類發聲的現象應用到生產上的?

  4.第三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5.試給第三段劃分層次,用“‖”標出,并寫出層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參考答案:

  1.hān biào

  2.不能。“有許多”說明發聲的魚類多,但不是全部,如去掉就顯絕對,說明不夠準確。

  3.有的是為了躲避或恐嚇敵害,有的是在生殖期為了招引異性,有的則是由于環境的變化不適合它們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的。

  一是利用儀器測知魚的聲音,準確捕撈。二是利用魚發聲招引異性的現象,誘捕魚群。

  4.分類別(如對怎樣發聲作解釋動力學聲音、生理學聲音)舉例子(略)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層說明魚發聲的原因;第二層說明魚是怎樣發聲的。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搜集有關蟈蟈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如關于形態特征、生物學習性、飼養方法、種類與分布、發音器官、為什么鳴叫等,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輯一份“話說蟈蟈”的圖文并茂的小報。活動課上展示并評比,選出優秀的作品張掛在班級活動欄中。

  2.也正因法布爾對生命的關愛,微小的昆蟲在他的筆下才有了這樣多的情趣。請同學們課余認真觀察自己喜愛的一種小生靈,并查找有關的資料,完成一篇小的科普文,可仿照本文的文藝筆調,以求活潑生動。

  3.課外閱讀布封的《蟬》,了解蟬的習性。

  4.開放探究。

  閱讀短文,回答(1)~(3)題。

  ①青蛙,又叫田雞。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澤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紋蛙;有小到蠶豆一樣的浮蛙;有鳴聲如琴的彈琴蛙;還有背上布滿疙瘩的蟾蜍,俗稱癩蛤蟆。各種蛙都有出色的捕蟲本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青蛙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農民以青蛙鳴聲的早晚與大小,來估計莊稼的豐歉情況。唐人章孝標有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青蛙”。

  ②說到青蛙捉蟲的本領,首先得從它的舌頭和眼睛說起。青蛙的舌頭又長又寬,前端分*。舌面上有一層膠粘的液體。它的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別,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時候,它只要認準目標,立即閃電似地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動的東西很敏銳,看靜止的東西卻幾乎看不見。只要蟲子在飛,不管飛得多快,飛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時能判斷在什么時候跳起來把蟲子吃掉。如果蟲子停住不飛,它就看不見了。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青蛙養在一只籠子里,拿一大堆死蒼蠅來喂它,結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幾天就活活餓死了。后來又把死蒼蠅拴在細線上,在青蛙面前搖晃,青蛙跳起來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蒼蠅一樣。

  ③青蛙的食譜很豐富。甲蟲、蝗蟲、稻螟蟲等好幾十種害蟲,都是青蛙所愛吃的。有人做了統計,一只青蛙平均一晝夜能捕食70多只害蟲,一個月約吃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動六至八個月計算,可以消滅各種害蟲15000只左右。全國各地青蛙千千萬萬,幫助人類消滅的害蟲是多么可觀啊。

  ④青蛙的幼蟲蝌蚪,不少畫家以此為題進行創作。有人以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一位畫家作畫,命題要求把無形的蛙聲描繪成有形可見的畫面。畫家畫的畫面是________一只蝌蚪大約經過五六十天就發育成蛙。

  ⑤青蛙不僅對農作物好處極大,也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啟示。科學家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構造,制成了“電子蛙眼”,用它來遙控萬里藍天中航行的飛機。機場上的指揮員,憑借“電子蛙眼”的幫助,準確地指揮飛機的降落。

  (1)概括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意思。

  (2)根據第④段的有關內容,發揮你的想像,描述畫家所畫的畫面內容。(40字左右)

  (3)讀了本文以后,我們知道了青蛙這種動物對于人類的功績。請從環境的角度,以保護青蛙為內容,擬兩條廣告標語。

  參考答案:

  (1)第③段:青蛙食物豐富,能消滅很多害蟲。第⑤段:青蛙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2)一片湍急的水流從山間亂石中射出,水中夾著幾只活潑的蝌蚪。

  (3)略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有關法布爾與《昆蟲記》:

  “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想,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

  ——法國戲劇家羅斯丹(rostand)

  “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后。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家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況且,那又是一個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爾扎克、左拉文學時代,一個勢不可當的拉馬克、達爾文、魏斯曼生物學時代。”

  ——王光《法布爾精神》

  2.《昆蟲記》精彩片斷摘錄:

  致兒子汝勒

  親愛的孩子,我昆蟲事業中如此滿腔熱忱的合作者,我植物領域里如此富于眼力的助手,依照你的意愿,我開始了這項工作;內心懷念著你,我堅持不懈地從事著這項工作;而且,我將在這哀痛中含著辛酸,始終不渝地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嗚呼!死亡何等可憎,它是將生機勃勃、盎然怒放的花朵夭折了!你的母親和你的姊妹們,從給了你莫大樂趣的那片鄉間野土上采集了鮮花,做成了花環,帶給了你,就放在你長眠其下的石板上。太陽剛曬枯這些花環那天,我把這本書擺在了花環跟前,但愿這些枯花能看到那令人欣慰的一天。這樣,我便感到我們仍在共同從事研究了,因為我這樣做本身就是在有力地證明:我將矢志不移地堅持下去,一定叫閻王也幡然悔悟。

  二、時文超市

  蝙蝠的自述

  田元富

  我有一個怪僻的名字叫“蝙蝠”。論長相自然比不上花枝招展的孔雀,但內心卻是美好的。人們把我們劃分在翼手目這個家族里。您和我或許似曾相識,但對我們并不一定熟知。那么,今天我就來個自我介紹吧!

  我們通常出生在“知了”聲聲鳴叫的夏季。當我降臨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時,我的身體十分虛弱,身上僅僅穿件單薄的黑色衣衫。為了謀求生存,我緊緊擁在母親的懷中,吮吸著甘甜的乳汁,漸漸成長。即使在母親出外勞作時,我也依然偎依在母親的懷抱中,飽覽自然界的無限風光,享受那不盡的母愛。

  成年后我就離開了慈祥的母親。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而且孤獨的,只能把巖穴、樹洞或屋檐的空隙作為我白天的棲身之所。然而,只要一到傍晚,整個夜空便成了我的樂園。在那橫無際涯的樂園中我盡情地捕食那些與人類為敵的蚊子、蒼蠅等小昆蟲。它們是我的主要食糧,只要它們一觸及我這寬寬的嘴巴就休想逃命了。

  哦,我還想把我的絕技告訴您。我捕捉害蟲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我能在短暫的幾秒鐘內獵獲一只飛蟲,這是其他捕蟲同行們所望塵莫及的,也是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因此,勞動雖然艱辛,我也樂而為之,為自己,也為人類。

  另外,我還想告訴您一點秘密。我的視力很弱,不管離我多近的東西我都不易發現它。然而我的聽力極為敏銳,它可以彌補我的視力不足。當我展翅高飛的時候,喉內能發出一種超聲波,當這種特殊的聲波遇到昆蟲或其他障礙物時,它就迅速返回,我根據耳朵接收到的情報,就能夠準確無誤地判斷出昆蟲的方位及距離。于是我就輕裝出發,直奔目標,瞬間便可以凱旋。人們常常把我這種探測物體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這一點也是我的同行們所望塵莫及的。

