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精選6篇)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對小班的孩子來說,顏色是一個奇妙的世界,他們對其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興趣。《變色蝸牛》這個小故事,主要描述了小蝸牛吃了不同顏色的食物會變色的一個有趣而奇妙的過程,內容簡單有趣,語句具有典型的反復性,十分適合小班的幼兒閱讀。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開啟幼兒豐富的聯想,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
活動目標:
1.能正確認識生活種常見的幾種顏色,并能根據顏色大膽聯想,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話。
2.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會說短句:小蝸牛吃了,變成了×顏色的蝸牛。
3.愿意參與交流,體驗故事情節變化的樂趣。
活動重點:
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會說短句:小蝸牛吃了,變成了×顏色的蝸牛。
活動難點:
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PPT、圖片、人手一個瓶子做的小蝸牛。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咦,這是誰呀?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初步理解故事,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師:咦,小蝸牛變成什么顏色了?他吃了什么變成綠蝸牛了?
幼兒根據顏色聯想講述,如綠青菜、綠黃瓜等。
師:真有趣,原來他是一只會變色的蝸牛。
師:小蝸牛繼續往前爬呀爬呀。咦,小蝸牛又變成什么顏色了?他吃了什么變成黃蝸牛了?
幼兒根據顏色聯想講述,如黃香蕉、黃梨子等。
師:請你們猜一猜,小蝸牛還會吃什么顏色的好東西呢?
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幼兒學說短句:小蝸牛吃了,變成了×顏色的蝸牛。
2.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情節變化的樂趣。
鼓勵幼兒和教師、同伴一起自由講述故事。
3.游戲"會變色的小蝸牛"。
(1)教師出示貼有小蝸牛圖片的瓶子,表演小蝸牛顏色變化的過程。
(2)幼兒自由嘗試并講述,聯系完整說短句。
三、結束部分聽音樂教師和幼兒一起做小蝸牛爬行的動作結束活動。
附故事:
今天天氣真好,一只小蝸牛打算出門去散步。他爬呀爬呀,爬到了一片綠草地。"哎呀!肚子有點餓了!"它吃了綠綠的小草,變成了一只綠蝸牛。蝸牛繼續向前爬,看到了一個黃梨子。蝸牛吃了黃梨子,變成了一只黃蝸牛。蝸牛繼續向前爬,看到了一個紅草莓,蝸牛吃了紅草莓,變成了一只紅蝸牛。這次蝸牛終于吃飽了。
活動反思:
通過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顏色鮮艷的圖片給幼兒以感官上的刺激,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認真傾聽故事的積極性。其次選擇的故事內容比較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故事內容中的短句的重復有助于教育目標的落實。最后是每一個環節的展開與實施比較自然、緊湊,體現遞進的關系,有助于突破重難點。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尤為重要。在歌唱活動中,首先應以感受為主,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幼兒動起來,并采用游戲等孩子們易接受的形式,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和表現歌曲。《快樂的小蝸牛》這個音樂活動具有較強的典型性。這首歌曲歌詞淺顯,曲調簡單且有重復,演唱的技能要求也不高,內容也貼近孩子的生活。通過設計游戲化的活動過程使歌曲更具情趣化及可演可玩性。改變常規的學唱順序,減輕幼兒的記憶負擔,讓孩子更輕松地投入到活動中。
活動目標:
1、扮演小蝸牛的游戲中,充分感受、體驗樂曲旋律,學唱歌曲。
2、初步感知音樂中的三拍子節奏。
3、享受歌唱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蝸牛圖片、山坡草地的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 復習歌曲:柳樹姑娘
1、在旋律伴奏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小朋友,柳樹姑娘的辮子好長好長呀,柳樹姑娘好美啊,我好喜歡柳樹姑娘啊,小朋友,你們喜歡柳樹姑娘嗎?請你們用歌聲來告訴我,好嗎?
