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教案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用13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發布時間:2023-11-1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用13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1

  學習目標

  識記

  l.本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好望角

  2.高原為主的地形;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剛果河、撒哈拉沙漠

  3.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加納、南非等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理解

  1. 氣候特點與本地區農業及生活的關系

  2. 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3. 人口、糧食、環境問題

  第一課時

  一、本區的概況    

  1.請在右圖中大致圈出撒哈拉以南非洲

  的范圍,并描述本區的海陸位置                           

  2.把英文代號填在圖中恰當的位置

  a(大西洋)、b(印度洋)、c(幾內亞灣)

  d(馬達加斯加島)e(撒哈拉沙漠)f(好

  望角)

  3.請在圖中恰當位置畫出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結合課本(8.26圖)找出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加納、南非所在的位置。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處于       (溫度帶),跨    半球。

  本區主要的氣候類型有              、         、          、

  ,氣候分布規律是                            。

  5.本區主要的動物有 等,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有                                。

  6.本區地形以   為主,主要地形區有     高原

  高原、       沙漠和     盆地。   

  7.世界第一長河是         ,剛果河主要流經  

  氣候區,該河水能      。      

  8.赤道、南北回歸線都穿過的大洲是(     )

  a.亞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9.關于非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勢東南低,西北高           

  b.南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

  c.東非裂谷帶若干年后會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脈   

  d.地跨南北兩半球的地形區是剛果盆地 

  10.赤道、南北回歸線都穿過的大洲是(     )

  a.亞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1.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是(   )

  a.熱帶沙漠氣候       b.熱帶雨林氣候      c.熱帶草原氣候   d.地中海氣候

  第二課時

  二、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 讀地圖冊43頁礦產圖,非洲的礦產資源情況怎樣?有哪些主要的礦產?本區的礦產很豐富,工業是不是很發達呢?

  2.做課本p70活動1,區分初級產品與工業制造品。什么叫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這種經濟有何弊端?歸納本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3.撒哈拉以南非洲外來移民主要有(     )

  a. 歐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   

  b. 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美國人 

  c. 印度人、中國人、美國人、澳大利亞人

  d. 中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阿拉伯人

  4.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點不相符的是(     )

  a. 很多國家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  

  b. 低價出售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以單一商品經濟為主    

  c.多種經營的民族經濟比較發達

  d.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  

  三、人口、糧食與環境

  1.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    ,經濟發展速度    ,糧食和肉類供應     ,于是人們盲目      ,過度放牧,破壞         ,從而導致土地            。本區要扭轉這種局面,你有什么好提議?

  2.讀p72(8.34圖),本區經常遭遇的自然災害是       。

  3.下列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是(   )

  a.西歐   b.中東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日本

  4. 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相符合的是(     )

  a.殖民統治已經過去,因此這不是導致本區經濟落后的一個原因

  b.擴大耕地面積是解決本區糧食問題的唯一出路

  c.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樣主要是黑種人

  d.人口增長太快是阻礙本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5.做p72活動3  

  總結:就人種而言,本區是     的故鄉;就地形而言,本區屬    大陸;就氣候而言,本區是    大陸;就資源而言,本區是     的大陸;就糧食而言,本區是     的大陸;就人地關系而言,本區已呈  

  的趨勢。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2

  一、課標分析:

  “案例學習法”是以新課程標準為編寫指導的新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叭龉阅系姆侵蕖笔亲鳛榈貐^地理學習的一個案例,目的是通過對本區的學習,教會學生學習地區地理的方法,是學習方法呈現的載體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師應力求達到課標中的“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運用地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達到所有課標要求,要有選擇、有針對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內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寫法,以三個專題的形式突出了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自然地理知識似乎被淡化了。實際上,人文地理現象都是以自然地理為基礎的,要培養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必須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識。所以,本節內容將自然地理知識“穿插、糅合”在各專題內容中,特別是安排在“活動”中。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思維的遞進性,既豐富了教學活動,又實現了認知需要,利于學生對本區特征的整體把握。

  大量的圖表、資料、圖片,既豐富、補充了教材內容,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得學生愿意讀、喜歡讀教材,從而把教材變成自己的“學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歷險記》)內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風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幾乎全部的野生動物等;情節也緊緊圍繞著對野生動物肆意狩獵的土著居民與外國游客之間的沖突、斗爭,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臨的“資源、環境、人口”問題。影片與教材的結合非常緊密,是教材內容的部分再現。

  三、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年齡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識。特別是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不佳,所以,教學易以“引起興趣——加強交流與合作——引導思考”為主。若平鋪直敘地講述學生會感到枯燥,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這一主體因素,對于教法、教具的選擇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力求生動有趣、高效直觀。

