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教案(精選5篇)
《中東》教案 篇1
中東
第一節 中東
教學思想設計
根據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真正地關注學生,促使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課堂形式的設計上則突出一個“動”:
1.課前“動”
收集資料:安排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中東(如:巴以沖突、中東名字的由來)以及蘇伊士河運和土耳其海峽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培養和鍛煉他們預習、自學的能力。
2.課上“動”
a.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提供舞臺,把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小組討論,大家相互交流后達到和增強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
b.讓學生以中東地區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來體會和感受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能很好的達到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c.恰當地安排學生運用多媒體(如:投影儀、電腦),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教具上還體現一個“新”:突出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主要內容融入電腦屏幕,令學生有新鮮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2.知道中東地區的范圍以及主要國家。
3.掌握中東是一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4.能簡單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并側重于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世界時事的意識,并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1.中東地區是世界的熱點地區,以及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
2.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
1.教具:課件。
2.提前2~3個星期安排學生收看關于巴以沖突的新聞報道,并收集相關文字、圖片資料。
3.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7人左右。
4.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張白紙和一支彩筆。
學生
1.收集關于巴以沖突的新聞圖片或文字資料。
2.了解中東名字的由來以及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資料。
板書設計
中東──世界熱點地區(原因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
師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新課導入
我想同學們都喜歡看電視吧,今天老師就在這請你們看電視,不過我有一個要求:要仔細的看,看完后我有問題問大家。
課件展示:播放兩則關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戰爭沖突的時事新聞。
教師提問:問題一:這兩則新聞主要報道的是什么事件?
問題二:這兩則新聞主要報道的是哪兩個國家間的沖突?
學生回答:(略)
學生活動:請大家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在小組內展示、交流。隨后請四至五位同學代表小組把資料向全班展示。內容要求有代表性,語言精煉,每位時間不得超過40秒。
教師提問:中東如此的狀況令它從過去到現在都很受媒體的關注,所以,我們經常能從多種媒體看到或聽到關于中東的報道。在這些報道當中有許多詞語我們能時常聽到,你能回想起這些詞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現在大家能否通過收集到的資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詞來談談對中東的印象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承轉:中東地區國家眾多,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戰火紛飛,在歷史上曾爆發過多次著名的戰爭。
學生活動:看教材p50圖8.1,請兩個同學以新聞播音員的形式向大家播報一下中東歷史上的幾次著名的戰爭。
教師講述:從二戰以來,半個多世紀,中東就因為戰爭不斷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這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請大家看一組圖片:
課件展示:(板書)一、世界的熱點地區
圖片1: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淪為一片廢墟的家園前。
圖片2:耶路撒冷的一條重要街市,現在因戰爭沖突,已是狼藉一片,凄涼不堪。
圖片3:巴勒斯坦現在有的地方失業率已高達70%。傷心的小販面對自己無法出售的貨物,流露出憤怒與無奈。
圖片4:一名在自殺性爆炸事件中無辜被傷害的以色列兒童正被送往醫院搶救。
圖片5:躲在鐵絲網后的巴勒斯坦兒童驚恐的看著走過的以色列士兵。
學生活動:假設,現在我們就是中東的一名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大家向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把最精辟、最有代表性的一兩句話寫在老師發給的白紙上,隨后請每組委派1~2名同學,把大家想說的話用最深情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承轉:讓我們共同祈禱中東能早日安寧,使其能成為當地人民真正的樂土。但是想要幫助那里的人們,光聽聽說說還不行,我們還必須對這片土地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現在我們就從了解它的名字開始吧。誰知道“中東”這個名字的由來?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教師提問:中東到底包括哪些國家呢?請看教材p51圖8.2、圖8.3以及p52圖6.4,大家觀察中東與西亞有什么區別?
課件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和“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各國,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也就是說中東地跨了亞、非、歐三洲。
教師承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中東是一個熱點地區,但你們想過為什么嗎?
學生活動:看教材p51的文字以及圖8.2幫助尋找答案,中東處在聯系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
教師講述:這里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一直到現在,它也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方面,它自然都會備受關注,這也就是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
學生活動:上講臺在課件上點擊出三洲、兩洋。
課件展示:(板書)二、東西方交通要道──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這五海包括哪五個海?