  對了,我還有一件事想拜托您。在我剛剛懂事時,我的母親就告訴我,很早以前人們說我們的祖輩非常狡猾,說什么在一次獸類和鳥類的戰爭中,我們的祖輩既不表明自己是鳥類,又不表明自己是獸類,哪一方勝利了就到哪一方去。后來鳥類和獸類和好了,便都不愿意收留我們的祖輩,甚至還說我們整個家族的成員是因為害羞才只在晚上出來活動。這真使我不能再容忍了。作為朋友,請您一定向人們解釋清楚,希望人們不要再用那種冷漠的眼光看待我們了!當然,我們也在奮發努力,決心用自己這顆赤誠的心去照亮那些不明真相者的雙眼,使人們重新認識我們——愿為人類作點貢獻,愿與人類成為友好相處的朋友。

  提示:采用擬人手法,用“自述”的方式介紹蝙蝠的知識,使內容的科學性和表達的生動性相結合,是本文的突出特點。因為是“自述”,所以在語言上給人以“傾訴心聲”的親切感,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懸測閱讀法

  常用于讀理論著作、經典著作。這種方法不同于一般的閱讀順序,不是順著書上的次序看下去,接受書中現成的結論,而是根據書中提出的論題,積極開動腦筋,推測書中的觀點,然后再與書中的結論相對照,檢查自己的見解是否恰當,有沒有可取之處。通過這樣的懸測檢查,能強化對書本上所論述的理論的印象,了解作者的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處,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常采取這種方法來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收到了獨特的效果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5

  ○教學目標

  ①知識和能力目標: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同學們,19世紀的法國卻有一位用畢生時間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他就是被稱為“昆蟲之父”的法布爾,他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了巨著《昆蟲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其中一篇的《綠色蟈蟈》。出示課題

  一、速讀課文,圈點批注

  1.用“_____”劃出文中介紹了“綠色蟈蟈”特征和習性的語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線劃出你認為精彩的語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習性:形體特征、聲音特征、食性

  2.語言欣賞:有感情地朗讀你選擇的精彩語句,并把你的獨特體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討

  作者對綠色蟈蟈在本文中用過哪些稱呼,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四、共同探究

  《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五、學法小結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生動傳神的形象描寫,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實流露,無處不體現了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擬人手法。這使文章語言自然、親切,生動感人,增強了可讀性。

  3.比較襯托。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吃甜食時,用英國人吃牛排來襯托;這樣寫不僅突出了蟈蟈的習性,還給讀者帶來了真切的體驗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業

  1、連詞成段:任意選用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10個左右的詞語,寫一段話,要求有幾處運用了擬人手法。

  2、延伸拓展:課外閱讀《昆蟲記》。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6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強。

  一、情景導入

  有條件的地方可捉來實物,沒條件的可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從蟈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紹。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快速看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蟈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較與同學們的介紹有何不同。

  明確: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文中運用了描寫性語言,將蟈蟈進行擬人化描寫,寫出了它的漂亮、可愛,透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引導學生對事物作生動介紹。

  2.文中除了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征外,還寫了哪方面的內容?

  明確: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3.學生相互介紹蟈蟈的特征。

  三、重點研讀,合作交流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2.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么?

  學生在研讀討論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語言生動傳神,擬人貼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問題研究

  有人說文章寫蟈蟈的食性這幾個段落中,作者極寫其殘忍貪婪,與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業

  1.在小字本上抄寫本文的生字詞。

  2.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寫一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短文。

  3.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備課,制作課件,講課。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得到充分調動,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一、布置預習

  1.第一組負責本課的生字詞的學習。

  2.第二組負責介紹作者及其《昆蟲記》。

  3.第三組負責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4.第四組談本文的寫作特點。

  5.第五組全面評價本文。

  6.第六組質疑。

  二、學生上臺匯報他們的自主學習情況,并授課。教師相機加以點撥。

  三、學生評出本次活動的最佳小組。

  四、學生寫一篇學習本文的心得體會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課前布置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課堂上進行閱讀交流。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進行擴展閱讀。

  教學步驟:

  一、提前兩周布置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二、課前任選某一章節寫一篇讀書筆記

  三、課堂交流讀書筆記,評出最佳讀者。

  四、老師出示《綠色蟈蟈》的有關問題,學生作答。

  五、布置作業:細心觀察某一小動物并寫成文。

  [資料整合平臺]

  1.法布爾與《昆蟲記》

  我們需要法布爾精神(見《中華讀書報》20xx年5月8日)

  2.擴讀材料

  大肚子蟈蟈

  大肚子蟈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著。他在得意地欣賞著自己的大肚子:“瞧,我這大肚子,誰比得了,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螞蟻過來了,他攔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螞蟻說:“我不比肚子,我還要勞動呢。”大肚子蟈蟈并不介意,因為他已經看出來了,小螞蟻的肚子沒有他大,便得意地說:“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蟈蟈一邊啃著倭瓜花,一邊喝著露水,他完全不用勞動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過來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過來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顧地飛走了。

  大肚子蟈蟈氣壞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從那兒路過,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渾身的腱子肉,圓圓的肚子,大肚子蟈蟈可沒法相比。可大肚子蟈蟈天生比別人要強,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還行?大肚子蟈蟈要跟水牛比試比試,他一口氣一口氣地往肚子里運氣,要用氣兒把肚子充實起來。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來了。肚子已經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還沒趕上。于是又繼續吸氣,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氣球一樣又圓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蟈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個爛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蟈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蟈蟈撐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來,還是小螞蟻幫忙,一針一線地幫大肚子蟈蟈把肚子縫起來。大肚子蟈蟈接受教訓了沒有呢?那還得看他的行動。

  最能使人意會到“立秋”已過的是那叫蟈蟈兒挑子。那一大擔鼓鼓囊囊、數以千百的小籠里發出來的共鳴聲,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給炎熱捎來一絲清爽和喜悅。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們可來精神了,嚷著,笑著,興沖沖地捧著回家去。

  鄉里人摸準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錢,只跑跑腿兒,就能讓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錢包來。捧回去傻瞅著,心里直納悶:小小篾編籠兒,掉頭轉身都難,可它卻閑舒安然,還不時地振翼歌吟,難道它忘卻了與生俱來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濕潤的泥土芳香,而滿足于投飼的毛豆瓜皮以及籠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幾天之后,叫蟈蟈死了。原因是家人對它那沒日沒夜地勁歌產生了厭煩,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進食,活活給餓死了。

  夜半醒來,我于沉寂之中頗有一種失落之感,淡淡而又無奈。于輾轉反側之際,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雖無進城之榮幸,怕也不至于有籠斃之命運吧?

  以上兩篇短文同是寫蟈蟈,可將二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從不同側面描寫同一事物的方法。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7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綠色蟈蟈》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著名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作者先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休息引出本文的主人翁——蟈蟈;再描寫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最后寫“我”對金屬籠中的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性。可采用限時閱讀的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課前可以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法布爾的故事,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獻身科學的決心。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多處采用的擬人為主的修辭手法來抒發感情,可以反復朗讀、品味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和傳神的語言。課外閱讀《昆蟲記》,能夠做到細心觀察身邊小生靈的活動,并細致地描寫出它活動的全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典型例析]

  例題:課后查閱《辭海》或《生物學》課本,查找有關蟈蟈的條目,然后與本文比較,用簡潔的話概括一下本文的筆法特點。

  解析:本題意在通過對比,讓大家感受法布爾生動活潑的方法。同時,查找資料對比的過程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參考答案:

  ⑴本文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⑵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因此在語言的表達上盡量生動感人,如,“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這些語言都很傳神。

  ⑶擬人手法的運用,像“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酷愛甜食”“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的”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自然親切,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富有文學筆法,增強了可讀性。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靜謐(      )    大顎(      )    吮取(       )    鉗子(       )