  四、教學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視素材、教材中的地圖、圖片、圖表,加強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訓練。

  2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3 教師努力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的學習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地理現象和相關問題。

  4 教學過程以“觀看影片——討論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議”這一思路進行。

  五、教學目標:

  1通過觀看影片,了解并學會描述本區的整體特征。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強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意識。

  2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圖片、了解本區的位置范圍,總結本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3運用地形圖,描述本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了解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4運用圖表說出本區氣候的特點,以及對本區生產、生活的影響。

  5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后果,通過實例尋找和認識本區各國擺脫貧困的出路。

  6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通過分析理解原因,尋找解決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六、教學重點:

  1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后果,通過實例尋找和認識本區各國擺脫貧困的出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通過分析理解原因,尋找解決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七、學習方法:觀看影片、讀圖分析、活動、討論

  八、課時安排:2課時

  九、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播放影片,并提出具體觀看要求。

  觀看影片《lost in africa》

  (《非洲歷險記》)

  利用電影生動有趣、直觀,信息量大的特點,整體呈現非洲概況。

  (第一課時)新課引入

  問:1影片的主要內容?

  2你印象最深、對你沖擊最大的鏡頭有那些?

  3用幾個詞語概括你印象中的非洲。

  1簡單回顧影片主要內容。

  2小組交流討論,推選代表發言,談對自己印象最深、沖擊最大的鏡頭,并說明原因。

  3用語言概括自己印象中的非洲。

  1考察學生從影片中獲取信息的質和量。

  2加強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

  講述:非洲由于人種、風俗、氣候、地形類型及資源物產種類的不同,可以分成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兩部分。

  新課

  一、          本區概況(由學生的描述引出)

  1、提供圖8.25(位置)、8.26(地形)

  2、引導:注意幾條特殊緯線

  3、引導學生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觀存在的原因:位置→氣候→景觀

  1讀圖8.25,用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本區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所處半球),并做簡要評價。

  2根據本區所處位置,探究影片中自然景觀存在的原因(當地土著居民主要是什么人種;主要的景觀是什么,為什么?——黑人的故鄉、沙漠、雨林、草原、野生動物。

  位置→氣候→景觀)

  3 讀圖8.26,了解本區地形地勢特點,并口頭描述。

  4 繪制本區簡圖:要求標注出周圍的水域名稱、重要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撒哈拉沙漠、尼羅河、剛果盆地、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馬達加斯加島。

  5 了解“黑人”文化。完成p69“活動”2。

  1重組和利用原有知識來解釋相關現象,理解地理要素間的相互影響。

  2學習方法遷移。

  3繪制簡圖,一方面強化“位置范圍”;一方面加強做圖訓練。

  小結: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落實本節知識點

  (第二課時)

  二、  人口、糧食與環境(由影片中的沙漠景觀引出)

  1提供圖6.12(非洲氣候)

  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區人口數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

  2引導分析非洲氣候分布特征:以赤道為中軸,南北對稱。

  3引導分析“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 讀圖6.12(非洲氣候),了解非洲氣候,小組合作,總結分布特征。完成p71“活動”1、2題,并結合影片說出草原氣候的特點、常遇的自然災害。

  2 讀圖6.15,了解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長情況,并通過影片中部分情節,深刻理解非洲面臨的人口問題及由此產生的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3思考:非洲應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出路在哪里?

  1通過綜合分析,理解地理要素間的相互影響。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正確的人地觀。

  3進行有效地知識遷移

  三、  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由學生思考的結果及影片中土著居民打劫外國游客引出)

  提供圖表:8.30(本區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8.31(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

  8.32(可可對加納經濟的重要性)

  1通過閱讀圖表8.30(本區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理解“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及其特點。

  2 完成p70“活動”2,小組討論此種經濟的弊端、解決的途徑。

  3完成p72“活動”3,并說明理由,并就如何促進非洲經濟的發展,談談自己的建議。

  1 培養學生通過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教會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

  2 加強小組的交流與合作。

  小結:人口、糧食與環境是非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影響其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同時也是我們全人類面臨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落實本節知識點

  結束

  播放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heal the world》(配中文字幕)

  用心聆聽

  情感教育:珍愛生命、珍愛環境、珍愛地球。

  作業

  填充圖冊p21、22

  鞏固本課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     自然環境:

  1位置:緯度位置: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

  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

  所處半球:東半球,南北半球

  2地形:高原為主

  3氣候:以赤道為中軸,南北對稱(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二、     人文環境:

  1黑人的故鄉:“黑非洲”

  2人口、糧食與環境:干旱、荒漠化

  3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發展多種產業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3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

 。蹖  ]大家回憶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種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展示地圖]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抟允裁慈朔N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種,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垡龑W生閱讀教材]

  [提問]是否還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厶釂枺萜渌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ê喴偨Y)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蹐D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垡龑W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鄢修D]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垡龑W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蹥w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00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壅故镜貓D]“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厶釂枺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壑v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承轉]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學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厶釂枺葸@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小結]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厶釂枺菹胍幌氤隹谄嚒C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垡龑W生討論]

 。蹥w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現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鄢修D]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垡龑W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薜娜丝谠鲩L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蹖W生討論]

  [利用板書歸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提問]由此看來,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蹖W生討論]

  [歸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坌〗Y]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坌抡n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 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4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氣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以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的增長不相適應,而導致人們的亂砍亂墾,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ㄈ┑掠繕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本地區單一的商品經濟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育。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本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4.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ǘ┙虒W難點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首先,我們每個組將你收集到的有關黑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上交流。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獎給回答問題好的小組,最后我們看哪個學習小組結識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結合課本69頁8.29圖說明)

  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

  黑人大多會擊鼓,常根據不同的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根據師生收集到的音樂材料向全體學生展示一下。學生根據課本68頁的閱讀材料去欣賞。

  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67頁)(可以采用板圖形式,畫出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2)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海灣(幾內亞灣)和周圍所臨的海洋(紅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前面學習的歐洲西部比較)?(該區三面鄰海,海岸線比較平直。)

  (3)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尼羅河和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最高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教師引導分析特征,得出結論: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圖”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有幾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用教師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2.教師把自己收集的關于非洲熱帶草原景觀的錄像放給同學們看,增強直觀、生動感。

  3.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熱帶草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恩賈梅納各月氣溫都在20cC以上,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確實是分為明顯的干濕兩季。)

  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72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

  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4.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四、外來民族的入侵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分析課本69頁8.29圖說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區,氣候以熱帶的草原為主,常受到洪澇與干旱的威脅。

 。┖唵蚊枋鲆幌逻@里的自然環境特點

  (2)本區都有哪些外來移民?(本區外來移民有從歐洲、中東來的阿拉伯人,還有印度人、中國人、東南亞人等。)

  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F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ǘ┑诙n時

  一、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教師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師展示課件:“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1998年)”(課本70頁圖8.31),分析這些國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樣?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本區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總額的50%;尼日利亞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如%;贊比亞主要出口銅礦,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70%多;還有的國家出口咖啡、金剛石、活牲口、木材等產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這些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一種初級產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結論:本區的國家以某種商品出口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級產品)

  教師小結: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稱為“單一商品經濟”。

  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2.練習課本70頁活動1,辨別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業制造品。

  3.教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收集交易過程發生的問題,說出你的體會和感受。

  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工作資料,并參加討論。附材料表格設計:

  4.教師引申: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單一的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教師小結,展示課件。

  5.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教師提問: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長,你打算怎么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改變單一產品的局面,,發展本區的民族工業,減少對工業品的進口。

  (2)聯合、團結、協作,發揮本區的資源成勢,形成歐佩克(0PC)一樣的資源輸出組織,保障各國的基本利益。

  (3)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推廣新品種的種植,解決糧食問題。

  (4)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人口、糧食與環境

  1.教師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2.教師過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提問學生: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哪一個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多少?(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非洲,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達3.0%。)

  3.學生收集到有關非洲饑餓兒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總結: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同學們找出原因。(長期以來,這里的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糧食供應不足。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板書: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5.教師板書講解本區惡性循環圖。

  6.教師引導:這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生活。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好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教師提示:請把你們小組的建議,按最重要(1條)、次重要(2條)、一般重要(3條),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塊中,并思考理由

  教師總結: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明天會更美好。((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氣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以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的增長不相適應,而導致人們的亂砍亂墾,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本地區單一的商品經濟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育。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本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4.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二)教學難點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首先,我們每個組將你收集到的有關黑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上交流。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獎給回答問題好的小組,最后我們看哪個學習小組結識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結合課本69頁8.29圖說明)

  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

  黑人大多會擊鼓,常根據不同的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根據師生收集到的音樂材料向全體學生展示一下。學生根據課本68頁的閱讀材料去欣賞。

  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67頁)(可以采用板圖形式,畫出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2)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海灣(幾內亞灣)和周圍所臨的海洋(紅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前面學習的歐洲西部比較)?(該區三面鄰海,海岸線比較平直。)