課件展示:“中東地形圖”。
學生活動:看圖8.3,找到五海,并完成p52“活動1”。請學生上講臺點擊課件進行訂正。(提醒學生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教師講述:對于這兩洋、三洲以及五海的溝通,本地區有兩個十分特殊的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
教師提問:問題1:蘇伊士運河是哪兩個洲的分界線,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問題2:土耳其海峽又是哪兩個洲的分界線,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圖”“土耳其海峽圖”。
學生活動:先在教材的圖上填出以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為分界的大洲以及溝通的海的名稱,并請學生上講臺點擊課件進行訂正。
教師提問:大家能否根據你們課內外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在溝通東西方聯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學生活動: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蘇伊士運河全長173千米,寬365米。它的建成,大大的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如:從波斯灣運輸石油到英國倫敦走蘇伊士運河可比繞道好望角縮短7 300千米。土耳其海峽是黑海出地中海的惟一通道,也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重要通道。
師生小結:中東是世界的熱點地區。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以學生最感興趣的事作為新課導入,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資料要安排學生提前幾個星期通過上網,看電視,看書、報等方式,鍛煉他們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形式交流,可讓學生資源共享,拓展知識面。并能增強合作、交流的能力。
課件中的圖片可靈活收集,也可直接把圖片在學生中傳閱。
此活動對于培養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能取到很好的作用。但老師要注意把握好時間。
資料可安排學生課前查閱,教師就根據回答情況進行表揚或補充。
課件中東和西亞可做成閃爍狀態,令學生一目了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以下部分課件中的每幅圖的重要地名(如:印度洋、大西洋;亞洲、歐洲、非洲;紅海、黑海、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均做成點擊后閃爍的狀態,便于教師指圖講解。同時可以讓學生來點擊課件進行活動的訂正,從而提高學生完成活動的積極性。
提示土耳其海峽由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恰納卡萊海峽組成。
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收集一些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的資料。
結束語
一個原因不能使中東長期戰爭、沖突不斷,他們還因石油而戰,因水而戰,因宗教文化差異而戰,具體情況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大家做好預習,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懸念式的結尾,可激發學生再學習的欲望。
《中東》教案 篇2
,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展示這樣,即鍛煉了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有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為了讓學生確實感受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和災害。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當有關中東地區的圖片慢慢展開的時候,同學們隨著一聲“啊”同學們開始在小聲討論起來。畫面上的小男孩應該是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雙充滿恐懼的眼睛。曾經是巴勒斯坦人民美麗的家園,然而現在卻是狼籍一片,凄涼不堪,這些圖片給學生強烈的震撼,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珍惜之情,此時 。當我介紹到這的時候,整個班級一片寂靜,把他們都帶進了情境當中,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這里了。看著他們的表情,我激動地說:“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名中東的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大家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什么?”“我們需要和平”,“百姓是無辜的”,“我想要一個家”“為什么要戰爭呢?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之中。讓學生以中東地區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來體會和感受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能很好的達到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們紛紛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是那樣地虔誠,那樣地真實。我似乎真的看到中東的中學生在向世界人民呼吁和平。整個教學活動中形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多重的網狀交互關系.從而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中東---世界的熱點地區。
4. 而第二個教學重點我是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征。我通過讀圖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對比以及分析來完成的,進一步培養學生判斷、總結、歸納的能力。
《中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⑴了解中東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
⑵能看圖比較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之處及主要國家
⑶記住中東重要的“兩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
⑷能看圖說出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 能力目標
⑴通過讀圖能簡單分析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⑵能在圖上介紹中東重要的三條石油外運路線
⑶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關注時事的意識,正確看待和使用資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中東石油對地區經濟和國際政治的影響
教學互動設計
一 新課引入——長期的熱點地區
自主
探究 閱讀資料“戰爭不斷的中東”,再聯系到電視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如伊拉克又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伊朗濃縮鈾問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又爆發沖突等等。
看看這些資料說明了什么問題?(聯系教材中的第一個小標題思考)
二.探究學習
a.三洲五海之地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沖突、戰爭不斷,經常招來某些西方大國的干預呢?有人說,因為中東地理位置很重要、很特殊。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學生對照圖8.2和圖8.3,完成以下內容
表一:我找到了
項目 具體指 自我評價
(全找到填a,沒全找到填b)
五海
三洲
兩洋
對照圖8.4,完成
表二:我會填
海上通道 所屬國家 大洲界線 溝通海洋
蘇伊士運河
土耳其海峽
學生能對照黑板上的中東地圖指出“五海”“三洲”“兩洋”;也能對照中東地圖說出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及其溝通的海洋。
(師生對剛才的學生做出點評)
有人說,中東就是西亞,西亞就是中東,沒什么區別。果真如此嗎?