  低劣(      )    篡奪(      )    喑啞(       )    窸窣(       )

  gōu (      )火    shǒu(      )獵    貪lān(       )     哀háo(       )

  二、請在下面各句中的一個錯別字下面劃線,并在括號內寫出正確的字。

  1、讓我們遠離渲囂去傾聽,去沉思吧。                       (      )

  2、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剩下的頭骨和胸骨。                                             

  (      )

  3、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      )

  4、在梧桐樹濃密的枝葉里,突然發出哀嗚似的短促而尖銳的叫聲。(      )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語。

  1、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 (                          )

  2、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     (                          )

  3、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有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姐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經。                           (                          )

  4、這并不是因為食物缺乏,而是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                          )                           

  四、將下列句子正確的排列順序填在方格里。

  1、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天氣炎熱時尤其如此。

  2、我投入一片梨,一只蟈蟈立即占住它。

  3、這樣一個接著一個,所有的蟈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4、自私心是到處存在的。

  5、誰要是咬這塊美味的食物,出于忌妒,它便踢腿把對方趕走。

  6、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7、吃飽了,它便讓給另一只蟈蟈,這時它變得寬容了。

  正確的語序是:        

  五、簡析下列句子運用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1、 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2、蟈蟈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4、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蟈蟈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訓練二

  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回答如下問題。

  (一)

  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么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    )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    )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    )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    )。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而這種身材大小懸殊的肉搏,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蟈蟈有著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因為蟬沒有武器,只能哀鳴踢蹬。

  1、給句中的空格選擇合適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1)我(    )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    )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

  a、走、咬       b、跑、啄      c、望、吃      d、跑、吃

  選(     ),理由:                                                       

  (2)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    )蟬,而蟬則驚惶失措地飛起(    )。

  a、追趕、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擊、避讓    d、追捕、逃竄

  選(     ),理由:                                                       

  2、“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作者把誰比作鷹,把誰比作云雀,它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3、在這一段文字里作者賦予了蟈蟈以人的什么品質?請你也選擇一種動物,看看可以賦予它什么品質?

  4、抄寫2—3句既能表現蟈蟈的品質,又是你最喜歡的句子。用“我喜歡……是因為……”的句式表達。

  (二)蛛蜘                                

  ⑴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陣不算小的雨,夾帶著風,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泥水從花盆里向外溢,使鋪著花磚的走廊,濺上了許多,也使原來十分清潔的小園子,立刻呈現出一幅骯臟不堪的樣子。

  ⑵我提了一桶水,正想沖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墻的地方,我發現了一只蜘蛛,它挺著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從污染著泥水的地面上朝著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種厭惡的感覺,便抬起腳來,想把它踩死。

  ⑶我之所以討厭蜘蛛,是因為無論在什么地方,它都會張起網來捕捉小蟲。在窗欞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燈上面,大蜘蛛張著大的網,小蜘蛛張著小的網,蛛網上掛著小蟲的殘骸。無論是怎樣整潔的房子,一有了蛛網,就會令人生厭,令人覺得這個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掃。可是那些蛛網,常常在頭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現了;它們是那樣勤于和人纏斗,好像永遠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因此,每當我拿了掃帚,或是竹竿,清理隱藏在角落里的蛛網時,總是生氣地想把它們趕盡殺絕。

  ⑷我抬起腳來,心想,這一回,這只落難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臨生死關頭。它略一遲疑,便拼命地掙扎著,艱難地向墻角里爬。

  ⑸不知是一種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腳竟沒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樣驚恐,那樣吃力的爬著,頓然萌生了惻隱之心。我很快地挪開了腳,怔怔地注視著它,對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頭,反而感到不安起來。

  ⑹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平時,連一只小螞蟻都不愿意隨便加以傷害,何況是一只正在困難中掙扎的蜘蛛呢?

  ⑺它奮斗的意志,是那樣堅忍,單憑這一點,我便不該有傷害它的心理。無論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雖然它不受人們的重視,可是它也應該有生存下去的權利。不是嗎?它到處結網,原是和我們人類一樣,只是為了經營生活,我怎能夠對它心存厭惡呢?于是我找來一根竹竿,把它從地面挑起來,送到干燥的地方。我這個舉動,起先一定使它大為驚恐,它一定以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凈的地方,它又似乎有點迷惑起來的樣子。我好像覺得它回過頭來,奇怪地望著我,似乎是懷著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穩地爬走了。我靜靜地看著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態,使我心中忽然感到無比的舒泰。

  ⑻夏天的雷雨是短暫的。雨過天晴后,空氣特別清新,悶熱也消散了。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純美麗。那時候晚霞映照著我的屋子,走廊上灑滿淡淡的金黃。我懷著滿心的喜悅,站在走廊上欣賞著這難得的傍晚景致。

  ⑼突然,我抬起頭來,看到屋檐下又新結了一個蜘蛛網。蛛網在夕陽的光輝映照下,是那樣明顯:那織著多角形的網,由疏而密;有著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爾動彈一下,蛛網便在夕陽中微微晃動,顯示出那是一個多么安適而優美的處所。

  ⑽我凝神注視著蛛網,心中想著,不知道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來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夠幸運了。它原該死在我的腳下,卻由于我一時的憐憫,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為這個緣故,我現在對于蜘蛛,反而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它。其實,蜘蛛織的網,點綴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種眼光,從某種角度去欣賞,它將會是一幅最原始而且優美的圖畫呢。

  ⑾不知道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會令我討厭的一面,從沒有發現它也有可愛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撓的精神,那巧妙地織成的網,在滿天晚霞的襯托下,是多么動人啊!大自然里隱藏著純潔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給忽略了。直到這一刻,我才深深地領悟到:原來,太陽、風雨、草葉、昆蟲……全都是造物者為了愉悅我們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問題只是看我們持什么樣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賞,如何去發現和愛惜它罷了。

  5、文章記敘了作者對蜘蛛態度的變化過程:

  ⑴最初我對蜘蛛的態度怎樣?為什么會有這種態度呢?

  ⑵后來我對蜘蛛萌生惻隱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                               還由于它                                        。

  6、它略一遲疑便拼命地掙扎著,艱難地向墻角里爬”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反映了蜘蛛當時什么樣的心理?

  7、第⑺段寫作者看到蜘蛛“奮斗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忍”,便產生了“不該有傷害它的心理”,并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作者認為                                             

  8、第⑺段寫我靜靜地看著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態時,心中忽然感到無比的舒泰,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情?

  9、作者對蜘蛛結網的看法前后不同,第⑺段中表現作者對蜘蛛結網看法發生改變的一句是                                                                             

  10、第⑽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種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種眼光”的眼光是指           

  11、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會發現蜘蛛有可愛的一面,作者認為蜘蛛的可愛表現在:它有              的精神,它織成的網                                                                    

  。

  12、第⑾段中的“直到這一刻,我才深深地領悟到”一句中,“這一刻”指的是    

  時刻,“我”深深領悟到的內容是                                                     

  《綠色蟈蟈》訓練一

  一、mì è shǔn qián liè cuàn yīn  xīsū 篝 狩 婪 號  二、1.鳴 2.津津 3.睦 4.喧  三、1.篡奪: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地位和權力)。2.劫掠:搶劫,掠奪。3.行經:行為;舉動(多指壞的)。4.貪婪:貪得無厭(含貶義)。四、語序:2、5、4、7、3、6、1  五、1.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蟈蟈在草叢中發出低下細小的聲音。2. 采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再現蟈蟈外形優美、逗人喜愛的樣子。3. 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及第二人稱的寫法,流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和贊美之情。4. 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再現蟈蟈喜愛吃金龜子一類昆蟲的食物習性。