  (3)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尼羅河和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教師引導分析特征,得出結論: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圖”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有幾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用教師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2.教師把自己收集的關于非洲熱帶草原景觀的錄像放給同學們看,增強直觀、生動感。

  3.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熱帶草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恩賈梅納各月氣溫都在20cC以上,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確實是分為明顯的干濕兩季。)

  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72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

  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4.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四、外來民族的入侵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分析課本69頁8.29圖說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區,氣候以熱帶的草原為主,常受到洪澇與干旱的威脅。

  )簡單描述一下這里的自然環境特點

  (2)本區都有哪些外來移民?(本區外來移民有從歐洲、中東來的阿拉伯人,還有印度人、中國人、東南亞人等。)

  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F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6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蹖耄荽蠹一貞浺幌卤狈堑木用褚允裁慈朔N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壅故镜貓D]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抟允裁慈朔N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種,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菔欠襁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ㄈ龉阅戏侵抻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提問]其它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簡要總結)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圖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垡龑W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垡龑W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蹥w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xx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鄢修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展示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厶釂枺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壑v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鄢修D]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垡龑W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蹖W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厶釂枺葸@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坌〗Y]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厶釂枺菹胍幌氤隹谄、機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

  [歸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F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承轉]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垡龑W生閱讀教材]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蹖W生討論]

 。劾冒鍟鴼w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厶釂枺萦纱丝磥恚覀儾荒芤誀奚h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學生討論]

  [歸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坌〗Y]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7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氣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以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的增長不相適應,而導致人們的亂砍亂墾,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ㄈ┑掠繕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本地區單一的商品經濟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育。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本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4.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ǘ┙虒W難點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谝徽n時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首先,我們每個組將你收集到的有關黑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上交流。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獎給回答問題好的小組,最后我們看哪個學習小組結識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結合課本69頁8.29圖說明)

  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

  黑人大多會擊鼓,常根據不同的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根據師生收集到的音樂材料向全體學生展示一下。學生根據課本68頁的閱讀材料去欣賞。

  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67頁)(可以采用板圖形式,畫出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2)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海灣(幾內亞灣)和周圍所臨的海洋(紅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前面學習的歐洲西部比較)?(該區三面鄰海,海岸線比較平直。)

  (3)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尼羅河和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最高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教師引導分析特征,得出結論: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圖”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有幾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用教師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2.教師把自己收集的關于非洲熱帶草原景觀的錄像放給同學們看,增強直觀、生動感。

  3.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熱帶草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恩賈梅納各月氣溫都在20cc以上,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確實是分為明顯的干濕兩季。)

  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72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

  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4.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四、外來民族的入侵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分析課本69頁8.29圖說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區,氣候以熱帶的草原為主,常受到洪澇與干旱的威脅。

  )簡單描述一下這里的自然環境特點

  (2)本區都有哪些外來移民?(本區外來移民有從歐洲、中東來的阿拉伯人,還有印度人、中國人、東南亞人等。)

  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F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二)第二課時

  一、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師展示課件:“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1998年)”(課本70頁圖8.31),分析這些國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樣?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本區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總額的50%;尼日利亞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如%;贊比亞主要出口銅礦,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70%多;還有的國家出口咖啡、金剛石、活牲口、木材等產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這些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一種初級產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結論:本區的國家以某種商品出口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級產品)

  教師小結: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稱為“單一商品經濟”。

  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2.練習課本70頁活動1,辨別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業制造品。

  3.教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收集交易過程發生的問題,說出你的體會和感受。

  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工作資料,并參加討論。附材料表格設計:

  4.教師引申: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單一的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教師小結,展示課件。

  5.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教師提問: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長,你打算怎么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改變單一產品的局面,,發展本區的民族工業,減少對工業品的進口。

  (2)聯合、團結、協作,發揮本區的資源成勢,形成歐佩克(0pc)一樣的資源輸出組織,保障各國的基本利益。

  (3)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推廣新品種的種植,解決糧食問題。

  (4)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人口、糧食與環境

  1.教師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2.教師過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提問學生: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哪一個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多少?(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非洲,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達3.0%。)

  3.學生收集到有關非洲饑餓兒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總結: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同學們找出原因。(長期以來,這里的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糧食供應不足。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板書: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5.教師板書講解本區惡性循環圖。

  6.教師引導:這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生活。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好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教師提示:請把你們小組的建議,按最重要(1條)、次重要(2條)、一般重要(3條),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塊中,并思考理由

  教師總結: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明天會更美好。((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8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

 。蹖  ]大家回憶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種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壅故镜貓D]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抟允裁慈朔N為主,其如何分布?

