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教案 >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精選12篇)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發布時間:2022-12-15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精選12篇)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3)日氣溫曲線圖;(4)三帶氣溫曲線圖;(5)等溫線的畫法;(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學過程 】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教師講解時可以舉一些實例或參照課本的插圖

  1、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位置(太陽)

  2、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海陸面積及性質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溫室效應

  (反饋練習)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準備什么衣物?(棉衣,地勢高寒冷)

  如果溫度再升高,預測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會有什么變化?

  赤道是全球溫度最熱的地方嗎?

  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呢?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可知,氣溫是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大氣溫度主要來于太陽,所以影響溫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緯度位置,然后是海陸位置,再就是地勢和洋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清主次。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氣溫的測定,主要使學生明確氣溫觀測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參觀,或建立簡易的氣象園進行實際的測量,沒條件的可以看錄像或圖片。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時間變化,時間變化的長短不同,有日、月、年變化,通過實際的計算,使學生明確三者計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圖中的氣溫是平均值的連線。對于時間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是使學生明確太陽是氣溫的來源,但地面是氣溫的直接來源。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個過程,設計動畫輔助理解。明白這一點,對后面所學“地勢越高,離太陽越近了,為何溫度反而越低?”很有幫助。對于熱溫寒三帶氣溫特征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從低緯到高緯,由熱到冷,各種氣溫特點的描述有規律及差異,為后面學習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特征的內容打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是解決等溫線的概念。因為學生已經學過等高線,所以并不難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其原因的探討。為了使紛亂的內容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 的讀圖方法。同時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學生思維的互相激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情況,設計相關的反饋題。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注意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每一部分繪圖、讀圖、用圖都是學生活動在先,教師指導在后,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預報

  計算機課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2)天氣形勢圖;(3)各種常用的天氣符號圖;(4)風向示意圖;(5)氣象觀測儀器----百葉箱、溫度計;(6)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圖。

  【教學過程 】

  (引課出示投影片1)你能夠從投影片中讀出哪些內容?

  中央氣象臺城市天氣預報:2002年  05月 28日 20時 至05月 29日 20時 

  城市

  天氣現象

  溫度(0C)

  風向風力 

  夜間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間

  白天

  東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陣雨

  雷陣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開羅

  晴

  晴

  32

  19

  <3

  <3

  開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倫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舊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紐約

  雷陣雨

  雷陣雨

  25

  16

  <3

  <3

  悉尼

  陰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溫度、降水與云、風力風向,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天氣狀況不同等)

  (模仿練習)請你仿照投影片內容作本地區的天氣預報,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有問題并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活動)(注意天氣預報用語及與當時天氣狀況的基本吻合)

  (教師講解)為了更好了解一個地區的天氣狀況,人們制作了天氣圖,在圖中用各種符號和數字表示天氣狀況,你了解它們的含義嗎?

  (天氣云圖投影片)(學生活動,說出圖中任一城市天氣預報)

  (常見天氣符號與風向示意圖投影片)在天氣圖中,為了更直觀便捷地顯示不同的天氣狀況,人們設計了一些符號(學生辨認,提醒學生注意:風向是指風來的方向,天氣預報中風力較小時一般不在圖中表示)

  (承轉)有一個廣州人說他長這么大還沒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訴他何時到何地能看到雪嗎?(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為什么不看天氣預報,你也能很快地告訴他呢?(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地方的氣候是穩定的,是多年天氣狀況綜合出來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氣預報也可以推測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區的氣候特點嗎?(引導學生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明)這種氣候特征在幾年、幾十年內會有很大的變化嗎?它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天氣有何不同呢?請你完成下面表格

  (總結板書)  引言  天氣與氣候

  天   氣

  氣   候

  定  義

  區  別

  聯  系

  實  例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可以看出,天氣與氣候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反饋練習)課本想一想P38

  【設計思想】

  根據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以天氣預報為例,使學生了解天氣預報中包含的主要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氣為例,主要是使學生有全世界的觀念,而且潛在的可以看出氣溫的分布是時間、空間的分布都有不同的。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進行模仿聯系和天氣預報圖的讀法訓練,以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天氣預報圖,形成一種從地理角度解釋天氣現象的意識。

  第三個環節是從學生實際的生活體驗入手,引入氣候的概念及與天氣的關系,因為后面才學到具體的氣候知識,所以不要更多的講解氣候的內容,重點應放在明確天氣與氣候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辨別這兩個概念即可。

  上述各個教學環節,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日常生活體驗,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但是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使學生產生學習本章內容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引言   天氣與氣候

  探究活動

  1.參觀當地的氣象臺、站或大氣觀測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氣象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制成圖表;請去過外地的同學描述對不同地區的天氣的感受。

  2.上網查找與天氣和氣候相關的資料、圖片等內容,寫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小論文

  3.分成小組,比賽看看那個小組會說、會解釋的諺語、成語、詩句等多。

  測定一日(周)的氣溫

  分組觀察:3—4人一組,每6小時記錄一次,分別在每天的02、08、14、20是進行,將觀測結果記錄下來。按實際情況可以減少,但最好有14點。

  方法:

  (1)將溫度計立在室外太陽光不能直接曬到的地方(無條件的時候可以放在室內),高度與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進行三次觀測。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點(下午2點)時觀測。將自己觀測的結果與氣象臺的預報相比較。

  (2)求日均溫和周平均溫

  日均溫=各時觀測之和 / 觀測次數

  周均溫=一周各日平均溫度之和 / 一周天數

  (3)做日(周)氣溫變化曲線圖

  注意事項:記錄溫度數值要盡量準確,先讀整數后讀小數;讀數時視線應與水銀柱頂端處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將頭、手或光源接近溫度表的感應部分。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2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和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通過學習,充分認識到氣溫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學會關注生活,感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電腦課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炎熱的夏天過了,我們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學們的衣著也由單薄的夏裝換上了較厚的秋衣,這說明氣溫發生了變化。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中經常提到氣溫這個詞。氣溫就是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氣溫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板書: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教師)氣溫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p50頁的5則資料,看看氣溫與什么有關?(請生閱讀后稍作討論)

  (學生作答)生活

  (教師)這說明氣溫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很大,那么,氣溫到底怎樣測出來的?請同學們閱讀書p50頁“氣溫的觀測”。

  提問:⑴氣溫的觀測用什么工具?(溫度計,放置離地1.5米)

  ⑵通常一天進行觀測的次數、時間?(4次。8時﹑14時﹑20時﹑2時)

  (教師)過渡:氣溫是隨時都在變化的還是不變的?

  請學生舉例,得出:“氣溫是變化的”

  板書  二、氣溫的變化

  (教師)氣溫是如何變化的?有規律嗎?