  《綠色蟈蟈》訓練二

  一、1.⑴b,“我”是一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的人,所以“我”應該急切地“跑”過去,而不是慢慢地“走”過去;蟈蟈嘴小,蟬大,應該是蟈蟈在一口一口地咬蟬,把蟬咬死,而吃和咬都沒有這個意思。⑵d,“追捕”比“追趕”和“追擊”更明確地表明蟈蟈攻擊蟬的目的;“逃竄”比其他詞語更突出蟬的速度很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顯。2.作者把蟈蟈比作鷹,把蟬比作云雀。相似的是捕獵的關系,不同的是鷹比云雀大而強壯,而蟈蟈比蟬小得多,看起來也沒有蟬強壯。3.作者賦予了蟈蟈勇敢的品質,比如螞蟻是一種非常善于團結協作的小動物,還有蜜蜂非常勤勞,狗很忠實等等。4.略 二、5. ⑴有一種厭惡的感覺。無論在什么地方,它都會張起網來捕捉小蟲。無論是怎樣整潔的房子,一有了蛛網,就會令人生厭,令人覺得這個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掃。 ⑵那樣驚恐,那樣吃力地爬著    奮斗的意志,是那樣堅忍。 6.擬人  對生存的渴望。 7.蜘蛛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應該有生存的權利,它的結網是為了經營生活。 8.對于在困難中掙扎的蜘蛛,“我”不但沒有傷害它,還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覺得蜘蛛對“我”懷著感激之情。9.它到處結網。原來和人類一樣,只是為了經營生活。10.欣賞的眼光  11.不折不撓  在滿天晚霞的襯托下,是多么動人啊。(或:一幅最原始而且優美的圖畫。)  12.發現它也有可愛的一面   原來,太陽、風雨、草葉、昆蟲……全都是造物著為了愉悅我們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問題只是看我們持什么樣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賞,如何去發現和愛惜它罷了。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8

  【簡介】

  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介紹了蟈蟈的一些習性,雖然生字詞較多,但文章語句淺顯,且十分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獨特感悟”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學習者分析】

  初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已經具備了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詞積累。《綠色蟈蟈》這一課作者采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的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學生易于理解。他們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對語言有一定的賞析能力,授課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讀、自己討論。這一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很豐富,因此授課時要充分鼓動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因此設置教學目標如下: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文章與語言的揣摩,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

  3、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鼓勵學生不斷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體感—重點研讀—課堂實踐”的模式展開教學,利用圖片盡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通過豐富多采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學評價方式:

  ⑴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⑵通過課后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圖片的準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與觀察。

  【教學和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搜集蟈蟈的圖片或制作多媒體動畫,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

  學生:預習課文,積累生字詞,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主要為語文教學活動,教材“綠色蟈蟈”的內容共一課時。

  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一名,中心發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

  根據以往經驗,在本節課的“口語表達”環節易出現困難,此時要求同學大膽發言,給予鼓勵,而且給出動物圖片提示,先列提綱,然后口頭作文。

  〖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豐富多采的大自然給我們展示了繽紛美麗的花草樹木和種類繁多的動物,去過農村的同學一定會在田野中發現許多的'昆蟲如蟋蟀、油蛉,今天我們來一起認識一種昆蟲──綠色蟈蟈。

  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明確目標(出示目標)。

  2、檢查預習字詞的情況:

  篝火狩獵擾亂喑啞喧囂靜謐篡奪劫掠

  喙更勝一籌驚慌失措萵苣和睦唾液

  撇開梧桐

  3、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⑴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4、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蟈蟈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三、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或詞語句子?為什么?

  2、文中對蟈蟈有哪些稱呼?有什么表達效果?

  3、文中還寫了哪些昆蟲與蟈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有的同學喜歡“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這是運用比喻的手法,使蟈蟈的叫聲形象生動。

  對蟈蟈的稱呼上作者運用了““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這蟬的屠夫”等。充滿了對這種生命的熱愛。這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為了突出蟈蟈的特征與習性,將蟬的叫聲與蟈蟈比較,食性與螽斯比較,捕蟬的動作與鷹比較。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的寫作特點:語言生動形象;擬人、比喻貼切自然;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運用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教師小結:《綠色蟈蟈》用生動的筆觸寫了蟈蟈的叫聲、特征與習性,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形象。希望同學們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多注意身邊的事物。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9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的文藝筆調,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及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把蟈蟈的外形叫聲及習性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教學設想:利用多媒體引起學生對動物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快書閱讀的一般規律,有效的尋找這類介紹動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并結合實際進行片斷描寫。

  教學目標 1、關愛動物,尊重生命。

  2、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并掌握一般介紹動物的說明文的內容。

  3、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積累文中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1、利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快速而準確的抓住課文內容。

  2、擬人句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動物世界《園丁鳥》片斷,學生發言:你對園丁鳥有了那些了解?你喜歡他嗎?你了解哪一動物?它有什么特點?

  師述: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生活著大量的動物,走進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像人一樣有不同的長相、習慣、性格,它們也勞動、婚戀、繁衍及死亡。與他們共處,你會發覺生活原來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動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費畢生精力觀察研究昆蟲,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的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昆蟲記》。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就是其中一篇

  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

  1、  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看完舉起右手。

  2、  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學談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經驗。

  3、  媒體展示快速閱讀的技巧:請看專家歸納的快速閱讀法(一生朗讀)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 (2)掃描跳躍閱讀

  (3)思維集中、 (4)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展示:內容: (1)形態特征     (2)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3)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4、  再快速閱讀這篇文章,看介紹了綠色蟈蟈的那些方面?個具有怎樣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  紹擬人手法: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寫,并運用擬人化的手法。

  展示:擬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語言、行為、個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動、親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  分組討論,品味語言:用----------畫出文中的擬人句,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么特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喜歡那些語句?為什么?

  3、  一組推舉一人介紹。

  4、  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任選一例仿寫。

  例1: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傳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為貴婦人。

  例2: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死周的綠葉從中,蟈蟈在竊竊私語。哪象滑輪的相聲,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當下業余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哇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四、拓展延伸,鞏固效果:

  獨立快速閱讀法布爾《昆蟲記》中《蟬》片斷,概括其內容,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喜歡的理由。(多媒體展示內容)

  五、聯系生活,自主表達:

  同學間相互交流,講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看誰抓住特點講得又具體又生動。并回答,怎樣才能讓你的講述生動又吸引力。

  結余:知識來源于生活,文學也來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觀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識的寶藏、人生的樂趣,、愿同學們成為這樣的人。

  六、布置作業 :

  1、  摘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句子。

  2、  找法布爾的《昆蟲記》進行課外閱讀,并作讀書筆記。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0

  目標:

  ①能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信息,概述內容。

  ②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

  ③激發探究興趣,培養探究意識。

  重點:a.培養閱讀能力;b.體會語言特色。

  設計:

  一、導入

  1.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的情景吧?也許你還記得夏夜捉螢火蟲吧?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勤勞的蜜蜂,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也許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再跟隨昆蟲學家法布爾去認識一位新的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2.簡介法布爾及《昆蟲記》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1880年開始搬進荒石園,寫了一卷又一卷《昆蟲記》,度過35年余生。魯迅把《昆蟲記》稱作“講昆蟲的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關于蟈蟈的信息?(可引導學生查字典)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三、速讀課文,梳理信息

  1.速讀,你從文中獲得了關于綠色蟈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簡潔語言歸納

  聲、形、斗、食、居

  3.作者告訴你們的.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來的?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并說說你的啟示嗎?(旨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探究意識)

  四、研讀,品語言

  ①師:《昆蟲記》敘述生動流暢,文筆詼諧幽默,一出版即風靡世界,不但為小讀者喜愛,成年讀者也嘖嘖稱贊。你能從文中體會到這一點嗎?