 。ê谏朔N,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垡龑W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菔欠襁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提問]其它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簡要總結)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蹐D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垡龑W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垡龑W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歸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00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展示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厶釂枺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壑v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鄢修D]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垡龑W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蹖W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厶釂枺葸@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坌〗Y]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厶釂枺菹胍幌氤隹谄嚒C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

  [歸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F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承轉]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垡龑W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薜娜丝谠鲩L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蹖W生討論]

  [利用板書歸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厶釂枺萦纱丝磥,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學生討論]

 。蹥w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小結]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 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9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氣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ǘ┠芰δ繕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以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的增長不相適應,而導致人們的亂砍亂墾,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ㄈ┑掠繕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本地區單一的商品經濟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育。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本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4.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ǘ┙虒W難點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谝徽n時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首先,我們每個組將你收集到的有關黑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上交流。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獎給回答問題好的小組,最后我們看哪個學習小組結識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結合課本69頁8.29圖說明)

  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

  黑人大多會擊鼓,常根據不同的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根據師生收集到的音樂材料向全體學生展示一下。學生根據課本68頁的閱讀材料去欣賞。

  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67頁)(可以采用板圖形式,畫出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2)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海灣(幾內亞灣)和周圍所臨的海洋(紅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前面學習的歐洲西部比較)?(該區三面鄰海,海岸線比較平直。)

  (3)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尼羅河和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最高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教師引導分析特征,得出結論: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圖”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有幾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用教師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2.教師把自己收集的關于非洲熱帶草原景觀的錄像放給同學們看,增強直觀、生動感。

  3.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熱帶草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恩賈梅納各月氣溫都在20cC以上,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確實是分為明顯的干濕兩季。)

  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72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

  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4.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四、外來民族的入侵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分析課本69頁8.29圖說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區,氣候以熱帶的草原為主,常受到洪澇與干旱的威脅。

 。┖唵蚊枋鲆幌逻@里的自然環境特點

  (2)本區都有哪些外來移民?(本區外來移民有從歐洲、中東來的阿拉伯人,還有印度人、中國人、東南亞人等。)

  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ǘ┑诙n時

  一、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教師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師展示課件:“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1998年)”(課本70頁圖8.31),分析這些國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樣?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本區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總額的50%;尼日利亞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如%;贊比亞主要出口銅礦,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70%多;還有的國家出口咖啡、金剛石、活牲口、木材等產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這些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一種初級產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結論:本區的國家以某種商品出口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級產品)

  教師小結: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稱為“單一商品經濟”。

  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2.練習課本70頁活動1,辨別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業制造品。

  3.教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收集交易過程發生的問題,說出你的體會和感受。

  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工作資料,并參加討論。附材料表格設計:

  4.教師引申: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單一的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教師小結,展示課件。

  5.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教師提問: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長,你打算怎么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改變單一產品的局面,,發展本區的民族工業,減少對工業品的進口。

  (2)聯合、團結、協作,發揮本區的資源成勢,形成歐佩克(0PC)一樣的資源輸出組織,保障各國的基本利益。

  (3)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推廣新品種的種植,解決糧食問題。

  (4)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人口、糧食與環境

  1.教師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2.教師過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提問學生: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哪一個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多少?(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非洲,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達3.0%。)

  3.學生收集到有關非洲饑餓兒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總結: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同學們找出原因。(長期以來,這里的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糧食供應不足。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板書: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5.教師板書講解本區惡性循環圖。

  6.教師引導:這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生活。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好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教師提示:請把你們小組的建議,按最重要(1條)、次重要(2條)、一般重要(3條),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塊中,并思考理由

  教師總結: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明天會更美好。((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10

  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示意圖;E、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示意圖。

  學生:①、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做好課前預習,從廣播、電視、網絡和報刊、書籍等媒體中收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種、經濟、人口、糧食與環境方面的圖文資料。

 、凇⒄n前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大組再以6人左右分成學習小組

  1、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我在課前,利用音樂《Afrika  Wassa》進行情境導入,帶有非洲傳統特色的旋律使學生們興趣大增。然后,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自主化學習,而且能夠激發個人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1、2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在上述情境下,配合著非洲鼓聲,學生根據展示的圖片,可以發現圖中隱藏的一些地理信息,再分析探討出與本課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一些學習內容。如:      

 、、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上的位置、范圍、地形特點;

 、凇⑷龉阅戏侵薜淖匀痪坝^、氣候類型;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種、文化、風俗習慣等;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狀況及成因,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等。

