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設計說明:兩個活動的設計,前者是在于結論式的小結,重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后者是在于檢測式的小節,以檢驗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并以這種特殊的小節形式加深學生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由商朝開始”的理解。
甲骨文的出土地點
由上一框題導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
1、設疑:為什么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歷史呢?此設計需要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回答,學生提高把握歷史脈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歸納、綜合的能力。
2、進一步設疑:“千里馬雖好,也要有伯樂來識”,發現甲骨文這匹“千里馬”的“伯樂”是誰,他是怎樣發現甲骨文的?由此導出“王懿榮與甲骨文”。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設計一個教學失誤,教師似無意間將講臺上的課本碰到地上,借此提出六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書本為什么要落到地上,而不是往上面掉呢?”“牛頓是怎樣發現地心引力的?”“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經坐在蘋果樹下,又有多少人曾經被蘋果砸到,為什么只有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同樣在王懿榮之前又有多少人也見到過‘龍骨’,為什么也只有王懿榮發現了‘龍骨’的奧秘呢?”這個似乎有些“歪打誤撞”的教學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恰恰是以一種非正式的、輕松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習慣。
4、多媒體展示《金文》:(1)要求學生能夠區分甲骨文與金文,通過對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甲骨文的認識,并初步把握我國文字演變的發展趨勢,起到承上的作用;(2)通過學生對“刻在青銅器上文字——金文”的簡單了解,導入下一框題“聞名于性的青銅器”,起到啟下的作用。這種設計在于巧妙的將教學內容呵成一體,使得學生能夠較為清晰的把握住歷史線索。
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首先從框題上分析本目需要講清三方面內容:“青銅”“商朝青銅器鑄造業的高度發展”“聞名于世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遵循了層層遞進、逐層深入的原則,把握住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青銅
1、觀察:教師要求學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銅制品,觀察銅的特性。
考慮到學生要了解青銅,首先要了解銅,而且銅制品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因此此環節設計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這種生活式的教學設計,也容易與學生形成近距離的交流。
2、設疑:金屬銅有哪些缺點?
3、模擬空間想像:“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該怎樣做才能既解決銅軟的特性,又降低銅的熔點?”這種設計從語言上較具親和力,容易與學生形成溝通,假設情境的設計,使學生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融入特定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想像能力,使學生自己分析得出青銅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由此導入下一框題“商朝青銅器鑄造業的高度發展”。這種設計的巧妙性在于教師在各個問題、活動環節的設計上注意相互的銜接性,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把握住線索,逐層推進。
商朝青銅鑄造業的高度發展
本目的重點應放在兩個詞上,即“發展”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