  ②再讀(默讀),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質疑。

  ③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

  ④全班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適時引導,注意把握兩點:

  a.對蟈蟈的稱呼:如“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可以再送給蟈蟈其它的雅稱嗎?

  b.擬人手法:親切自然,形象生動,充滿喜愛之情。

  ⑤小結寫作特點:語言傳神,生動,擬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讀罷此文,你一定也對蟈蟈多了幾分了解和喜愛,假如要你給蟈蟈拍張特寫,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狀態?給你的圖片怎樣命名?

  2.蟈蟈是一種昆蟲,你能不能說幾個有關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呢?(增加知識積累)

  3.法布爾筆下的蟈蟈如此可愛,你可以學習作者的寫法,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一種你喜愛的動物嗎?(簡述后作課外練筆)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1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狩獵(  ) 喧囂(  ) 喑啞(  ) 靜謐(  ) 篡奪(  ) 更勝一籌(  )

  2.本文作者法布爾是 國著名 學家。

  3.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4.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5.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6.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呢?

  7.從對蟈蟈聲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8.課文6-10段短小精悍,一段一個意思,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9.請分別用三個四字短語,擴展下面的句子。

  ⑴校園是美麗的,這里

  、          、          。

  ⑵學生是可愛的,他們

  、          、          。

  ⑶老師是令人尊敬的,他們

  、          、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⑴蜘蛛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動物的通稱。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萬五千余種,常見的種類有圓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蠅虎、壁線、漏斗網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鳥蜘蛛,它織的結實的網,能載得住重達300克的小鳥。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體長23.68厘米,重將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種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馬略斯”,它結的網猶如一條大被單。危地馬拉北部有一種叫做“居中塔馬利維”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堅韌的彩色蛛絲,織成的網五顏六色,十分好看,當地居民常用來當窗簾。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當時估計它的年齡為12歲,后來又在實驗室養了16年,總年齡為28歲,稱得上是長壽的蜘蛛。

  ⑶科學家曾把蜘蛛帶到宇宙空間去,觀察它在失重狀態下能否織網,結果蜘蛛第一次失敗了,但不久適當了失重狀態,把網織成了。

  ⑷蜘蛛在織網時,首先要在兩地之間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絲上來回走幾趟,使絲加粗。然后形成不規則的框子為踏足線,在“天索”上設置對角線,再在對角線的中央織一個白點,這是將來網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圓周之間織許多呈現輻射狀的半徑線。輻射線把圓圈分成等分的數目,每兩根相鄰的半徑間的角度是約略相等的,接著用一根很細的絲從中心開始螺旋地盤成一個區域稱為休息處,射線及休息處作好自圓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線,然后自外向里織粘性強的第二螺旋線。織好第二螺旋線后,將第一螺旋線及其部分射線吃掉,并繼續自外向里作螺旋線。愈近中心,每圈間的距離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認的地步。這正符合數學上的對數螺線的情況。蜘蛛的確不愧為是“數學家”“織網家”。

  ⑸蜘蛛在國內外常作藥物治病。

  ⑹在光學儀器上,采用很細的蜘蛛絲作義絲之用。

  ⑺在仿生學上人們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壓腿”,并據此研制了一種“步行機”蜘蛛幾乎是個“瞎子”,但一旦昆蟲觸動蛛網,它依*腿上極靈敏的振動傳感器,就能立刻撲過去捉住食物。科學工作者將蜘蛛的腿進行解剖,發現腿里沒有肌幾乎。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腿里的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于是人們模仿蜘蛛的“液壓腿”,研制了一種“步委機”,以期能為癱瘓病人服務。人們還試圖用蜘蛛中血壓自動調節的原理,尋找自動調節人體血壓的方法,治療高、低血壓病。

  10.本文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邏輯順序  c.空間順序  d.程序順序

  11.本文層次劃分正確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  d.⑴/⑵⑶⑷⑸⑹/⑺

  12.“蜘蛛織網技能之高妙,使人詫異,在任何環境里都能進行。”這一句是從文中某段首提出來的,你認為應放在第幾段的開頭?

  13.認真閱讀,談談第二段內容安排上的詳略特點。

  14.第四段中連接“蜘蛛織網”先后順序的一組詞是 。

  15.閱讀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為“數學家”的原因是什么?

  16.選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7.闡述人們研制“步行機”是模仿蜘蛛“液壓腿”的什么本領(用原文句回答)?

  (二)

  蒼蠅是“逐臭之夫”,幾是污穢騷臭難聞之地,都可見到它的身影,人們見之分外討厭,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人人喊打的蒼蠅卻為人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蒼蠅的科學貢獻。我們知道,蒼蠅無鼻子,然而它的嗅覺卻十分靈敏,原來,在蒼蠅頭部有一對觸角就是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連,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傳給大腦,大腦則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不同神經電脈沖,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科學家們根據蒼蠅嗅覺感受器的特點和結構,仿制出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觸頭”不是金屬,而中活的蒼蠅,即把十分纖細的微電極接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訊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后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旦發現氣味物質的訊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分析儀,被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中,用來分析其中的氣體成分;也可用于測量潛水艇與礦井里的有毒氣體;還可用于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氣體色象分析儀等。

  蒼蠅的導航本領是很高明的,它的手面有一對楫翅,是天然導航儀。蒼蠅飛行時,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頻率不停地振動,使蒼蠅保持航向,一旦蒼蠅的蟲體傾斜,俯仰可偏離航向,楫翅振動平面的變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覺,并向腦子報告,經過分析后,腦就命令有關的肌肉把偏離的航向糾正過來。根據蒼蠅楫翅的導航原理,科學家們仿制成功了一種振動陀螺儀,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是通過一個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裝在音*四周的電磁鐵,使音*產生固定振幅和頻率的振動,當飛機、艦船與火箭偏離正確航向時,音*基座和中柱就發生旋轉,中柱上的彈性桿就會將這一振動轉變成一定的電信號,傳給轉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糾正過來了。

  蒼蠅還生長著一對結構奇特的比腦袋還大的蜂窩狀的眼睛——復眼。科學家根據復眼的結構已研制出一種“蠅眼相機”,它的鏡頭是由1329塊小透鏡粘合而成的,一次右拍攝1329張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達每厘米4000多條線。由復眼的結構還研制出了光學測速儀,可以測量轉動物體的速度。

  蒼蠅是人類的美味佳肴。蒼蠅身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其中蛋白質占有40%左右,脂肪占10-15%。而蒼蠅的幼蟲——蠅蛆的蛋白質含量則更高,還含有鈣、鎂、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還可開發高級食品,生產過程中同時可得到抗菌素、凝集素等。

  因此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探索,就連“四害”之一的蒼蠅也可成為人類寶貴的資源。

  18.下面一段文字是從上文中摘出來的,請說說它應安插在什么地方?

  而且蒼蠅繁殖能力在昆蟲世界位居第一,一對蒼蠅四個月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以上,生產潛力大,周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產動物蛋白質無法相比的。

  19.上面的一段文字由于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錯訛,請談談這種錯誤是怎樣造成的?

