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精選11篇)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學生通過食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析出來,明白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科學探究目標
學生通過使用過濾裝置來達到分離沙子和鹽水的目標。通過進行蒸發操作來達到分離食鹽和水的目的,最終達到分離食鹽和沙子的目的。
科學態度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溶解前的食鹽和析出后的食鹽的特點來多角度的認識物體,從而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學生通過分離食鹽和沙子來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2.對于一些混合的物體,我們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離,從而避免丟棄和浪費。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習單。小組準備:1份食鹽、1份清洗干凈的細沙、1份食鹽與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個酒精燈、一個三腳架、一盒火柴、一個過濾杯、一個燒杯。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任務,揭示課題(預設3-5分鐘)
1.學生觀看視頻,你有辦法幫助叔叔們把食鹽和沙子分離嗎?
2.揭示課題,混合與分離
二、引導探索,科學實驗(預設25-30分鐘)
1.ppt出示圖片,學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們按顏色一粒一粒分。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按顆粒大小分,篩網篩一下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放在水中。
學生上臺把食鹽和沙子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使他們溶解在水中
師:那怎樣把沙子從鹽水中取出來呢?
展示過濾裝置
師:那怎樣把食鹽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發裝置
2、任務一:分離鹽水和沙子
a.展示過濾裝置
b.ppt出示溶解、過濾流程
c.學生領取材料做溶解和過濾實驗。
d.交流匯報。
師:在這個過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書:溶解、貼畫)
師:紗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從食鹽水中分離出來
師:那就是過濾(板書:過濾、貼)
3、任務二:分離食鹽和水
a.認識蒸發裝置。
b.學生微視頻學習蒸發操作。
c.Ppt展示流程圖。
d.教師提醒注意事項:
、俅魃献o目鏡可以防止在蒸發過程中食鹽水飛濺入眼睛
、谇f不要用手去碰蒸發皿,整理過程中手拿三腳架,防止燙傷
e.學生,實驗,交流匯報
師: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發了(板書:蒸發、貼)
三、積極思考,研討發現(預設5分鐘)
師:我們是怎樣幫助叔叔們將沙子和食鹽分離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鹽溶解,再用過濾把鹽水和沙子分開,再進行蒸發將鹽和水分開。
四、課后拓展,知識延伸
師:木屑、鐵屑、和食鹽混合了可以怎么分離?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相同食鹽的速度。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生認識到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小組準備:相同質量的食鹽4份、四杯水(三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食鹽1份,一杯水]
1.出示食鹽和水。
提問:把食鹽放入水中會如何?(預設:食鹽會溶解在水里。)
提問:這些食鹽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約需要多少時間?(預設:5分鐘、6分鐘、10分鐘)
提問:誰有辦法使食鹽更快的溶解?(預設: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
2.揭示課題:加快溶解(板書)
二、探索:加快溶解(預設30分鐘)
活動一:如何進行實驗。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可以加快食鹽的溶解?
2.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3.教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做對比實驗時,只能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而保持其它條件不變。
活動二:探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準備: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一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研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冷水、熱水)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介紹實驗要求以及學生活動手冊的填寫方法。
(1.小組合作;2.分步進行;3.及時記錄。)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三:探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準備: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研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結合上一個實驗,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6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反饋交流。
小結:通過提高水的溫度和攪拌,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問:如果要讓食鹽更快地溶解在水里,還可以怎樣做?
四、拓展:請在生活中繼續尋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預設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兩個,你們還想做實驗研究其它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嗎?
【板書設計】
6.加快溶解
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熱水
攪拌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ㄒ唬、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開始融化。
2.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科學探究目標
1.給冰塊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變化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變化的可逆性。
2.養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里,水蒸氣、水、冰三態共存,水的三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現象的觀察。
難點:感知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結冰的試管(或碎碎冰)、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1.這是一塊冰,如果我們給冰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2.揭示課題:冰融化了(板書)
二、科學探索:觀察冰融化成水(預設18分鐘)
[材料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
1.吸管吹冰塊(預設8分鐘)
。1)科學家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就會開始融化。
我們可以怎樣加快冰塊的融化?如果給你一臺吹風機,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給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預設:讓每一位學生體驗用吸管吹熱氣讓冰融化)
。2)學生用吸管朝冰塊一個部位吹氣。
。3)交流現象:被吹熱氣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小結:這個實驗說明了熱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塊的融化速度。
[材料準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2.將結冰的試管放入熱水中(預設10分鐘)
。1)討論: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3)提問: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這個實驗?
