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教案 > 地形的變化(精選6篇)

地形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2-11-06

地形的變化(精選6篇)

地形的變化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于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后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什么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么變化”。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復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后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里并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么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里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系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并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后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導入  ):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這里過去是什么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   例

  證   據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提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后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么?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干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么?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流水、風、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地形的變化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于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后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什么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么變化”。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復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后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里并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么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里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系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并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后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導入  ):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這里過去是什么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   例

  證   據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提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后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么?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干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么?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流水、風、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地形的變化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于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后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什么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么變化”。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復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后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里并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么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里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系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并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后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導入  ):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這里過去是什么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   例

  證   據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提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后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么?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干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么?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流水、風、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地形的變化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于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后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什么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么變化”。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復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后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里并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么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里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系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并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后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關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導入  ):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這里過去是什么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   例

  證   據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提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后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么?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干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么?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流水、風、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地形的變化 篇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地形是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的,能解釋為什么喜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中國臺灣海峽有森林遺跡。

  (2) 知道促使地形發生變化的兩種力量。

  (3) 能區分哪些是內力作用,哪些是外力作用。

  (4) 知道內力和外力作用的結果。

  2、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

  (1) 體驗觀察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2) 學生注意觀察日常實例并利用課本知識來解決問題。

  (3) 學會關注流水和風力的影響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等。

  (4) 體會人類活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著地形,改變地形要遵循自然規律。

  (5) 樹立改善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3、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學生學會觀察——提出問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探究方法。

  (2) 學會利用生活實際現象解釋書本中的知識的方法。

  4、sts關系目標:

  (1) 體驗科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二、教學重難點及關鍵點:

  (1)重點是理解運動和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規律,地形變化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式,而且這種運動和變化是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的。

  (2)難點是知道地形是變化的及變化的種種原因。

  (3)關鍵點是能解釋每一種內力如何引起地形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演示法、歸納法、導學法、討論法、閱讀法、分析法、講述法、提問法。

  四、教學器材: 多媒體

  五、教學課件:054083028—1(上課用課件、ppt)、054083028—2(演示流水對不同巖石的侵蝕作用)、054083028—3(演示風蝕蘑菇的形成過程)、網頁:福建一裸露河床怪洞遍布 疑似遠古冰臼

  六、教學過程:

  教學任務與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引入 講述:第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地震和火山,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地震和火山是由于什么造成的?

  講述: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殼的劇烈震動造成的,那么地殼的緩慢變化會造成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東西。(板書:第三節.地形的緩慢變化)下面先欣賞幾張圖片,思考圖片后面的問題。

  回憶并

  回答問題

  欣賞圖片

  思考問題 回顧以前的知識;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知識,圖片展示內容可以更吸引學生的注意

  2、展開 在學生欣賞圖片的時候仔細介紹每一幅圖片的風景及情景等。

  講述:看完這些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都是因為什么發生這些變化的呢?請同學們回答一下了…

  講述:下面我們就大家講的來總結一下引起地形變化的作用主要有四大類: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板書:引起地形緩慢變化的作用有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接著我們就具體的來討論一下每一類都是如何影響地形變化的。先來看看風化作用吧,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溫度的變化,巖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容易崩解破碎。巖石中水的凍解,植物根系的生長等,也都會對巖石起風化作用。流水作用主要有流水的沖刷、海水的侵蝕、冰川的融化、溶洞的形成等。其中要介紹江心洲的形成,并介紹最新的發現“福建一裸露河床怪洞遍布 疑似遠古冰臼”。接著介紹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其中講到任何生物的作用的時候提問“人類活動改變地形

  都有哪些呢?”“我們在改變地形的時候要遵循什么原則呢?”

  學生討論

  回答

  看圖思考分析 

  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總結,很清晰的呈現要學的知識結構,再分述每個知識要點

  介紹最新發現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3、總結 講述:看一下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改變地形的外力作用有哪幾種啊 ?——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生物作用

  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兩種作用同時不斷進行,永不停息。內力作用------塑造了山嶺和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將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板書:總結的知識結構)

  練習

  作業:找些資料了解水土流失和沙塵暴,并提出可行的保護措施。

  總結

  當堂回顧

  條理清晰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地形的緩慢變化

  地殼的劇烈變化——地殼運動、地震、火山

  地殼的緩慢變化——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生物作用

  內力作用------塑造了山嶺和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將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總結:

  參考題:

  1.地形是(  )

  a.不斷變化的                 b.始終處在劇烈變動中

  c.基本穩定的                 d.普遍處在緩慢變動中

  2.下列現象中由風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

  a.風蝕蘑菇                     b.沙塵暴

  c.巖石崩裂                     d.沙丘

  3、地形是在不斷變化的,變化的力量有的來自(     ),有的來自(     )。尤其是受到如(    ) 、(       )等作用時,地形會發生劇烈變化。

  4、        作用是巖石的風化和地形改變的主要力量。

  5、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作用;溶洞、石筍、石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作用。

  6、流動的沙丘是由于           作用;我國黃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風蝕蘑菇形成主要是由于            ;風蝕作用主要發生在        、        、        地區。

  7、產生沙塵暴,除了要有強勁的     ,還要有大片干燥的        。為了防止沙塵暴,我國西北地區正在進行                    工程和               工程。

  8、影響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教學特色:

  整個教學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圖片的形式來展示每個知識點的內容,這樣就使內容呈現得更形象、更具體。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是很高,對抽象問題的理解有點困難,這節課的內容中理解外力作用如何使地形發生緩慢變化是個難點,不借助圖片的話很抽象,很難學好。同時圖片的很多內容都是結合學生熟悉或向往的風景來展示,上課的時候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一點,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更容易的進行師生互動。這節課的內容也更多的涉及到了現實中的問題,不局限于課本知識,也介紹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最新發現,培養學生注意平時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整節課的安排上也比較符合學生的接受思維。先總的提出影響地形發生緩慢變化的外力作用,再分著介紹每一類的具體情況,然后是個總結,條理又清晰,知識又完整,容易接受。

  困難:

  整節課的時間既好把握,又不好把握。主要是涉及到的生活實際問題多,容易展開來講,但是也容易展開得太豐富,這一點很需要好好把握。

地形的變化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舉例分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分析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海陸變遷、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學生對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塊構造帶上及對全球構造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閱讀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帶。

  通過讀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觀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態,初步認識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讀圖分析,和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本節教學內容的海陸變遷的事例和現象,,培養學生從現象追蹤本質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地形的變化”這部分,是在前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動態”的觀點認識陸地地形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中抽象而難于理解的知識較多,為全章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應注意加強直觀性,突出重點,不再擴大講授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教材首先從現象入手,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以生動、鮮明的例子,使學生得出地形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不斷演變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斷變化著。

  關于“地形是不斷變化的”的教法建議

  “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段內容,用質疑的方式,提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然后從實例入手,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提的問題要具有很大的懸念,吸引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證據,啟發學生自己得出海陸不斷變遷的結論。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什么原因?

  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態如陸地和海洋,陸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從而自然引出“地形為什么變化”。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從地球內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兩個方面講述了地形變化的原因。這是相當復雜的問題,因此初中教材只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知識,用了大量的景觀圖和示意圖,通過形象和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要求上,主要有五個方面:

  ①促使地形變化的力的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現形式(內力作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等);

  ③各種表現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為準,不必展開);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和分布地區。最后總結了陸地表面形態是兩種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兩點說明:第一,為了避免難點過分集中,教材在編排時,有意把有關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的知識,分散到世界分區地理中講述,這里并未詳述(流水地形安排在“東南亞”中講述,風成地形安排在“西亞和北非”中講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歐”講述)。第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把褶皺和斷層的內容安排為選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

  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議

  “地形為什么變化”仍然結合學生已熟悉的實例,例如: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引出內力作用和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這里可以以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為例,講述地殼運動對地形的影響。也可以選學課文“褶皺和斷層”,講解地殼運動對地形的作用。具體步聚如下:

  1.觀察書頁受擠壓變形的實驗,讓學生講講書頁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皺、斷層的示意圖和景觀圖,講清褶皺、斷層的原因,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3.組織討論“想一想”:(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所有這部分內容必須用形象直觀的圖幫助學生理解。

  而這樣的運動一直都在發生,但很難被我們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殼運動我們能夠感覺到呢?轉入顯著的地殼運動表現形式:火山、地震。

  有關火山和地震的知識,可讓學生聯系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地震、火山知識、來講述火山、地震的發生原因。通過兩幅火山、地震的景觀圖,讓學生了解火山、地震發生時,能在短時間內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并讀圖: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為什么?讀圖了解: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觀察分析四幅圖,了解風、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最后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關于“地形的變化”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地形的形成;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地形的變化