師提醒幼兒用親切動聽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
師:你們唱得太好聽了,聽了你們的歌,我更加喜歡柳樹姑娘了。
2、引導幼兒用動作加以表現。
(評析:一開始的復習歌曲,可以提高幼兒在演唱歌曲方面的技能,引導孩子很快地進入活動狀態。)
二、感受歌曲旋律,體驗三拍子節奏。
1、創設關于“美麗的春天”的語言情境,引出動物旅游。
師:美麗的春天來到了,小草綠了,五顏六色的花開了,柳樹姑娘的辮子在風中搖搖擺擺,許多小魚在清清的小河里游來游去,春天太美了。許多動物看見春天這么迷人,都想去旅游。
2、引導幼兒聽旋律隨不同節奏扮演小動物。
師彈奏不同節奏的旋律(跳音、柱式和弦)引導幼兒聽一聽、猜一猜是哪些動物朋友,為什么會覺得是這些小動物。并鼓勵幼兒隨旋律自由進行律動。
幼:音樂是跳躍的,小兔、小鹿走起路來也是跳的。
(評析:一開始的聽音樂旋律學做小動物,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孩子們在聽聽、玩玩的自我探索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三拍子歌曲的特點,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孩子們在想想、說說、做做中充分進行了表現和體驗,也解決了熟悉音樂旋律這一難點,為下面的學唱歌曲埋下了伏筆。)
三、 理解歌詞
1、引出歌曲
(1)師彈奏表現小蝸牛走路的旋律,請幼兒猜一猜是哪個小動物去春游。
可提示幼兒:走路慢慢的.。引導幼兒聽旋律學做小蝸牛。
(2)請幼兒說說小蝸牛會到哪里去玩,會看到哪些美麗的景色。
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評析: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為理解歌詞、引出歌曲打下基礎。這一環節是為幼兒學唱歌曲作準備的,但是老師沒有讓幼兒重復地一遍又一遍地記憶歌詞,而是在幼兒感興趣的小蝸牛旅游上做文章,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講講、做做中理解了歌詞。
2、演示教具,學做小蝸牛。
(1)師邊說歌詞邊演示桌面教具。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蝸牛是怎樣旅游的。
師說歌詞。
(2) 師在音樂伴奏下演示教具。
師:小蝸牛旅游時遇到了困難,我們一起給它拍手加油。
引導幼兒在“給小蝸牛鼓勁”這個情境里不知不覺地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詞。
(評析:老師進行了層層入深的設計,孩子自由地選擇身體動作在最感興趣的“喲喲”上敲打節奏。)
(3)幼兒扮演小蝸牛爬山坡。
師:小蝸牛是有節奏的,你們想學小蝸牛試一試嗎?
(4)引導幼兒聽音樂學小蝸牛走路。
引導幼兒能隨旋律有節奏地學小蝸牛爬。
(評析:游戲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四、學唱歌曲
1、師范唱。
師:老師把小蝸牛旅游的事編成了一首歌。一起來聽一聽。
2、放慢速度,讓幼兒試著在音樂的伴奏下填詞唱歌。
師:小蝸牛太有趣了,我們一起來把他唱進歌里去吧!
3、引導幼兒唱好襯詞“喲喲”。
師:小蝸牛旅游時很輕松,很快樂,應該唱得輕快。
(評析:在學唱歌曲時,老師一開始先請幼兒完整地唱,然后分解了難點,讓幼兒先唱簡單的襯詞,再逐步過渡到完整地唱,孩子們一下子就能唱起來,體驗到了成功。而且,運用這樣的方法后,孩子也能正確地處理象聲詞。)
4、引導幼兒用清晰的歌聲表現可愛有趣不怕困難的小蝸牛。
5、引導幼兒表現小蝸牛旅游時的高興動作。
師:小蝸牛旅游時心里感到怎么樣(很高興),他會做些什么動作?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老師創造動感,調動情感,讓幼兒人動起來,心動起來,引導他們以自我表現的方式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在前面學唱歌曲、解決難點的基礎上,幼兒一下子就能表演起來,做出了許多“親熱”的動作,許多孩子意猶未盡,還想來表演。)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編排圖片講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大圖片一套(五張)。
2、小圖片人手一套(五張)。
活動重點:
幼兒排圖編故事,并能用較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難點:
提出出問題,理解圖意。
活動流程:
觀察圖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à老師排圖引導幼兒創編故事à幼兒排圖編故事。
1、觀察圖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引起觀察興趣
小朋友,今天湯老師帶來幾張非常有趣的圖片,你們想看嗎?
