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通用17篇)
《鴉片戰爭》 篇1
1.1-1.2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 1. 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2.能力要求:(1)指導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學會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3)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巨變。(4)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3.情感目標:(1)通過鴉片戰爭 ,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進而得出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2)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3)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正處在關鍵的發展時期,回顧歷史,牢記教訓,從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課時安排 2課時重點、難點分析1.重點分析:(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并處于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明確戰爭的性質。(2)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條約》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3)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這是教材的關鍵內容,而且還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難點分析:(1)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并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于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3)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4)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課堂教學設計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10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10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有人說:沒有林則徐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的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學生思考,不必立即回答)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政治、軍備和外交幾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殘酷地剝削廣大勞動人民,堅持閉關政策,妄自稱大,已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一場挨打的悲劇和民族的災難在所難免。2.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自然,古老而又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國,就必然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師:那么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國 別中 國英 國時 間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上半期地理位置亞洲東部歐洲西部社會形態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軍事力量裝備陳舊船堅炮利軍紀敗壞戰斗力強對外政策閉關自守殖民擴張中英貿易出 超入 超綜合國力日趨衰落世界強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師:客觀的講,英國首先想要用商品打開中國的市場,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則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去爭取市場,占有市場,并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1. 英國的鴉片走私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6頁“材料解析”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來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那么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年代1800年1821年1830年1835年1838年鴉片走私數量4570箱5959箱19956箱30202箱40200箱 材料2:由于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引自黃爵滋的奏疏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于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并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生:(回憶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師:那么,道光帝為什么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么決定?生:(思考并回答)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并對林的禁煙形成正確認識)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師:所以有人說:沒有林則徐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的爆發。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要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三、戰爭過程: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師:(引導學生對比中國社會各階層在戰爭中的表現)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愛國將領、人民、政府三方面對比)四、戰爭的結果1. 中國戰敗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2.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中英《南京條約》師: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國侵略軍“兵臨城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引導學生看第6頁中英《南京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閱讀,逐條分析《南京條約》內容。用投影打出有關歷史材料)材料1:“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材料2: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法逐條分析,認識其危害)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教師指圖講解,然后聯系有關“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作扼要說明)賠款,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作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師:這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解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租界”專有名詞,引導學生分析危害)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材料2:《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材料3:“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賃……”生:(閱讀材料,分析內容和危害)師:(結合歸納概括)材料1說明司法主權遭破壞。材料2是一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材料3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請參見教材第8頁小字)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而對中國來說,則是喪失國家獨立和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3)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與顧盛同來的有三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他們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生:(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投影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的更寬闊,得出共識)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還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接著,指導學生學習中法《黃埔條約》)生:(閱讀教材關于中法《黃埔條約》的內容)師:(強調)法國除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外,同時還取得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及其墳地的特權。五、鴉片戰爭的影響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思考下列問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分小組討論)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畫表格形式作對比表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動等)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請大家注重概念結論的理解)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將補充材料投影打出)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抒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貴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材料2: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生:(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發言,有助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師:(總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引發思維)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生:(閱讀并思考,創造一個讓思維充分活動的氛圍)師:(提出問題,激活思維)從這個概念出發,分析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能得出什么結論?或者由你來確定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生:(共同參與評說,以小歷史學家的角色發言闡述觀點)師:可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師: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先回憶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生:(思考回答)師:鴉片戰爭后,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師:請分析回答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生:(思考回答)師: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師:(全課小結)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師:我們共同學習了本課內容,在思考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這一問題時,我又想到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有些思考想與同學們交流:歷史曾無數次地證明,文明衰敗的根源,一般說來,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擊,而在于內部機制的退化。幾千年來,黃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隨征服的外來沖擊,但它始終沒有隕落。我們曾經很欣賞這種強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國近代歷史就成為一部錯綜復雜的歷史。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迎接科學民主之曙光。課后記 :
《鴉片戰爭》 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
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介紹林則徐和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的事跡,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學習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等。這些名詞學生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建議】
關于"的經過"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形勢示意圖》和《第一次中壯烈捐棄的清朝愛國將領一覽表》,講清的三個階段,然后提問學生以下兩個問題:如此眾多清朝愛國將領在中壯烈捐棄,為什么最后中國戰敗了?在這些戰敗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尋求最佳答案。
關于"前夕的中國和世界"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史實,然后依次提問下列一組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創設良好的環境:首先提問英國工業革命給英國和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是什么?再問英國工業革命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沖擊?然后再問此時的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然后再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再介紹前夕的中國的國情,引導學生分析這中間的矛盾沖突,對比兩國實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原因。
關于"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分析英國走私鴉片與工業革命的關系,然后提問學生: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從而為清政府對待禁煙和戰爭態度的兩面性埋下伏筆。對比出林則徐與道光帝在對待禁煙和戰爭兩個問題上的精神境界的區別,這樣既促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這個民族英雄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失敗的主觀原因。
第一節
重點難點:
1.重點:⑴前夕的中國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質。
2.難點:⑴的原因。⑵中國在中戰敗的原因。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介紹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和分期。然后提問學生:關于發生在160多年前的,我們并不陌生。中國禁止毒品輸入,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為國法所容;中國在本土作戰,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襲擊一舉勝利;正義戰爭受到懲罰,殖民戰爭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結局一定會這樣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新的學習。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19世紀上半期世界歷史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學生能夠答出是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工業革命的影響都有哪些?這其中哪些會影響到中國?關于影響,學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師稍做補充,指出,由于生產力極大提高,產品極大豐富,這就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否則其發展就會停滯不前。英國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關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比較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地理位置
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
軍事力量
對外政策
中英貿易
綜合國力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能對中國的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對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格局有鮮明的比較。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戰敗的理解。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通過剛才對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貿易的不平等,提問學生英國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此時概括出兩點原因,一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
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做出正確評價。
然后分析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會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鴉片。
教師此時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簡單介紹后,提問學生瘋狂的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此問題由于學生對初中知識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對策及其原因。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首先引導學生看書,由學生說明林則徐在禁煙運動前的主張,然后再對比他在禁煙運動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問題:為什么會虎門銷煙這一壯舉?它說明了什么?加深學生對瘋狂的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的認識,并且強化學生對中國正義立場的肯定。由此說明中國方面的正義性。
三、
1.原因
此時,由學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學生應該能夠說出根本原因、但是對直接原因和借口則容易混淆。教師應該加以區分:直接原因是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借口是虎門銷煙“危害了”英國的利益。
2.過程:
學生看書,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教師給出有關英國侵略和中國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戰爭的認識。
3.結果:
學生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具體原因,但對根本原因則概括不清。由教師點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我們在思索,當時先進的中國人也在思索:結局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結局。
板書設計 :
第一章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過程:
3.結果:
《鴉片戰爭》 篇3
第一章第一節《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分期及社會性質
2.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形勢及清朝統治的危機
3.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
4.鴉片戰爭的過程
5.識記知識點: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二、德育目標
1.鴉片戰爭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同清朝的封建統治發生碰撞的必然結果。
2.通過講述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3.鴉片戰爭中,中國處于反侵略正義的方面,清朝的腐敗和落后是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它給人們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而教育學生奮發圖強,為國家強大而讀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理解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2.在和學生討論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時,培養學生分析近代戰爭勝敗原因的能力。
教學重點
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教學難點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教具準備
有關鴉片戰爭過程的掛圖(隱去英軍進攻路線),如果有條件的話,可制作形象反映鴉片戰爭發生原因的漫畫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經歷了這個夏季,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我們看似平靜的生活正在靜悄悄地發生某些改變。比如:經歷了人生的一次轉折,懷著美好的夢想,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遭遇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現在想來還心有余悸;進入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看到這么多新同學,渴望迅速了解和認識。同樣,我們古老的中國,在進入封建社會的晚期后,也在靜悄悄地發生某些改變,而且經歷了霹靂一聲驚雷——遭遇鴉片戰爭,開始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同學們都知道,此前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但到清朝晚期已開始沒落。歷史學家一般認為,自15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一批西歐國家逐漸興起,到16世紀以后開始逐漸趕上和超越中國。為什么東西方會出現這樣的轉折?它給東西方今后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是我們本節課想討論的一個本質問題。在此選擇兩個具體的國家──中國和英國進行比較,由此說明19世紀中葉那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原因。
● 知識回顧:18世紀以前兩國的發展狀況(投影)
中國(明朝、清前期) 英國
政治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 15世紀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都鐸王朝加強王權,實行封建專制統治,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
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江南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通過“圈地運動”和海上殖民掠奪等方式繼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獲得發展
文化 八股取士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造力 受歐洲文藝復興思潮影響,逐步卷入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軍事 面臨葡萄牙等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入侵和東南沿海倭寇的騷擾 對外不斷進行殖民擴張,1588年擊敗海上強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能夠看出兩國當時在發展趨勢上有何不同?你認為當時的英國是否具備侵略中國的條件,為什么?