學生對照圖6.4和圖8.3,說說中東和西亞范圍到底有什么差別?
思考:里海是海嗎?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我們發現:中東處在一個聯系
的樞紐地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b.豐富的石油資源
自主探究
中東沖突不斷、戰爭頻繁,除了地理位置重要原因外,還有別的重要原因嗎?為什么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會引起世界油價的漲落,吸引一些西方大國插手呢?
因為這里有“一多”,什么多?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1.中東的石油地位
學生讀圖8.5,問題:
從中你能得出中東石油在世界石油中占據什么樣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
學生讀圖8.4,完成以下內容
我會填:
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 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 、 、 、伊拉克、伊朗等。
合作探究
3.外運航線——我要當船長
中東所產石油大部分用來出口,而且是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出,主要是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現在,請你來當船長,把波斯灣的石油運往這些國家和地區。
要求:①各小組申請一條航線
②船長要在地圖上指出你的油輪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或地區。
(各小組申請航線后,先群組討論,再由船長發言,船長只講解一條航線即可,其他同學做評委,并填寫書中表格。)
課后思考: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采一點就少一點,如果有一天,石油采完了,這些靠石油生存的國家經濟的出路何在?
三.教師總結
四.反饋練習
1.下列國家中,屬于西亞國家但不屬于中東國家的是:
a.埃及 b.伊拉克 c.阿富汗 d.土耳其
2.從波斯灣運石油前往西歐或美國的油輪最不可能經過下列哪個通道:
a.霍爾木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直布羅陀海峽 d。馬六甲海峽
3.美國插手中東地區事務,很可能是想從該地區獲得以下哪種資源:
a.石油 b。淡水 c。煤鐵 d。天然氣
4.如果我國的臺灣也要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話,請你為油輪設計一條通往中國臺灣的航線。
《中東》教案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中東》,這一課題選自廣東人民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中的第八章第一節《中東》,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知識目標有如下四點:
1.能指圖說出中東地區的范圍和位置,以及重要的臨海、海峽、運河;
2.能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并能領會中東石油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3.運用中東河流圖及世界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
4.了解中東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為:
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圖的歸納、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時事地理內容,培養關心社會和關心世界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概念與人地協調觀念,明確世界各國各民族應團結協作,而非勢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中東處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為教學重點。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就其重點而言,它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又是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重要原因。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又一難點是:巴以沖突。這既是一個歷史淵源很深的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矛盾很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巴以疆界線的劃定,學生很難讀懂。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本節課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現沖突、戰爭頻繁的中東,激發學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著利用自制課件輔助講授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并通過課堂練習對重點加以鞏固。第二課時,從中東的氣候入手,分析中東匱乏的水資源,以圖片敘述文化的差異,并通過動畫演示巴以的領土紛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到既全面兼顧,又突出重點。第三課主要從分析伊拉克入手,通過分析伊拉克的歷史,了解伊拉克燦爛的古文明──古巴比倫。通過學生集體討論伊拉克戰爭,即鍛練了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又提高了歷史思維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的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說教法學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同時通過多媒體動畫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閱讀討論,以及對美伊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三、教學過程
(在美伊戰爭的視頻播放中拉開序幕)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什么電影或是什么戰爭片,這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紀錄片,美伊戰爭的硝煙至今仍未散盡。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中東一樣,一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頻繁的沖突、戰爭,給這里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請同學讀教材上中東戰爭年表(教師板書:中東 戰火頻仍 局勢動蕩)
在電視的國際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那么為什么這里戰爭與沖突不斷呢?這就是我們本節主要討論的中東問題。(課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東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個大洲──被五個海所環繞,它們是:阿、紅、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鹽水湖──誰能說一說為什么里海雖名為海而實際上為湖?──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亞非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還有就是著名的海灣,波斯灣。
誰知道波斯灣為什么那么著名?