  舉例:早晨冷,中午熱。夏天熱,冬天冷。

  引出習語“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板書   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教師)我們在研究氣溫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溫的值。如: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

  大屏幕出示圖3.10

  (教師)指圖提問:

  日常說今天的氣溫多少度,這是指一天中氣溫的最高值,最低值﹑還是日均值?

  學生答:日均溫。

  日均溫怎樣計算呢?

  學生答:4次氣溫數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依次類推。

  月平均氣溫是一月內每天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

  年平均氣溫是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

  (教師)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日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年變化。

  板書:1、氣溫日變化

  大屏幕出示圖3.12“氣溫日變化”圖,看圖提問:

  ⑴圖上橫坐標代表什么?縱坐標代表什么?

  學生答:分別是一天的時刻﹑氣溫度數。

  ⑵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刻及溫度數。

  學生答:14時即午后2時(約31℃)﹑4時即     日出前后(約24.5℃)。

  指導學生用直尺﹑三角板在書上的圖上量。

  ⑶日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什么?

  學生答:氣溫日較差。(31℃-24.5℃=6.5℃)

  ⑷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通常,從日出前后到午后2時左右,氣溫不斷升高;從午后2時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氣溫不斷下降。

  ⑸讀出不同時間的氣溫值,求出它們的平均數,就是日平均氣溫。

  板書:2、氣溫年變化

  大屏幕出示圖3.13“氣溫年變化圖”,看圖提問:

  ⑴圖上橫坐標代表什么?縱坐標代表什么?

  學生答:分別是月份﹑氣溫度數。

  ⑵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的月份及度數。

  學生答:月平均最高溫約24℃(7月),最低氣溫約-6℃(1月)

  (學生動手)指導學生用三角板﹑直尺量出。

  ⑶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什么?

  學生答:氣溫年較差。24℃-(-6℃)=30℃

  ⑷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從1月到7月,月平均氣溫逐漸升高;從7月到來年1月,月平均氣溫逐漸下降。冬冷夏熱,四季變化明顯。

  ⑸讀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氣溫,求出它們的平均數就是年平均氣溫。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北半球氣溫曲線為波峰狀。南半球因季節相反,氣溫曲線呈波谷狀(草圖示例)。

  大屏幕出示圖3.14“某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指導學生完成活動1。

  學生觀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氣溫約22℃﹑7月。

  ⑵最低月平均氣溫約1.5℃﹑1月。

  ⑶氣溫年較差22℃-1.5℃=20.5℃

  ⑷該地氣溫年變化:夏熱冬涼,年較差大,四季分明。

  過渡:這堂課學習了氣溫的一些知識,如何繪制氣溫曲線圖,讓我們一同來完成活動2。

  板書:3、氣溫曲線圖的繪制

  (教師)在黑板上簡要畫圖作示例說明。

  強調“平均”、“相等的溫度差”、“用點標注”、“平滑的線”、“寫圖名”。

  在繪圖過程中,適當指導學生繪圖中的一些問題:

  ⑴圖幅大小要適當。

  ⑵縱坐標選取的刻度大小應便于標出氣溫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⑶就相應的月份和氣溫畫一條十字交叉線,然后在交叉線點處標上點。

  ⑷曲線應光滑,不能是折線。

  (學生動手)然后讓一名學生上臺板演畫圖,其余學生動手繪圖練習。

  (音樂伴隨)

  (三)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氣溫與我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而且知道了氣溫的變化。那么,氣溫的分布如何,下堂課我們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一﹑氣溫與生活

  二﹑氣溫的變化

  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1、氣溫日變化:氣溫日較差

  2、氣溫年變化:氣溫年較差

  3、氣溫曲線圖的繪制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第二課時)

  萬州區高龍初中  譚萬新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2、通過教師引導,學會閱讀和使用氣溫分布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培養學生崇尚科學、努力探尋自然奧秘的態度和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和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變化規律和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講述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電腦課件、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不同時間氣溫的變化規律,即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這節課我們再來探討在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氣溫的分布規律。

  (二)新課教學

  板書: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三、氣溫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讀圖回答問題:

  ⑴等高線是(地圖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的線)。

  ⑵運用等高線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線數值大,海拔高;數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線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⑹等高線是封閉形狀。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頂。

  教師設問: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們能用等高線圖表示出來。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熱也不同,能不能用類似的方法來表示出氣溫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圖3、15,思考:

  ⑴這張圖與我們學過的什么圖比較相似?(等高線地形圖)

  ⑵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同?(相同)

  ⑶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是多少?(4℃)

  ⑷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溫線呈封閉形狀,如果中心氣溫低于四周氣溫,表示的是低溫中心;

  如果中心氣溫高于四周氣溫,表示的是高溫中心。

  ⑸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之間是什么關系?

  等溫線稠密的地方,溫差大;稀疏的地方,溫差小。

  (學生活動)讓學生仿照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引導學生看圖,分析、討論、搶答。

  (教師)過渡:學習了等溫線圖,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氣溫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圖3、17“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師引導)⑴這是一張什么圖?

  ⑵這張圖與以往我們見過的圖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學生讀圖、思考、討論、回答:

  ⑴這是《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⑵從圖例、等溫線等方面描述。

  (教師引導)請學生從《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描繪0℃、10℃、20℃等溫線,在圖中發現氣溫分布有什么規律?

  (學生活動)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會有很多發現。

  如:⑴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

  ⑵一般情況,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溫線較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溫線數值逐漸增大,南半球等溫線數值逐漸減小,由此可以判斷所在區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板書:1、一般來說,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教師)那么,同一緯度地帶,陸地和海洋氣溫有沒有差別?

  設問: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覺?

  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

  (學生搶答)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回答:

  中午河岸氣溫高,河水氣溫低;晚上,河岸氣溫低,河水氣溫高。

  (教師引導)同學們都有這種感覺,推理:在同一緯度(同一地點)的陸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氣溫的變化規律。

  歸納總結:由此可以推斷“陸地”和“海洋”之間也存在這種差異。得出結論:受海陸的影響,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也不一樣。

  板書:2、同一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教師承轉)同學們對氣溫的規律總結得很好,下面我們繼續探究,請看大屏幕。

  出示圖3、17“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完成活動1,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作答:

  ⑴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是如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區氣溫最高,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⑵年平均氣溫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緯度范圍?

  年平均氣溫高于20℃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低于-10℃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以內。

  過渡:剛才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了氣溫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影響。那么,氣溫是否受地形影響。

  (教師)提問:同學們爬過山嗎?有什么感受?誰來描述一下?

