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聞名于世——司母戊銅方鼎)
設計說明 采用沙塔洛夫綱要信號圖示法,以文字、圖表的形式將教學內容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展現出來,在設計上重在把握知識的線索。本課板書設計在設計時把握住三條線索:(1)“文字”線索,從線索上可以明確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關系,及我國文字的發展趨勢;(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為線索;(3)聞名于世的青銅器——司母戊銅方鼎。
導入新課設計1
通過一則游戲導入新課,游戲的名稱為“簡單任務的傳遞”。
具體操作過程:老師將一項簡單任務(譬如原地跳、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告訴學生甲,要求同學甲在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的情況下,將任務內容告訴學生乙,并最終由學生乙完成此任務。
破解方式:學生甲只要將任務的具體內容寫在紙上,就能順利完成任務。
教師在此基礎上設疑: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那時的文字記載了什么內容?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說明:采用趣味游戲的形式導入,旨在建立一種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充分體現“快樂教學”的理念。在游戲的實施中,需要通過師生間互動式的交流,共同配合完成,通過學生間的配合,培養他們協作精神和團結合作意識。
導入新課設計2
通過游戲導入,游戲名稱為“比比劃劃”。
游戲規則:教師準備部分漢字的圖片,由兩名同學組成一組,競猜者通過表演者的肢體語言猜出圖片上的漢字。
注意事項:表演者不能發出聲音,時間是2分鐘。在規定時間內猜出數目最多的一組將成為本輪游戲的獲勝者。教師在此基礎上同樣進一步設疑,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說明:相比“導入新課設計1”,本設計除了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意識,更在于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并且通過猜字游戲,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象形含義的理解。
此上兩種導入形式都將切入點放到了“文字——甲骨文”上,游戲的形式將“甲骨文”這個相對學生來講陳舊、遙遠、古板的事物,通過趣味游戲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產生急切找尋答案,細讀一番的心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游戲的形式導入充分體現“寓教于學”的教學原則,形象的展現了“文字”這種特殊的傳遞符號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講授新課
按照教科書的框架結構,本課共分為兩部分,第一框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題“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需要講清“甲骨文的含義”“甲骨文的意義”“甲骨文的出土地點”三個知識點,具體操作建議:
1、播放f4的《流星雨》: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流星而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地理課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設計說明:(1)檢驗學生自然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這種并不局限狹隘學科知識的教學設計,適應了綜合學科體系的理念;(2)f4的《流星雨》在全國非常流行,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流星雨》的播放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及學習興趣。音樂的穿插舒緩了學生的情緒,營造出溫馨的教學氛圍。
2、設疑:在人類文明不發達的遠古,人們遇到例如流星雨這些他們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會怎樣做呢?由此導入“甲骨文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