。4)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后實驗方法。
提示:
a.用記號筆在冰面位置做好記號,再把試管放入有熱水的燒杯里。
b.冰在融化過程中用眼睛觀察,不能動手觸摸移動試管和燒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記號。
d.討論補充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3.討論比較水、水蒸氣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學生匯報實驗現象:
(1)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冰為什么會融化成水?(預設:吸收熱量)
。ò鍟何諢崃浚
。2)冰融化前是什么狀態的?(預設:固態)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狀態的?(預設: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狀態的?冰在融化過程中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液態;固態轉化成液態)
(5)除此之外你還觀察到其它什么現象?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預設:試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體積有什么變化嗎?(預設:體積變小)
2.學生補充。
3.學生觀察水狀態的各種圖片。它們之間能不能相互轉化?
4.水、水蒸氣、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嗎?
。A設:冰是固態的水,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水是液態,沒有固定的形狀,有一定的體積;水蒸氣是氣態的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存在于空氣中。所以它們是同一種物質。)
。ò鍟罕虘B水液態水蒸氣氣態)
5.水的狀態變化與什么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否可以互相轉化?(預設: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水遇冷轉化成冰,冰加熱轉化成水……)
6.教師小結:水在自然界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存在狀態,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板書:互相轉化熱量)
四、課后拓展(預設4分鐘)
你們喜歡吃冰激凌嗎?
我們課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個融化得更塊一些?”應該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請同學們回家后認真準備,完成實驗。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游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著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ò鍟n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匯報板書?赡艿姆椒ㄓ校罕雀叩、注射器、互換瓶、比杯數、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匯報結果。
。ㄈ绯霈F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據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測量的結果相同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ㄒ唬、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為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ǔ鍪玖客玻┟總小組的實驗桌里面都放著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現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ǘ、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后匯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6
【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了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
【科學概念目標】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
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
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賹W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實驗邊記錄下來,
、谀茉诜治鲋械贸鰧嶒灲Y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3:它們變化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單的制作。
(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改變了形狀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活動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制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是還是橡皮泥。)
。ㄕ故经h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后還是紙嗎?(引出下一環節)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
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離。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
4、了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
【板書設計】
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現象
紙形狀變化大小變化
橡皮泥形狀變化大小變化顏色變化
水形態變化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
2.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2.觀察、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
2.樂于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發現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難點:初步建立水的形態變化與熱量變化有關系的'概念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熱水、水銀溫度計、各種冰的圖片]
1.出示一杯熱水并測量水的溫度
提問:如果我十分鐘后再測這杯水的溫度,溫度會如何變化?(預設:溫度會下降一些。)
2.出示幾張各種冰的圖片。
提問:如果一直讓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么情況?(預設:會和室內溫度一樣。如果繼續下降會怎樣呢?水會結冰。)
3.揭示課題:水結冰了(板書)
二、探索: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
1.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的實驗方法。提問:說一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學生相互合作,測量水結冰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同時體會變化過程中的熱量變化。
在活動中,教師要提醒學生:
。1)做兩次標記:第一次是試管中倒入清水后(為了便于觀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試管中的水完全結冰后;兩次用不同顏色橡皮筋標記;
。2)溫度計插入試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動,不要碰到試管壁;
(3)仔細觀察水結冰的變化過程,需要把試管經常拿出來觀察是否開始結冰,當水開始結冰時,記錄溫度。
。4)冰塊盡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鹽(食鹽多一些,降溫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燒杯內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5)因為需要拿出來看,碎冰可能會使橡皮筋移動,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確定一下標記位置是否正確。
3.出示活動手冊第9頁,明確實驗要求,并記錄觀察比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后的試管、碎冰內加食鹽的燒杯、碎冰內不加食鹽的燒杯、直尺、水銀溫度計]
1.學生反饋交流:水在什么條件下會結冰?