  (學生搶答):爬山時,在山腳下穿短袖襯衫還覺得熱。到達山頂,感覺冷,還要加衣服。

  (教師)這說明,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據觀測,在同一地點,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板書:3、同一地點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大屏幕出示圖3、16氣溫的垂直變化,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53頁。活動2:

  山底海拔720米,氣溫是28.8℃,計算出山頂海拔1520米處,氣溫應是約24℃。

  請生演算,看誰算得快而準,并讓先舉手的同學講一講計算結果和思路。

  (三)課堂小結

  從水平分布和垂直變化兩個方面,對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進行概括。

  課堂練習

  1、為什么我國南北方的景觀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試分析兩句詩中所蘊含的地理原理。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三、氣溫的分布

  1、一般來說,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同一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點,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3

  教學課題: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課時: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氣溫,氣溫的變化規律(一天中,一年中);2、知道影響氣溫的三大因素:緯度、海陸、地形(高度)3、能從現實生活和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能力目標:1、會閱讀世界氣溫分布圖并說出其分布規律;2、通過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培養獲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 1、說出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知道氣溫變化的規律和分布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以及開展“節能減排”行動的重大意義。教學難點知道氣溫變化的規律和分布規律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世界氣溫分布圖等教學過程:(含小結與作業布置,見教案內頁)教學反思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4

  第二節

  教學目標

  l.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分布規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每組選出一個代表),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天氣狀況

  時間 陰晴狀況 風力大小 最高氣溫 最低氣溫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學生回答)

  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應當鼓勵與引導,還能調動課堂氣氛)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教師可在下面邊巡視,邊引導學生從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幾方面來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3.12和圖3.13(或者把這兩幅圖投影到大屏幕上),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學生可以相互討論、比較,老師也可適當地引導、提示)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教師正好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分析出如果橫坐標表示的是時刻,那么這幅圖就是反映了氣溫的日變化,如果橫坐標表示的是月份,那么這幅圖就是反映了氣溫的年變化情況)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根據書上表3.1中的氣溫數據,按有關提示的步驟,畫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把下面的“三城市氣溫比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倫敦 3.0 5.0 17.0 10.0

  開普敦 24.6 12.9 9.8 16.2

  請同學們將這三個城市的氣溫數據變成氣溫曲線圖,并且在同一幅坐標圖中反映出來,也就是說,在同一幅圖中,用三根氣溫曲線來反映出三個城市的氣溫年變化情況。

  (在上節課的基礎上,既復習了舊課,又增加了一點難度。學生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繪圖,教師注意在下面引導和提示,然后把畫的比較好的圖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來)

  大屏幕投影:練一練

  畫好之后,提出問題:這三根曲線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在經過思考討論之后,可以回答出有兩根是波峰狀,一根是波谷狀,分別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氣溫分布情況。考察了學生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過渡:所以現在,我們來學習一下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的分布情況。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5,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6,并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溫應該是2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60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3)日氣溫曲線圖;(4)三帶氣溫曲線圖;(5)等溫線的畫法;(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學過程 】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教師講解時可以舉一些實例或參照課本的插圖

  1、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位置(太陽)

  2、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海陸面積及性質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溫室效應

  (反饋練習)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準備什么衣物?(棉衣,地勢高寒冷)

  如果溫度再升高,預測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會有什么變化?

  赤道是全球溫度最熱的地方嗎?

  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呢?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可知,氣溫是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大氣溫度主要來于太陽,所以影響溫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緯度位置,然后是海陸位置,再就是地勢和洋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清主次。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氣溫的測定,主要使學生明確氣溫觀測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參觀,或建立簡易的氣象園進行實際的測量,沒條件的可以看錄像或圖片。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時間變化,時間變化的長短不同,有日、月、年變化,通過實際的計算,使學生明確三者計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圖中的氣溫是平均值的連線。對于時間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是使學生明確太陽是氣溫的來源,但地面是氣溫的直接來源。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個過程,設計動畫輔助理解。明白這一點,對后面所學“地勢越高,離太陽越近了,為何溫度反而越低?”很有幫助。對于熱溫寒三帶氣溫特征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從低緯到高緯,由熱到冷,各種氣溫特點的描述有規律及差異,為后面學習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特征的內容打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是解決等溫線的概念。因為學生已經學過等高線,所以并不難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其原因的探討。為了使紛亂的內容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 的讀圖方法。同時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學生思維的互相激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情況,設計相關的反饋題。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注意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每一部分繪圖、讀圖、用圖都是學生活動在先,教師指導在后,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預報

  計算機課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2)天氣形勢圖;(3)各種常用的天氣符號圖;(4)風向示意圖;(5)氣象觀測儀器----百葉箱、溫度計;(6)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圖。

  【教學過程 】

  (引課出示投影片1)你能夠從投影片中讀出哪些內容?

  中央氣象臺城市天氣預報:2002年  05月 28日 20時 至05月 29日 20時 

  城市

  天氣現象

  溫度(0C)

  風向風力 

  夜間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間

  白天

  東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陣雨

  雷陣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開羅

  晴

  晴

  32

  19

  <3

  <3

  開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倫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舊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紐約

  雷陣雨

  雷陣雨

  25

  16

  <3

  <3

  悉尼

  陰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溫度、降水與云、風力風向,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天氣狀況不同等)

  (模仿練習)請你仿照投影片內容作本地區的天氣預報,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有問題并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活動)(注意天氣預報用語及與當時天氣狀況的基本吻合)

  (教師講解)為了更好了解一個地區的天氣狀況,人們制作了天氣圖,在圖中用各種符號和數字表示天氣狀況,你了解它們的含義嗎?

  (天氣云圖投影片)(學生活動,說出圖中任一城市天氣預報)

  (常見天氣符號與風向示意圖投影片)在天氣圖中,為了更直觀便捷地顯示不同的天氣狀況,人們設計了一些符號(學生辨認,提醒學生注意:風向是指風來的方向,天氣預報中風力較小時一般不在圖中表示)

  (承轉)有一個廣州人說他長這么大還沒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訴他何時到何地能看到雪嗎?(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為什么不看天氣預報,你也能很快地告訴他呢?(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地方的氣候是穩定的,是多年天氣狀況綜合出來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氣預報也可以推測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區的氣候特點嗎?(引導學生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明)這種氣候特征在幾年、幾十年內會有很大的變化嗎?它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天氣有何不同呢?請你完成下面表格

  (總結板書)  引言  天氣與氣候

  天   氣

  氣   候

  定  義

  區  別

  聯  系

  實  例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可以看出,天氣與氣候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反饋練習)課本想一想P38

  【設計思想】

  根據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以天氣預報為例,使學生了解天氣預報中包含的主要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氣為例,主要是使學生有全世界的觀念,而且潛在的可以看出氣溫的分布是時間、空間的分布都有不同的。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進行模仿聯系和天氣預報圖的讀法訓練,以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天氣預報圖,形成一種從地理角度解釋天氣現象的意識。