參考提示:中英兩國的發展已經開始邁向不同的方向。原有的世界形勢傾斜了,但是中國并未有徹底沉淪,而當時的英國人也絕對看不出他們即將超越這個強大的東方帝國。因為英國即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他們對東方支離破碎的印象中,東方文明仍是神圣偉大的,東方國家是實力雄厚的。即使到16世紀中期,英國的實力仍非常有限,盡管已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海軍,但英國還不敢對中國動武。那什么時候,英國不再像從前一樣“懼怕”中國呢?教材p3有一個英國對神秘的中國逐漸有了自己認識的典型例子,就是18世紀的時候乾隆皇帝接見英國公使馬戛爾尼的情況。當時兩國看待世界形勢有什么差異?英國來華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是如何應對的?乾隆皇帝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馬戛爾尼在中國看到了什么?
資料:馬戛爾尼(1737-1806)是英國外交官。1793年,他奉英國政府之命,以慶賀乾隆帝80壽辰為名,來到中國,要求清政府增開通商口岸,減低稅率,給予租界,允許英國派遣公使長駐北京,聽任英國傳教。乾隆皇帝以其不識天朝體制,妄行乞請,而嚴加拒絕。在賜馬戛而尼筵宴,優加賞赍后,讓其回國。
●新課學習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子目,閱讀提問: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同時也是清朝統治的晚期。封建社會晚期,應出現的新的經濟因素是什么?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什么?
2.結合第1頁小字材料: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晚期,社會危機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又是什么呢?
參考結論:資本主義萌芽、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土地兼并
除了經濟危機之外,清王朝還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閱讀p2小字和黑體材料,政治思考:政治危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結論:吏治腐敗(黑體材料和小字第一段)、軍備廢馳、財政拮據、矛盾尖銳(小字)四方面
接下來看看當時的世界形勢。結合教材第2-3頁小字,回憶初中歷史內容,思考:當時的世界形勢是什么?
仍然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比較18世紀以后中英兩國的發展狀況:(投影)
中國(清王朝) 英國
政治 仍處于封建社會;封建君主專制;吏治腐敗 資本主義社會;君主立憲制
經濟 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在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達,成為世界工廠
科技文化 文化禁錮造成“萬馬齊喑”的局面,自然科學的發展基本停滯 “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學體系不斷完善,推動科技革命
軍事 軍備廢馳 不斷對東方發動侵略,已建立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
提問:所有這些不同當中,你認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參考結論:我認為是觀念的落后。英法等國與時俱進,而中國的統治階級閉幕塞聽,虛驕自大。不清楚、不正視自身的落后,在西方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帶領龐大的帝國進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
討論:中英兩國出現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傳統因素等方面思考)
參考結論:(投影)
1.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束縛了社會的發展;
英國:重商主義刺激社會的發展
2.政治
中國: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君權至高無上;
英國:從沒形成過絕對王權
3.科技文化
中國:缺少有組織的科研機構,專注于研究社會學;
英國:有革新和創造的意識,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濃厚
4.傳統
中國:很少有生存危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中原被少數民族統治,最終仍是被中原文明融合
英國:是在擺脫歐洲大陸的控制后獨立的,生存和擴張的意識以及追求利益的愿望非常強烈
提問:眾多的因素中哪一個最重要?(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即經濟是基礎,政治、法律制度和各項政策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我們可以設想:馬戛爾尼的見聞使越來越多的英國人了解了中國的真相。中國的日漸落后的現狀和廣闊市場的巨大誘惑力,逐漸成為英國殖民掠奪的對象。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資本和市場,其實現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表現了鮮明的掠奪特征。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又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封建國家,這對英國資產階級來說,無疑是一塊"肥肉"。那么,英國是如何來實現其目的的呢?
事實上,在發動戰爭之前,它們采取了兩種方式:
1.正常的貿易
結果怎樣呢?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
資料:長期以來,清政論在對外關系上實行閉關政策,僅在廣州一地對外通商。18世紀中葉以后,在廣州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國家中,英國占首位。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外海上貿易的80%是中英雙邊貿易。從中英貿易的商品構成看,由英國輸入的主要貨物是呢絨、棉布,由中國輸出的貨物,主要是茶葉、生絲、藥材等。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對外來商品有很強的抵抗力。廣大農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過關“晴事耕耘,雨事織績”的生活他們以織助耕,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產品。因此,中國市場的大門,不是英國商品所能輕易就打破的。相反,中國出口的茶葉、生絲卻在西方很有銷路。這樣,中國在同英國的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不少外國商人來中國做買賣,卻要帶來大量的銀元。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國貿易每年還保持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勢。
于是,對于英國資產階級來說,事情全然相反了,他們要將中國變為其市場,但事實是英國即將要成為中國商品的市場,為了扭轉這種情況,英國資產階級必須尋求新的特殊商品,他們找到了鴉片這種"商品"。從19世紀初到鴉片戰爭前夕,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激增。
2.鴉片走私
結合第3頁材料:鴉片輸入有什么危害?