(2)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幾張圖片的意思,你們看得懂嗎?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說一說。
2、老師排圖引導幼兒創編故事
(1)幼兒根據老師排圖順序編故事
這五張圖片可以編一個有趣的故事,你們誰會講的'?
(2)老師重新排圖幼兒再編故事
老師把五張圖片重新排一排,看看誰又能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3)老師示范編故事
老師講的故事和小朋友講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排圖編故事
幼兒排圖片、編故事、講故事。(能力差的幼兒編成小小組用三張圖片編故事。能力強的幼兒嘗試編幾個故事。)提醒幼兒給故事起名字。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4
教材:綜合實踐三年級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
學情分析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容易捕捉.易于飼養,好觀察。有的學生從小就很喜歡,經常捉來玩。而且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科學中已經過學習蝸牛的一些知識,有不少關于蝸牛的感性認識。了解蝸牛的外部形態結構,如蝸牛身體柔軟,體外有硬殼,頭上有觸角,還可能了解蝸牛觸角的作用,運動方式,食物,生活習性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有效教學,防止“零起點。”并且學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鏡的技能,對動手操作、探究也充滿濃厚的興趣。因此,本節教學重難點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并能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學會合作探究; 觀察蝸牛的運動,發現蝸牛運動中蘊藏著的奧秘,與同學分享。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發現知識的樂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知道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它的身體是怎樣前進的,它爬行留下的黏液有什么用處等。
課前準備:
1、學生5或6人為一個小組(桌子抽屜里事先放好放大鏡、一塊玻璃片、一塊木板、小刀、鋼絲、滑板、樹皮)
2、學生自帶鉛筆、直尺等各種文具。
3、用紙盒裝若干蝸牛,塑料杯若干只,用報紙蓋好。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大家快看屏幕,這些是什么?”老師邊展示幾組漂亮的蝸牛圖片邊問。
生:“蝸牛!”“蝸牛!”學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畫面中,脫口說道。
師:“仔細想想,你在哪里見到過或捉到過蝸牛?”
生:“夏天,下過雨后的墻上,墻角邊。”“路旁的草叢里。”“草地里。”“樹下。” “磚縫里。”……學生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斷地相互補充著。
師:“這說明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陰暗,潮濕的環境里。”學生順理成章地歸納出了結論。
師:“那我也想請大家說說就目前你對蝸牛的認識有哪些?”
生:“有殼!”“沒有骨頭,身體軟綿綿的,能縮進殼里去,也能從殼里伸出來!”“身上有粘液!”“頭上有四條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觸角,兩條長,兩條短!”“沒有腳,但它卻能爬行!”……看來學生已對蝸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師:“真不錯,今天啊,老師已經把蝸牛請進了我們的課堂,等一下我們再一起來觀察蝸牛,但為了使我們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蝸牛,我們還得使用一件工具,這是什么?”“放大鏡!”“以前用過嗎?”“用過的!”學生非常自信的回答著。“請大家用放大鏡先觀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紙片上寫了什么字?”老師用2號字在每張紙片上印上了“觀察蝸牛的運動”四個字,大約過了10秒鐘左右,“觀察蝸牛的運動!”“觀察蝸牛的運動!”回答聲此起彼伏。看來學生對放大鏡地使用已經不成問題了。
二、觀察蝸牛的爬行
“現在,每組可以把蝸牛從燒杯內輕輕地取出來然后輕輕地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地觀察,它可是一條小生命呦,要小心!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蝸牛沒有腳,它是靠腹部一伸一縮前進的。
師:對,蝸牛的腹部肌肉很發達,它就是蝸牛的運動器官,叫腹足。(教師板書:腹足)
生:蝸牛前進時是像波浪式的。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真仔細啊。請同學們看一個錄像。(蝸牛爬行的錄像)從錄像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蝸牛運動時腹足上有波浪的圖案,那是因為蝸牛是以波浪方式前進。請同學們把蝸牛放在手心上,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種吸起來的感覺。
師:是的,這種吸起來的'感覺正是蝸牛以波浪式的前進方式在你的手心上爬行。
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濕漉漉的痕跡。
師: “你們組觀察得也很仔細,這痕跡是什么啊?”