  第三個環節是從學生實際的生活體驗入手,引入氣候的概念及與天氣的關系,因為后面才學到具體的氣候知識,所以不要更多的講解氣候的內容,重點應放在明確天氣與氣候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辨別這兩個概念即可。

  上述各個教學環節,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日常生活體驗,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但是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使學生產生學習本章內容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引言   天氣與氣候

  探究活動

  1.參觀當地的氣象臺、站或大氣觀測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氣象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制成圖表;請去過外地的同學描述對不同地區的天氣的感受。

  2.上網查找與天氣和氣候相關的資料、圖片等內容,寫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小論文

  3.分成小組,比賽看看那個小組會說、會解釋的諺語、成語、詩句等多。

  測定一日(周)的氣溫

  分組觀察:3—4人一組,每6小時記錄一次,分別在每天的02、08、14、20是進行,將觀測結果記錄下來。按實際情況可以減少,但最好有14點。

  方法:

  (1)將溫度計立在室外太陽光不能直接曬到的地方(無條件的時候可以放在室內),高度與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進行三次觀測。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點(下午2點)時觀測。將自己觀測的結果與氣象臺的預報相比較。

  (2)求日均溫和周平均溫

  日均溫=各時觀測之和 / 觀測次數

  周均溫=一周各日平均溫度之和 / 一周天數

  (3)做日(周)氣溫變化曲線圖

  注意事項:記錄溫度數值要盡量準確,先讀整數后讀小數;讀數時視線應與水銀柱頂端處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將頭、手或光源接近溫度表的感應部分。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3)日氣溫曲線圖;(4)三帶氣溫曲線圖;(5)等溫線的畫法;(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學過程 】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教師講解時可以舉一些實例或參照課本的插圖

  1、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位置(太陽)

  2、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海陸面積及性質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溫室效應

  (反饋練習)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準備什么衣物?(棉衣,地勢高寒冷)

  如果溫度再升高,預測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會有什么變化?

  赤道是全球溫度最熱的地方嗎?

  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呢?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可知,氣溫是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大氣溫度主要來于太陽,所以影響溫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緯度位置,然后是海陸位置,再就是地勢和洋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清主次。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氣溫的測定,主要使學生明確氣溫觀測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參觀,或建立簡易的氣象園進行實際的測量,沒條件的可以看錄像或圖片。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時間變化,時間變化的長短不同,有日、月、年變化,通過實際的計算,使學生明確三者計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圖中的氣溫是平均值的連線。對于時間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是使學生明確太陽是氣溫的來源,但地面是氣溫的直接來源。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個過程,設計動畫輔助理解。明白這一點,對后面所學“地勢越高,離太陽越近了,為何溫度反而越低?”很有幫助。對于熱溫寒三帶氣溫特征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從低緯到高緯,由熱到冷,各種氣溫特點的描述有規律及差異,為后面學習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特征的內容打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是解決等溫線的概念。因為學生已經學過等高線,所以并不難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其原因的探討。為了使紛亂的內容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 的讀圖方法。同時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學生思維的互相激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情況,設計相關的反饋題。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注意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每一部分繪圖、讀圖、用圖都是學生活動在先,教師指導在后,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

  第 1 2 頁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3)日氣溫曲線圖;(4)三帶氣溫曲線圖;(5)等溫線的畫法;(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學過程 】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教師講解時可以舉一些實例或參照課本的插圖

  1、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位置(太陽)

  2、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海陸面積及性質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溫室效應

  (反饋練習)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準備什么衣物?(棉衣,地勢高寒冷)

  如果溫度再升高,預測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會有什么變化?

  赤道是全球溫度最熱的地方嗎?

  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呢?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可知,氣溫是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大氣溫度主要來于太陽,所以影響溫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緯度位置,然后是海陸位置,再就是地勢和洋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清主次。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氣溫的測定,主要使學生明確氣溫觀測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參觀,或建立簡易的氣象園進行實際的測量,沒條件的可以看錄像或圖片。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時間變化,時間變化的長短不同,有日、月、年變化,通過實際的計算,使學生明確三者計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圖中的氣溫是平均值的連線。對于時間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是使學生明確太陽是氣溫的來源,但地面是氣溫的直接來源。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個過程,設計動畫輔助理解。明白這一點,對后面所學“地勢越高,離太陽越近了,為何溫度反而越低?”很有幫助。對于熱溫寒三帶氣溫特征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從低緯到高緯,由熱到冷,各種氣溫特點的描述有規律及差異,為后面學習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特征的內容打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是解決等溫線的概念。因為學生已經學過等高線,所以并不難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其原因的探討。為了使紛亂的內容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 的讀圖方法。同時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學生思維的互相激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情況,設計相關的反饋題。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注意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每一部分繪圖、讀圖、用圖都是學生活動在先,教師指導在后,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預報

  計算機課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2)天氣形勢圖;(3)各種常用的天氣符號圖;(4)風向示意圖;(5)氣象觀測儀器----百葉箱、溫度計;(6)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圖。

  【教學過程 】

  (引課出示投影片1)你能夠從投影片中讀出哪些內容?

  中央氣象臺城市天氣預報:2002年  05月 28日 20時 至05月 29日 20時 

  城市

  天氣現象

  溫度(0C)

  風向風力 

  夜間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間

  白天

  東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陣雨

  雷陣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開羅

  晴

  晴

  32

  19

  <3

  <3

  開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倫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舊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紐約

  雷陣雨

  雷陣雨

  25

  16

  <3

  <3

  悉尼

  陰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溫度、降水與云、風力風向,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天氣狀況不同等)

  (模仿練習)請你仿照投影片內容作本地區的天氣預報,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有問題并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活動)(注意天氣預報用語及與當時天氣狀況的基本吻合)

  (教師講解)為了更好了解一個地區的天氣狀況,人們制作了天氣圖,在圖中用各種符號和數字表示天氣狀況,你了解它們的含義嗎?