對,因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中東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這是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石油儲量,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它們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聯酋。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
我們從餅狀圖上可以看出,中東石油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5.4%。
一起看,這是中東的國家,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是中東的五個主要產油國,它們分別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僅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東,它的國土面積最大。
一起看,這是沙特的油田,這是巨大的輸油管線,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產。
一起看中東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輸出的。這里有三條石油外運航線:
航線一經由蘇伊士運河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三穿越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和美國。
航線一和航線二同樣是運往西歐和美國,這兩條航線有何差異?
請同學們結合世界地圖找出三條石油外運航線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填入課本53頁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柱狀圖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高于我國,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中東地區沒有了石油,它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小結,針對教學重點難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后布置作業:完成P52頁活動題預并預習。
第二課時
提前測評之后,出示世界氣溫、降水和氣候分布圖,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與生活體驗,談談中東的氣候與河流的分布特點?
展示中東河流分布圖,指出中東的河湖。
請學生結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些國家在利用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關河流湖泊的水資源分配和爭奪又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板書)
有人說: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21世紀中東將為水而戰!怎樣解決中東地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下面用一組圖片來展示,中東各國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發展節水農業的。
(轉承)
這是世界人種分布圖,一起看中東以什么人種為主?
中東地區主要說什么語言?
這是猶太人,這是猶太人在舉行集會活動。
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傳統服裝以白色為主。
一些嚴格執行教規的阿拉伯國家,規定婦女外出時,必須面戴黑紗。
這是圣城麥加規模宏大的萬人朝圣。
這是回教堂,這是清真寺。
這是圣城──耶路撒冷。
請同學們自讀“文化差異”,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課堂小結:《中東》這一節課,主要從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宗教紛爭與文化差異等主要幾方面,對中東戰火頻仍、局勢動蕩的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課件)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長期以來,在巴勒斯坦地區,流血沖突不斷,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長。
這是憤怒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紀念“抗爭三周年”。
聯合國醫療人員在搶救巴方武裝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猶太人定居點,發生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下面就跟老師一起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這個問題有點難懂,注意啦!
資料:猶太人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支持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1947年,聯合國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如圖1947年聯合分治決議制定的疆界線),把耶路撒冷市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猶太人同意分治決議,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對分治決議,始終未建立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軍隊展開激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關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定,劃定臨時停戰線。以色列通過戰爭奪得的土地,比聯合國分治決議中規定的還要多4850平方公里。(如圖1949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停戰界線)戰爭結束后,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才告一段落。由于歷史遺留下的諸多矛盾,民族仇恨依然存在,所以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國際新聞當中看到關于巴以沖突的報道。
中東的戰火頻仍給了我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中東,還有一個國家我們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發的美伊戰爭的陰霾(mai)至今未散,從1980到2003這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這里面有伊拉克發動的侵略戰爭,也有針對美英聯軍的反侵略戰爭,這里面的問題錯綜復雜。
1.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搜集并整理有關伊拉克的資料,下節課我們進行專題討論。
伊拉克的種族與宗教;
伊拉克的氣候與自然環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國到衰敗的歷史過程;
中東戰爭;
兩伊戰爭;
海灣戰爭;
美伊戰爭。
2.請同學們每天關注新聞聯播,看看當天在中東又發生了什么,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沖突問題。
由于時間原因,關于第三課時對伊拉克的專題討論在這里就不詳述了,謝謝大家!