  20.這篇說明文恰當的文題是(  )

  a.有用的蒼蠅  b.蒼蠅的貢獻

  c.變害為寶  d.要善于發現

  21.文中“置之于死地而生快”的正確意思是(  )

  a.把它放在死了的地方便很快離開。

  b.把它和死蠅放在一塊就感到很快樂。

  c.把它打死后便覺得很愉快。

  d.把它弄死了就很快地逃走。

  2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  )

  a.總——分  b.總——分——總  c.分——總  d.分——總——分

  23.這篇文章的層次劃分是(  )

  a.⑴⑵/⑶⑷⑸/⑹  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⑵⑶⑷/⑸/⑹  d.⑴/⑵⑶⑷⑸/⑹

  24.本文第四段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  )

  a.下定義、列數字  b.打比方、作詮釋

  c.作詮釋、下定義  d.打比方、列數字

  25.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受到什么啟示?

  《綠色蟈蟈》答案

  1.略 2.法;昆蟲 3.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 4.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 5.“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6.作者用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 7.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8.略 9.如:綠樹成蔭,每花似錦,教室明亮;學習刻苦,天真活潑,尊敬師長;和藹可親,知識淵博,教學嚴謹。 10.b 11.a 12.第三段 13.只用一句話簡略介紹了一般蜘蛛的種類,接著詳細介紹了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的、結網最大的和最美的、壽命最長的五種蜘蛛。 14.首先、然后、接著、然后、直至 15.織網符合數學上對數螺線的情況。 16.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引用等。 17.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腿里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 18.放在第五自然段“……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兩句之間。 19.從句子結構看,在“一對蒼蠅”后,有兩個動賓短語: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兩個短語共一個主語,而“一對蒼蠅”和“純蛋白質600噸”是什么關系未交代清楚,因之造成訛傳。 20.b 21.c 22.b 23.c 24.d 25.略。只要成理成文即可。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2

  [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鍛煉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過朗讀文章與語言的揣摩,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

  3、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介紹了蟈蟈的一些習性,雖然生字詞較多,但文章語句淺顯,且十分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片段欣賞”、“獨特感悟”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 之中。

  [教學方式]

  探究、合作、討論的方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清字詞的讀音及含義,解決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導語 :昆蟲的世界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或研究過昆蟲呢?有哪一位同學阿以介紹一種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蟲給老師、同學們知道?你可以從昆蟲的形態、生活習性、食物習性、更或者是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進行介紹。

  (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但是我發現大家在講到昆蟲的聲音時都是用一兩句話帶過了。可能聲音不好用文字表達。而且在講到昆蟲的習性時,也只能是泛泛而談,為什么?因為大家沒有深入地進行過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將接觸到廠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他熱愛昆蟲,對昆蟲進行了幾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獻給了昆蟲事兒他就是法布爾。同學們知道法布爾嗎?

  (若有學生知道,可由學生發言,師進行補充。)

  法布爾是法國的著名昆蟲學家,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很有影響力的書——《昆蟲的故事》。《昆蟲的故事》原名《昆蟲記》,這部書行文生動活潑,語言傳神,內容多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很受青少年的喜愛。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許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因而黃亞治在翻涌對,把它改名為《昆蟲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法布爾老人,一同走進蟈蟈這個神秘的昆蟲世界。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整體感知。

  問: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四、教學具體過程。

  1、學生找出文章中最讓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課前老師也讓大家預習了文章,請同學們根據你們的最初印象,說說這篇文章最讓你們感興趣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一般,大部分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五自然段,認為蟈蟈捕蟬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食性,還有少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叫聲。)

  方案一

  2、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捕蟬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是捕蟬的。

  (1)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2)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和蟬的句子。 蟈蟈 蟬 問 題

  進攻者 被進攻者 由這兩個稱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蟈蟈居于主導地位(修辭:擬人)

  被活活咬、一跳 蟈蟈很兇狠

  一同從樹上掉下來  打斗過程很激烈

  勇敢縱身追捕 驚慌失措逃竄 縱身,反映了蟈蟈的勇猛,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毫不畏懼。去掉了“縱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蟈蟈頑強、勇猛的特點。(修辭:擬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

  對比:蟈蟈捕蟬與鷹捕云雀  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原因:蟈蟈有“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  補介紹蟈蟈的身體構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強食”。

  (3)小結。

  師:這段文字為什么寫得這么精彩?從中你可以學到什么東西?

  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這么精彩,是因為:①用詞準確。②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動、具體。③以情馭文,出自于作者對蟈蟈的一片喜愛之情。

  3、學生默讀課文;一找出蟈蟈還有哪些食物習性。

  師:蟈蟈除了喜歡吃蟬,還吃什么東西?吃東西時有什么習慣?

  生:吃水果、金龜子一類的昆蟲、青草,也吃同類。當擁有共同食物時,蟈蟈一個一個進食。

  4、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我們談論了蟈蟈這么久,誰能告訴我,蟈蟈到底長得什么樣?

  生:文章第88頁最后一個自然段。

  (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5、接方案二中關于蟈蟈聲音部分的教學。

  師:我們對于蟈蟈怎么能“只見其蟲,不聞其聲”?我們一起去聽一聽蟈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的叫聲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的叫聲的——

  ①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②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叫聲的句子。

  竊竊私語(運用擬人)

  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運用比喻)

  暗啞類銳急促清脆(四個形容詞,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蟈蟈叫聲的認識)

  ③師:你認為蟈蟈的叫聲還像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④對比:蟈蟈的叫聲與蟬的叫聲對比(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2、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蟈蟈的叫聲這么優美,蟈蟈的外貌如此漂亮優雅,到底蟈蟈吃東西時,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關于蟈蟈捕蟬及蟈蟈的食物習性分進行學習。。

  五、整體把握作者的優秀品質及其對蟈蟈的思想感情。

  1、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品質:熱愛事業(野外觀察與家庭觀察相結合)

  2、體會法布爾對蟈蟈的感情。

  (1)熱愛居多,但也不乏客觀的評價。如指出蟈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關照蟲性,以人情關照蟲措”,充滿了對這種水生命的熱愛。表現在對蟈蟈的稱呼上:“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這蟬的屠夫”等。

  稱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總結

  總之,在這篇文章中,法布爾通過自己詳盡的觀察,用生動活潑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蟈蟈這種可愛的昆蟲。介紹了它的一些習性,如叫聲、食物習性。詳寫了食物習性,對蟈蟈的叫聲進行了略寫。教會了我們這種昆蟲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假如同學們對蟈蟈感興趣,還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關于蟈蟈的資料。

  七、布置作業 

  這篇文章這么有趣,其實大自然中精彩的東西很多,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快速閱讀及概括文章的能力。

  2、體會本課生動形象的語言,學會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將事物寫形象寫生動。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科學小品文,寫得生動有趣,深入淺出,適合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內自讀。由于本課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可以讓學生先通過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教師在課堂上從引導學生從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著手激發同學們對昆蟲的興趣,然后小組討論,找出寫得最精彩的段落,并作簡單的鑒賞。引導大家關注本課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最后模仿法布爾描寫蟈蟈的寫法,用簡短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向大家介紹自己熟悉的一種昆蟲。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二、導入

  幻燈展示海南島各種美麗的昆蟲。播放樂曲《夏蟲》。這是一首節奏輕快,旋律優美的流行歌曲,道出了人們對蟲兒的喜愛之情。地處熱帶的海南島,氣候炎熱潮濕,給許多昆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蟲兒和我們一起共享陽光雨露,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風景。同學們,你們能說說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昆蟲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一起到蟈蟈的天地里去做客,看看它們是怎樣生活的。

  三、了解作者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法布爾?