  (導入  ):你們知道“滄海桑田的故事嗎?傳說中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多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就我們個人的人生的階段,是不可能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的。但從發展變化的角度看,你認為滄海能變成桑田嗎?你能提供出證據嗎?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1.我國科學考察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巖石中發現了含有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2.近年來,人們發現在中國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反映了這里過去是什么狀況?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   例

  證   據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中國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 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三節    地形的變化

  (提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從海洋變成高山?為什么中國臺灣海峽會從陸地變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斷變化?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 “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學生活動)這樣的運動很難被我們感知。但在小學我們卻學過地殼變動的劇烈表現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讀圖片P35圖3.25火山爆發和圖3.26地震后開裂的景觀圖。通過兩幅圖,地形發生了什么變化?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1)讀 “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圖” 說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帶? “為什么?提示:這種分布和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2)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說出環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

  圖3:在干燥地區,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組織討論):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內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這是為什么?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變化的結果

  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流水、風、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地形的變化”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變化,以喜馬拉雅山區和中國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地形的變化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尋找地形變化的痕跡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地形的變化(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高一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精選2篇)

    【知識目標】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了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數據。...

  • 抓住情感變化,深究課文 陶冶情操——《維生素C的故事》教后記(精選14篇)

    抓住情感變化,深究課文陶冶情操——《維生素c的故事》教后記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180《維生素c的故事》這篇課文第二部分講了在一次航海中遭遇“海上兇神”侵襲而病重的船員留在荒島上,靠吃野果子戰勝怪病存活下來的經過。...

  • 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案(精選2篇)

    6.3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案)導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美國資本主義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 磁力大小會變化嗎(通用3篇)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過程與方法1、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做實驗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2、學習改變磁鐵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細致、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重要性。...

  • 第十七課 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教材教法(精選2篇)

    “蘇聯解體”的分析1.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第一,改革的背景。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其經濟實力卻一直遠不如美國。...

  • “表面積的變化”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材簡析]本次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主要是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起來,得到的立體與原來幾個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系,發現并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空間觀念。教材分為兩個大的版塊:拼拼算算和拼拼說說。...

  • 第十七課 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2篇)

    教學目標需要掌握的知識: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的變化;世界人民面臨的重大任務。通過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和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方案(通用14篇)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五年制語文第八冊第八單元的一編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設計(精選3篇)

    杭州市江南實驗學校 鄒小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信息分析和交流結果做出判斷,基本推測出結果。...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之二水月無間供稿 教學目的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2、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怎樣的教訓。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學重點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案例(通用13篇)

    感知黃河師:同學們,老師這有一段錄像,你們想看么?生:想。師:好,現在就讓我們來看這段錄像。同時請大家邊看邊想:“看了這段錄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課件)生:我聽了錄像中的音樂,知道剛才錄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黃河頌》,再...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前說課稿(通用5篇)

    【說教材】1.教材分析《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九義教材小學語文第九冊的選讀課文,是一篇檢測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學習材料。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

  •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變化(精選2篇)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變化第一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一、新課導入話說名醫扁鵲拜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說蔡桓公的皮膚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會深入體內。蔡桓公說他沒病。扁鵲出去了,蔡桓公說醫生就喜歡治沒有病的人用來邀功。...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案例(通用2篇)

    師:如果說《自然之道》告訴我們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那么《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又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在預習的基礎上測覽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測覽后,教師先和學生總結出本...

  • 變 化(通用15篇)

    到農村小學支教已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農村孩子與城鎮孩子的不同之處和這段時間的變化給我很大的觸動。記得剛來時,一個老師說曾對我說:“我們這兒的孩子不像城鎮的孩子那么聰明,課堂上的小組學習啊,還有讓他們自己提問題解決問題等這...

  • 七年級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白山市| 西畴县| 五寨县| 德保县| 乐山市| 思南县| 安岳县| 旅游| 赣州市| 祁门县| 呼伦贝尔市| 神池县| 射洪县| 渑池县| 金堂县| 信丰县| 旅游| 博爱县| 沛县| 犍为县| 保定市| 克东县| 郎溪县| 淳安县| 澜沧| 凤台县| 台中市| 铜鼓县| 沙湾县| 临海市| 资中县| 光泽县| 上林县| 庆阳市| 大同县| 霞浦县| 南安市| 湖州市| 江北区|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