小結: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0℃時。
2.提問:水結冰后有哪些變化?
水結冰后占據了更大的空間。
3.冰還是水嗎?
引發學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種物質。
4.為什么燒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層白白的?它是冰嗎?和試管里的冰一樣嗎?它是哪里哪里來的?和哪些現象類似?
燒杯外的水蒸氣遇冷(0℃以下)凝結成霜。不是冰,不一樣。(當外界溫度較高時,也會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鹽,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鹽可以讓冰在同溫度下融化,這樣有利于降低實驗的溫度,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態的冰能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的水、試管、燒杯、清水]
1.提問:水結冰這種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
好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給人們行走帶來了不便。
2.出示裝有冰的試管。提問:我們有什么辦法能把冰取出來?
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科學?你為什么這么想?
3.提問:固態的冰在什么條件下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呢?
學生猜測。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
【板書設計】
3.水結冰了
水(液態)凝固(0℃或0℃以下)冰(固態)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
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
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像空氣一樣的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水去哪兒了”的探究活動。
科學態度目標
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水蒸氣的一些特點;2.能設計實驗證明“水到哪里去了”。
難點:1.區分“水蒸氣”與“白汽”;2.明白水蒸氣還是水。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小組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有關水的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干凈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問: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一年級我們就觀察過一瓶水,你能說說水有哪些特點?教師用抹布蘸清水板書“水”,為后續的探索階段埋下伏筆。
2.學生交流他們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注意把水和水蒸氣的共同特點有意識地板書在中間一點。)
3.揭題: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順勢板書課題)。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學生活動手冊]
1.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預設: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
2.追問:你知道什么是蒸發嗎?
小結:哦,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叫做蒸發。
3.說一說,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象。(學生舉例)
當學生將煮食物(或燒開水)時上方飄著的白汽理解為水蒸氣時,教師出示課件(燒開水的圖片或小視頻),觀察壺嘴與白汽之間的部分,幫助學生理解水與水蒸氣之間的變化。
4.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水是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呢?空氣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學生分小組討論方法。
6.交流方法。
7.課前的實驗方法參考
實驗要在前幾天完成實驗并記錄。
方法一:準備兩個大小、形狀一致的透明水杯,向兩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標記,其中一個杯子用塑料薄膜蓋好并用皮筋扎緊,另一個敞口。兩個杯子同時放置在同一個通風、向陽的位置一段時間(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響實驗效果),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現象。
方法二:將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3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圍繞三個問題,學生先進行小組內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體交流,問題逐個解決。
問題一:怎樣解釋兩個杯子出現的不同現象,依據是什么?
小結:沒有蓋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氣中了,而蓋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攔住了。
問題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認為它們是什么?
預設: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氣
小結:這確切地來說是水蒸氣凝結形成的小水滴。
問題三: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氣也是水嗎?(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形成韋恩圖,學生補充修改自己的活動手冊。)
四、拓展(預設2分鐘)
思考:水蒸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請你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信息。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風吹來的方向叫做風向,風速叫做風級。
2、了解一些判斷風向和風CB稠油泵力的方法,認識風向標和風力計。
3、知道不同等級的風造成的自然現象。
教學重點
會用多種方法來觀測風向,會根據觀察自然現象估測風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能夠制作風向標,并知道怎樣使用。了解風向標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手絹、紙巾、紙ZB燃燒器泵屑等輕飄物體。
觀測天氣的器材、記錄本、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觀測風向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組織學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瀝青泵的是什么風?風吹來的方向。
分小組進行觀測。
2、將自己記錄風向和風力的方法寫在活動記錄上。
3、小組匯報。
4、教師小結。
5、組織學生熟讀并背頌這首風級歌。
6、動手制做風標和風力計。
7、準備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組內進行評價。
9、連續觀測一周的高溫齒輪油泵天氣情況,把結果記在活動記錄上。
三、課后作業
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