  (天氣云圖投影片)(學生活動,說出圖中任一城市天氣預報)

  (常見天氣符號與風向示意圖投影片)在天氣圖中,為了更直觀便捷地顯示不同的天氣狀況,人們設計了一些符號(學生辨認,提醒學生注意:風向是指風來的方向,天氣預報中風力較小時一般不在圖中表示)

  (承轉)有一個廣州人說他長這么大還沒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訴他何時到何地能看到雪嗎?(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為什么不看天氣預報,你也能很快地告訴他呢?(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地方的氣候是穩定的,是多年天氣狀況綜合出來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氣預報也可以推測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區的氣候特點嗎?(引導學生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明)這種氣候特征在幾年、幾十年內會有很大的變化嗎?它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天氣有何不同呢?請你完成下面表格

  (總結板書)  引言  天氣與氣候

  天   氣

  氣   候

  定  義

  區  別

  聯  系

  實  例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可以看出,天氣與氣候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反饋練習)課本想一想P38

  【設計思想】

  根據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以天氣預報為例,使學生了解天氣預報中包含的主要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氣為例,主要是使學生有全世界的觀念,而且潛在的可以看出氣溫的分布是時間、空間的分布都有不同的。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進行模仿聯系和天氣預報圖的讀法訓練,以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天氣預報圖,形成一種從地理角度解釋天氣現象的意識。

  第三個環節是從學生實際的生活體驗入手,引入氣候的概念及與天氣的關系,因為后面才學到具體的氣候知識,所以不要更多的講解氣候的內容,重點應放在明確天氣與氣候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辨別這兩個概念即可。

  上述各個教學環節,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日常生活體驗,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但是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使學生產生學習本章內容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引言   天氣與氣候

  探究活動

  1.參觀當地的氣象臺、站或大氣觀測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氣象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制成圖表;請去過外地的同學描述對不同地區的天氣的感受。

  2.上網查找與天氣和氣候相關的資料、圖片等內容,寫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小論文

  3.分成小組,比賽看看那個小組會說、會解釋的諺語、成語、詩句等多。

  測定一日(周)的氣溫

  分組觀察:3—4人一組,每6小時記錄一次,分別在每天的02、08、14、20是進行,將觀測結果記錄下來。按實際情況可以減少,但最好有14點。

  方法:

  (1)將溫度計立在室外太陽光不能直接曬到的地方(無條件的時候可以放在室內),高度與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進行三次觀測。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點(下午2點)時觀測。將自己觀測的結果與氣象臺的預報相比較。

  (2)求日均溫和周平均溫

  日均溫=各時觀測之和 / 觀測次數

  周均溫=一周各日平均溫度之和 / 一周天數

  (3)做日(周)氣溫變化曲線圖

  注意事項:記錄溫度數值要盡量準確,先讀整數后讀小數;讀數時視線應與水銀柱頂端處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將頭、手或光源接近溫度表的感應部分。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8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教學目標:

  1、了解氣溫的觀測。

  2、學會將數字處理加工成圖像的基本方法,并學會讀氣溫曲線,根據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頒圖,說出世界氣溫的頒規律。

  4、學習利用圖表分析地理問題,訓練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5、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善于觀察、敢于發現的品質。

  6、認識到學科間知識的遷移。

  教學準備:

  學生隨堂練習資料、溫度計、試驗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和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變化規律和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每天都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回答)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

  一.氣溫與生活

  提問:請大家舉出日常生活中與氣溫有關的例子?(學生討論)

  過渡:氣溫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那么氣溫是如何測出的?

  閱讀:課本p50頁閱讀材料(由1學生讀)

  讀圖:圖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小組合作完成)

  探究:既然能計算日均溫,那么月均溫、年均溫會計算嗎?(小組合作完成)

  過渡: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如何預報的?(一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一年中呢?(由此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

  二.氣溫的變化

  提問:讀圖3.12、圖3.13,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學生討論比較,老師也可地引導、提示)

  結論:圖縱坐標都表示氣溫,橫坐標都表示時間。(老師正好可引導生分別分析出若橫坐標表示的是時刻,那么這幅圖就是反映了氣溫的日變化,如果橫坐標表示的是月份,那么這幅圖就是反映了氣溫的年變化情況)

  問: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氣溫出現在何時?一年中呢?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間接結論:通過計算,可知道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一年中,月均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

  小結: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的分布情況。

  三.氣溫的分布

  讀圖:(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讀圖: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圖3.15,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引導學生讀圖中等溫線,找出答案: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生答)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學生答)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學生答)

  小結:由此可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讓生做一做書上53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氣溫  攝氏度 ℃

  一、氣溫與我們      氣溫觀測

  氣溫與我們日變化

  二、氣溫的變化

  年變化                    等溫線與等溫線分布圖三、氣溫的分布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世界氣溫的分布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教學反思:

  本節課據學生的知識進行重新處理,通過問題引出結論使整節課銜接嚴謹。使學生學會了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的計算,利用氣溫遞減率計算山上的氣溫,關心身邊的科學,利用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闡明學習科學知識,可以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服務的道理。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氣溫的觀測方法,了解日均溫、月均溫、年均溫、日較差、年較差的概念。

  2.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3.學會使用資料,繪畫和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氣溫分布的規律。

  能力目標

  1.通過繪畫氣溫變化曲線圖,提高學生的繪圖、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的例子,提高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2.培養學生養成關注生活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繪畫、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

  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準備

  ppt課件、溫度計、網絡資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詢問:今天的天氣怎樣?

  查詢:中國氣象在線,查詢廣州天氣。

  討論:氣溫變化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觀測:現在的氣溫有多少攝氏度?

  過渡:接下來的氣溫將會怎樣變化?

  講授新課

  讀圖:課本p51圖3.12氣溫變化曲線圖,說出一天中最熱和最冷出現的時間。

  演示:氣溫日變化曲線圖的繪制。

  講解:氣溫日變化、日較差、日最高溫和日最低溫、日均溫。

  練習:判讀氣溫日變化曲線圖,比較a、b兩地氣溫日變化大小。(附卷第一題)

  演示:a、b兩地各月平均氣溫資料。

  講解:月均溫、年均溫。

  活動:繪畫a、b兩地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教師指導)

  交流:選取部分繪圖成果投影,進行分析。

  演示:a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

  講解:(用繪圖筆在畫面上圈畫)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年較差和年變化。

  練習:判讀a地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

  比較:a、b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差異,分析原因。

  讀圖:課本p51圖3.13氣溫年變化曲線圖。

  歸納: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

  小結:據板書小結:重點要掌握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判讀。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生產

  二、氣溫變化和氣溫變化曲線圖

  1.氣溫日變化、日平均氣溫

  日較差=日最高溫-日最低溫

  2.氣溫年變化、月平均氣溫

  年較差=最高月均溫-最低月均溫

  3.曲線越彎曲,氣溫的變化越大

  教學反思

  課件設計方面原設計根據收聽的天氣預報情況繪畫天氣符號引入新課,現改為鏈接中國氣象在線網上可以馬上查詢到廣州當天的天氣預報,使學生知道如何搜集網絡信息,同時引入新課。

  選取部分學生的繪圖成果進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繪畫準確的曲線,可使學生在心中形成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利于正確評價他人的作品,并應對繪畫得較好的加以表揚進行激勵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3)日氣溫曲線圖;(4)三帶氣溫曲線圖;(5)等溫線的畫法;(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教學過程 】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教師講解時可以舉一些實例或參照課本的插圖

  1、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緯度位置(太陽)

  2、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海陸面積及性質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溫室效應

  (反饋練習)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準備什么衣物?(棉衣,地勢高寒冷)

  如果溫度再升高,預測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會有什么變化?