  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從圖中分析出來。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目的明確,思維指向集中,求知欲望強。學生事先將與問題有關的大量資料進行了了解,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方面的資料等。學生通過分小組討論進行自主學習,對課前獲取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教師可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適當的提示,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或糾正學生學習的錯誤。

  1、3、合作學習:交流、探討、共享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讓學生分三個大組交流、探討下列問題,然后請派代表上臺講述,讓同學共享成果。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環境(位置、地形、氣候等)、人種與文化;

  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點及形成原因;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解決的措施。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會話,進行討論,質疑和釋疑。這中間教師要將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較好的配合,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討論的問題最好是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或能將討論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續問題。也可以是討論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合作學習過程大家互相討論、交流,既促進了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深化,又可以激發自己的思維,不時的迸出創造的火花。例如你認為剛果河與尼羅河,哪條河流的流量大?面對這個問題,學生之間出現了爭議,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氣候方面去分析。(剛果河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水量大;而尼羅河流經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氣候區,降水少,水量也小些。)

  討論中教師可通過指定助教、示范學生等功能對討論中的觀點進行評判和個別輔導(尤其是對學生中大膽探索的精神要給予支持和鼓勵)。評判的目的,一是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二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習地理的信心,提高自我調控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完成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現狀、成因與主要問題的了解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最終目的。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以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等。

  2、教學反思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11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蹖耄荽蠹一貞浺幌卤狈堑木用褚允裁慈朔N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展示地圖]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抟允裁慈朔N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種,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垡龑W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菔欠襁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ㄈ龉阅戏侵抻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厶釂枺萜渌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簡要總結)

 。厶釂枺萆钤诜侵薜暮谌艘郧、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蹐D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垡龑W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垡龑W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蹥w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xx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展示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厶釂枺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講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鄢修D]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垡龑W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蹖W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厶釂枺葸@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小結]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厶釂枺菹胍幌氤隹谄嚒C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垡龑W生討論]

  [歸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F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鄢修D]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厶釂枺萑龉阅戏侵薜娜丝谠鲩L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生討論]

 。劾冒鍟鴼w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厶釂枺萦纱丝磥,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蹖W生討論]

 。蹥w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坌〗Y]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坌抡n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12

  第四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學案

  一、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特征。運用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并記住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生產和出口狀況,了解單一商品經濟的成因及其后果。

  二、重難點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氣候類型

  2、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過分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的生產

  知識梳理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

  a大洲位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     洲的                以南,90%以上屬于       人種,因此有“               ”之稱;以北我們稱之為        非,是以     人種為主的阿拉伯世界。

  b、海陸位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臨            洋,西臨          洋。其中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灣是          ,非洲南端著名的尖角是             。

  c.緯度位置

  穿過中部,絕大部分地區位于                  之間。本區絕大部分處在五帶中的              帶。

  2.地形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區主要有         沙漠、         盆地、      高原

  和          高原,所以地形以           為主 ,因此被稱為            大陸。其中在非洲大陸還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                    。

  b.山脈:本區具有非洲的最高峰           ,雖地處赤道附近,但山頂終年積雪,故名         雪峰。

  c.河流:世界第一長河            ,最終注入           ,非洲第二長河               ,最終注入            。

  3. 從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本區氣候主要有三種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       氣候、          氣候,還有地中海式氣候和高山氣候。              氣候在本區分布的面積最為廣大。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       盆地和         灣沿岸地區,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                                 

  4、非洲居民,主要分布在             灣、         盆地和海拔比較低的高原地區。但目前遷入了一些國外移民,主要是        人、         人、          人、            人和           人。         

  5.礦產資源

  本區礦產資源         ,不僅種類          ,而且儲量           。其中       和           的儲量、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6.由于殖民主義者長期的          和           ,使得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變成殖民國家          的供應地和            的傾銷市場,很多國家形成過分依賴           或          初級產品生產的“              ”。

  自我檢測

  一、選擇題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        之稱。

  a、南非           b、黑非洲         c、沙漠非洲       d、干旱之洲

  2、有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于東半球,北臨地中海

  b、橫跨南北半球,東臨印度洋

  c、東臨大西洋,西臨印度洋

  d、位于西半球,隔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望

  3、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世界七大洲中居第     位

  a、2             b、1              c、4              d、3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南端是

  a、合恩角        b、索馬里半島      c、火地島         d、好望角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是