  學生介紹后幻燈顯示法布爾生平資料。法布爾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他用了幾十年時間,深入昆蟲世界,寫了一部非常有名的書──《昆蟲記》。這部作品充滿了法布爾對生命的關愛之情,以及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由于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制。法國文學界曾以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為稱號,推薦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后來人們公認他為昆蟲學家和作家,這些稱號,對法布爾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掃除文字障礙

  五、解讀課文

  幻燈展示表現蟈蟈生活場景的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后請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蟈蟈的形象,看誰說得好,以便在下一個環節和法布爾的描寫作比較,了解抓住特征進行生動說明的好處。

  快速閱讀課文,看看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怎樣的。前后排討論,法布爾是從哪些方面介紹蟈蟈的?重點介紹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寫了蟈蟈的叫聲、外形、食性。重點介紹了鳴叫聲和食性。

  蟈蟈的叫聲具有什么特點?外形如何?它主要以什么為食?

  小組討論,將結論和大家交流。

  大家已經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師現在想知道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些描寫,請結合具體文字說一說這些描寫贏得大家的喜愛的原因。

  (如:鳴叫、捕食等等片斷。)

  請同學評價法布爾對蟈蟈外形的描寫與剛才同學的觀察圖片時對蟈蟈的外形的描寫有何不同。

  教師總結:首先這些文字飽含了法布爾對蟈蟈深深的喜愛之情,文字中流動的情感很能感染讀者。其次,這些語段大量運用了擬人、對比、比喻等修辭,使得蟈蟈的形象非常生動的展現在大家面前。另外,作者的用詞相當準確。你能找出來嗎?

  例如,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余的則是伴唱。

  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很好的體現了蟈蟈鳴聲柔和的特點。

  例: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

  類比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蟈蟈捕食時勇猛無畏的特點。(用蟈蟈和鷹捕食作類比,用蟈蟈勇猛和蟬的驚慌失措作對比。)

  請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將這些語段中最精彩的部分大聲的朗讀出來。并請其他同學作簡單點評。教師范讀。

  從朗讀中同學們能感受到作者對蟈蟈懷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喜愛。

  蟈蟈有沒有你覺得不可愛的地方?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有沒有損害了蟈蟈在讀者心中的形象?

  有。比如:同類相食的現象。作為一篇科學性的說明文,應當要準確的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惡進行取舍,這正是法布爾嚴謹的工作態度的體現。

  總結:法布爾這篇介紹蟈蟈的文字通過擬人、比喻、對比等手法,生動活潑的展現了蟈蟈優美的體態、柔和動聽的鳴叫聲以及捕食時的勇猛行為和它的食物習性。文章重點介紹了蟈蟈的食物習性,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課堂練習:請同學們模仿法布爾對蟈蟈的描寫手法,用簡短的幾句話將你最熟悉的一種昆蟲介紹給大家。可以只介紹這種小昆蟲的外形或者生活習性中的一個方面。

  六、課外作業

  從圖書館借閱法布爾的《昆蟲記》,找你感興趣的小昆蟲的文章,閱讀后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在班上展開交流。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4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3.體會并學習文中擬人的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練習快速閱讀篩選并概括要點的方法。

  2、品味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美。

  難點:1、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

  2、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

  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布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

  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

  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里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學生猜謎后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

  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學生簡介作家及其作品《昆蟲記》,教師補充。

  1、作家簡介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15歲考入師范學校,畢業后謀得初中數學教師的職位,一次帶學生上戶外幾何課,忽然在石塊上發現了壘筑蜂和蜂窩,從此“蟲心”煥發,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亦被譽為“昆蟲詩人”。著作《昆蟲記》。

  2、《昆蟲記》簡介

  《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它們為了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寫成詳細確切的筆記。

  《昆蟲記》共十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等。

  《昆蟲記》不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第一冊于1879年問世。1910年,當《昆蟲記》第十冊問世時,法布爾已經86歲了。

  三、整體感知,認識蟈蟈

  1、對照幻燈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課件)

  篝(gōu)火靜謐(mì)螽(zhōng)斯萵(wō)苣(jù)

  大顎(è)喙(huì)嗉囊(sù náng)窸(xī)窣(sū)

  吮(shǔn)吸喧囂(xiāo)喑(yīn)啞(yǎ)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取信息。

  找找看,作者給我們介紹了有關蟈蟈的哪些方面?其中重點介紹的是哪方面的習性?在文中劃出要點詞句。

  示例:外形:嫩綠、漂亮叫聲:微弱、柔和食性:雜食

  居住:和睦

  叫聲、食性、居住是蟈蟈的習性,其中重點介紹的是蟈蟈的食性。

  作者是怎樣發現蟈蟈的這些特點的`呢?(實驗和觀察)

  只有觀察,實踐,研究,才能寫出這樣的長篇巨著。

  三、語言賞析

  1.老師用大屏幕給出摘自辭海的對蟈蟈的介紹,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征求同學們的意見,與課文相比,更喜歡讀哪一個?

  《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

  2、讓學生找出這篇文章寫得最精彩的地方。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課前老師也讓大家預習了文章,請同學們根據你們的最初印象,說說這篇文章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

  3、學生自由發言。

  (一般,大部分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五自然段,認為蟈蟈捕蟬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食性,還有少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叫聲。)

  4、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捕蟬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是捕蟬的。

  5、單個學生朗誦第5自然段。

  (2)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和蟬的句子,并適當圈點批注。

  示例:

  進攻者、被進攻者——由這兩個稱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蟈蟈居于主導地位(修辭:擬人)

  被活活咬、一跳——蟈蟈很兇狠

  一同從樹上掉下來——打斗過程很激烈

  勇敢縱身追捕、驚慌失措逃竄、縱身——反映了蟈蟈的勇猛,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毫不畏懼。去掉了“縱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蟈蟈頑強、勇猛的特點。(修辭:擬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

  對比:蟈蟈捕蟬與鷹捕云雀——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原因:蟈蟈有“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補充介紹蟈蟈的身體構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強食”。

  師:這段文字為什么寫得這么精彩?從中你可以學到什么東西?

  歸納總結:(寫法角度)

  (1)生動傳神的語言。對蟈蟈充滿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2)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自然親切,可讀性強。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突出蟈蟈的特征。

  四、主題歸納:

  本文采用生動活潑的寫法,把蟈蟈的外形特征、叫聲及生活習性寫的活靈活現,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可貴的探索精神。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身邊有沒有喜愛的小動物?你有沒有仔細地觀察過它?你能把它的最可愛之處展現給大家嗎?(要求試著用擬人和對比手法口頭介紹它們的某個特點。)

  六、課堂小結

  大自然妙趣橫生,法布爾只是給我們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們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顆敏感的心,一份對自然的熱愛,一種對生命的敬畏,用這樣的心態走進生活,你會發現,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的《昆蟲記》中的文章,做好摘錄筆記,并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2、請同學們收集幾個有關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6

  【目標導航】

  1、了解昆蟲學方面的知識。

  2、把握文中說明的要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學習運用擬人手法寫科學小品的`方法,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點。

  【課時導學】

  一、日積月累

  1、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2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出生于農民家庭。四歲時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小學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時回到父素養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因家庭生活所迫,幾度遷居,少年的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也無法讀下去。他靠自學考取了師范學院,畢業后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工作,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昆蟲記》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詞語積累:

  擾亂 狩獵 喧囂 喑啞 靜謐 劫掠 酷愛 篝火

  嗉囊 吮吸 貪婪 和睦 篡奪 驚慌失措 更勝一籌

  津津有味 毫不猶豫 開膛破肚

  二、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哀號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第二部分,第3節,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節,寫“我”對蟈蟈的觀察,著重介紹蟈蟈的食物習性。

  2、寫作亮點:

  ⑴ 通過比較顯示特點。本文寫蟈蟈的特點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寫叫聲時,拿蟬與之比較;寫吃肉時,拿螽斯與之比較;寫捕蟬時,拿鷹與之比較;寫同類相食方面,拿螳螂與之比較。這些比較始終以蟈蟈為中心,突出了蟈蟈的習性。

  ⑵ 運用擬人,生動形象。作者描寫蟈蟈時,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把蟈蟈人格化,如“蟈蟈在竊竊私語”“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從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傳神,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⑶ 語言生動傳神。本文運用了文藝筆調來介紹蟈蟈的習性,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避免了一般說明文的呆板,語言的運用上充滿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爪擦擦臉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這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表達性,有助于表達喜愛之情。

  三、疑難探究

  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籠里的囚犯、蟬的屠戶等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戶”。作者這樣不斷地變換稱呼,使行文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點介紹蟈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節都很短,試分別概括每一節的意思。這五節合并為一節行不行?為什么?

