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學要求1.能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3.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并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內容點析1.本節教材講述氣候的要素之一──氣溫,主要講了氣溫與生活的關系、氣溫的時間變化和氣溫的空間分布三個方面內容。本節教材與下一節教材一起,雖是對第一節有關天氣知識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為理解第四節有關氣候知識的基礎。因此,教材講述氣溫與降水,內容指向更多的是氣候而非天氣。2.氣溫的概念在上一節已經作了解釋,教材從生活出發,很快切入到平均氣溫的概念。因為一地的平均氣溫是理解該地氣候特點的基礎之一。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月平均氣溫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年平均氣溫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3.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講述,而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和生產實際出發,思考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材舉了5個實例,分別說明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4.氣溫的時間變化主要講了日變化和年變化。圖3.12和圖3.13分別模式化地表示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的大致趨勢。由于氣溫日變化曲線的繪制取決于觀測的次數,因而圖3.12的曲線上沒有標出對應橫坐標時刻的氣溫點值。日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午后2時左右)指的是地方時,而不是北京時間。5.閱讀和繪制氣溫曲線圖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教材將這項要求安排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該項技能;顒臃謨刹剑谝徊浇o出實際的氣溫曲線圖,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步給出一實際氣溫資料,讓學生參照活動第一步的氣溫曲線圖,并根據具體要求,繪出氣溫曲線圖。6.氣溫的空間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兩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關鍵是會閱讀等溫線圖;理解垂直分布的關鍵是掌握氣溫的垂直遞減規律。教材抓住這兩點設計圖解(圖3.15和圖3.16)和活動,既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氣溫空間分布的知識,也培養學生閱讀等溫線圖和比較氣溫垂直差異的技能。教學建議【氣溫與生活】1 .本節開始,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前一節中學習的氣溫概念。復習的方法可請一位同學表述對氣溫的理解,再請其他同學評論、補充。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氣溫?可請一兩位同學嘗試描述當地的氣溫,從同學們描述中遇到的問題,引出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概念。2.讀圖3.10讓學生理解日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與日平均氣溫類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而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分別是一月內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嘗試怎樣求得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再結合具體困難講述具體方法。3.《氣溫的觀測》作為閱讀材料,只讓學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學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氣溫觀測的次數和時間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并非統一規定。4.“氣溫與生產、生活關系”的活動,教學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請同學們分別總結各資料反映的是氣溫與生產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關系。第二步,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所見所聞,分別就每一方面再補充一例。第三步,請同學們在教材給出的幾方面外,再思考并舉例說明氣溫與人類活動其他方面的關系。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學習中,加深對氣溫的認識和體驗!練鉁氐淖兓1.氣溫時間變化的教學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圖3.12和圖3.13進行。兩圖的閱讀都要引導學生注意曲線的變化規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較差。圖3.12上日最高氣溫約31 ℃,最低氣溫約24.5 ℃,日較差約6.5 ℃。圖3.13上月平均最高氣溫約24 ℃,最低氣溫約-6 ℃,年較差約30 ℃。月平均氣溫在大陸和海洋上的差異,只要求學生知道結論,不需要講解原因。2.閱讀氣溫曲線圖的活動,可按教材要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閱讀圖3.14。(1)最高月平均氣溫出現在7月,數值約為22 ℃;(2)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在1月,數值約為1.5 ℃;(3)氣溫年較差為20.5 ℃;(4)該地氣溫夏熱冬涼,年較差大,四季分明。此外,可補充問題: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現什么樣的形狀?進而說明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3.根據表3.1畫氣溫曲線圖,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驟外,應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握圖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縱坐標的溫度差,溫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畫圖。第三,將各月的氣溫數據用點標在圖上,最好先就相應的月份和氣溫值畫一條十字交叉線,然后在交叉點處標上點。第四,畫曲線時,既要使曲線平滑,也要使曲線通過每個點的中間!練鉁氐姆植肌1.等溫線圖的閱讀方法與等高線圖類似。因此,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回憶等高線圖閱讀的要領,然后對應讀圖3.15。讀圖時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等溫線閉合的,要么是高溫中心,要么是低溫中心,具體由閉合中心氣溫的高低決定。第二,等溫線疏密與水平方向上的氣溫差別:密集的地方溫差大,稀疏的地方溫差小。第三,等溫線凹、凸處氣溫的高低。第四,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2.圖3.15是簡化的模式圖,便于學生掌握以上讀圖要領。接著應引導學生讀圖3.17(活動1),將剛學過的讀圖要領運用于實際等溫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的閱讀之中。該活動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區氣溫最高,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2)年平均氣溫高于20 ℃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低于-10 ℃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以內。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讀圖任務后,再讓學生從自己的讀圖經驗中,總結世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教學時需注意,對于一些地方等溫線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釋,以免加大教學難度,但要會比較南北半球等溫線分布的規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溫線值逐漸增大,南半球等溫線值逐漸減少。通過等溫線的分布判斷所在區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讀圖能力。3.氣溫垂直遞減率需要學生記住。教學時先講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然后引導學生做活動2。學生通過實際計算并向同學們宣講,可加深對氣溫垂直遞減率的記憶。教學時需要說明,氣溫的垂直遞減是就同一地點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