  赤道是全球溫度最熱的地方嗎?

  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呢?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可知,氣溫是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大氣溫度主要來于太陽,所以影響溫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緯度位置,然后是海陸位置,再就是地勢和洋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清主次。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

  【設計思想】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氣溫的測定,主要使學生明確氣溫觀測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參觀,或建立簡易的氣象園進行實際的測量,沒條件的可以看錄像或圖片。

  第二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時間變化,時間變化的長短不同,有日、月、年變化,通過實際的計算,使學生明確三者計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圖中的氣溫是平均值的連線。對于時間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是使學生明確太陽是氣溫的來源,但地面是氣溫的直接來源。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個過程,設計動畫輔助理解。明白這一點,對后面所學“地勢越高,離太陽越近了,為何溫度反而越低?”很有幫助。對于熱溫寒三帶氣溫特征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從低緯到高緯,由熱到冷,各種氣溫特點的描述有規律及差異,為后面學習世界不同地區氣候特征的內容打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是解決等溫線的概念。因為學生已經學過等高線,所以并不難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及其原因的探討。為了使紛亂的內容條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 的讀圖方法。同時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于學生思維的互相激發,培養學生的能力。為考察學生的理解情況,設計相關的反饋題。

  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注意了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注意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每一部分繪圖、讀圖、用圖都是學生活動在先,教師指導在后,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天氣預報圖的使用、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預報

  計算機課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2)天氣形勢圖;(3)各種常用的天氣符號圖;(4)風向示意圖;(5)氣象觀測儀器----百葉箱、溫度計;(6)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圖。

  【教學過程 】

  (引課出示投影片1)你能夠從投影片中讀出哪些內容?

  中央氣象臺城市天氣預報:2002年  05月 28日 20時 至05月 29日 20時 

  城市

  天氣現象

  溫度(0C)

  風向風力 

  夜間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間

  白天

  東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陣雨

  雷陣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開羅

  晴

  晴

  32

  19

  <3

  <3

  開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倫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舊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紐約

  雷陣雨

  雷陣雨

  25

  16

  <3

  <3

  悉尼

  陰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溫度、降水與云、風力風向,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天氣狀況不同等)

  (模仿練習)請你仿照投影片內容作本地區的天氣預報,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有問題并進行適當的補充(學生活動)(注意天氣預報用語及與當時天氣狀況的基本吻合)

  (教師講解)為了更好了解一個地區的天氣狀況,人們制作了天氣圖,在圖中用各種符號和數字表示天氣狀況,你了解它們的含義嗎?

  (天氣云圖投影片)(學生活動,說出圖中任一城市天氣預報)

  (常見天氣符號與風向示意圖投影片)在天氣圖中,為了更直觀便捷地顯示不同的天氣狀況,人們設計了一些符號(學生辨認,提醒學生注意:風向是指風來的方向,天氣預報中風力較小時一般不在圖中表示)

  (承轉)有一個廣州人說他長這么大還沒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訴他何時到何地能看到雪嗎?(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為什么不看天氣預報,你也能很快地告訴他呢?(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地方的氣候是穩定的,是多年天氣狀況綜合出來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氣預報也可以推測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區的氣候特點嗎?(引導學生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明)這種氣候特征在幾年、幾十年內會有很大的變化嗎?它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天氣有何不同呢?請你完成下面表格

  (總結板書)  引言  天氣與氣候

  天   氣

  氣   候

  定  義

  區  別

  聯  系

  實  例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討論、分析可以看出,天氣與氣候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

  (反饋練習)課本想一想P38

  【設計思想】

  根據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以天氣預報為例,使學生了解天氣預報中包含的主要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氣為例,主要是使學生有全世界的觀念,而且潛在的可以看出氣溫的分布是時間、空間的分布都有不同的。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進行模仿聯系和天氣預報圖的讀法訓練,以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天氣預報圖,形成一種從地理角度解釋天氣現象的意識。

  第三個環節是從學生實際的生活體驗入手,引入氣候的概念及與天氣的關系,因為后面才學到具體的氣候知識,所以不要更多的講解氣候的內容,重點應放在明確天氣與氣候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辨別這兩個概念即可。

  上述各個教學環節,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日常生活體驗,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但是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使學生產生學習本章內容的興趣。

  【板書設計 】

  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引言   天氣與氣候

  探究活動

  1.參觀當地的氣象臺、站或大氣觀測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氣象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制成圖表;請去過外地的同學描述對不同地區的天氣的感受。

  2.上網查找與天氣和氣候相關的資料、圖片等內容,寫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小論文

  3.分成小組,比賽看看那個小組會說、會解釋的諺語、成語、詩句等多。

  測定一日(周)的氣溫

  分組觀察:3—4人一組,每6小時記錄一次,分別在每天的02、08、14、20是進行,將觀測結果記錄下來。按實際情況可以減少,但最好有14點。

  方法:

  (1)將溫度計立在室外太陽光不能直接曬到的地方(無條件的時候可以放在室內),高度與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進行三次觀測。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點(下午2點)時觀測。將自己觀測的結果與氣象臺的預報相比較。

