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小燈泡亮了教案(通用2篇)
大班科學小燈泡亮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玩手電筒,喜歡操作、擺弄,能想辦法讓手電筒亮起來。
2、認識電池的正負兩極,了解電池正負相連可以亮起來的道理。
3、體驗探究安裝手電筒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老師準備各式各樣的老式手電筒和電池(用于幼兒拆開、觀察手電的組成)。
2、記錄表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的形式導出手電筒,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一根鐵柱膽不小,頭帶玻璃平頂帽;
一只眼睛亮閃閃,哪兒黑往哪兒瞧。——(手電筒)
提問:手電筒是用來做什么的?手電筒為什么會發出光亮?
二、出示手電筒和電池,讓幼兒進行組裝。
1、出示各式各樣的手電筒和電池,請幼兒觀察,了解手電筒和電池的多樣性。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電池,認識電池的正極和負極。
小結:電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個正極,一個負極。
3、請幼兒把手電筒與各種電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組裝能使手電筒亮起來。
4、能安裝成功的幼兒操作演示,知道正負極相連可以使手電筒亮起來。
三、請幼兒用組裝好的手電筒進行探究小游戲。
1、請幼兒把手電筒放在水彩筆一側約10厘米的地方,逐漸改變手電筒與水彩筆的角度,觀察影子長短的變化。了解手電筒與水彩筆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長,手電筒與水彩筆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請幼兒將自己探究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3、關掉活動室的照明燈,拉上窗簾,請幼兒用手電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線傳播和光于影子的關系。
四、手影游戲
游戲玩法和要求:每個小組選一人打亮手電筒照在墻面上,其他幼兒用手組裝各種造型進行游戲,然后更換打燈人輪流游戲。
活動延伸
1、讓幼兒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電池。
2、引導幼兒繼續觀察、了解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需要用電池,電池是什么樣子的,自己嘗試拆裝。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注重了以幼兒的自由探索為主的科學活動方式,始終圍繞:為什么手電筒亮起來了?這條主線展開,幼兒對活動內容掌握還是不錯的,能正確區分出電池的正負極,并能正確安裝手電筒,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探究安裝手電筒的樂趣。
但在實驗的環節,也存在著不足:如實驗次數過多,為保證每名幼兒都能掌握活動內容,實驗時間有點長,幼兒交流的時間縮短。在科學活動中,會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燈泡,電線里面的金屬絲等,應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大班科學小燈泡亮了教案 篇2
編寫教案是幼師們不可或缺的工作內容,一份好的教案決定了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寫出一份優質的教案?致力于收集、整理全國各類優秀教案,相信您一定會受益不少。活動中引導幼兒對導電現象感興趣,喜歡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燈泡發亮的方法,探索用電線等物連接電池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 提高幼兒的合作探索與用符號記錄表達的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指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進行";"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及其變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強,更喜歡動手去擺弄材料,探究興趣與能力在不斷地發展。幼兒喜歡玩電動玩具,喜歡擺弄電池,從幼兒的實際水平及興趣出發,我選擇了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燈泡、電池、電線為主要材料,設計了本次活動《燈泡亮了》。
活動目標
1. 對導電現象感興趣,喜歡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燈泡發亮的方法。
2. 探索用電線等物連接電池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
3. 提高合作探索與用符號記錄表達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電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探索用電線等物連接電池使燈泡發亮的方法。
活動難點:提高合作探索與用符號記錄表達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初步了解電池、電線的特征;練習兩兩合作常規。
2.物質準備:
(1)學具:第一次--兩人一盤材料:電池、電線(連著燈泡);
第二次--增加兩人一盤材料:塑料繩、布條、毛線、銅鑰匙、回形針、鐵絲,粉、白記錄紙各一張、筆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圖、老鼠圖片、斷電線一截、學具一套、猜測圖、梳理圖、展示板兩塊、亮與不亮圖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
1. 出示情景圖,激發興趣:
師: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裝電燈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初步了解使電燈亮起來的條件。
二、探索活動"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引導幼兒合作實驗,探索電線與電池連接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大膽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
1.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師:今天老師要請你們來做實驗,老師為你們準備了電池和一頭連著燈泡的電線,想一想,你們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呢?
2. 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步驟與方法:
3. 幼兒自主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1)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兩兩合作進行實驗,不爭搶材料;
(2)引導幼兒觀察電池正負極的特點,鼓勵幼兒用語言完整描述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3)鼓勵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結。
(1)結合梳理圖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2)梳理小結:將連著電線絲的燈泡按在電池的一頭,將另一段的電線絲按在電池的另一頭,這樣電就接上了,小燈泡就亮了。
(3)幫小兔家接電線。
三、探索活動"接電線"。(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的導電現象,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結果)
1. 設置問題情景:
師:咦?小兔家剛安裝好的電燈怎么又不亮了?
師: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這段電線通電呢?
2. 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材料,幼兒猜想:
(1)設疑猜想:塑料繩、布條、毛線、銅鑰匙、回形針和鐵絲,這些東西什么能接上電線導電呢?
(2)教師在記錄表上做猜想記錄。
3. 講解實驗及觀察要求。
(1)兩個小朋友選擇一盤材料做實驗,每盤都有一粉一白兩張記錄表,看看上面畫了什么材料,就根據記錄表選擇材料做實驗;
(2)請將材料的一頭與電線接在一起,將材料的另一頭接到電池的一端;
(3)每做完一次實驗,就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并寫上你們兩個人的號數;
(4)實驗結束后,將材料收拾好放回原位,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組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燈泡亮了嗎?
(5)收拾的時候,請將記錄紙按亮與不亮符號分別夾在鐵架子上。
4. 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1)提醒幼兒根據記錄紙陸續取相應的材料做實驗;
(2)鼓勵幼兒兩兩合作實驗,一人拿電池,一人拿電線;
(3)提醒幼兒將材料的一頭和沒有燈泡的那端電線絲連接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連接電池一頭做實驗;
(4)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5. 兩兩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導幼兒看記錄表分析并驗證:
重點鼓勵幼兒大膽連貫地描述實驗過程與結果,并根據幼兒的記錄情況與猜想情況進行驗證,進一步引導幼兒了解使燈泡亮起來的方法。
7. 師幼共同小結:
銅鑰匙、回形針、鐵絲等金屬材料能導電,塑料繩、布條、毛線等非金屬材料不能導電。
四、活動結束。
教育幼兒安全用電。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中投放相關的材料,鼓勵幼兒繼續探究哪些材料可以導電。
師: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導電,什么不能導電呢,我們可以到科學區里試一試。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以“幫小兔裝電燈”為主線貫穿始末,試圖通過自主探索的形式,讓幼兒在寬松的探究情境中運用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等多種方法,探索讓燈泡亮起來的方法;幼兒通過猜測、驗證、記錄等形式,在操作比較中發現哪些物體能導電,哪些物體不能導電,充分體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及合作探索的快樂,提高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同時,也從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電安全,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整個活動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語言簡練,操作前提出明確要求,幼兒在實驗過程目標明確,能通過合作探索并使用符號記錄。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興趣濃厚并能通過活動感受成功的快樂。但是,由于鄉鎮幼兒記錄經驗不足,在鼓勵幼兒使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時,孩子們能說出多種符號,實際記錄中卻偏向單一的記錄方式如:打勾與打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