《中東》教案 篇5
第一節 《中東》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一則關于中東的新聞或一個與中東相關的詞語。
(2)能看圖比較中東與西亞范圍的不同之處。
(3)能在“中東”地圖上找出“兩洋、三洲、五海”。
(4)能看圖說出中東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讀圖,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東石油的分布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培養對地理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關注時事的意識、熱愛和平的態度,正確看待和使用資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東的戰略性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
(2)難點: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中東石油對地區經濟和國際政治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法、問題討論法、啟發式談話法、讀圖分析法、講授法。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走過了我們臨近的國家。今天我們又踏入東半球其它國家。第一站,我們來到中東……(展示課題)
師: [問題]這個地區在哪里?為什么把這個地區叫做中東呢?
[課件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稱來歷文字簡介。
師:中東和我們學過的西亞一樣嗎?請大家把中東和西亞比較一下,有什么區別?
[課件展示]中東地區圖與西亞圖作比較。
[結論]中東比西亞多了個非洲埃及,少了一個阿富汗。中東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亞國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師:請注意看圖上哪些國家是跨洲的?分別跨了哪兩個大洲?(土耳其跨亞洲和歐洲,埃及跨亞洲和非洲)
師:請同學看這樣一組關于中東地區的新聞報道(請男、女播音員播報)
[課件展示]新聞報道內容
師:再看攝影師在中東大地上拍下的幾幅照片。
[課件展示]戰爭畫面圖
師:這些報道和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這里戰爭頻繁,所以成為世界的焦點,并且受到美國等大國的關注。)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中東的一名中學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給你向所在國的領導人或世界人民說幾句話的機會,此時你最想說什么?
師:報道中都提到哪些戰爭?(兩伊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巴以沖突)
[課件展示]中東——世界熱點地區
師: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中東戰爭是怎么回事?
[課件]關于兩次中東戰爭的介紹
師提問:為什么中東的戰爭會有英國和法國插手?他們在爭奪什么?(蘇伊士運河)
師追問:為什么要爭奪蘇伊士運河?(因為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課件展示]焦點一:位于世界重要的戰略位置
[課件展示]中東地區圖(一灣、兩洋、三洲、五海)指導學生讀圖。
師提問:你怎樣來描述中東地區的海陸位置?
位于亞洲西部,歐洲的東南,非洲的東北(地跨三大洲)。
師提問:這一地區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灣)
師追問:這些水域當中,哪些是相通的?通過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過土耳其海峽相連,地中海和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相連,阿拉伯海和波斯灣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相連)
師追問:除了內部相通外,哪些水域還和外面的大洋相連?(地中海與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連)
[活動]完成第52頁第1題第(1)小題。
[課件展示] 表格圖答案
師:剛才我們還提到了海灣戰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戰爭是怎么回事?
[課件展示]海灣戰爭資料。
師: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是什么?(石油問題 ) [課件展示]焦點二:為石油而戰---豐富的石油資源。
講小笑話[課件展示]
[課件展示] 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
[討論]中東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儲量:最大;產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課件展示] 中東石油的分布。
[討論] 中東石油的分布狀況;(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課件展示]世界主要產油國石油儲量(中東五大產油國占中東63%)
[課件展示]波斯灣圖文介紹。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國、英國石油公司的總裁,要從中東進口石油,最短航線需要經過哪些海峽、海洋、運河?
[課件展示]航線a、b、c圖。
[課件展示]a b c三線到達的國家。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中東的石油資源,以美國為首的這些國家在中東有著很大的利益可圖,因此,他們要干涉中東事務。
[討論]發達國家為什么要瘋狂的爭奪石油?(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據估計,按目前的開采速度,其它地區的石油儲量只夠開采xx年,中東的石油儲量可開采80年,中東地區必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問題。)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中東石油用完,其經濟將如何發展,人民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可以發展旅游業、信息產業、交通運輸業等)
總結
本節課我們分析了中東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兩個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兩點都是這個地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但這些優勢條件在給它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麻煩,少數發達國家由于這些優勢而不斷在這個地區挑起一些爭端,引發了許多戰爭。下節課我們繼續來討論引發戰爭的另外兩個原因:匱乏的水資源、文化差異。
作業:1.完成課本中活動題空格填充。
2.完成填充圖冊相關內容。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