參考結論:軍隊戰斗力下降;財政拮據,國庫空虛。
教師指出,這是林則徐站在封建統治的立場上,得出的兩個結果。此處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得出鴉片輸入對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人們日常生活方面的危害:
①導致白銀外流,銀貴錢賤,進一步使百業蕭條、市場萎縮,從而封建經濟出現了嚴重危機。②鴉片販子行賄清朝官員,使吏治更加腐敗。③對人們的心靈和肉體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中國人們強烈要求禁煙,并在封建營壘中引起了反響,林則徐、黃爵滋向道光帝上書,要求嚴禁鴉片。
中國的禁煙運動,同學們都熟悉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理所當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新中國成立后,虎門銷煙的雕像成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巨型浮雕的第一幅,是當之無愧的。
正當貿易和走私鴉片都不奏效,怎么辦?已有的歷史知識告訴我們,英國最終是通過什么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戰爭)
三、鴉片戰爭的經過
閱讀“鴉片戰爭的經過”這一子目,閱讀提問:
1.結合第4頁小字:為什么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參考: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的政策,小字就是確鑿的史實。英國用武力來保護骯臟的鴉片貿易,是這次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這次戰爭的性質對英國來說,完全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而中國被迫進行的則是反侵略的自衛戰爭。
2.結合第5頁問答題:西方學者說鴉片戰爭是“維護商業”的戰爭,對不對?為什么?
參考:不對。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他們的炮艦和走私船不斷出現在中國東南海域(p2圖片),進行騷擾和侵略,鴉片戰爭的爆發正是這些侵略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和必然結果。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始終居于出超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掠奪財富,進而發動對中國的武裝侵略。因此,這場戰爭,絕不是為了“維護”什么“商務”而引起的,完全是一場侵略中國的戰爭。
3.結合第4頁“戰爭形勢圖”,引導學生復述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1840.6--1841.4 --1842.8)
1840年,英軍侵入廣東海面后,繼而沿海北犯,到達天津海口。
1841年,英軍擴大侵略,在侵占香港島后,又攻占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1842年,英軍闖入長江,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
4.討論: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教材沒有這一目,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說明了什么?
(中國人民有抵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
②教材最后的表格說明了什么?
(廣大官兵堅決抵抗)
③如果沒有奕山、琦善之流,中國能不能擊敗遠涉重洋而來的英國軍隊。
(能)
④但是,中國失敗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清政府的腐敗)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做如下總結:從軍事角度講,英軍除了具有武器裝備上的先進性外,幾乎沒有別的優勢。因而,中國失敗的首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武器的落后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四、課堂總結
鴉片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開拓海外市場與殖民地,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及閉關下策發生沖突的必然結果。中國的禁煙運動,只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由于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后,中國戰敗。那么,鴉片戰爭對中國造成了什么樣的深遠影響呢?為什么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呢?我們將在第一節課中進行詳細的學習。
板書設計
一、背景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
2.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
正常貿易--鴉片走私--禁煙運動
虎門銷煙1839.6.3
3.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
三、鴉片戰爭的經過
1.戰爭性質
2.三個階段1840.6--1841.1--1842.8
3.戰敗原因
《鴉片戰爭》 篇4
第一節
教學目標 :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的結束。
2. 能力方面:(1)通過分析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4. 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把的爆發和近代中國遭遇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讓學生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1)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的時代背景。前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的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并處于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的原因和性質是重點。英國是19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可見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于1640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通過學習這一內容,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戰爭的性質。這部分應是學生把握本節教材的關鍵。
2. 難點分析:(1)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并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于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通過對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清朝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并對學生認識當今的國情具有啟示作用。此外還想通過中西的對比展開對這一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10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10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一、 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 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他們遲早要去用“火和劍”打破落后地區和民族的那種孤立、封閉的格局,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自然,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就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了解這種世界的形勢后,讓我們把視線再移到地球的東方,看看此時中國的社會狀況。
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2. 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生:(閱讀材料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對內他們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了廣大勞動人民,致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對外,他們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閉目塞耳,不諳外情;妄自稱大,19世界初的英國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清朝政治者竟一無所知。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華民族長期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已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外國資本主義強敵襲來時,清政府既缺乏對抗的實力,又沒有周旋的良策,整個社會的裂縫更為擴大和加深,結局可想而知。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悲劇,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師:那么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變換一下思維的視角,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在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財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
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力余地去爭取市場,占有市場,并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頁“閱讀與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作為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1773年英國制定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那么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材料2:由于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于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并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么,道光帝為什么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么決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觀看《虎門銷煙》錄像)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則徐”一題進行討論)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投影有關材料)
三、
1. 戰爭爆發的原因
師: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持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請大家繼續思考)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生:(充分討論,發表個人見解)
師: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要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2.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投影有關材料,加深認識)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思考,通過材料感受歷史。)
材料1:英軍攻入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一個參加了這次戰役的英軍官記載到:“軍隊登陸了,英國國旗豎起來了。從這一分鐘起,可怕的掠奪在眼前展開了。橫暴的闖入每幢房子,打開每一只箱篋,……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來的只是被無情炮火擊斃擊傷的死戶和傷員,……直到再沒有什么東西可拿的時候,搶劫才停止。”
——古柏爾等著《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鄉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義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膽落魂飛,驟解圍困”。
——引自林增平《中國近代史》
師:(概括總結)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國戰敗的原因
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把視角放得更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師:此外,這場搏擊還把許多問題和思考帶給了我們:中國禁止毒品輸入,卻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終為國法所容;中國在遼闊的本土作戰,卻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的襲擊卻一舉勝利;正義的民族戰爭受到懲罰,掠奪的殖民戰爭反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總之,這場戰爭及其結局是那樣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是那樣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蠻與文明在這里交叉,貿易與掠奪在這里混雜,正義與邪惡在這里碰撞。讓我們在比較分析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讓學生充分討論,還可以寫出小論文)
《鴉片戰爭》 篇5
第一章
第一節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2能力方面:(1)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l)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觀和生存價值觀。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把鴉片戰爭的爆發和近代中國的遭遇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2)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是重
點。這部分應是學生把握本節教材的關鍵。
2.難點分析:(l)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xx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xx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他們遲早要去用“火和劍”打破落后地區和民族的那種孤立、封閉的格局,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自然,古老的東方大國——一中國,就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了解了這種世界的形勢后,讓我們把視線再移到地球的東方,看看此時中國的社會狀況。
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2.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未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對內他們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了廣大勞動人民,致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對外,他們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閉目塞聽,不請外情,妄自稱大。 19世紀初的英國,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清朝統治者竟一無所知。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華民族長期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已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外國資本主義強敵襲來時,清政府既缺乏對抗的實力,又沒有周旋的良策,整個社會的裂縫更為擴大和加深,結局可想而知。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悲劇,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師:那么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變換一下思維的視角,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 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亞洲東部 歐洲西部
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
軍事力量 裝備陳舊
軍紀敗壞 船堅炮利
戰斗力強
對外政策 閉關自守 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 出超 入超
結合國力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投影材料)
材料: 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則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
