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意境·語言——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寫作(金波)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大部分是詩。寫詩對于我寫童話,很有好處。詩的特質是抒情。能感動自己的,才有可能寫好,才有可能感動別人。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后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沒有了視覺,就像丟失了整個世界。我在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時候,常常緊閉著雙眼,體驗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這使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們,愛他們,想給他們安慰,想激發更多的人關愛他們,并在關愛別人的過程,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種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蕩,這已成為我創作這</PGN0270B.TXT/PGN>篇童話的感情寄托和動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這樣一個難忘的場景:一個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園里,側耳傾聽著身邊一群同齡人在喧鬧嬉戲,雖然他也被他們講的笑話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沉默不語地側耳傾聽著,他無法參與他們的游戲。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獨、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兒一動不動,身邊拖著長長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著他。
這情這景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讀自己的影子》:“小時候,不識字,/總喜歡坐在那里,/讀自己的影子,/像讀一本童話故事。//總是讀一頭黑熊,/或是幾只很黑的小兔子,/坐臥在我的腳下,/和我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太陽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還會來,/還會有新的故事……”
我重溫童年的體驗和幻想,把過去和現實的兩種感受加以融合。
就這樣,我覺得一篇童話的構思逐漸清晰起來了。
在構思情節時,我既設身處地,懷著盲孩子渴望關懷的愿望,又懷著一個健康人對他們同情關愛的感情。因此,我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較側重于寫內心的感受和氣氛的烘托,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調和意境的渲染。由于主人公是一個盲人,所以只能憑借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他“喜歡聽鳥兒黎明時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連蜜蜂扇動翅膀的聲音他也很喜歡聽。”這種寫法,在作品中多處可見。
其次是寫“光”和“影”:當盲孩子問影子“你從哪里來?”影子回答:“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又如影子的話:“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你的。”等等。
當盲孩子漸漸恢復視覺時,又著重寫了視覺和色彩:“他第一次看見一個淡淡的光點在他的手心里移動著”,“無數只螢火蟲組合成一盞美麗的明亮的燈,一會兒閃著幽藍的光,一會兒又閃著翠綠的光。”還有結尾部分,關于太陽、月亮、彩虹、花朵、綠草、露珠……姹紫嫣紅,色彩紛呈,都是以光、以影、以色彩,來表現一種意境,借意境的變化,來表現情節的發展。
最后談談語言。由于這篇童話不以情節取勝,而是以情感人,所以也被人稱之為“抒情童話”。我認為這種風格的童話,語言應當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應當像詩一樣;還要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象征、講究節奏等等。
我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