生:“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師:“對了,那蝸牛的身體就是在粘液中滑行。”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啟發著。那么你還想了解有關蝸牛分泌出來的粘液的什么情況呢?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有什么用?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是由什么組成的?
......
師:“這些問題大家都提得太好了,都非常有價值。那么,今天我們就先重點來探究蝸牛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三、觀察蝸牛的粘液
溫馨提示:
1、每個小組組長專門記錄觀察記錄
2、觀察蝸牛時,請先把觀察步驟讀一遍,然后再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3、小組成員要認真配合組長
4、觀察時不要吵鬧、大聲喊叫,有問題時要舉手提問
5、觀察完一個內容,并完成觀察記錄,才可以進行下一個內容的觀察。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方法:
觀察與講解結合
學法:
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
【教學準備】
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教師講授:蝸牛睡覺休眠了,它會用黏液膜封住殼口,不再活動。問2:蝸牛睡覺了怎么讓它醒過來?學生回答:輕輕摩擦、輕敲、澆水解決:將蝸牛放入水中,蝸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礙,就會結束休眠開始活動,并努力爬出水面。
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多媒體展示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如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
5.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結合蝸牛的身體特征和多媒體課件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問題,蝸牛能長時間放在水里嗎?
四、繼續觀察蝸牛(多媒體展示,觀看視頻材料)
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五、小結本課,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科學上冊蝸牛的教案 篇6
目標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用流暢的線條和簡單的圖案大膽地裝飾。
2、喜歡黑白線描畫,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活動準備】
1、卡片:劃線--蝸牛(每人一張)
2、水彩筆人手一盒。
【活動過程】
一、采用看圖猜謎的形式引出主題。
1、謎語: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打一動物)
2、出示蝸牛圖片
請小朋友看一看,這是什么?讓小朋友劃線說說蝸牛長的什么樣?
二、引導幼兒回憶在花叢里尋找小蝸牛的情景
1、教師:上次下雨后小朋友找到了許多小蝸牛,想一想你說怎樣和小蝸牛玩的,小蝸牛的身體是什么形狀的?
2、請幼兒互相交流怎樣畫小蝸牛。
三、觀察線描畫:蝸牛
1、引導幼兒觀察、欣賞、了解線描畫形象的圖案,以及裝飾特點,
引導幼兒參照裝飾的手法,自主的進行裝飾畫的活動。
2、教師:今天我們要裝飾的和以前的有些不同,請先看看圖片,在想一下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一起欣賞圖片,然后作比較。
(1)引導幼兒發現,顏色不同,以前是用各種顏色的筆來裝飾的`,現在只有黑和白兩種顏色。
(2)教師:我們把這種用黑色筆再用簡單的圖案和線條的裝飾畫叫做黑白線描畫。
四、裝飾蝸牛
1、現在我們要用黑白兩種顏色來裝飾小蝸牛。
2、依照虛線,從中間開始,正確的畫圓線。
五、提出裝飾要求
裝飾的時候一定要細心,沿虛線正確的劃線。可以添畫一些漂亮的花草,來豐富畫面,增加裝飾和美化效果。
六、幼兒操作
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給予適當的語言指導和幫助,提高幼兒作畫的水平。