  第6節分析蟈蟈與蟬搏斗是為了獲得食物──蟬。第7節寫“我”的觀察有新的發現:蟈蟈喜歡甜食。第8節寫蟈蟈的其它食物。第9節概括寫蟈蟈喜歡吃昆蟲的特點。第10節介紹蟈蟈“同類相食”的特點。這五節不能合并為一節,因這第6節是對蟈蟈與蟬搏斗原因的分析,7、8、9、節是介紹蟬的其它食性。第10節是對蟈蟈“同類相食”特點的介紹。這五節每節的意思都是獨立的,共同說明蟈蟈的食性及特點。

  【知識整合】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⑴ 靜謐( ) ⑵ 喑啞( )

  ⑶ 螽斯( ) ⑷ 萵苣( )

  ⑸ 大鶚( ) ⑹ 嗉囊( )

  2、下列動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的兩句是( )

  A、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聲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

  B、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

  C、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

  D、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

  3、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擾亂 守獵 喑啞 弱肉強食 窸窣作響

  B、喧囂 靜謐 竄奪 夜色蒼茫 驚慌失措

  C、劫掠 酷愛 哀鳴 津津有味 斷枝殘腿

  D、篝火 涼爽 薄膜 毫不猶豫 更勝一籌

  二、素質升華

  閱讀課文第三節,完成下面問題:

  1、蟈蟈歌聲的特點是(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段中的“藝術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樂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樂段”是指_______。

  3、這節文字可分三層,第一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給這節文字擬一個標題,下列標題恰當的一項是( )

  A、各種昆蟲的活動 B、蟈蟈大合唱

  C、聽音樂會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鏈接

  (20xx濟南市)閱讀下面3段文字,完成題后問題:

  在澳大利亞接受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1/5的巴古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科學家們預計,在該地區1700~2100個植物物種中,39%~48%的物種將在未來50年內消失。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1/4的鳥類和11%~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生活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特有鳥類紅嘴雀,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將很難存活下去。特別是當氣候變暖時,其他天敵鳥類的遷入將更加危及到這種稀有鳥類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的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要遷移到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物種,1/3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在許多庭院花卉的家鄉──南非,研究的300種植物中的1/3將要滅絕,包括該國著名是山龍眼類花卉。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 篇17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喂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采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喂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于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這篇課文,教師布置學生在課下搜集關于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并回憶自己喂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布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里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學生猜謎后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于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喧囂(xiāo)狩(shòu)獵篡(cuàn)奪

  窸(xī)窣(sū)氣氛(fēn)吮(shǔn)吸靜謐(mì)

  喑(yīn)啞(yǎ)螽(zhōng)斯萵(wō)苣(jù)顎(è)

  喙(huì)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爾為“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歌手

  入籠喂養的蟈蟈——“我”籠里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么?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布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體現“師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做到具體明確、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建構教學環節,多法結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反饋時注重學法指導不同見解和獨特感受,課堂氣氛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層面,我努力設趣導疑,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與活動,如“編寫蟈蟈謎語”環節,師生互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教學中的小*。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并有自己的收獲。45分鐘充實而有趣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強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把在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教師也收獲頗多——“道,發于知,成于行。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傳略(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綠色蟈蟈》教參-法布爾與《昆蟲記》(精選15篇)

    法布爾與《昆蟲記》(鄒華)花城出版社出版譯自法文本的《昆蟲記》十卷全譯本,為這出“昆蟲總動員”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至此,距周作人、魯迅最初的介紹已近80年了。...

  • 綠 色 蟈 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 第十八課 《綠色蟈蟈》教案(精選14篇)

    第十八課 《綠色蟈蟈》武漢市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汪啟洲課時1總第課時 課型 自讀課教學目的:①通過閱讀了解綠色蟈蟈的形態、習性。 ②學會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小動物。 ③辨別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語言風格。...

  • 人教版《綠色蟈蟈》實錄及點評(精選17篇)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執教者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余愛東老師。這是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二期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上的一節研究課。評課人均為本期研修班學員。...

  • 《綠色蟈蟈》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蟬的生活習性。能力目標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 綠色蟈蟈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能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信息,概述內容。2、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3、激發探究興趣,培養探究意識。【教學重點】1、培養閱讀能力。2、體會語言特色。【教學過程】一、導入課文1、由猜謎語引入課文。...

  • 綠色蟈蟈教案范文(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 第18課《綠色蟈蟈》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7篇)

    (建議安排2課時)[學法導引] 《綠色蟈蟈》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著名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 《綠色蟈蟈》教案(精選14篇)

    一、學習目標:1、體會文中生動傳神的語言。2、學習法布兒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二、學習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 《綠色蟈蟈》教案設計(通用15篇)

    教學內容年級學科 初一語文教學課時共 兩 課時第 二 課時課 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究研討課文內容2、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細節感悟,品味語言4、發興趣,培養能力。...

  • 《綠色蟈蟈》人教七上(通用15篇)

    張笑天——《綠色蟈蟈》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介紹了蟈蟈的一些習性,雖然生字詞較多,但文章語句淺顯,且十分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

  • 把學習的樂趣交給學生 ——《綠色蟈蟈》教學一得(通用16篇)

    《綠色蟈蟈》是一篇略讀課文,安排在網絡教室上課,當我引出《綠色蟈蟈》課題后,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時,學生問題就來了:“蟈蟈就是蟋蟀嗎?”“蟈蟈到底長啥樣?”“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葷食者嗎?”……面對學生的問題...

  • 人教版《綠色蟈蟈》實錄及點評(精選14篇)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執教者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余愛東老師。這是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二期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上的一節研究課。評課人均為本期研修班學員。...

  • 《綠色蟈蟈》語文教案(精選13篇)

    目標:①能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信息,概述內容。②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③激發探究興趣,培養探究意識。重點:a.培養閱讀能力;b.體會語言特色。...

  • 《綠色蟈蟈》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4篇)

    一、給下列加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窸窣( ) 靜謐( ) 篡奪( ) 吮取( )蟬喙( ) 妒忌( ) gōu火( ) shòu獵( )低liè( ) jié掠( ) 貪lán( ) 和mù( )二、劃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建平县| 石台县| 民县| 隆子县| 板桥市| 唐河县| 恩施市| 茌平县| 桦南县| 鄱阳县| 开原市| 安吉县| 边坝县| 沂源县| 防城港市| 安顺市| 洞口县| 丹巴县| 祁东县| 博爱县| 陆河县| 洪雅县| 拉萨市| 泾源县| 城固县| 岑巩县| 维西| 昂仁县| 宿迁市| 岚皋县| 大石桥市| 新丰县| 淳安县| 盘山县| 法库县| 龙岩市| 黄浦区| 湘西| 芒康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