  (2)求日均溫和周平均溫

  日均溫=各時觀測之和 / 觀測次數

  周均溫=一周各日平均溫度之和 / 一周天數

  (3)做日(周)氣溫變化曲線圖

  注意事項:記錄溫度數值要盡量準確,先讀整數后讀小數;讀數時視線應與水銀柱頂端處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將頭、手或光源接近溫度表的感應部分。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11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要求1.能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3.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并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內容點析1.本節教材講述氣候的要素之一──氣溫,主要講了氣溫與生活的關系、氣溫的時間變化和氣溫的空間分布三個方面內容。本節教材與下一節教材一起,雖是對第一節有關天氣知識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為理解第四節有關氣候知識的基礎。因此,教材講述氣溫與降水,內容指向更多的是氣候而非天氣。2.氣溫的概念在上一節已經作了解釋,教材從生活出發,很快切入到平均氣溫的概念。因為一地的平均氣溫是理解該地氣候特點的基礎之一。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月平均氣溫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年平均氣溫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3.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講述,而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和生產實際出發,思考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材舉了5個實例,分別說明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4.氣溫的時間變化主要講了日變化和年變化。圖3.12和圖3.13分別模式化地表示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的大致趨勢。由于氣溫日變化曲線的繪制取決于觀測的次數,因而圖3.12的曲線上沒有標出對應橫坐標時刻的氣溫點值。日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午后2時左右)指的是地方時,而不是北京時間。5.閱讀和繪制氣溫曲線圖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教材將這項要求安排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該項技能。活動分兩步,第一步給出實際的氣溫曲線圖,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步給出一實際氣溫資料,讓學生參照活動第一步的氣溫曲線圖,并根據具體要求,繪出氣溫曲線圖。6.氣溫的空間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兩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關鍵是會閱讀等溫線圖;理解垂直分布的關鍵是掌握氣溫的垂直遞減規律。教材抓住這兩點設計圖解(圖3.15和圖3.16)和活動,既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氣溫空間分布的知識,也培養學生閱讀等溫線圖和比較氣溫垂直差異的技能。教學建議【氣溫與生活】1 .本節開始,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前一節中學習的氣溫概念。復習的方法可請一位同學表述對氣溫的理解,再請其他同學評論、補充。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氣溫?可請一兩位同學嘗試描述當地的氣溫,從同學們描述中遇到的問題,引出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概念。2.讀圖3.10讓學生理解日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與日平均氣溫類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而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分別是一月內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嘗試怎樣求得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再結合具體困難講述具體方法。3.《氣溫的觀測》作為閱讀材料,只讓學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學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氣溫觀測的次數和時間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并非統一規定。4.“氣溫與生產、生活關系”的活動,教學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請同學們分別總結各資料反映的是氣溫與生產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關系。第二步,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所見所聞,分別就每一方面再補充一例。第三步,請同學們在教材給出的幾方面外,再思考并舉例說明氣溫與人類活動其他方面的關系。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學習中,加深對氣溫的認識和體驗。【氣溫的變化】1.氣溫時間變化的教學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圖3.12和圖3.13進行。兩圖的閱讀都要引導學生注意曲線的變化規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較差。圖3.12上日最高氣溫約31 ℃,最低氣溫約24.5 ℃,日較差約6.5 ℃。圖3.13上月平均最高氣溫約24 ℃,最低氣溫約-6 ℃,年較差約30 ℃。月平均氣溫在大陸和海洋上的差異,只要求學生知道結論,不需要講解原因。2.閱讀氣溫曲線圖的活動,可按教材要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閱讀圖3.14。(1)最高月平均氣溫出現在7月,數值約為22 ℃;(2)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在1月,數值約為1.5 ℃;(3)氣溫年較差為20.5 ℃;(4)該地氣溫夏熱冬涼,年較差大,四季分明。此外,可補充問題: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現什么樣的形狀?進而說明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3.根據表3.1畫氣溫曲線圖,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驟外,應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握圖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縱坐標的溫度差,溫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畫圖。第三,將各月的氣溫數據用點標在圖上,最好先就相應的月份和氣溫值畫一條十字交叉線,然后在交叉點處標上點。第四,畫曲線時,既要使曲線平滑,也要使曲線通過每個點的中間。【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圖的閱讀方法與等高線圖類似。因此,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回憶等高線圖閱讀的要領,然后對應讀圖3.15。讀圖時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等溫線閉合的,要么是高溫中心,要么是低溫中心,具體由閉合中心氣溫的高低決定。第二,等溫線疏密與水平方向上的氣溫差別:密集的地方溫差大,稀疏的地方溫差小。第三,等溫線凹、凸處氣溫的高低。第四,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2.圖3.15是簡化的模式圖,便于學生掌握以上讀圖要領。接著應引導學生讀圖3.17(活動1),將剛學過的讀圖要領運用于實際等溫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的閱讀之中。該活動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區氣溫最高,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2)年平均氣溫高于20 ℃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低于-10 ℃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以內。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讀圖任務后,再讓學生從自己的讀圖經驗中,總結世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教學時需注意,對于一些地方等溫線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釋,以免加大教學難度,但要會比較南北半球等溫線分布的規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溫線值逐漸增大,南半球等溫線值逐漸減少。通過等溫線的分布判斷所在區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讀圖能力。3.氣溫垂直遞減率需要學生記住。教學時先講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然后引導學生做活動2。學生通過實際計算并向同學們宣講,可加深對氣溫垂直遞減率的記憶。教學時需要說明,氣溫的垂直遞減是就同一地點而言的。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篇12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氣溫特點是具有短時間的多變的。現實生活中,氣溫與人類生活的厲害關系不勝枚舉,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氣溫變化與分布規律,就可以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氣溫與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關心就是一天中的氣溫,如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多少等。   

  1、天氣的觀測

  (1)工具:溫度計

  (2)表示方法:℃,讀作“攝氏度”

  (3)次數:一天4次(8時、14時、20時、2時)

  2、氣溫的計算

  (1)日平均氣溫: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數(4段相加再除以4)。

  (2)月平均氣溫:一月中各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

  (3)年平均氣溫:一年中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

  ▲活動:p50

  二、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和日較差。

  (1)以一天為周期的變化,叫做氣溫日變化

  (2)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如圖3。12最高氣溫約為30℃,最低氣溫約為24℃,則氣溫日較差是6℃,說明該地氣溫日變化不大。

  2、氣溫年變化與氣溫年較差

  (1)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年變化。

  北半球 南半球

  陸地 7月 1月 1月 7月

  海洋 8月 2月 2月 8月

  (2)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氣溫年較差。

  如圖3。13月最高氣溫為27℃,月最低氣溫為-5℃,則氣溫年較差為32℃(注意:27-(-5)=27+5=32,而不是 27+(-5)=22),說明該地冬冷夏熱,氣溫年變化大。

  三、氣溫的分布

  1、等溫線

  世界各地冷熱不同,氣溫的分布有很大差別。通常用等溫線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2、氣溫的分布規律及原因

  (1)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因為隨著緯度的升高,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照逐漸減少)

  (2)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陸的物理性質不同造成的,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樣的熱量,陸地和海洋的溫度不一樣,因此,海陸上空大氣的溫度也不一樣。

  (3)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練習

  1、p53活動

  (1)隨緯度上升,溫度下降;(2)南北回歸線之間。

  2、下列關于世界氣溫分布的敘述,不正確的有(d)

  a.世界氣溫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b.海拔的高低會影響氣溫的變化

  c.南半球的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

  d.同緯度的地區氣溫完全一樣

  3、讀下列某地月平均氣溫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月份 1 2 3 4 5 6

  氣溫(℃) -20.1 -15.8 -6.0 5.8 13.9 19.7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氣溫(℃) 23.3 21.6 14.3 5.6 -6.7 -16.8