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去爭取市場,占有市場,并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親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頁“閱讀與思考”所提供的表棺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作為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1773年英國制定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那么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xx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年代 18xx年 1821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鴉片走私放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材料2:由于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于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人物,并引證材料說明(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么,道光帝為什么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么決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本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觀看《虎門銷煙》錄像)
生:(在教師指導廠進行歸納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則徐”一題進行討論)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投影有關材料)
三、鴉片戰爭
1.戰爭爆發的原因
師: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l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請大家繼續思考)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生:(充分討論,發表個人見解)
師: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
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要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2.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投影有關材料,加深認識)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思考,通過材料感受歷史。)
材料1:英軍攻入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一個參加了這次戰役的英軍官記載到:“軍隊登陸了,英國國旗豎起來了。從這一分鐘起,可怕的掠奪在眼前展開了。橫暴的闖入每幢房子,打開每一只箱使,……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來的只是被無情炮火擊斃擊傷的死尸和傷員,……直到再沒有什么東西可拿的時候,搶劫才停止。”
——古柏爾等著《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鄉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義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膽落魂飛,驟解圍困”。
——引自林增平《中國近代史》
師:(概括總結)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的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3.中國戰敗的原因
師:(將《l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讀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
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把視角放得更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師:此外,這場搏擊還把許多問題和思考帶給了我們:中國禁止毒品輸入,卻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終為國法所容;中國在遼闊的本上作戰,卻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的襲擊卻一舉勝利;正義的民族戰爭受到懲罰,掠奪的殖民戰爭反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總之,這場戰爭及其結局是那樣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是那樣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蠻與文明在這里交叉,貿易與掠奪在這里混雜,正義與邪惡在這里碰撞。讓我們在比較分析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讓學生充分討論,還可以寫出小論文)
《鴉片戰爭》 篇6
淄河中學七年級 歷史 導學案 序號:1
課題:鴉片戰爭
學習目標:
1. 認識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
2. 了解鴉片戰爭的前后經過,掌握《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
1.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 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導學過程:
1. 課前準備
虎門銷煙爆發的時間是 ,主持的人物是: 。鴉片戰爭的爆發時間是 , 年英軍占領香港島。
2.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19世紀上半期, 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 年 月 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總銷毀。
(3) 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4)《南京條約》的內容以及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3.自我小結
小組內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4.自我檢測
(1)鴉片戰爭的爆發時間是 , 年英軍占領香港島。
(2) 年 月 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銷毀。
(3)19世紀上半期, 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4)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5.自我提高
《南京條約》的內容以及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6.教學后記
《鴉片戰爭》 篇7
人教課標版歷史學科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教案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
教師:圖中的人在做什么?由這樣的事件引發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是什么?
學生:抽大煙(吸食鴉片);鴉片戰爭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完全正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鴉片戰爭。
講授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觀看視頻:鴉片貿易的危害,虎門銷煙。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學生: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教師: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斗力。)
教師: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么效果?
學生: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師: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
學生: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教師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讓學生觀看動畫:鴉片戰爭的經過,演示英國入侵中國的過程。
師生共同歸納,然后出示:
爆發:1840年6月,英艦開到廣州海面,進行挑釁。
占領:1841年,英軍占領香港島。
結束:1842年8月,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
簽定:中英《南京條約》。
耆英、伊里布、牛鑒與璞鼎查,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教師: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
學生: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教師:《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1、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賠款2100萬元;
3、開放通商口岸: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貿易:英商進出口貨物徼納的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教師: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教師提問: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鴉片戰爭》 篇8
一、 概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說明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采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 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 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著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 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 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 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 、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鴉片戰爭能否避免?為什么?這一設計是由于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系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鴉片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鴉片戰爭的過程時,由于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鴉片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于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采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敘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 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于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 ,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并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著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鴉片戰爭》 篇9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組討論和學生角色扮演,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創新中相互欣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切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訓,培養學生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認識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鴉片戰爭的原因和對中國的影響
教法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分組討論、角色扮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xx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中,有刷新了1xx年的記錄,實現了一次偉大跨越歷史的飛人——劉翔;有付出畢生的心血,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專家——袁隆平;還有一位被譽為“在刀尖上的舞蹈”的緝毒英雄——明正彬(多媒體展示明正彬的圖片)他屢次臥底,深入虎穴,經歷生死考驗,屢破販毒大案。
遙想一百多年前,也曾有一位感動中國的、叱咤風云的禁毒英雄——林則徐。今天我們將緬懷英雄的不朽業跡,一起重溫《鴉片戰爭》。
二、探究學習,感悟歷史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
師: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新課一開始向學生提問:“這堂課你們希望探究哪些問題?”(教師耐心地聽取)
生:提出一系列探究性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并用多媒體展示。
1、英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什么災難?清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
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3、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有哪些?
4、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通過學習本課你得到哪些啟示?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英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什么災難?清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
(1)、教師引導學生從鴉片對人的身體和對國家社會兩方面思考作答;
(2)、在聽取回答后,讓學生談談對待毒品應有的態度;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清政府派林則徐領導了虎門銷煙
(3)、學生活動:召開《虎門銷煙新聞發會布》,學生扮演記者,圍繞虎門銷煙對林則徐進行模擬采訪。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成果、方式、意義等。
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正確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鴉片戰爭的經過和結果
(1)、突出分析清朝社會各階層對待戰爭的態度。認識清朝最高統治階層腐敗無能,為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埋下伏筆。
(2)、學生指出結果:中國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
(1)、學生看書,概括內容的不同方面
(2)、學生活動:學生分別扮演清朝與英國的代表,談判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讓學生“如臨其境”體會“弱國無外交”的無奈, 為后面得出鴉片戰爭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作了鋪墊。)
5、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設計表格)
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情況對比表
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
社會性質
社會矛盾
革命任務
通過討論、分析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的重大變化,得出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三)、暢談感受,借鑒歷史
1、鴉片戰爭中,中國被只有幾十艘兵船、幾千士兵的英國侵略軍打敗,你認為原因有哪些?對此你有何認識?(學生討論,發表看法)
播放《鴉片戰爭》電影片段,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歸納中國失敗的原因,得出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再引導學生談啟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弱國無外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認識。
教師最后指出我們要汲取歷史教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綜合國力,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以史為鑒,勿忘國恥。”
三、溫故知新,拓展延伸:
讀圖片回答問題(圖片見多媒體)
(1)、該建筑是為紀念哪一歷史事件而設的?
(2)、你知道領導這一事件的英雄人物嗎?
(3)、如果你有幸目睹這一激動人心的場景,你有什么心里話需要表達?
(4)、你知道“國際禁毒日”嗎?你可以通過哪些渠道了解更多的最新國際禁毒的形勢?