  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6、下列工農產品中,屬于初級產品的有

  a、活牲口、巧克力、可可豆           b、皮鞋、金剛石、鉆戒

  c、活牲口、可可豆、金剛石           d、巧克力、可可豆、皮鞋

  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地形為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盆地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是

  a、氣候問題        b、政治問題    c、糧食供應不足             d、國土問題

  10、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世界成為“地球的傷痕”的是

  a、紅海          b、剛果盆地       c、東非高原     d、東非大裂谷

  1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糧食短缺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原因是

  a、糧食產量低,且逐年下降

  b、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惡劣

  c、耕地太少,糧食總產量少

  d、近幾年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增長的速度

  12、下列國家與其出口產品的組合,錯誤的是

  a、科特迪瓦——可可    b、尼日利亞——石油

  c、贊比亞——金剛石    d、索馬里——活牲口

  13、羚羊在狂奔,長頸鹿伸著脖子吃樹梢上的嫩枝綠葉,成群的斑瑪向水草地遷移,兇猛的獅子和豹緊追其后,趕上落后的斑馬,飽餐一頓。這種景觀出現在撒哈拉的南非洲的(   )

  a熱帶沙漠中    b熱帶草原上  c熱帶雨林中  d溫帶草原上

  1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哪種人的故鄉:(    )

  a.白種人        b.黑種人          c.黃種人 

  15、下列關于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氣溫高    b.季風氣候顯著    c.干燥地區廣大    d.氣候帶南北對稱分布

  16、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疏林草原分布在(    )

  a.亞洲     b.歐洲     c.南美洲     d.非洲

  17、下列非洲的礦產中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首位的是(    )

  a.煤、鐵      b.石油、鈾   c.鐵、錳     d.金剛石、黃金

  18、關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白種人的故鄉                    b.地形以平原為主

  c.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d.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最低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篇13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4.知道本區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氣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以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長過快與糧食的增長不相適應,而導致人們的亂砍亂墾,造成環境惡化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ㄈ┑掠繕

  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

  2.通過本地區單一的商品經濟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育。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本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

  2.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與農業的關系。

  3.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

  4.本區面臨的人口、糧食、干旱和荒漠化問題。

 。ǘ┙虒W難點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單一商品經濟對本區經濟的制約作用。

  3.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谝徽n時

  一、黑種人的故鄉

  1.復習引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種,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們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2.今天我們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學習這個新的區域。首先,我們每個組將你收集到的有關黑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上交流。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獎給回答問題好的小組,最后我們看哪個學習小組結識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3.總結:世界上有5.5億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稱“黑非洲”。(結合課本69頁8.29圖說明)

  本區的黑人分屬于幾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樂、繪畫、雕刻及其他手工藝晶等方面的藝術才華。

  黑人大多會擊鼓,常根據不同的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根據師生收集到的音樂材料向全體學生展示一下。學生根據課本68頁的閱讀材料去欣賞。

  黑人真了不起,我們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們,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環境。

  二、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1.展示課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圖。(課本67頁)(可以采用板圖形式,畫出非洲大陸輪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分界線。)

  同學們分小組讀圖,合作探究下列內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位置:赤道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

  (2)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個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個大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個海灣(幾內亞灣)和周圍所臨的海洋(紅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線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前面學習的歐洲西部比較)?(該區三面鄰海,海岸線比較平直。)

  (3)請在圖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剛果盆地、尼羅河和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的最高峰),說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點。教師引導分析特征,得出結論:非洲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大陸。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參照圖6.12“非洲的氣候圖”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2.教師提問: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自然景觀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別給出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的景觀圖,從景觀圖中可觀察出當地氣候有什么樣的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因而草在濕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許多野生動物;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廣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氣候

  1.教師小結并過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分布,而且,我們從熱帶草原的景觀圖中看到,還有很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那里。有幾個學習小組的同學在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關于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的資料,下面請他們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有困難,可用教師事先收集的資料;上課前請某一學習小組的同學先熟悉準備,上課時,介紹給大家。

  2.教師把自己收集的關于非洲熱帶草原景觀的錄像放給同學們看,增強直觀、生動感。

  3.教師提問:大家不難發現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于奔跑。請大家討論一下,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年內各月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熱帶草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恩賈梅納各月氣溫都在20cc以上,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相對較少。確實是分為明顯的干濕兩季。)

  教師引導,干季和濕季,熱帶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觀?結合課本72頁,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描述一下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與生活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干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只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干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

  教師小結: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4.教師過渡:除了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根據你收集資料時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還有哪些資源會十分豐富?(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四、外來民族的入侵

  1.教師過渡: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前面我們交流了一些,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人侵,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分析課本69頁8.29圖說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區,氣候以熱帶的草原為主,常受到洪澇與干旱的威脅。

 。┖唵蚊枋鲆幌逻@里的自然環境特點

  (2)本區都有哪些外來移民?(本區外來移民有從歐洲、中東來的阿拉伯人,還有印度人、中國人、東南亞人等。)

  教師小結:歐洲殖民者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把黑人當奴隸運往美洲販賣,因此非洲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經過努力,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經獨立。(為學習本區經濟打下基礎)

  2.教師提問:上面我們對黑人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古老、美麗、富饒、神奇.........)

