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課大變革的時代
第 8課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
目標 1、 了解戰國時期的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學習評價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
3、認識: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需要。 主備人 李秀榮 (三)拓展延伸
商鞅變法作為兩千多年前效果顯著的一場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鑒意義?
(四)系統總結:簡要說出本節課各知識點間的聯系。
(五)鞏固訓練
1、后人寫詩贊李冰說:“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興修水利,使關中成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改進生產工具,推廣牛耕 d.任秦國蜀郡太守,勤政廉潔
2、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變法 b.使用鐵器 c.推廣牛耕 d.興修水利
3、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根本動力是
a.階段矛盾尖銳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產力迅速發展
4、我國實行縣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戰國 c.夏朝 d.商朝
5、商鞅變法中提出的選官的標準是
a.開科考試 b.門第高低 c.地方推薦 d.軍功大小
6、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起來的方式是
a.革命斗爭b.變法或改革 c.農民與地主階級的出現 d.地主階級統治建立
7.閱讀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請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誰的名言?
②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③為了“治世”“便國”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進行變法?
④從中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六)當堂反思
本節收獲:
不足:
布置作業: 預習第6課
執教人
審核人
重點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 備課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上課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一、課前準備
小組檢查預習案的完成情況,記錄分數。
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導入新課:
1.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
三、自學指導:
通過看課本p43-46,完成以下問題。
(一)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p36-p37,完成以下問題
1、鐵農具: 時期出現, 使用范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