附:板書設計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篇10
課程標準: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復習重點:
1、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分析。
2、分析《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復習難點:
1、鴉片戰爭中國失敗原因的分析。
2、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自主學習
考點1 鴉片戰爭
1.背景
(1)國際:英、法、美相繼開展________,加緊對外侵略擴張。
(2)國內:中國________占統治地位,土地兼并嚴重,清政府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實行________政策。
(3)導火線: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
2.過程
(1)爆發:1840年6月,英國艦隊在廣東海面挑釁,戰爭爆發。
(2)擴展:1841年初,強占________,威逼廣州。
(2)結束:1842年8月,英軍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戰爭結束。
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____________
(1)時間:1842年8月。
(2)內容:割_______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的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4.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考點2 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直接原因:修約要求遭拒絕。
2.經過
(1)1856年英軍進攻________。
(2)英法聯軍攻陷廣州,進逼天津。
(3)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________。
3.結果:
(1)1858年簽訂《_______》: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_______游歷、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簽訂《_______》: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_______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3)美俄兩國也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
4.影響:
(1)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合作探究
一、鴉片戰爭
1.結合下列材料及所學知識,完成下表,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 英國
政治
經濟
軍事
思想
外交
綜合實力
2.閱讀下列材料: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炮子謠》
(1)最早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國家,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
(2)鴉片輸入的危害是什么?
(3)你認為當代青少年對毒品應持什么態度?
3.有人說,鴉片戰爭是因林則徐的禁煙而引起的,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爆發鴉片戰爭,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4.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當時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辦法讓中國在這次戰爭中獲勝?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結合所學,分析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那些影響?
材料一: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獨立的城市國家”“在那里,中國的法律不適用,中國的法院和警察沒有管轄權”。
材料二:鴉片戰爭后,大量外國商品涌入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歐美各國在對華傾銷商品的同時,還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1844年,茶的出口量達到53萬擔,超過戰前最高出口量13萬擔……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
材料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負責外交、通商等事物,設總稅務司,管理全部海關稅務。
知識檢測:
1.近代史上,英國打開中國大門主要借助了鴉片、商品、炮艦。其先后順序是( )
a.商品、鴉片、炮艦 b.鴉片、炮艦、商品
c.商品、炮艦、鴉片 d.炮艦、商品、鴉片
2.一位英國商人在1853年來到中國,他可能①隨英國兵船到南京巡查貿易 ②到徐州游覽兩漢文化③在上海銷售鋼琴滯銷 ④在上海建造洋樓 ⑤隨英國兵船到福州巡查貿易( )
a.①③④ b.②④ c.④⑤ d.③④⑤
3.導游帶領一群學生到博物館參觀,走到近代展館前,導游向同學們解說關于近代列強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國,不斷地侵占中國權益時是這么說的:“起初 ①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來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后來 ③各國派兵保護東交民巷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最后 ④外國可以在中國開設工廠。”顯然導游把列強取得這些特權的順序弄錯了,那么符合歷史事實的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4.xx年2月2日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時說:“我深愛我的祖國──古老而又年輕,歷經磨難而又自強不息,珍視傳統而又開放兼容”。其中近代以來中國“歷經磨難”與英國有關的史實有( )
①發動兩次鴉片戰爭 ②侵占香港地區 ③取得協定關稅權 ④取得領事裁判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下列條款,最能反映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的是( )
a.割占香港島 b.賠款2100萬銀元 c.協定關稅 d.領事裁判權
6.從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鴉片戰爭的結果,結論正確的是( )
a.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所以中國失敗
b.腐朽的封建主義難以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c.綜合國力的強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條件
d.戰爭的結局與中國歷史的進程無直接關系
7.《南京條約》中的“五口”,是英國人基于“廣州是傳統的外貿口岸;福州靠近盛產紅茶的武夷山;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附近,且臨近富饒的江浙”等理由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 )
a.便利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 b.便利英國掠奪中國勞動力辦廠
c.表明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d.表明英國要向中國大量投資
8.某史學家說:“對于西方的挑戰,中國的反應之所以遲鈍,是由于中國社會在19世紀中葉面臨很不平常的歷史環境。內部事務萬分火急,至于對西方則可以暫緩一步。”這里所講的“西方的挑戰”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鴉片,毒害國人 b.發動戰爭,瓜分中國
c.資本輸出,壟斷經濟 d.提出“修約”,擴大市場
9.xx年是圓明園建園300周年。 1951年,周總理曾指示“圓明園遺址要保留,地不要撥用了。”保留圓明園遺址,是因為它( )
①是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 ②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熱愛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 ④標志著封建專制堡壘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0“17世紀和18世紀初,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對這些人文資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人則對中國的自然資源更感興趣”。導致西方人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國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都很豐富 b.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需要
c.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建立的需要
知識拓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此種待遇稱為“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有條約和根據。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但清朝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得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權利,是片面的。
《鴉片戰爭》 篇1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
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介紹林則徐和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的事跡,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學習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等。這些名詞學生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建議】
關于"的經過"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形勢示意圖》和《第一次中壯烈捐棄的清朝愛國將領一覽表》,講清的三個階段,然后提問學生以下兩個問題:如此眾多清朝愛國將領在中壯烈捐棄,為什么最后中國戰敗了?在這些戰敗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尋求最佳答案。
關于"前夕的中國和世界"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史實,然后依次提問下列一組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創設良好的環境:首先提問英國工業革命給英國和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是什么?再問英國工業革命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沖擊?然后再問此時的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然后再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再介紹前夕的中國的國情,引導學生分析這中間的矛盾沖突,對比兩國實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原因。
關于"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分析英國走私鴉片與工業革命的關系,然后提問學生: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從而為清政府對待禁煙和戰爭態度的兩面性埋下伏筆。對比出林則徐與道光帝在對待禁煙和戰爭兩個問題上的精神境界的區別,這樣既促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這個民族英雄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失敗的主觀原因。
第一節
重點難點:
1.重點:⑴前夕的中國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質。
2.難點:⑴的原因。⑵中國在中戰敗的原因。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介紹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和分期。然后提問學生:關于發生在160多年前的,我們并不陌生。中國禁止毒品輸入,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為國法所容;中國在本土作戰,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襲擊一舉勝利;正義戰爭受到懲罰,殖民戰爭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結局一定會這樣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新的學習。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19世紀上半期世界歷史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學生能夠答出是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工業革命的影響都有哪些?這其中哪些會影響到中國?關于影響,學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師稍做補充,指出,由于生產力極大提高,產品極大豐富,這就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否則其發展就會停滯不前。英國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關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比較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地理位置
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
軍事力量
對外政策
中英貿易
綜合國力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能對中國的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對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格局有鮮明的比較。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戰敗的理解。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通過剛才對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貿易的不平等,提問學生英國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此時概括出兩點原因,一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
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做出正確評價。
然后分析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會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鴉片。
教師此時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簡單介紹后,提問學生瘋狂的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此問題由于學生對初中知識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對策及其原因。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首先引導學生看書,由學生說明林則徐在禁煙運動前的主張,然后再對比他在禁煙運動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問題:為什么會虎門銷煙這一壯舉?它說明了什么?加深學生對瘋狂的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的認識,并且強化學生對中國正義立場的肯定。由此說明中國方面的正義性。
三、
1.原因
此時,由學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學生應該能夠說出根本原因、但是對直接原因和借口則容易混淆。教師應該加以區分:直接原因是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借口是虎門銷煙“危害了”英國的利益。
2.過程:
學生看書,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教師給出有關英國侵略和中國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戰爭的認識。
3.結果:
學生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具體原因,但對根本原因則概括不清。由教師點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我們在思索,當時先進的中國人也在思索:結局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結局。
板書設計 :
第一章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過程:
3.結果:
《鴉片戰爭》 篇1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
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介紹林則徐和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的事跡,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學習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等。這些名詞學生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建議】
關于"的經過"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形勢示意圖》和《第一次中壯烈捐棄的清朝愛國將領一覽表》,講清的三個階段,然后提問學生以下兩個問題:如此眾多清朝愛國將領在中壯烈捐棄,為什么最后中國戰敗了?在這些戰敗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尋求最佳答案。
關于"前夕的中國和世界"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史實,然后依次提問下列一組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創設良好的環境:首先提問英國工業革命給英國和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是什么?再問英國工業革命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沖擊?然后再問此時的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然后再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再介紹前夕的中國的國情,引導學生分析這中間的矛盾沖突,對比兩國實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原因。
關于"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分析英國走私鴉片與工業革命的關系,然后提問學生: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從而為清政府對待禁煙和戰爭態度的兩面性埋下伏筆。對比出林則徐與道光帝在對待禁煙和戰爭兩個問題上的精神境界的區別,這樣既促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這個民族英雄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失敗的主觀原因。
第一節
重點難點:
