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為信”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或講述后,提出:“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從此直接引入新課。
2.“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一目,可讓學生利用教材“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提供的材料,自己歸納整理。如有條件,制作教學軟件,演示有關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師可制作都江堰的圖片或教學軟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或者讓學生根據教材敘述,畫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圖。
4.“商鞅變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內容,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上述問題,由此正確理解變法的背景和目的。關于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師講述其改革措施時,應讓學生逐項分析它的歷史作用。可利用板書或教學軟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圖示設計如下:
通過圖示,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