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題教學法”引入歷史教學
由于歷史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過去性,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知識好像是死的,學習歷史知識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這造成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認識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視,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不易理解或感覺枯燥、乏味。那么,怎樣把“史”變“活”呢?運用問題教學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老師將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線索等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yōu)橹鲃拥摹袄斫狻保瑥亩_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欲。
第一、課前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如講“大變革時的社會經濟”時可提問,“為什么戰(zhàn)國七雄不斷進行戰(zhàn)爭,而戰(zhàn)國經濟卻得以發(fā)展呢?”講“古代希臘”時可設問,“你知道‘愛琴海’名稱的來歷嗎?”這就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教學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
第二、課中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如講“紅色政權的建立”時可適時提問:①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武裝起義的道路,但武裝起義失敗了,革命的道路怎樣走?②這條正確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紅色政權又是如何最終形成的呢?這樣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教師課堂教學的思路上。又如講“戊戌變法”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戊戌變法會失敗嗎?”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太后、榮祿就不會發(fā)動政變,戊戌變法就會成功;有的學生認為光緒帝沒有實權,成功、失敗難以預料。這樣,學生被充分溶入課堂討論的熱烈氣氛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了。
第三、課后利用問題鞏固知識。如學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后,可提問:“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糾正‘左’傾和‘右’傾錯誤的,結果如何?”這既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此外,還可利用逆向提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講隋朝時,可提問:有人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開鑿了隋朝大運河,你怎樣看這個問題?又如講“古代羅馬”時,可提問:有人說,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沒那么美,安東尼將戰(zhàn)勝屋大維取得政權。這種說法對嗎?這種提問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思辯中加深對歷史知識、歷史規(guī)律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