1.重點:⑴前夕的中國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質。
2.難點:⑴的原因。⑵中國在中戰敗的原因。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介紹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和分期。然后提問學生:關于發生在160多年前的,我們并不陌生。中國禁止毒品輸入,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為國法所容;中國在本土作戰,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襲擊一舉勝利;正義戰爭受到懲罰,殖民戰爭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結局一定會這樣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新的學習。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19世紀上半期世界歷史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學生能夠答出是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工業革命的影響都有哪些?這其中哪些會影響到中國?關于影響,學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師稍做補充,指出,由于生產力極大提高,產品極大豐富,這就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否則其發展就會停滯不前。英國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關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比較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地理位置
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
軍事力量
對外政策
中英貿易
綜合國力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能對中國的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對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格局有鮮明的比較。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戰敗的理解。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通過剛才對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貿易的不平等,提問學生英國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此時概括出兩點原因,一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
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做出正確評價。
然后分析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會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鴉片。
教師此時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簡單介紹后,提問學生瘋狂的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此問題由于學生對初中知識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對策及其原因。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首先引導學生看書,由學生說明林則徐在禁煙運動前的主張,然后再對比他在禁煙運動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問題:為什么會虎門銷煙這一壯舉?它說明了什么?加深學生對瘋狂的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的認識,并且強化學生對中國正義立場的肯定。由此說明中國方面的正義性。
三、
1.原因
此時,由學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學生應該能夠說出根本原因、但是對直接原因和借口則容易混淆。教師應該加以區分:直接原因是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借口是虎門銷煙“危害了”英國的利益。
2.過程:
學生看書,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教師給出有關英國侵略和中國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戰爭的認識。
3.結果:
學生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具體原因,但對根本原因則概括不清。由教師點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我們在思索,當時先進的中國人也在思索:結局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結局。
板書設計 :
第一章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過程:
3.結果:
《鴉片戰爭》 篇13
第1課 鴉片戰爭
【學習目標】
1、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林則徐及其領導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歷史意義;《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2、通過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重難點】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
正確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自學指導】
一、 林則徐虎門銷煙
1、 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國帶來了
什么危害?
2、開展禁煙運動的清朝大臣是誰?他是何時何地采取何種方式
開展禁煙運動的?取得了怎樣的結果?
3、 虎門銷煙有什么意義?請簡要評價林則徐?
二、 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原因、發動國各是什么?最終結果怎樣?
2、《南京條約》簽署的時間、雙方、內容各是什么?
3、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精講透析
【思維拓展】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知識拓展】:
學生自己閱讀,教師適當解釋,幫助學生理解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情況,理解難懂的概念。
按照社會性質劃分,人類社會經歷的由低級到高級的主要社會形態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介于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間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的社會。
【自我評價】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學習心得】
《鴉片戰爭》 篇1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
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介紹林則徐和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的事跡,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學習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等。這些名詞學生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建議】
關于"的經過"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形勢示意圖》和《第一次中壯烈捐棄的清朝愛國將領一覽表》,講清的三個階段,然后提問學生以下兩個問題:如此眾多清朝愛國將領在中壯烈捐棄,為什么最后中國戰敗了?在這些戰敗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尋求最佳答案。
關于"前夕的中國和世界"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史實,然后依次提問下列一組問題,為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創設良好的環境:首先提問英國工業革命給英國和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是什么?再問英國工業革命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沖擊?然后再問此時的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然后再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再介紹前夕的中國的國情,引導學生分析這中間的矛盾沖突,對比兩國實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原因。
關于"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首先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分析英國走私鴉片與工業革命的關系,然后提問學生: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從而為清政府對待禁煙和戰爭態度的兩面性埋下伏筆。對比出林則徐與道光帝在對待禁煙和戰爭兩個問題上的精神境界的區別,這樣既促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這個民族英雄是當之無愧的,也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失敗的主觀原因。
第一節
重點難點:
1.重點:⑴前夕的中國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質。
2.難點:⑴的原因。⑵中國在中戰敗的原因。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介紹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和分期。然后提問學生:關于發生在160多年前的,我們并不陌生。中國禁止毒品輸入,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為國法所容;中國在本土作戰,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襲擊一舉勝利;正義戰爭受到懲罰,殖民戰爭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結局一定會這樣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新的學習。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19世紀上半期世界歷史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學生能夠答出是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工業革命的影響都有哪些?這其中哪些會影響到中國?關于影響,學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師稍做補充,指出,由于生產力極大提高,產品極大豐富,這就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否則其發展就會停滯不前。英國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關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比較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地理位置
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
軍事力量
對外政策
中英貿易
綜合國力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能對中國的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對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格局有鮮明的比較。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戰敗的理解。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通過剛才對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貿易的不平等,提問學生英國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此時概括出兩點原因,一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
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做出正確評價。
然后分析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會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鴉片。
教師此時利用擴展資料“鴉片貿易”簡單介紹后,提問學生瘋狂的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此問題由于學生對初中知識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對策及其原因。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首先引導學生看書,由學生說明林則徐在禁煙運動前的主張,然后再對比他在禁煙運動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問題:為什么會虎門銷煙這一壯舉?它說明了什么?加深學生對瘋狂的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的認識,并且強化學生對中國正義立場的肯定。由此說明中國方面的正義性。
三、
1.原因
此時,由學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學生應該能夠說出根本原因、但是對直接原因和借口則容易混淆。教師應該加以區分:直接原因是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借口是虎門銷煙“危害了”英國的利益。
2.過程:
學生看書,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教師給出有關英國侵略和中國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戰爭的認識。
3.結果:
學生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具體原因,但對根本原因則概括不清。由教師點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我們在思索,當時先進的中國人也在思索:結局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結局。
板書設計 :
第一章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國
1.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過程:
3.結果:
《鴉片戰爭》 篇15
中國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一節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2. 能力方面:(1)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4. 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把鴉片戰爭的爆發和近代中國遭遇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讓學生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鴉片戰爭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XX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的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并處于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國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是重點。英國是19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可見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于1640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通過學習這一內容,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戰爭的性質。這部分應是學生把握本節教材的關鍵。
2. 難點分析:(1)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并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于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通過對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清朝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并對學生認識當今的國情具有啟示作用。此外還想通過中西的對比展開對這一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XX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XX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他們遲早要去用“火和劍”打破落后地區和民族的那種孤立、封閉的格局,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自然,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就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了解這種世界的形勢后,讓我們把視線再移到地球的東方,看看此時中國的社會狀況。
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2.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生:(閱讀材料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對內他們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了廣大勞動人民,致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對外,他們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閉目塞耳,不諳外情;妄自稱大,19世界初的英國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清朝政治者竟一無所知。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華民族長期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已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外國資本主義強敵襲來時,清政府既缺乏對抗的實力,又沒有周旋的良策,整個社會的裂縫更為擴大和加深,結局可想而知。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悲劇,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師:那么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變換一下思維的視角,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在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財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余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么?