  (1)該地所在地區可能為(c)

  a.北半球熱帶b.南半球熱帶c.北半球的陸地上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該地的氣溫年較差是(d)

  a.20.1   b.23.3   c.16.8   d.43.4

  (3)該地區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b)

  a.12、1、2    b.6、7、8    c.9、10、11   d.3、4、5

  4、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c)

  a.地勢低平    b.平原面積廣闊   c.海洋廣闊    d.受太陽光熱均勻

  5、試分析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所蘊函的地理原理。

  答案:由于山地區域海拔較高,山地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氣溫低,所以當氣溫較高的平原地區各地植物的花期過后,山地的寺廟里桃花才盛開,可見地勢的高低影響氣溫的垂直分布。

  6、   

  (1)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功能:

  ①估計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溫和最低月均溫,計算氣溫的年較差。

  ②判斷氣溫年變化的大小:看氣溫曲線彎曲程度大小,彎曲程度小,氣溫變化就小;反之,氣溫變化就大。

  (2)等溫線圖的判圖

  ①在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相等。

  a.等溫線稠密,氣溫差異大;反之,氣溫差異小。

  b.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

  c.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洋影響顯著。

  d.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地勢高低影響。

  ②在氣溫分布圖上,比較同一緯度陸地和海洋的氣溫的高低。如圖3.2-12,同緯度上的a、b兩點,a點氣溫小于10℃,b點氣溫大于10℃,可知在這一緯度,海洋平均氣溫高于陸地,為冬季等溫線分布圖。

  (3)從等溫線的排列狀況可以判斷南北半球。如圖3.2-12,由于等溫線由南向北數值遞減,結合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變化規律,可知這是北半球。

  (4)若陸上等溫線向南凸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月份應是1月份前后幾個月,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如圖3.2-12)。若陸上等溫線向北凸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月份為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7.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59米,山頂氣溫比同緯度海拔900米處氣溫約低(d)

  a.30℃   b.18℃   c.20℃   d.25℃

  8.我國的北戴河成為夏季避暑勝地的主要因素是(b)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9.關于等溫線圖的判讀,不正確的是(c)

  a.若等溫線和緯線、海岸線或等高線大致平行,說明氣溫受緯度位置、海陸或地形影響明顯

  b.一般地說,等溫線較平直,反映影響氣溫的因素較單一

  c.等溫線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說明溫差大小

  d.等溫線向低緯方向突出時,說明突出地區的氣溫低于同緯度相鄰地區

  10.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是

  a.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b.低緯度氣溫低,高緯度氣溫高

  c.中緯度氣溫高

  d.各地氣溫高低與緯度沒有關系

  11、“早穿棉襖,午披紗”反映的是

  a.某地的氣溫日較差大  b.某地的氣溫月較差大

  c.某地的氣溫年較差大  d.某地的氣溫年際變化大

  12、我國江西廬山是夏季避暑勝地因為

  a.所處緯度高,氣溫低

  b.靠近海洋,降水多,氣溫低

  c.地勢高,氣溫高

  d.氣壓低,空氣上升,降水多所以氣溫低

  13、下面表達天氣的用語是

  a.風和日麗,雨過天晴 b.冬冷夏熱,春旱秋澇

  c.昆明四季如春      d.赤道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14.世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是

  a.同緯度地區氣溫都相同

  b.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相同

  c.氣溫從低緯向極地逐漸降低

  d.同緯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氣溫高

  15.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有

  a.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逐漸降低

  b.北半球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沒有差異

  c.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積廣闊,氣溫受海陸地分布影響小,等溫線大致與經線平行

  d.氣溫的高低除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影響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16.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

  a.氣溫日較差b.氣溫月較差c.氣溫年較差d.氣溫季較差

  17.下列對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最高氣溫在熱帶海洋上

  b.最高氣溫在熱帶島嶼上

  c.最高氣溫在23.5°n附近的撒哈拉地區

  d.同緯度的陸地、海洋氣溫一樣

  18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相當,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僅考慮地勢因素的情況下,當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為32℃時,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氣溫大致為

  a、10℃  b、.9℃  c、.8℃  d、.7℃

  19.某地氣溫年較差是指

  a.某地一年中最高氣溫值與最低氣溫值之差

  b.某地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c.某地七月的月平均氣溫和一月的月平均氣溫之差

  d.某地夏季的平均氣溫與冬季的平均氣溫之差

  2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全球氣溫的分布具有從北向南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

  b.同一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是一樣的

  c.一般來說,陸地受熱快、放熱慢,海洋受熱慢,放熱快

  d.在同緯度地帶內,高山、高原的氣溫比平原地區的氣溫低

  21.下列敘述中,描述天氣的是

  a.北京冬冷夏熱

  b.赤道地區終年炎熱多雨

  c.兩極地區全年寒冷干燥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2.一天當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

  a.中午12時    b.上午10時  c.午后2時  d.午后4時

  23、下列敘述中,描述天氣的為

  a.全年炎熱干燥  b.冬冷夏熱  c.長冬無夏  d.狂風暴雨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精選3篇)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目標:1、了解氣溫的觀測。2、學會將數字處理加工成圖像的基本方法,并學會讀氣溫曲線,根據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3、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頒圖,說出世界氣溫的頒規律。...

  •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氣溫的觀測方法,了解日均溫、月均溫、年均溫、日較差、年較差的概念。2.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3.學會使用資料,繪畫和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

  •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目標:1、了解氣溫的觀測。2、學會將數字處理加工成圖像的基本方法,并學會讀氣溫曲線,根據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3、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頒圖,說出世界氣溫的頒規律。...

  •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要求1.能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3.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并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氣溫特點是具有短時間的多變的。現實生活中,氣溫與人類生活的厲害關系不勝枚舉,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氣溫變化與分布規律,就可以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與自然和諧...

  • 地理教案-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 海陸的變遷(精選11篇)

    第二章 第二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 東亞概述(精選9篇)

    教學目標記住東亞五國的國家及首都的位置,記住主要海洋、島嶼、半島的分布。知道東亞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風氣候的成因和特征。通過學習東亞五國歷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國存在的共同之處(人種、風俗等)加深學生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 七年級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辽宁省| 济阳县| 宜州市| 武陟县| 蓬莱市| 金川县| 靖宇县| 绵阳市| 修文县| 海伦市| 龙川县| 新津县| 淅川县| 乳源| 白玉县| 梓潼县| 合川市| 会理县| 平昌县| 德格县| 孟津县| 高青县| 石楼县| 历史| 兴海县| 江达县| 红原县| 邳州市| 河间市| 隆德县| 营口市| 介休市| 裕民县| 临澧县| 安溪县| 哈巴河县| 本溪市| 北海市| 台州市| 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