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發展。學生根據搜集的材料,復述商朝鑄造業的發展。通過這種設計鍛煉學生通過相關的信息渠道搜集歷史材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通過這種過程的鍛煉使學生能夠自己較為清晰的把握住歷史脈絡。
2、高度發展。
設疑: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
(1)青銅藝術達到高峰是在什么時期?
(2)你們有什么證據呢?
設計說明:首先,兩個問題的設計,前一個重在承上,以形成內容的上下連接性,后一個重在啟下,以體現“高度”兩個字,采用反問的形式加大強調的語氣;其次,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搜集大量的關于商朝青銅器的資料,從種類、紋飾、造型等各個方面對商朝的青銅器進行闡述。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對學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檢測,培養學生將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初步的分類、歸納、綜合的能力,及系統化、條理性的表述能力。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設計說明:此問題設置是在總結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司母戊銅方鼎、四羊方尊的圖片展示,即是對商朝青銅器高度發展的最形象的證明,也由此導入下一框題“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1)評選活動——“最佳評論員”:引導學生觀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進行描述,并解釋司母戊鼎名稱的由來,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出“最佳評論員”。
設計說明:評選的形式使得教學內容增加了生動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學生的描述過程實際上是考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以及流暢、生動的表達能力,此外在描述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2)現場實驗:為了使學生形成對“世界上最大的”形象認識,設計一個現場實驗環節,事先準備體重稱,將學生的體重數逐一相加,計算司母戊鼎相當于多少名學生的體重之和。
(3)組織討論:司母戊鼎的鑄造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鑄造工程的總設計師,你會怎樣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評選出“最佳工程創意獎”。在學生活動中,教師應重在點撥,并給予適當的評價,并根據學生的討論進行歸納性總結,使學生明確了解司母戊鼎的復雜鑄造工藝。
設計說明:問題情境的設置,培養學生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創造活動的能力。學生思考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培養了他們周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駕馭、處理復雜事件的能力。鑒于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評選“最佳工程創意獎”的環節,培養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與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具體操作:
①兩道數學題的計算:提問形式參照《開心辭典》及主持人風格。
澆鑄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銅液,如果以每一坩堝一次熔銅12.5公斤計算,至少需要多少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每個坩堝需要三四個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時行動,共同協作?
通過學生自己的計算,能夠較為形象的了解鑄造司母戊鼎的復雜。
②鑄造過程的六項工程難題:
為什么一定要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同時進行澆鑄?
怎樣才能協調好250人同時行動?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怎樣才能保證70個坩堝的銅液同時達到指定溫度?
在沒有任何起重機械輔助的情況下,怎樣通過人力搬動滾燙的坩堝?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澆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