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力余地去爭取市場,占有市場,并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頁“閱讀與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作為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1773年英國制定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那么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XX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材料2:由于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绔子弟,習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于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并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么,道光帝為什么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么決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觀看《虎門銷煙》錄像)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則徐”一題進行討論)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投影有關材料)
三、 鴉片戰爭
1. 戰爭爆發的原因
師: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持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請大家繼續思考)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生:(充分討論,發表個人見解)
師: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注: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并“有意于要永遠占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制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2.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投影有關材料,加深認識)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思考,通過材料感受歷史。)
材料1:英軍攻入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一個參加了這次戰役的英軍官記載到:“軍隊登陸了,英國國旗豎起來了。從這一分鐘起,可怕的掠奪在眼前展開了。橫暴的闖入每幢房子,打開每一只箱篋,……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來的只是被無情炮火擊斃擊傷的死戶和傷員,……直到再沒有什么東西可拿的時候,搶劫才停止。”
——古柏爾等著《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鄉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義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膽落魂飛,驟解圍困”。
——引自林增平《中國近代史》
師:(概括總結)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國戰敗的原因
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把視角放得更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師:此外,這場搏擊還把許多問題和思考帶給了我們:中國禁止毒品輸入,卻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終為國法所容;中國在遼闊的本土作戰,卻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的襲擊卻一舉勝利;正義的民族戰爭受到懲罰,掠奪的殖民戰爭反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總之,這場戰爭及其結局是那樣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是那樣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蠻與文明在這里交叉,貿易與掠奪在這里混雜,正義與邪惡在這里碰撞。讓我們在比較分析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讓學生充分討論,還可以寫出小論文)
《鴉片戰爭》 篇16
教學目標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對《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其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導致封建經濟逐漸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指導學生結合史實討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科學觀點分析歷史因果關系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史學研究方法。
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通過介紹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知識分析:1840年,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腐朽的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地位分析: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以鴉片戰爭為起點,中西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喪失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喪失了對外交往的主動權,被西方列強強行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又引起社會主要矛盾、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歷史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重點分析:
(1)戰爭爆發的原因是重點。要批駁一種認為禁煙運動是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的錯誤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訂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作為鴉片戰爭的結果,不但使中國蒙受重大損失,而且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
(3)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重點。需要從兩個層次來看,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4)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需要學生全面了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難點分析:
(1)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由于這涉及到外交、外貿方面的專業知識,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社會性質、社會矛盾和革命性質變化等問題較為抽象,初中學生不具備足夠的理論基礎,所以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⑴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的學習,啟發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鴉片戰爭的性質做出正確的分析,澄清和批駁一些錯誤認識和謬論,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2)通過分析中英《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危害,初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理解中國發生重大轉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關于“戰爭爆發的原因”,建議教師先提出問題:“有人認為,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呢?”教師最后根據學生回答來總結,英國政府發動這次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須明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這另一個重點一起思考。
關于“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首先提出問題,“的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屈膝求和。為什么會是這種結局呢?”指導學生就表面的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進行分析。得出文明衰敗的根源,一般說來,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擊,而在于內部機制的退化這一被歷史無數次證明的結論。
關于“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建議教師對這些名詞結合條約規定進行專門的解釋、分析。
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建議教師結合《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利用圖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推導出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時期的變化這一邏輯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板書設計 :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欄岡大捷
2.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黑水黨
3.吳淞之戰(陳化成)
4.鎮江之戰(海齡)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復習提問: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時,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其目的是什么?開辟中國市場,推銷英國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就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來掠奪中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如下步驟:
商品→特殊商品(鴉片)→炮艦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以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展開討論,最后指出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他借口發動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提示學生注意鴉片戰爭開始的標志: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挑釁為標志,正式開始。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教師應該強調當時道光帝的驚恐動搖;突出在談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門抗敵殉國的關天培正反兩個人物,給學生以強烈的對比沖擊。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清逆將軍”奕山秉承道光帝“進剿”以顯“國威”的使命,但這是一個污蔑“粵民皆漢奸”;提出廣東“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主張的昏官。這樣做的惡果,摧殘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軍侵略。在妄圖僥幸一戰成功失敗后,奕山最終“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欄岡大捷
可以請一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然后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武器”圖。“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另外特別指出幫助英軍脫出重圍的人是奕山。對此時奕山的行徑,可以引用當時的愛國思想家魏源的詩作加以評價,“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魏源《寰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這樣一個三角關系的怪圈,盡管有的官員并沒有喪失攘夷之志。
2.廈門、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和寧波黑水黨
這是鴉片戰爭中英軍第二次進攻定海。教師應突出定海三總兵的英勇事跡和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的抗敵斗爭。
3.吳淞之戰(陳化成)
吳淞守將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以死報國恩的事跡,與兩江總督牛鑒臨陣狼狽脫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通過比較給學生以沖突。
4.鎮江之戰(海齡)
首先,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抗敵,可引用恩格斯的話:“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此外,還必須聲討英國殖民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攻陷鎮江后,大肆燒殺劫掠。鎮江出現“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婦女尸體滿道上”的悲慘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軍作戰時自始至終采取了極端殘酷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和引起這次戰爭的走私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
