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 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國策
第十四課 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國策
【教學目標】
1、 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為什么說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為什么發展的問題處理好了,環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發展的問題處理不好,環境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
2、 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3、 理解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及發展問題的相互關系。
4、通過本課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及自己動手、動腦的認知水平。
【教學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問題的分析方法,創設情境和氛圍,進行情境式教學。
學法:閱讀分析案例和地圖,思考討論總結、重要的數據對比分析。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顯示案例、景觀圖片、圖表、訓練題目、知識結構)
【教學設計】
1、 本節課的導入:環境問題是何時產生?怎樣產生的呢?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原因。歷史時期以自然原因為主,而當今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環境的壓力也不一樣,環境問題突出地區不言自明,環境問題的表現也各有各的特點。
2、 “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導學,投影錄像《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師可點撥:惡化的生態環境曾使瑪雅文明消失,以史為鑒,為了長久的利益,上述地區應怎么去做?——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3、 “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的導學,由于這一部分較難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進行案例分析,教師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引導。通過上述各項活動,在設凝、提問、討論后,經教師點撥、引申,讓學生慢慢咀嚼、體味人類社會與環境對立統一的關系,最后師生共同從機理上揭示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師拓展:在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后,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地降低了,為此又須花費巨額資金去治理環境,付出高昂的代價。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絕不應再步其后塵!
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關圖片和資料)
通過這些圖片和材料讓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我國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龐大的人口壓力
資源短缺的壓力
環境危機的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過渡)
通過以上資料的分析、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對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并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大屏幕顯示南水北調示意圖請同學思考:南水北調能不能根本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緊張問題。
那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采取的措施
(問)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請同學門給社會出出主意,你們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國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
方法:
調整農業結構
開展綜合利用
開發利用新能源
2、發展工業的同時注意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來實現。盡量地減少污染,對有污染的應該采取措施。
4、 大量的種植樹木,綠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