  (二)第二課時

  一、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教師導入: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美麗富饒的自然環境,他們那里豐富的物產,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教師展示課件:“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國出口商品總額的百分比(1998年)”(課本70頁圖8.31),分析這些國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樣?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本區的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可可,占出口總額的50%;尼日利亞主要出口原油,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如%;贊比亞主要出口銅礦,占到本國總出口額的70%多;還有的國家出口咖啡、金剛石、活牲口、木材等產品,所占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上述這些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一種初級產品,而且所占比重都很大。因此,得出結論:本區的國家以某種商品出口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級產品)

  教師小結: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稱為“單一商品經濟”。

  板書:單一商品經濟

  2.練習課本70頁活動1,辨別列出的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業制造品。

  3.教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收集交易過程發生的問題,說出你的體會和感受。

  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下發工作資料,并參加討論。附材料表格設計:

  4.教師引申: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單一的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教師小結,展示課件。

  5.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教師提問: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長,你打算怎么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改變單一產品的局面,,發展本區的民族工業,減少對工業品的進口。

  (2)聯合、團結、協作,發揮本區的資源成勢,形成歐佩克(0pc)一樣的資源輸出組織,保障各國的基本利益。

  (3)改變農業生產結構,推廣新品種的種植,解決糧食問題。

  (4)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人口、糧食與環境

  1.教師小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2.教師過渡: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提問學生: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哪一個大洲?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多少?(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是非洲,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達3.0%。)

  3.學生收集到有關非洲饑餓兒童的照片,在全班交流一下。

  4.總結: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同學們找出原因。(長期以來,這里的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糧食供應不足。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臨的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板書: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5.教師板書講解本區惡性循環圖。

  6.教師引導:這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生活。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好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教師提示:請把你們小組的建議,按最重要(1條)、次重要(2條)、一般重要(3條),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塊中,并思考理由

  教師總結: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明天會更美好。((1)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2)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3)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4)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5)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6)從發達國家引進人才和技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1

    教案示例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教學重點】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教學難點】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

  • 第四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學案

    第四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學案一、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特征。...

  •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1

    教案示例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教學重點】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教學難點】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

  • 第4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課題第4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課型新授課執教教師:教學目標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 2、理解單一產品經濟形成的原因教學重點在地圖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讀圖了解該地區的地理位...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反思

    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示意圖;E、熱帶草原地區的自然災害示意圖。 學生:①、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做好課前預習,從廣播、電視、網絡和報刊、書籍等媒體中收集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種、經濟、人口、糧食與環境方面的圖文資料。...

  •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教案示例1

    教案示例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

  •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2.本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教案示例1

    教案示例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

  • 非洲雕刻藝術(精選2篇)

    教材思路: 讓學生了解非洲雕刻藝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和了解人類文明與成就的機會。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態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 第七單元 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秘(通用2篇)

    第3課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與文物教案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遺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衛城,南部的“圣堂”,中間的谷地特點是:都用花崗石砌成,石縫無黏合物大津巴...

  • 非洲雕刻(精選4篇)

    第22課非洲雕刻(一)(一)綜合分析非洲雕刻(蘇教版)學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非洲雕刻(蘇教版)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人類文明成就的機會。...

  • 2020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中國八項舉措援助非洲 提供百億美元優惠貸款

    XX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中國八項舉措援助非洲 提供百億美元優惠貸款【背景材料】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當地時間11月8日上午在埃及名城沙姆沙伊赫開幕。...

  • 七年級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德兴市| 丰县| 墨江| 旺苍县| 英超| 米易县| 达州市| 股票| 金山区| 耒阳市| SHOW| 林甸县| 兖州市| 泾川县| 山西省| 修水县| 舞钢市| 洪雅县| 北流市| 西乌| 应用必备| 桃园市| 隆化县| 大同县| 三都| 赞皇县| 襄垣县| 旬邑县| 乐至县| 安化县| 郓城县| 肇州县| 延安市| 绵阳市| 金乡县| 成安县| 兴义市| 岳阳市| 武川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