此時可以思考:為什么愛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但最終中國仍然戰敗?請同學們來談談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該題難度大,在組織討論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二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從琦善、奕山、牛鑒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的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敗,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有的較量中取勝。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教師可以提問:英國侵略者通過條約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清政府是怎樣喪權辱國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及《南京條約》附件的主要內容并一一分析其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注意結合外交知識分析其破壞中國主權的類型。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探討為什么美國政府專使顧盛得意洋洋的說“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約,開放了中國門戶。但現在,英國卻和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此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民主主義革命。建議教師利用圖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推導出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時期的變化這一邏輯關系,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
《鴉片戰爭》 篇17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此以前,中國社會處于封建時代,長達二千五、六百年。鴉片戰爭是近代百年屈辱的開始,是近代史的開端,在全書中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
預計教學時間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戰前中外歷史發展的狀況、鴉片走私、禁煙運動、戰爭過程。理解和把握與本課知識相關的一些專有名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貿易順差”“逆差”等。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第一目與課后的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在小組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能夠嘗試理解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系。
教師:采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講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了解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中的反侵略精神,通過對禁煙運動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依據: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還有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教學難點: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依據: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二、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由于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于戰前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采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課前讓學生查閱、搜集歷史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教法:根據教育理論,教與學是互動的過程,以此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閱讀材料分析理解---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課堂練習---提出研究性課題。具體采用講授法為主,也結合啟發式,比較法等。
學法: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學習法、閱讀法、歸納分析等。
三、教學過程
本節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在講具體內容之前,老師應講明兩點:
(1)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范疇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讓學生形成完整而準確的認識)
(2)指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一)導入新課(2分鐘)
引導學生看美麗的罌粟花圖片(創設問題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歷史卻是從它身上開始的”,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37分鐘)
第一部分(16分鐘):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與世界
這個問題是教材的重點,突破方法----運用事件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切入分析。
由老師提出問題:首先,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奉行對外侵略擴張,為什么選擇了遙遠的東方?而中英兩國遠隔重洋,英國為什么要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簡要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早在十六世紀,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揭幕,歐洲的海盜式的殖民者、商人、冒險家來到了中國。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十六世紀海上的霸主。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活動,但他們當時在中國并沒有能像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憑借武力為所欲為。然后他們終于用行賄的辦法,在明朝嘉靖四年(1561年)左右,使明朝地方官員承認澳門作為他們的居留地。西班牙人在1571年占領了菲律賓。到了十七世紀,海上世界霸權漸漸由葡萄牙和西班牙轉到了荷蘭和英國的手里。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XX年),荷蘭船只首次到達廣州。此后,荷蘭人曾兩次強占澎湖列島,并且騷擾廈門沿海的若干地方。顯然,他們的所作所為同一百年前的葡萄牙人一樣。英國,在十六世紀末已在海上擊敗了西班牙,而在十七世紀又在印度和東方竭力同葡萄牙爭奪霸權。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侵占印度,又不斷對緬甸、阿富漢,伊朗等國發動侵略。它在東方建立的殖民體系,已經成為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以上事實說明,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中國人在自己的海口遇到的西方人并不是什么要求和平貿易的商人。他們是在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為掠奪財富而到世界各地去進行殖民事業的冒險家。
引起學生發散思維,老師從課文中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等方面引導學生對中英兩國歷史發展狀況進行詳細比較,老師要做好兩國強、弱兩個方面的總結,并讓學生閱讀一段材料說明西方國家奉行對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
其次,這一侵略戰爭為什么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而沒有提前也沒有推后?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霸主,經歷了十八世紀中葉的產業革命,英國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的大資產階級狂熱地要求擴大殖民地。后指出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工業革命后在全球進行對外擴張的結果。)
第二部分(10分鐘):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指出英國在打開中國大門時先后用了三塊"敲門磚"。第一塊是商品。先引導學生看材料中英正當貿易狀況,指出正常的貿易狀況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改用第二塊"敲門磚"---走私鴉片。老師應指出這不是正當的商務,而是販毒和掠奪。
關于鴉片的危害:引導學生看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的歷史視頻及中國人吸食鴉片幾幅圖片,后指出鴉片是一種毒品。老師在講內容時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可以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即要說明鴉片輸入對清朝統治、人民健康的危害,(對清朝統治:結合教材材料,鴉片私運入口造成了銀貴錢賤,對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極為不利,已嚴重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清楚了,便很容易理解在對鴉片走私“禁”與“不禁”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清統治者為何為林則徐、黃爵滋的上書“深受震動”而決定禁煙。對人民健康:展示視頻與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鴉片對人身心的摧殘。)又要結合現實情況(目前國際販毒組織活動猖獗,毒品種類繁多:海洛因、大麻、古柯堿、鴉片、嗎啡、冰毒、搖頭丸等等,其中海洛因、冰毒等毒性也遠遠超過鴉片。),把毒品危害深刻地加以揭露。告誡同學要“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最后指出:鴉片走私對中華民族就是一場災難,嚴禁鴉片,勢在必行。
關于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直接原因):先讓學生看電影片------虎門銷煙視頻,老師向學生強調虎門銷煙就可以。①應著重指出:這種行為是維護民族的利益,意義重大。現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門銷煙的偉大場面;②應肯定他是民族英雄,但畢竟是封建官員,出發點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對于禁毒的功績,引用話給予高度概括。
第三部分(5分鐘):三、鴉片戰爭的經過
虎門銷煙引起英國用第三塊"敲門磚"――"炮艦"打開中國大門。教師給合戰爭示意圖,以時間為序講清三個階段。應指出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播放英軍進攻路線,簡單介紹鴉片戰爭的經過。(突出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葛云飛等抵抗派及其受壓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三元里的斗爭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只有在廣大人民中存在著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力量。)琦善、奕山、牛鑒等投降派占上風;道光帝的閉目塞聽、左右搖擺;中國軍隊裝備的落后。)對愛國軍民的英勇抗敵,教師要針對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部分(6分鐘):討論分析
講完戰爭經過后,必須讓學生明確認識中國為什么會戰敗?戰爭的性質是什么?這是教材的難點,突破方法——先讓學生討論,關于戰敗原因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戰前背景以及中國外交(閉關自守-即“不知彼”、“也不知已”,而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焉有不敗之理?)入手,先學生討論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和根本原因。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再讓我們來看看鴉片戰爭中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英國軍隊在武器方面,顯然居于優勢地位,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英國侵略軍在另一方面又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從兵力來看,向南京進軍的兵力不過七千多人。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至少要一個整月。用少數的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這本來就是一種海盜劫掠式的冒險行動。然而在他們的突襲和訛詐面前,清政府屈服了。如何來解釋這其中的原因呢?意在讓學生思考并得出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即中英兩國的較量已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事實證明: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后由教師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中讓學生得到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實行對外開放。
(三)總結(3分鐘)
(四)練習反饋---------做到講與練的結合
(五)提出研究性課題及學科滲透(3分鐘):加強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中國:危機四伏的清朝封建統治
2.英國: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和擴張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正當貿易---鴉片走私-----禁煙運動
虎門銷煙(1839.6.3)
三、鴉片戰爭的經過(1840.6--1842.8)
蓄謀已久
1840.6---1841.1-----1842.8
四、鴉片戰爭的結果戰敗簽約
1、戰敗原因
2、戰爭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